“但此前,’Instagram‘仅在苹果IOS系统就获得2000多万用户,安卓版本刚上线,可以预计的是,安卓用户数也会迅速增长,因此这一出价也在合理之中。”张磊说。
这个在业内被称不低的收购价,到底对于扎克伯格来说合适吗?
对于“Facebook”来说,如今它稀缺的是媒介工具,并不是将两个陌生人随便放在一起,他们就能成为朋友的。事实上,扎克伯格的决策恰恰就弥补了这个空缺。在社交网站中,任何一个媒介产物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而且,通过这个媒介网站,“Facebook”的访客也在逐步增加。据有关消息称,“Facebook”目前正处于亏损阶段,而在这个时候选择收购媒介公司,也算是一个翻身的计划。
“Instagram”刚走红时,国内就冒出数十家类似软件。一位考察过此类公司的风投人士总结:国内类“Instagram”公司已经历尝试、大规模创业者进入、资本进场、巨头进入(腾讯也在)、烧钱发展、沉淀、转型甚至关闭的波峰至波谷过程。
“推特迟迟不推图片分享功能,给了’Instagram‘空窗期。”该投资人认为,但中国新浪微博的图片功能受到广大用户欢迎,已经解决人们70%的图片分享需求:“因此,实际上留给其他图片分享应用的空间已经较小。”
不过,后来大家发现,推特、“Facebook”和“Instagram”似乎在一夜之间结成了联盟,这三者中,你拥有其中一个,就会同时拥有其余两个。
国内类似“Instagram”应用多选择发展成小众社交平台。用户规模上,应用都还很小,如图钉应用在500万左右,活跃用户约10%,维达(Vida)用户数不到100万,活跃用户也约为10%。
目前用户群以“文艺青年”为主,中美用户情况差别不大,这些人不喜欢花哨和搞怪的滤镜,而强调照片的文艺和美感,而影响类“Instagram”应用发展的最大原因是国内昂贵的手机流量费。而反观“Instagram”用户最多的几个国家,如美国和日本都是3G网络高度发达的地方,才能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体。
如果问为什么扎克伯格没有选择与那些大公司合作,而是选择了这样一个小公司,事实上,这也许和人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这两家公司的CEO年纪相仿,而且经历类似。所以,在面对这样一家处于襁褓中的公司时,扎克伯格也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再者说,这个公司有13名员工,这就好像一个初生的孩子,想要将其进行部分整改,做起来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Facebook”之所以要和“Instagram”建立合作关系,还有个原因就是实力。众所周知,“Instagram”现在已经用在了推特图片分享上,很多名人都将自己拍摄的照片通过“Instagram”分享到推特上面,而且推特和“Facebook”又有部分联系,在这个情况下,“Instagram”的确更加适合“Facebook”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开发公司在创立后都不断进行更新改革,我们熟知的腾讯网推出了微信这个手机软件,这个软件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社交需求,不久后,腾讯又在这基础上增添了名片分享功能,也正是因为名片分享功能的推出,“Facebook”对社交媒介这件事也重视了起来。
“Facebook”的强大不代表重视商务人群的领英(Linkedin)没有空间。他希望能将打造成商务人群的手机社交平台,而不是像微信那样用户较庞杂。
这意味,像腾讯、新浪这样的巨头很难在一款应用中捆绑大量复杂功能,将给其他中小创业者在垂直领域留下空间。
被大公司并购,是许多移动互联网小创业团队较理想的退出渠道。此前美国手机游戏公司“Ngmoco”被日本手机社交巨头“DeNA”以4亿美金高价收购也曾让创业者们激动不已。面对微信带来的威胁,小型公司只能为自己另谋出路。所以“Facebook”在这个时候用高价钱收购了这家公司,也是在为公司的以后作准备。
“Facebook”并不一定要成为网络中的巨头企业,它只要用心在社交行业中做出成绩就好了。
所以,“Facebook”和“Instagram”的合作是势在必行的。
【成功法则】
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第一,找到企业缺口,再找一个能够填补缺口的企业合作。
在社交行业中,缺口就是衔接链,所以,“Facebook”寻找合作伙伴也是势在必行的。“Facebook”在寻找中间的衔接链时,是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有些人觉得用如此高的价钱收购一个只有13人的小公司简直就是疯了。但事实上,扎克伯格为了长远的发展,还是走了一步险棋。谁都清楚,投资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时刻。扎克伯格选择投资这家公司,一定是有道理的。
中国有句话“便宜没好货”。事实上,扎克伯格就是要给“Instagram”创造出一份贵重的财富。这样,日后合作起来,“Instagram”的身价也会被提升不少。
第二,寻找最公平的合作路线。
和什么样的人合作最好呢?首先是要有共同志向的,扎克伯格和“Instagram”的创办人不仅年龄相仿,爱好甚至都有些相似。
在早些年,“Instagram”曾经扬言永不会被其他公司合并。这就好像当初的扎克伯格拒绝微软高层一样,他们的思维方式,几乎没什么两样。这样的合作方式,更加会让双方觉得舒服。
第三,从竞争对手的角度转型,这才能成为合作伙伴。
让两个相互没有关联的企业成为合作伙伴,事实上并不是一个最好的策略。一个企业想要和另一个企业合作,最好是选择自己的竞争对手,因为,往往竞争对手才是最了解你的。
第三节进行全球化发展
而对于“Facebook”来说,参与度就好比是一个点睛之笔,如果你不落下这一笔,是永远无法成功的。
在“Facebook”的发展史上,我们不得不谈谈它的国际化走向,从“Facebook”面向世界的那一天,扎克伯格就为它准备了无数个外表。
可以说,扎克伯格给“Facebook”灌输了一个多血统的成长,让“Facebook”能在每个国家都同样受欢迎。
2008年,“Facebook”不再在少数几个欧洲语言版本的网站上浪费时间,而是一口气推出了22个新语言版本的网站,中文也位列其中。
“Facebook”将依赖于志愿者帮助其将网站翻译成非英语语言,这一战略借鉴了维基百科的创意。“Facebook”即将发布翻译应用,允许独立软件开发者将“Facebook”程序翻译成非英语语言。用户加入“Facebook”的翻译应用后,就可以一边浏览网站,一边在线提交翻译结果。最后,“Facebook”用户将就所有翻译结果进行投票表决。
按照活跃用户总数计算,除美国之外,英国排在第二位,共有800万名活跃用户;加拿大排在第三位,共有700万名活跃用户;土耳其排在第四位,随后依次是澳大利亚、法国和瑞典。
“Facebook”的中国用户收到了该网站的一条信息,邀请他们协助“Facebook”将网站各版面多达数万行的条款翻译成中文。不过关注中国网络文化的观察人士认为,对于“Facebook”来说,翻译问题只是其进军中国可能遇到的最微不足道的困难,真正的挑战还在于如何与已经取得良好成绩的本地竞争者做斗争。
然而,想要进军中国市场,扎克伯格可谓是煞费苦心。先不说他有个华裔血统的女朋友,单说他每天努力学习中文就可以看出,中国是扎克伯格最为重视的一个国家。
可我国对“Facebook”可就并没有那么友好了,众所周知,在国内,想要浏览“Facebook”网站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即便是这样,扎克伯格也没有放弃要进军中国市场的想法,他甚至还不惜亲自到中国来考察,并且不断进行努力。
通过扎克伯格的努力以及“Facebook”的社会影响力,想必打开中国市场也是指日可待的。
虽然“Facebook”没有发展到中国,可是我们却已经看到了很多用来替代“Facebook”的网站。这些网站做着与“Facebook”同样的内容,但是却未曾超过“Facebook”。
说起模仿,在国内我们最常用的社交网站就是人人网和QQ校友了。这两个网站可以说是最接近“Facebook”的校园网,很多学校的学生都在这个网站上进行互动。
一个校园网时代逐渐拉开了序幕。
有人将人人网和“Facebook”放在同一个角度进行评价,事实证明,想要超过“Facebook”,人人网还太嫩了。
扎克伯格表示,他从不怕别人的模仿,他会将那些模仿网站无视,或者视为竞争对手。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这个大男孩此时最需要的就是竞争对手。
在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遭到别人的模仿,有时候这是一件好事,有时候是一件坏事,但我们都知道,即便是模仿得再像,也终究不会成为原版。
人人网在提交给“SEC”的首次公开招股说明书中,透露了公司所处行业的背景及公司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风险因素中,人人网提到已经面临和可能继续面临知识产权侵权指控,并可能成为“Facebook”等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以下简称SNS)平台专利诉讼的目标。
这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这个国内的网站和Facebook实在是太像了,也可以说,这就是“Facebook”的一个新形态。
众多的人习惯去关注“Facebook”,因为“Facebook”联通了世界。它几乎将全世界所有拥有网络的地区人口都联系到一起,并且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是一般社交网站无法做到的。
“Facebook”之所以能将范围扩充得如此之大,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明星效应”。扎克伯格先将全世界的明星都放在这一个圈子中,然后再让粉丝进行大规模搜捕,有了明星的加盟,“Facebook”的访客量也有了更强大的提升。
就像现在的微博一样,明星效应在其中展现了很强的作用。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靠着相互品评照片、投票等内容磨合关系,也因为“Facebook”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爱好。
中国社交网络的流行是受大量可寻址用户群和多平台、多设备互联网接入的日益普及推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移动用户也是最多的,并预计继续快速增长。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e Center以下简称IDC)在2010年7月发布的报告称,截至2009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和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了美国。根据中国工信部在2011年1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中国有4.57亿互联网用户和8.59亿移动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用户达3.03亿。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推动了社交网络向移动设备转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以下简称CNNIC)2011报告,2010年中国移动用户有36.6%访问社交网络。随着用户可在任何地点访问社交网络,这个比例还将上升。移动技术也将为新服务和新应用,如基于位置服务的开发带来机会。
中国社交网站可能在与国际竞争者进入中国时有一定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目前可能缺乏运营基础设施和内容本地化体验。不过人人网无法保证,这种优势是否能持续保持,特别是如果国际竞争者如“Facebook”与国内公司合作或者收购国内公司。
2012年4月,“Facebook”宣布,将以1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照片共享应用服务商“Instagram”公司。
外界的看法是,扎克伯格又在为扩展业务做努力,但是,明眼人却看出,这绝对不是传言的那回事。
扎克伯格曾经多次表明要打开中国市场,虽然只是饱含期望的说法,但事实上,“Facebook”收购“Instagram”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执行了。
这个“Facebook”青睐的网站,事实上只有十余名员工。
值得一提的是,“Facebook”尚未进入中国,可“Instagram”却已捷足先登。“Instagram”2012年3月1日加入了新浪微博分享功能,目前绑定用户超过5万。
这就代表着,“Facebook”和“Instagram”也会像“Instagram”和新浪微博一样成为彼此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有了这样的前期铺垫,扎克伯格想要成功打进中国市场,也就指日可待了。如今,扎克伯格并不是害怕别人的模仿,他甚至有些庆幸,只要这些网站继续模仿“Facebook”,他就有强大的气场来给“Facebook”更新换代。
要成功打开中国市场,就要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