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Facebook”和“MySpace”这样的美国大公司而言,虽然没有什么大风大浪的阻隔,但如何赚钱还是个大难题。说得简单些就是,怎么能让大家的社交付费呢?但是腾讯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实现了让大部分用户为其服务支付。已经年满11岁的腾讯公司依靠腾讯QQ统治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同时它还是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涵盖游戏和社交网络服务。腾讯QQ的服务已经成为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网民不可或缺的基本服务。
对于赚钱这件事来说,扎克伯格远不如马化腾,腾讯的用户可以支付的服务有聊天、音乐、游戏、虚拟形象、虚拟服饰、虚拟发型乃至网站背景,当然还包括在线花园和宠物。每个人支付的数额非常微小,往往不到1美元,但是这些小的支付加起来就造就了亚洲最有利可图、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公司:腾讯11亿美元的收入带来4.09亿美元的净利润。2009年上半年净利润达3.3亿美元,收入达7.88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计算,腾讯明年的利润将超过10亿美元。腾讯在《福布斯》杂志评出的亚太地区最具长期收益力的50家企业中亮相,即亚太最佳上市公司50强(简称Fabulous 50),或许没有一家的业绩和前景有如腾讯般瞩目。
腾讯是怎么开启付费时代的呢?首先,腾讯通过其最流行的免费的即时通信服务发展了第一批用户。腾讯37岁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早于其他公司通过免费的聊天工具建立起坚实的用户基础。腾讯QQ最终成为中国最广为应用的即时通信平台,拥有4.5亿活跃账户,几乎统治了青少年、大学生和二十来岁人群用户市场。QQ已经成为在线聊天的代名词,如同谷歌已经在英语中成为一个动词。
现在腾讯开始利用用户基础和品牌知名度创造令人艳羡的利润,对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开始展现惊人的赚钱能力。从拍卖网站到网络支付平台,腾讯依靠其坚实的用户基础迅速进入各个领域,并成为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腾讯的影响力在虚拟商品市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免费服务的基础上用户为增值服务支付了金钱,包括游戏、聊天和社交网络。腾讯2011年超过90%的收入来自增值服务,包括手机服务。为了帮助用户购买这些增值服务,腾讯还特别发明了一种虚拟货币,这种货币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虚拟经济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现在这只“现金牛”又开始在网游行业展开拳脚,因为网游业务的发展,2011年腾讯收入增加了两倍,使该公司迅速晋升为中国第三大网游公司。腾讯用户可以免费玩游戏,也可以花钱购买更好的武器、工具、衣服和配件。网游赚钱的模式同之前的赚钱模式相同,即免费使用支付更好服务。尽管大部分用户是免费用户,但有分析人士指出,腾讯10%的活跃用户已经相当于为这部分免费用户每个月支付了2美元。
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腾讯进入了太多的在线市场,以至于显得该公司缺乏重点。不过腾讯的进入反而有利于刺激竞争对手抓紧创新。对于大部分美国社交网站而言,互联网广告是其核心收入来源。不少人开玩笑说,也许“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可以和马化腾聊聊如何赚钱吧!在这个玩笑说出去没过多久,扎克伯格就真的向对手请教了这样的问题。
由此可见,扎克伯格是一个不拘小节又没什么心机的人。向对手讨教赚钱方法,在很多人眼里,这一定是脑子不好的表现,但对于扎克伯格来说,这只能称为他怪主意中的一个。
有些事情是不能举一反三的。比如微软为向谷歌叫板推出的搜索引擎必应(Bing),为了开拓中国市场,总部给它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必应”。但现在很多人把“必应”读成了“病”,“今天你病了没有”成了一句带有玩笑色彩的问候语。谁让微软对中国文化似懂非懂呢,“Bing”在汉语拼音里,不是“病”是什么?!
同样有意思的是,“Facebook”在中国遭到重创,死得不明不白。仔细想来,有这样的命运也是理所应当,“Facebook”怎么读怎么像“非死不可”,在中国走进了死胡同又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呢?
【成功法则】
在众多网络行业的模仿对象中,“Facebook”是我们最经常看到的一个,由于“Facebook”的成功,互联网世界也崛起了不少类似的社交网站。这些网站在各个国家、地区盛行,即便是有一定的访客量,也没有办法超过“Facebook”的强大气场。
在这个经常被模仿的世界里,“Facebook”就好像一个富有个性的成熟人士在俯视着那些年轻人。
用一个好心态接受别人的模仿
很多创业人士,在看到自己公司旁边开起一个同行公司总是会觉得仿佛创业之路走到了尽头。其实,有人跟风并不是一件坏事。
往往在我们有了自己事业的时候,总是担心别人会借鉴了自己的想法,但事实上,我们在创业之路上,缺少的是一面镜子。人只有超越自己才算是真正的强大,建立一个公司也是一样的。也许经常会被人模仿,但是只要将对方看成另一个层面的自己,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在看对方的时候,如果你要从对方的发展上看出有什么地方是你需要改进的,在检讨了自身的不足后,再着手进行整改,这样,你就会拥有比对手强大的能力。
但是,你要记住,可以被别人模仿,却不要被人超越。
第四节“Facebook”做得最大,创收能力却并不是最好
从对大众、媒体和好莱坞的吸引力来看,“LinkedIn”(领英)称不上硅谷宠儿。它的创立较为“单纯”,毫无戏剧性或者阴谋可言;它的规模也只是“Facebook”的六分之一,增长速度也慢得多;而且它的CEO是40多岁的中年人,而不是20多岁的小伙子。
然而,“LinkedIn”股票在IPO之后的表现突显了它的价值,尽管它的名气并不出众。目前,该公司的股价为其IPO发行价的两倍,而“Facebook”当前的股价仅为其IPO发行价的52%。同为社交网络,为什么这两家公司IPO之后的表现会截然不同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明了“Facebook”与“LinkedIn”之间的一些重要区别以及华尔街(而非硅谷)对它们的理解。
“Facebook”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它是一个划时代的社交、技术和文化现象,彻底且永久地改变了社交互动的格局。事实上,在电影《社交网络》上映和“Facebook”首次公开募股之前,没有人会觉得“Facebook”是一家销售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以往在人们的眼中,“Facebook”是能够免费使用、委托社交身份的一个实用工具。
然而,现在“Facebook”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需要与“LinkedIn”等企业争夺投资者的资金。同为社交网络的“LinkedIn”虽然没有那么让人兴奋,但它的表现却总能让投资者满意。
在华尔街,谋利意味着一切。在赚钱方面,“LinkedIn”显然比“Facebook”做得好得多。用户在“LinkedIn”网站上每逗留一小时,它就能进账1.3美元,而“Facebook”在这方面的收入仅为6.2美分。
“LinkedIn”用户黏性和规模远远不及“Facebook”,但为什么它的创收能力却要强得多呢?
职业VS社交
答案似乎能从两家平台的信息本质当中找到。当它们的数据形成巨大的规模,且与真实身份配对的时候,它们能够轻易地透过多种方式从中变现。不过职业数据包含重要特性,这使得华尔街认为它比社交数据更具价值。
以下是职业数据比社交数据更具价值的原因:
1.时效性
我们的职业生活变化速度与我们的社交生活不一样。很多用户只有在更换工作时才会回到“LinkedIn”网站去更新他们的主页,不过“LinkedIn”拥有的用户职业生活信息相对比较新。相比之下,“Facebook”需要你时不时更新自己不断变化的社交信息,这样数据才能维持对目标广告主的价值。
2.真实性
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会施展各种创意展现自我。在职业网络上人们也许也会这么做,但他们在“LinkedIn”提供的信息要真实得多,他们不会在自己的主页说自己是美国总统。而在“Facebook”,阐明事实显然没有玩乐和打动朋友来得重要。但对广告主来说,真正反映消费者身份和偏好的真实信息才能更容易变现。
3.规范化
职业信息能定义一个人的东西要远远少于社交信息。人们的“Facebook”主页则比较复杂,涵盖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想法、兴趣、上传的图片、到过的地方等方面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随着人们的品位和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然而,在职业领域,定义一个人的则是规范得多的一套标准:住址、年龄、工作单位、职位、学校、专业以及平均成绩点数(简称GPA)。对于招聘人员来说,这种数据更易理解和利用,而且它不会有市场改变。这也是职业数据更具价值、更容易变现的原因。
简而言之,如果用户停止更新他们的“Facebook”主页,那再过三到五年对广告主而言“Facebook”将几无价值可言。相反,“LinkedIn”仍会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数据和简历数据库。
4.企业支出VS消费者支出
主要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模式会面临诸多难题,取得稳定的收入绝非易事。首先,会有规模调整和发行上的挑战,然后是快速创新和竞争加剧问题,更不用说消费者本身不可预测的支出习惯。还记得奈飞公司(Netflix)大幅度提高其服务价格的后果吗?用户感到非常不满,因而抵制使用“Netflix”服务的用户直线攀升。
“SA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公司)和甲骨文公司每年都会稳步提高向对其服务颇具依赖性的企业客户的收费,但它们因此而流失的客户却少之又少。
当企业发现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时,它们就会采用它、整合它,并将其纳入预算当中,放弃使用的可能性会很低。产品服务的广泛普及可能要花费数年的时间,甚至是几十年,但这点一旦做到,它们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尽管“LinkedIn”会从高级订阅服务和面向消费者的广告创收,但实质上它是一家面向企业市场的公司。它主要高价出售其主要的企业招聘解决方案,还销售其他很多面向企业的产品。
华尔街很可能认为长期的企业合同收入要比面向消费者的收入来源值钱好几倍。
不管是向用户投放产品或服务广告,还是将这类广告插入游戏,“Facebook”赚钱的途径只有一种:促进消费者的支出。这通常意味着变现之路会出现更多的起伏。
可以说,如果“Facebook”能够引用“LinkedIn”这种更加完整的创收方式,“Facebook”的创收能力会提升一个档次。
可是,毕竟“Facebook”是一个社交网站,它必须要保持客户的流量,并且不断增加新鲜感才能挽留住那些已经腻了的客户。所以,在此条件下,“Facebook”还是应该稳步前行,不能做过大的改革。
因为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要成功就要知道成功的人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有非常多的人这么说:“成功开始于想法。”但是,只有要成功的想法,却没有付出行动,还是不可能成功。
你必须研究成功者每一天都在做些什么,他们到底做了哪些跟你不一样的事情,假如你可以如法炮制他们的行为,那么,你一定会成功。
一个业务员要成功,必须拜访非常多的客户,如果他不知道顶尖的业务员一天拜访多少个客户,那么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他无法付出顶尖业务员所做的行动,他就无法达成更高的绩效。
成功的人永远比一般人做得更多,当一般人放弃的时候,他们还在寻找下一个顾客,当顾客拒绝的时候,他再一次问:“你到底要不要买?”当顾客还不买的时候,他还问:“你为什么不买?”
他们总是在寻找如何自我改进的方法以及顾客不买的原因,他们永远在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行为、态度、举止和风格,他们总是希望知道人们为什么跟这个人购买,为什么不跟那个人购买?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更有活力,产生更大的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