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方面,扎克伯格的创业思路则是用社交网站计划将互联网资源重新整合。事实上,这算为了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并且为了长远发展所准备的一个计策。
网络是强大的,在众多人探寻网络的神秘时,扎克伯格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网站营销出去。在众多人的眼里,扎克伯格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可是,他却给很多自认为成熟的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平台。
这时,扎克伯格的“Facebook”已经在很多国家盛行。各个国家都在为其着魔,人们每天谈论的话题也都开始和“Facebook”有了或多或少的关系。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Facebook”,那么大家的社交会变成什么样呢?
据统计,在“Facebook”面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很多用户就反映已经离不开这个网站了。首先,他有很多的朋友或者同事都是“Facebook”的忠实粉丝,一旦离开,势必会对自己造成影响。
其次,在社交如此困难的今天,大家一旦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就绝不会放开。在网络中,大家能体验到自由社交与无障碍社交所带来的快乐。所以,“Facebook”的出现,就注定了不灭的真理。
纵观扎克伯格的创意,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扎克伯格一直在充实自己的社交平台,将实用性功能扩充,让“Facebook”和实用性挂钩。
如果把扎克伯格的社交平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社交,“Facebook”是基于社交上的一个平台,它让两个陌生人或者熟悉的朋友感情加深。同时,也为陌生人创造相互认识的机会。由于是实名认证,用户利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二部分是基于社交上的感情维护,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用照片分享的方式来维护感情,彼此把陈年旧照拿出来,看到彼此就可以有所触动。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扎克伯格的强大策略,也造就了无人超越的互联网社交新时代。
第三部分是合理性。既然创造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网站,那这个社交平台是否能够得到支持呢?
我们都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和扎克伯格站在同一个舞台上,他公开表示他也是这个网站的用户之一。连总统都支持的网站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它不仅符合社交市场,还符合国情,让更多的人紧密联系到一起,所以,凭借它的合理性就能知道它是受到国际支持的。
凭借强大的气场,这个社交平台终于成功走上了国际舞台,也使全球人民的社交更加顺畅。
但是,纵观如今的社交系统,“Facebook”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部分,不是说一个照片分享功能就能长久吸引用户,也不是说一个时间轴就能有效给用户带去方便。
如今,“Facebook”每天的注册量依然很高,世界所有土地上,几乎都有“Facebook”的存在,“Facebook”也逐渐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年纪长幼,权势高低,大家都会在“Facebook”分享一天的生活。这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就如同记日记、签到一样,一天不做就会全身不舒服。
因为网站的人气很好,所以后期成了其他社交网站争相模仿的对象,但是,即便是如此被模仿,也没有网站能超越“Facebook”。扎克伯格的同事说,那是因为没有人能跟得上他的思维。
在扎克伯格的思维里面,没有“落后”这两个字,所以他能够时刻准备将自己的思维放在世界顶端。
扎克伯格先后为“Facebook”加入了时间轴、图片分享等功能,让这个校园网更加充实。后来由于众多名人的加入,“Facebook”逐渐普及到每一个学校,人们可以在“Facebook”上加上陌生人作为自己的好友,也可以去将别人分享的内容分享给自己的好友,这不仅拓宽了用户的视野,也让“Facebook”成为一个促进沟通的平台。
在扎克伯格的主页上,他分享了和公司同事的点点滴滴,这个男孩在面对镜头的时候总是微笑以对,看上去并不像一个大名鼎鼎的CEO,反倒像一个邻家男孩。
大家总以为,扎克伯格是一个孩子,他的决定充满了幼稚的成分,然而,这个外表看起来和学生并无两样的扎克伯格每每谈起“Facebook”的未来发展时,总是会立刻表现出与其外貌毫不符合的深谋远虑。
每当谈到“Facebook”国际化进程时,扎克伯格总是会特别强调中国,他说“Facebook”此时正在花时间进行研究,为了确定合适的战略进入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让中国也成为“Facebook”的用户,而扎克伯格本人则每天坚持学习中文,并且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中国文化,他希望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在不久之前,扎克伯格曾经这样描述中国:“中国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国家”,他觉得中国市场对于“Facebook”能够走向世界意义非凡——“假如遗漏了这13亿人口,还怎么能说走向世界呢?”
这个80后的企业家,在说起创业经的时候总是能体现出他智慧的一面,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年轻人说话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在“Facebook”草创的初期,扎克伯格对他的团队伙伴们宣扬最多的内容是“让我们共同去建立一个持久的文化价值产物,并且为了从前人手中接管这个世界而全力以赴”。
敢说出这样话的人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某种程度上,“Facebook”对扎克伯格来说,并不能完全定义成一个网站、一笔生意,相比之下,将它定位为一场“社会运动”更加贴切。这个年仅26岁的年轻人脑子里现在已经不是技术、不是财富,而是整个世界。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是正在指引着下一代互联网世界的发展方向。
换成一般人的心理,大概不会将眼光放得如此远,在中国已有了人人网、腾讯网的基础上,扎克伯格准备在这个情况下创立一条属于“Facebook”的路实属不易。如今,谁都无法否认扎克伯格的成功。事实上,他还没有打开中国市场,可是他已经几乎让全球人为之疯狂。
有人说扎克伯格成功了,但是,唯有将“Facebook”置于整个美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中去考量,我们才会真的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如何。
我们也可以这样讲,如果说21世纪的前10年,谷歌以其强大的数理逻辑能力开发出搜索引擎,满足了海量信息条件下人类个体对于定位独特信息的需求,从而重塑了整个互联网空间,那么“Facebook”这个东西的出现就意味着互联网世界的第二次裂变。
如果说,谷歌为互联网世界引入了数学与逻辑学,“Facebook”则为互联网引入了心理学与社会学;谷歌拥有强大的数据库与计算能力,“Facebook”则拥有迁移自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节点与路径——“节点是指个人,路径则是朋友关系”;谷歌利用其搜索引擎沟通个人与海量的信息;“Facebook”则是将个体进行重新整合并且进入曾经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社交网络。谷歌一直致力于满足个体的信息需求,但却不知道这需求因何而生,因为人类在互联网上需要的根本就不是数学与逻辑学所能解决的。“Facebook”致力于在互联网上还原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交生活,也就是说,扎克伯格更希望网络能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因为扎克伯格坚信社交才是人类互联网需求的源泉。
可以想象,谷歌与“Facebook”将站在未来互联网的两个制高点上,“搜索”与“社交”将成为打开互联网信息流动的两个基本维度。在此基础上,最先被改变甚至重构的很可能就是原有的传媒、营销、广告等行业。可以说,这两个网站将打开很多行业的市场,也可以说是推动了许多行业的发展。
正如“Facebook”的投资人之一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所言,“显而易见,既存的媒体运作方式有一些根本环节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这并不是说谷歌和‘Facebook’的诞生使得传统媒体濒临灭绝,恰恰相反,也许3~5年之后乃至在未来,世界上最好的媒体公司都必然包含有谷歌和‘Facebook’的某些其中所必要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也就是说,基于关系的传播。因为以信息为产品形态的媒体企业,在关系网络上传导的阻力降低到最小。
但这很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维基经济学》的作者唐·泰普斯科特甚至认为媒体形态仅仅是社交网络的幼虫形态。当社交网络破茧成蝶之后,社交和其他行业就会结成联盟,“社交网络正在变成社会工厂。这正改变着我们重组社会的能力,去创新,去创造商品和服务。”
扎克伯格也正是因为找到了社交与网络服务的突破口,所以才会执意要将“Facebook”发扬光大。事实上,在众多的创业者中,大家习惯将扎克伯格放在首位,就是因为扎克伯格拥有其他人无法拥有的独特想法。
在面对广告、营销、销售等网站,扎克伯格没有跟风,反而是选择在众多行业以外开辟了一条新路。
谁都无法想到,社交网站竟然有一天会成为互联网的主体。人们也开始将交友聊天放在上网的首位。
这不仅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个互联网新时代的形成,也让更多人有了社交的欲望,只要欲望没有泯灭,扎克伯格的“Facebook”就一定会得到用户的支持。
对于维持社交欲望,扎克伯格有他自己的一套思路,首先是不断建立媒介。例如,图片分享,时间轴等多种板块,借用媒介维持点击量。接着就是用其余相关联的网站进行推动,让更多的人发现这个社交网站,并且成为支持者。
【成功法则】
成功就是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
在建立“Facebook”之前,大概很多人都会以为扎克伯格会投身于销售行业,建立一个销售网站,或者建立一套销售系统。可是,当扎克伯格建立一个社交网站的时候,很多人都开始不解,这么冷门的行业,为什么扎克伯格会选择呢?
事实上,越热门的行业竞争力越强,当然也都不容易做。互联网创业人士之所以不喜欢社交行业,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社交行业并不容易做。首先做社交行业要时刻做好赔钱的准备,其次就是社交行业更新速度快,如果不能维持住创新,很快就会被市场抛弃。扎克伯格之所以会成功,恰恰就是做了一般人都不喜欢做的事情。
人脉是起点
在扎克伯格建立“Facebook”的准备期,也就是他在哈佛的那些日子,他总是在不断摸索,并且积累人脉。从“Facebook”的前身就能看出,扎克伯格给自己的社交行业开了个好头。哈佛的校内网站便是“Facebook”的前身,从网站演变而来的是众人引以为傲的社交产业。
人脉就是社交行业的起点,首先要将人气积累起来,才能在短时间内组织好一个强大的人脉圈子。
失败就是在积累经验
扎克伯格建立“Facebook”前身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个基础模型出现,当这个基础模型被哈佛大学泯灭后,他开始重新开放社交行业,让这个行业更加平和。
失败就是在积累经验,只要积累了失败的不足,就一定会找出新的成功点。并不是一切的失败都是结束,有些其实是开始,只要抓住这个开始,就能获得成功。
第五节让产品脱颖而出
和那些乳臭未干的同龄人不同,22岁的扎克伯格像是一个战略思考者,谈吐之中充满了他对“Facebook”的宏远发展规划。他的观点比其他互联网的从业者更有远见,这种自信来源于“Facebook”牢牢吸引的1000多万用户。“我从来不想运营一个公司或者企业,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户的体验上,总想怎样能给他们带来革命性的便利。”在马克·扎克伯格的理念中,与其说是对互联网的开发应用,不如说是聚焦于对世界的改变更为贴切。
面对未知的未来,扎克伯格很有自信:“很多公司经营的网站都声称立足于社交网络,他们的网站大同小异,提供的都是约会地点、媒体信息集萃,或者交流社区类似的信息,但是‘Facebook’旨在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我们肯定不会效仿门户网站,让用户尽可能多地在网站上消耗时间。我相信‘Facebook’未来一定有盈利的。想窥视无关的网友,没门!”
和同为社交网站的“My Space”不同,扎克伯格坦言,通常一个普通用户只能看到“Facebook”群体中不到0.5%的其他用户信息,这是因为“Facebook”采取了完善的信息保护机制,不让信息泛滥成灾,保证了用户的隐私权安然无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y Space”的注册用户只要他们愿意的话,就可以浏览所有其他用户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