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立“Facebook”后,扎克伯格也从长远的角度分析过“Facebook”的未来,他的眼里,“Facebook”是因为有了开始,所以才会发展。抛开当时的情况来说,扎克伯格算是在“Facebook”建立初期便融入了坚定的意志。
曾经有人说,一个企业的建立有三个步骤:第一是瞄准,首先要瞄准时机和地点,这样会更加容易成功。第二是发展,有了开始,就一定要懂得让企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个企业建立后,不是让它随心所欲地蔓延,而是要让它在适合它的位置发光发热。第三是回顾,经常在创业这条路上回顾自己走过的地方、遇到的问题,这样,在不断地回顾中,也许会看到未来的前景。
一个成功的新品牌(例如红牛)通常都是以一个新品类(例如能量饮料)作为基础的。起初,顾客对购买这样的品牌会心有疑虑,因为他们不适应这种新商品,广告在减少这些隔阂方面缺乏公信力。
推出一个新品牌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公关。与广告不同,公关对大多数顾客来说都具有可信度。之后,公关也会推动品牌的口碑,使其最终成为品牌的信誉。而且通常公关策划的费用要远远低于广告运作,公关更适合新品牌缓慢成长的模式。当然,任何一个新品牌充分挖掘了公关的潜能之后,就是转为广告攻势的时机了。
而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任何一个顶级人士,都有非常高的标准,而且几乎是接受完美的,他要求凡事零缺点,却要求任何事情要以最高品质为基准。
你做事的品质和你个人的成就成正比,跟你服务的人数成正比,跟你的态度成正比,跟你的知识成正比,跟你的标准成正比,成功者都拥有高的标准,失败者的标准都不高。
很多人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他觉得现在这样也可以,那样好像也不错。
他想要成功,可是到底有多想?好像也没有那么想,他为自己设立了非常低的完成标准、注定失败的标准,这件事是绝对没有办法成功的。
要成功,一定要先帮成功者工作,再与成功者合作,因为唯有从成功者身上,你才会了解到成功者是如何要求自己的,他们设立的标准是那么高,而且是如何坚持他们的标准,每一个人一定要配合他们这个标准来进行。让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好,尽善尽美,非常有绩效,他们重视品质,也非常重视服务。
顾客不断地跟他们再度购买,也不断地介绍他们的朋友来消费,这样他们会有无限的快乐,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的理念,因为他们忠于自己的标准,因为他们绝对不接受第二流的人为他们做出二流的表现。
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第一名,假如你不这样要求自己,你永远只能做二流的事情。
所以,在你幻想着力争第一的时候,你该行动起来了,朝着你期望的方向。
【成功法则】
“Sponsored Stories”至少整合了“Facebook”的数据挖掘能力、开放图谱能力、移动平台,扎克伯格希望掌控住移动全局的野心正逐渐彰显,他无所顾忌。
在“Facebook IPO”路演视频中,CEO谢尔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带着往常的自信对所有人说,“移动业务将是”Facebook“的一个关键增长领域。”人们应该期望“Facebook”会带来不一样的移动体验。据内部人士透露,“Facebook”正尝试着用开放内容整合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包括应用到手机上,并用“Sponsored Stories”的方式进行数据挖掘和推送。那时,“Facebook”会考虑怎样的商业模式,靠分成还是广告获得收益?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是一笔不错的收入。这只是“Facebook”移动产品的初露端倪,据其内部员工透露,移动产品小组正在做一个大的战略性产品研发,或许到明年这个时候他们才会正式发布。这显然不是某个小产品的试水,而是一揽子的计划。
虽然它看起来有点慢,但扎克伯格并不担心时机问题,他有足够的财力阻挡移动领域新势力前进的速度,收购照片分享应用“Intagram”以及位置发现应用“Glancee”,便是最好的证明。通过收购不仅让“Facebook”获得了时间,也获得了技术实力,目前来自“Instagram”的10名工程师已经开始在移动产品小组工作。
第二节收购“Instagram”,对“Facebook”有什么意义
“Instagram”是否真的价值10亿美元?这不禁让人联想到6年前,谷歌斥资16亿美元收购视频网站“YouTube”,当时同样有不少人士质疑代价是否过高,但时间证明了一切,谷歌在并购后转身成为视频行业的领跑者,拓宽了广告的展现形式。
即便没有收入,“Instagram”也有非常亮眼的增长数据。在3月11日的一场科技大会上,希斯特罗姆称,从2011年12月以来,“Instagram”的注册用户几乎增长了一倍,从1500万猛增至2700万。而当“Instagram”发布安卓平台后短短12小时内,下载量就超过100万次。
如何做到统领社交网络界?
与27岁的“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类似,“Instagram”也有一位年轻的当家人。“Instagram”首席执行长希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年仅28岁,2010年与其斯坦福大学同学克里格(Mike Krieger)联合推出了“iPhone”应用程序“Instagram”。希斯特罗姆目前持有“Instagram”公司约40%的股份。
就在收购决定宣布的当天,一个名为琼斯的“Facebook”设计师,利用“Instagram”程序拍摄了一张“Instagram”团队的照片,包括希斯特罗姆在内的12名员工,均着休闲打扮,出现在了“Facebook”总部。
在该笔交易宣布之前,“Instagram”的创始人凯文·希斯特罗姆已两次拒绝了“Facebook”。
马克·扎克伯格在公开信中说,“这是重要的里程碑,因为这是我们首次收购一家产品有这么多用户的企业……我们不打算有更多类似的收购。”
尽管“Instagram”坐拥3000万名用户,但对“Facebook”高价收购的举动依然有些意外。《经济学人》评论道,即便是久经风雨的硅谷老将,都因“Facebook”收购这家成立仅两年的企业而感到震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周,“Instagram”刚刚获得了一轮5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对其估价达到5亿至10亿美元,但仅仅数天后,这些“聪明”的投资者们便获得了一倍的回报,尽管有评论认为,“Instagram”接受风投是为了向“Facebook”开出更高的筹码。
硅谷观察家的普遍观点是,“Instagram”对于“Facebook”的价值不容置疑:在收购了以移动用户群体为主的“Instagram”后,将进一步壮大“Facebook”在移动领域的运营结构,完善其以电脑用户为主体的用户体系。
基于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以及多种多样的滤镜(用来实现图形特殊效果的功能),加上与“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络分享同步,免费的“Instagram”在推出后迅速受到消费者热捧,每天用户上传照片数量超过500万张,甚至被苹果评为2011年度最佳应用程序。
快速成长的同时,“Instagram”给同为社交类网站的“Facebook”敲响了警钟,其利用移动平台提供给用户的各种社交特性与“Facebook”很相像。
谷歌前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曾通过微博表示,“Instagram”利用iPhone平台做出照片和滤镜,吸引摄影爱好者用手机拍照分享,加上“Facebook”社交产品的移动性能不足,而“Twitter”则是移动产品中图片功能不足,这些因素给了“Instagram”生存的空间。
触控科技CEO陈昊芝告诉早报记者,拥有巨大用户规模和用户高度活跃的摄影加上滤镜模式的应用程序,对于“Facebook”来说,要么是补充,要么就是对手,而且目前“Facebook”也正受到移动平台的冲击,收购“Instagram”可以完善“Facebook”用户体系。
“Facebook”的确需要移动平台来吸引更多的在线用户,《纽约时报》称,“Facebook”诞生于电脑时代,并尝试逐渐适应以移动平台为中心的时代,而“Instagram”则是一个纯粹的手机软件。
分析师丽·贝卡认为,收购可以满足“Facebook”最为迫切的需求之一,即吸引更多的移动用户。
《华尔街日报》称,在当今社交媒体行业的话语中,收入的重要性不及用户参与度和获得个人数据的能力。
“Facebook”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其超过8亿的用户高参与度,据研究公司“ComScore”数据,用户在“Facebook”上平均用时7.5小时,是所有社交网站当中最高的。不少上“Facebook”的用户都是为了浏览以及评论好友的照片,但“Facebook”本身却很少提供照片修饰功能,而这也是“Instagram”快速成长的原因之一。
易凯资本CEO王冉在微博上说,无线互联网是一个可以诞生奇迹的地方,“Instagram”被收购意味着图片社交有了可比交易,这个交易会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很长时间。
陈昊芝认为,“Facebook”此次收购与谷歌当年一样,属于战略性收购,至于效果则要等到两年之后才知道。
不过,“Instagram”被并购后,不少人开始担忧其个人隐私遭到泄露,此前“Facebook”的用户隐私政策曾遭到多次批评。
虽然扎克伯格强调,会保留“Instagram”的特色和优势,不会简单地将其所有功能融入“Facebook”中,而是独立创建和发展“Instagram”。但是,“Facebook”并没有讲清,具体会如何整合“Instagram”,这正是用户担忧的地方。
无论如何,社交巨头“Facebook”正逐步扩大其版图,从原先的电脑网络延伸至移动平台,10亿美元对“Facebook”而言不算多,仅仅是其估值的百分之一,但对于一个仅有十多位员工的公司而言,这是一个充分的肯定,也正是数以千计的硅谷创业者所梦想的,终有一天自己创立的小公司能够获得大企业的青睐。
社交行业的发展是我们用语言难以解答的,因为社交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也许今天它还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明天就已经演变成一个全是辅助体的产物。
由于发展的速度快,所以想要统领这个社交网络,扎克伯格就必须拥有比别人长远的眼光。
一个有强烈企图心的人,他可以克服一切困难,面对所有的挑战而不放弃;一个只是想要成功的人,当他面临一点点挫折的时候,他可能会退缩,也有可能放弃,导致他没有办法成功,导致他一辈子注定失败。
每一个成功的人士,对他真正想要做的事情都是非常渴望的,而且是热切的渴望,一定要拥有它。
“Facebook”在2012年4月宣布将以1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方式收购美国照片分享公司“Instagram”。这是目前为止“Facebook”规模最大的一桩并购,也是移动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一宗并购。
“Instagram”是一款流行的手机图片社交应用,被视为是“图片版的推特”。2010年,它由斯坦福大学两位毕业生创办于硅谷,至被“Facebook”收购,该公司仅有13名员工。
但是,当推特(Twitter)引入了“Instagram”这个间接图片分享平台后,它便像获得了一个全新的生命一般,在不断的更新过程中,也让它收获了一批重要的追随者。
人们开始习惯每天用“Instagram”分享自己的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甚至吃个饭都恨不得通知整个世界。在互相赞彼此照片的同时,也让关系逐步拉近。
可以肯定的是,有了推特(Twitter)的前车之鉴,扎克伯格收购“Instagram”这个公司一定不是偶然。
这件在网络界引起轰动的事情被业界认为是移动互联网造富的一个最典型故事,并被广泛认为可能提振当前的移动互联网全新的创业氛围。“早上看到这个新闻,我们还是蛮吃惊的。”Instagram“一直宣称希望独立发展,在外界总是展现出能够与”Facebook“抗衡的一面,没想到这么快就选择被收购。”图钉副总经理杨剑凌惊叹。
图钉是国内类似“Instagram”的最大软件之一,目前约有100名员工,公司的基础也相对较强。而且,在不久前,图钉刚被新浪收购并控股。上海另一家类似“Instagram”公司维达(Vida)联合创始人张磊则表示,美国移动互联网社交公司的用户通常按一个人20美元价格估值,10亿美元收购价比人们预想的要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