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说,“Facebook”有一套复杂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则。如果第三方想了解某个用户的信息,该用户很快就能洞察对方的举动,所以用户可以允许属于特定群组的朋友了解他本人,同时能阻止无关紧要的其他用户窥视自己。用户甚至可以决定他提交给“Facebook”的信息究竟有多少能被第三方搜索到。例如,个人相册是每个用户资料的重要内容。按照扎克伯格的功能定义,用户使用相册时能有选择性地挑选对象,可以让一个相册由他的大学同学看,另一个相册由他的同事看,而其他的不相关人员一张照片也看不到。用户的所有信息都被严格保密,任何试图闯入进来并且窃取手机号码等隐私信息的人都会被阻挡在大门之外。“这种对用户身份的甄别要求整个网站的系统结构和其他传统网站完全不一样。”扎克伯格表示。这一措施也有效地避免了信息泛滥威胁个人隐私的网络难题,类似于“My Space”曾遭遇过的尴尬事件:某用户信息被其他人获取并提出勒索,当用户拒绝合作甚至遭遇性骚扰的非分要求,在“Facebook”中就能有效避免。
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是一个微缩的现实社会,超过60%的用户会每天上来逛逛,看看朋友在做什么,检查有没有新收到的消息并做出回复,或者更新调整个人的资料。“Facebook”要求用户提交的个人资料都是标准格式的,而不是像“My Space”那样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Facebook”最新的变化是在用户首页增加了“News Feed”,尽管对这项变化尚存争议,但是扎克伯格认为值得尝试。“News Feed”能让每个用户登录后,就了解到自己的密友干了什么,对方有了什么新的变化。不少用户已经尝试使用这个新玩意。
2008年4月,“Facebook”正式推出聊天服务“Facebook Chat”,业内人士称此举有望对传统IM(即时通信)服务构成威胁。
据使用过“Facebook Chat”服务的人士介绍,这款基于社交网站的IM的确非常吸引人,传统的IM不具备社交网站这样的优势资源,因此在未来的竞争中很可能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你赚到了两元钱,就要花一元,留一元,做好长久之计,眼光放长远一些,为以后做打算,憧憬未来。这个画面是很多外企的高管想象的未来和空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画面,马克·扎克伯格刚刚进入哈佛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计算着他以后要走的路。
“疯子”马克·扎克伯克的“黑客”就是他畅想未来的第一步,只要敢做,有何不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更高的角度上面,设想自己未来的无限美好,但也要注意的是:
第一,在你“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畅想未来的时候,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扎克伯格就是一步一步,从编程软件到大型的社交网站,一步一个脚印地让自己可以看见。并且不要把所说的变成空谈,要付诸很多的行动,才能向前进。好汉不提当年勇,无论过去有多好的成就,做过多好的事情,作为新的一步,不要炫耀当年的事情,只要能看见以前你做过,做好了就可以,目标和终点都是后面的。
第二,设想未来的同时,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不要邯郸学步一步一步都向别人学,而是看看别人有什么好处,比如坚持自己所做的事,做这个就做这个不改变,对自己所做的事充满着热忱,打破问题和别人眼光的桎梏等,学习起来,把这些好处变成是自己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无完人,总有些事情是完成不好,完成的不优美不完整的,那么就吸取别人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不重蹈覆辙,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实验都允许有误差,那么做事也相同,但是误差不要太大,也要尽量地去避免。扎克伯格用“黑客”侵入学校的电脑,就是一个没有做足了准备、思考不够周全的结果,但是扎克伯格深知这一点,便在不久的以后改变了这个做法,人气并不是靠黑客“抢”来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第三,未来的路怎么走要一步一步地规划好。一个好的规划再加上行动就是一个成功的基础。生活中有些细心的人,都可以把他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秒都规划得好好的,每一天都在他规划的这个范围内活动,虽说有些束缚着生活,而且没有人可以预言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计划表、工作表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可少的东西。年初,就把这一年要做的事情,分门别类地规划好,说白了,就是把不能改变的东西列举出来,再规划了,每一天留有足够的空余去“接待”那些“不速之客”的到来。每天“加班”给自己更多的东西,虽说“今日事今日毕”,但是也要为明天做准备的同时,在今天有余力的时候多做一些。到那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马克·扎克伯格这一个“神童”,他有让人羡慕的工作,有神仙羡慕的幸福美满的家庭,他也喜欢看漫画,休息的时候穿着和平常人一样的服饰,抱着电视看泡沫剧,他的生活很普通,这和他的规划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
综上所述,长远的眼光是好的,但是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成功砸在无关紧要的地方!
扎克伯克的生活每天都是直播的比赛,没有彩排也没有剧本,但是每天都是这么充实,是因为他有长远的眼光和勇于畅谈未来、谈论古今的勇气和坦然。
扎克伯格是一个最年轻的富翁,在别人看清他光鲜亮丽的表面的时候,他也有别人不理解的“疯狂”。
没有爬过高山,也一定知道文人墨客的笔下的山峰是多么的雄伟壮志。但是要看到这壮志的前提就是要走得比别人更高,看别人怎么爬上来。并不是幸灾乐祸,而是未雨绸缪。当你走到你认为在你心底最高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你已经忘记了别人要对你说些什么了,因为此时此刻只有你自己,只有你自己能陪你,能和你一起走你没走完的路。看不到别人的眼光,自然心底就不会有畏惧。
不要怕别人笑你什么,要想进步得更快,要站在别人不敢站在的地方,看着很高,但是未必就很困难,也许一切都有可能。
【成功法则】
“Facebook”主要的作用在于社交,这个核心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是若不改变除了核心的事情,如果永远只是那一些东西不改变的话,那可就是很不好的一点了!
创新是一个公司持续发展的基本
既然一个公司创立了,那么就不要轻易地让它倒闭,所以,时时刻刻地关注别人的心理动态可以让你的公司长久生存下来。马克·扎克伯格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说,虽然说“Facebook”只是一个社交性的网站,但是在社交的同时在它的网站里面也有许多的小细节,比如说“好友人气PK”。各国的人们一起在这个小小的网站里面相会、交友,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成为了好朋友。
社会化媒体市场是一个企业家不可以失去的东西,他们甚至可以视它们如命一般重要。对于一个营销者、公司CEO、网站的总创造者、企业家——马克·扎克伯格来说,他把市场当作是金子一样的,牢牢地握在了手中。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什么东西都讲究一个字——“快”
有人问过,为什么肯德基会被这么多人所喜欢?是因为它的“快餐”符合人们的生活。那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Facebook”会风靡全世界?因为它符合人们的交友需求,而且省去了写信邮寄的麻烦浪费时间,更省去了来来回回乘坐飞机的资金。何乐而不为?
第六节高效率地拓展于社会
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你很有把握的事情的时候,总会有些幻想,幻想着如果这件事情“成”了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美好。
当然,作为一名普通人,扎克伯格也一样。在“Facebook”创立的时候,那时的扎克伯格就已经编织了梦的城堡。
有心理学家表明,有梦想的人很容易成功。这些人晚上也会做许多很奇怪的梦,说明这个人的脑细胞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都是很活跃的。马克·扎克伯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Facebook”公司成立的前期,扎克伯格就经常和朋友说起他的这个公司以后发展的规模是什么样子,成功了又会是什么样子。有的时候,朋友的耳朵里都快生了茧子,但是他还是那么滔滔不绝地说。
当然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扎克伯格说那些话都是有依据的,也就是说扎克伯格对朋友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手表上的精密零件一样,环环相扣,每一句话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扎克伯格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在制作自己的“梦想城堡”,并且在“梦醒了”之后大胆地按照梦里的布局来重新设置生活的陈设。
梦想就是,梦到了你想的东西,你努力了就会实现,不努力了就永远是南柯一梦。梦想成真的首要一步是要梦醒了,不要让自己永远地沉溺在那个虚幻的世界当中去。而城堡之所以叫作城堡,是因为它很豪华,能包纳许多的善恶美丑,让人心驰神往。而梦想作城堡,就是将你最想得到的两种东西结合到一块,尽管这种幻想会让人很容易地就堕落了下去,但是如果使一把劲,得到这座城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将扎克伯格的梦想与城堡结合到一起,就可以看到他所创立的“Facebook”,其实就是城堡的最好体现。
首先是“Facebook”的基础,它基于人与人的交往,也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次是连通纽带的不同,造就了全新的沟通方式。在这个全新的城堡里,大家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房间。
在这个梦想的世界里,扎克伯格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身份,他如同神一般,掌管着一切,也如同建设者,起到了创建的作用。
他能给城堡建立全新的模式,也能给城堡赋予梦想的色彩,这个神一样的男子,正用他的努力改变整个世界。
生活中,总是会缺少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这个人能时时刻刻感染着周围,并且拥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大胆地想象自己有多好,自己的努力有多棒,反正也不用花钱!想象不需要资本,不需要资金,只需要一颗心和无限的想象力。
既然走出了这一步了,就不要停下来。尽情地幻想,哪怕是不切实际,随时随地都和别人分享,你已经做了什么,而且要去做什么,想做成什么样子。静观其变。无论你的创意有多么的小,或者比马克·扎克伯格的理想还要远大,只要付出了行动,就不怕没有成功的那一天。
21世纪,社交已经成为了大家公认的话题了,但是生活节奏日益变快的同时,人们也变得不爱出门不爱走动,什么东西弄不清楚了,就“百度一下”,什么东西突然需要了,就“淘宝一下”,那什么时候想交朋友了呢?
聪明的扎克伯格注意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在诗歌、流行歌曲、散文、电视剧中,都有很多作品高度赞扬了朋友和社交的重要。有人甚至夸张了一点来说,如果在生活中没有朋友,会像没穿衣服那样不自在。
当这个网络时代被“社交”两个字包围时,大家都开始关心,这个年轻的男孩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在外人的眼里,访客就是一个网站能否成功的关键。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网店,都需要强大的人力支柱,更不用说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站了。在扎克伯格将全部精力都放在“Facebook”上时,“Facebook”的访客量也同样遭到了质疑。
不少人觉得,“Facebook”早晚有一天会进入无用户时代。原因是,用户达到一定人数,就再没有可以吸引用户的东西。
事实上,访客代表了一个网站的兴衰,扎克伯格不会将访客量放在首位,他放在首位的是访客的需求。他知道每一个访问“Facebook”的客户需要什么,这样才能确定自己的战略方向。
可以说,初期的“Facebook”是为了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而一路演变过来后,大家开始希望能够有一种媒介来将彼此关系加深。
只有这样,“Facebook”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社交网站。
“Facebook”之所以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大范围认可,就是因为人们都有渴望结识陌生人的心理,但心理原因总是会让我们手足无措。
现实中,随着生活习惯、爱好的不同,人们的关系也变得越加薄弱。结识陌生人成了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
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去和陌生人打交道呢?
扎克伯格便从网络下手,给了人们一个虚拟的社交圈子。这个圈子中的人们不用面对面交流,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结识陌生人。而且,这个虚拟的圈子还可以主动帮你寻找朋友,只要有人加入这个圈子,而且是你认识的,它便会主动推荐给你。
有了虚拟的社交圈,人与人的沟通就可以避免很多尴尬。现实与虚拟是不同的,现实中的社交需要面对很多问题,让两个人面对面交往简直就是折磨。而如果将这种尴尬的关系放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就会自然放松很多。
如果人的社交网络已经建立起来,那人们的需求也会随之改变。或许之前的你是因为想要结识陌生人而进入了扎克伯格的社交圈子,可是,总有一天你的目的会改变。扎克伯格为了防止客户的需求改变,所以选择重新整理设计了一个全新的互动社交模式。
在社交网络中,访客就是社交网络的主体,在社交主体没有发生改变之前进行预兆性的准备,这样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