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一头金发,很有亲和力,他是网站最初的新闻发言人。2006年,在哈佛拿到文学历史学学位毕业后,他逐步淡出了“Facebook”,帮助奥巴马竞选。他协调奥巴马在“Facebook”上所有的竞选活动,是奥巴马口中“我身边那个懂网络的人”。现在,他任职硅谷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还创办了一家基于网上社区理念的慈善事业机构“Jumo”。休斯拥有“Facebook”1%的股份,价值1亿美元。
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最早帮助扎克伯格在大学中推广“Facebook”,后来成为技术团队的关键领袖,他在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了2年,为了“Facebook”自学编程,后陪伴扎克从哈佛辍学,随Facebook迁往帕洛阿尔托。2008年,莫斯科维茨从“Facebook”辞职,开办自己的网络软件公司“Asana”。他拥有“Facebook”7.6%的股份,值76亿美元。扎克伯格在他走的时候很难过。“达斯汀一直把‘Facebook’的利益放在心上,他永远是个我想询问意见的人。”他说。
爱德华多·萨维林,是扎克最初的商业伙伴,他们共同为“Facebook”投入1000美元,后来成为“Facebook”最早的财务官。但在2004年夏天,两人在网站发展路线上产生分歧,2005年,更是因一起金钱官司闹翻。萨维林还联合了他们另外两个同学——文克莱沃斯兄弟,一起跟扎克伯格打官司,指控他欺诈,后者认为,扎克伯格偷了他们的创意。这场官司也成了电影《社交网络》的主要题材。官司之后,他曾拥有5%的股份,后来据他自己所说,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了一半。他现在生活在新加坡,也投资过一些社交网络公司。
安德鲁·麦科克伦,编程天才,“Facebook”最早的图像设计师,他曾和扎克伯格一起穿着睡衣和T恤去会见红杉资本的风险投资家们,是《社交网络》中一个经典场景。他2006年9月离开“Facebook”,返回哈佛继续读书。目前他仍在硅谷,做天使投资人。他为人低调,行踪神秘,拥有股份不详。
“Facebook”终于走到了IPO的时候,已经没有一位当年并肩作战的寝室兄弟和他一起在办公室开香槟。截止到今天,“Facebook”的高管中,陪伴扎克伯格时间最长的是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而她2008年才来到他身边。
休斯曾经尝试解释扎克伯格的好友接二连三离开他的真正原因。
“离开‘Facebook’是因为感到厌倦了……和扎克伯格一起工作很有挑战性,你永远无法确认你所做的他是否喜欢,和他做朋友,好过和他一起工作。”他说。
在外界看来,“Facebook”的出现似乎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这个震惊全球的网站却是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集体宿舍中一个躁动不羁的19岁男孩的想法开始起步,当然,这个想法起步后的八年都是所谓的实施阶段,扎克伯格创造了现代生活中前所未有的技术奇迹,成就了巨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伟大公司。
这10年的时间中,“Facebook”经历了足以改变公司格局甚至扼杀公司未来的危急时刻,“Facebook”就好像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沉着的大男孩。这家年轻公司的成功基因和不断突破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扎尔伯格的内心挣扎都是我们所关注的主要内容。
细数“Facebook”的发展史,我们知道萨维林这个人显然是在“Facebook”发展历史中具有烙印记的人物,可以说,他的出现和消失,在“Facebook”的发展中都留下了深刻的一笔。他最早自掏腰包存入1万多美金作为公司的营运资金并开启了“Facebook”最早期的广告收入。然而,在扎克伯格选择搬迁到帕洛阿尔托之后,萨维林在公司的工作变得起来越举步维艰,而萨维林以30%的股份阻止公司业务发展,甚至冻结账户的行为,最终让这对创业伙伴分道扬镳,甚至对簿公堂。一段时间,扎克伯格不得不动用自己的储蓄支付房租和购买服务器,他最终选择了驱逐萨维林。虽然当时只有20岁,扎克伯格用人的果断与决绝锋芒毕露。
这对曾经的好友,在日后纠纷不断,就在与萨维林的诉讼争论不下时,扎克伯格又遇上了另外一桩官司:他曾与文克莱沃斯兄弟俩一起开发同类产品。文克莱沃斯兄弟认为扎克伯格窃取了他们的创意并且向“Facebook”提起法律诉讼,后来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扎克伯格发挥了远超年龄的沉着和冷静,他快刀斩乱麻,支付了几百万美金。回过头看,这种处理方式其实为扎克伯格赢得了“Facebook”的上线日期,如果坚持与文克莱沃斯兄弟谈判,“Facebook”很可能就错过了其最佳发展壮大时期。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扎克伯格最信赖的商业导师之一格雷厄姆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冷酷的商战让两人曾经黯然神伤。2004年3月底,扎克伯格本已经决定接受《华盛顿邮报》的投资并且为格雷厄姆保留董事会的一席时,半路杀出的投资公司报出了2倍的价格,扎克伯格犹豫不决,他甚至在与对方进餐时去了洗手间暗自流泪,他无法背弃信义对格雷厄姆说出拒绝。终于,第二天他打通了格雷厄姆的电话,在20分钟对话后,格雷厄姆将扎克伯格从“道德两难”中解脱出来,“Facebook”的估值突破亿美元大关。
不少人认为,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会就此搁浅,伴随扎克伯格的事业版图扩张,这对相差39年的“忘年交”却更加频繁地互动,扎克伯格甚至会花好几天时间跟随这位媒体大亨学习管理,自2009年起,格雷厄姆开始担任“Facebook”董事。而这个年轻的程序员,却在“Facebook”最需要稳定的时候选择退出编程,一心担任首席执行官。
在“Facebook”赢得越来越多外界赞誉时,公司内部员工的士气却正在动摇。在他退出编程后不久,他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称,“担任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与成为某人的室友有着天壤之别”,显然,在初期阶段扎克伯格的管理能力表现很差。“Facebook”的猎头师罗宾只能在凌晨2:30于公司食堂同扎克伯格见面。这名女高管对扎克伯格表示,如果他没打算卖掉“Facebook”,则必须学习些“CEO课程”。当一个CEO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扎克伯格继续选择原地打转,很可能公司就会走向脱轨。
一周后,这个从不听取员工意见的“坏小子”做出了至关重要的改变:他召开了首次全体员工会议,还同公司高管一一面谈,并且安排了帕克的离职事宜。这个曾经的伙伴、室友,成了“Facebook”发展史中,历史性的一笔。在掌舵公司的航行中,扎克伯格一方面在业界顶级管理人面前成为学生,同时坚守自己的底线并且做出适时的改变。
在面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时,扎克伯格总是发挥他超常的管理才能,他对于“裁人之术”绝不手软。早期《纽约时报》的报道称,以肖恩·帕克(Sean Parker)为例。他于2004年夏季加盟“Facebook”,并出任该公司首任总裁。在扎克伯格专注于“Wirehog”项目过程中,帕克主要负责“Facebook”的日常运营,并协助“Facebook”拉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最为关键的是,通过相应措施,帕克协助建立了“Facebook”具有投票权股权结构,帮助扎克伯格牢牢控制了这家公司。
帕克对于“Facebook”的贡献在理论上说非常大,但是,任何成功的人都有致命伤,帕克也一样,他那喜欢参与派对和不拘小节作风,注定他在“Facebook”不可能有远大前程。虽然扎克伯格并不认为帕克有大错,但在董事会的巨大压力之下,帕克被迫出局,即使到现在,扎克伯格仍然会不时地咨询这位前同事的意见。帕克离职后,扎克伯格又请来、然后又炒掉的亚马逊前高管欧文·范纳塔(Owen van Natta),并最终成就了扎克伯格与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这对黄金搭档。扎克伯格·桑德伯格二人组合取得了极大成功:自桑德伯格加盟“Facebook”以来,该公司年度营业额由1.5亿美元增至将近40亿美元。
伴随“Facebook”在短期内大获成功,它正在重新定义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关于其对隐私保护不足的指责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清理的浏览痕迹,会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了风险。西北大学的学生成立的“学生反对”Facebook“动态新闻”小组催生了“Facebook”历史上最严重的隐私危机。在“All ThingsD”会议中,扎克伯格对于“Facebook”用户隐私保护问题表示,在用户隐私保护设置事宜上,“Facebook”将给予用户全部控制权。他做到了,和其他网站相比,扎克伯格建立了更醒目的易于使用的隐私控制,评价称,“Facebook”有着严重的隐私问题和一个令人赞叹的全面的隐私保护架构。
每家高科技公司都经历一到两次的关键转变,如果说比尔·盖茨的尤里卡时刻发生在将电脑构建在一个操作系统之上,那么“Facebook”的第一次尤里卡时刻发生在将服务走出校园,第二次则是2006年,扎克伯克意识到将“Facebook”搭建成一个其他人在上面构筑应用程序的软件开发平台。
这种思考起源于关于其相册应用的实践,扎克伯格开始考虑将公司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联系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上,即社群地图,他们开发了应用程序相关的软件,但却差点搞得声名狼藉。但扎克伯格坚信应用外部程序帮助公司保持诚信,并且不断改善应用来成功地相互竞争。他的团队走遍了新兴公司和媒体公司,说服他们编写软件,扎克伯克甚至精心策划了“F8”开发者大会(意喻成为一个平台是“Facebook”的命运),扎克伯格甚至亲自做了迄今为止最出色的平台演示,超过40家公司演示了应用程序,一个稳健的生态系统起步了。
2012年4月初,扎克伯格甚至没有经过董事会的批准收购移动图片应用程序开发商“Instagram”。这家创业公司尚未盈利,员工仅为13名,而扎克伯格开出的收购价格高达10亿美元。扎克伯格一意孤行的做法,再次引发外界针对扎克伯格不适合担任CEO的讨论。引发“Instagram”,甚至“Facebook”估值偏高的争论。
但几个月后,大家便对扎克伯格的投资产生了别样的看法,这不但是因为扎克伯格借助了“Instagram”进入了更多的国外市场,还因为它又一次帮助扎克伯格创造了在市场根深蒂固的主流机会。
【成功法则】
分清情况,靠直觉胜利
如果你现在不确定自己的决断是不是正确的,你就要用实际行动去验证,这个时候不适合将直觉放在首位。你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样才不至于全部依赖直觉。
有时候直觉就是给你的一个机会,随着自己的目标去做某些事,可是,不见得每一个直觉都能带给你好运。直觉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但却有潜意识的阻碍,潜意识又和人的行为思想有关,所以,综合说,直觉也是思想和行动的结果。
直觉就是你内心的真实写照,在不同的场合,直觉的体现形态也是不同的,所以,用你内心的真实想法去行动,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直接性,直觉是一个人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通过潜意识表现出来的思维动作,这个动作不能通过长时间的思考,所以,它具有非同一般的直接性。用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维心理。
无控制性,可以说,直觉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它产生于我们每一次做出决策的时候,当然,在我们做出决断时,它只会一闪而过。这个没有办法控制的决策也会成为我们的最终决定。
不确定性,可以说不确定性是直觉的知名表现形态,也就是说,通过直觉做出的决定不一定全部是正确的。但是,人们之所以依赖直觉,完全是因为自身的自信。
第四节“Facebook”的建立与推广策略
如果我们从“Facebook”的发展史上下功夫,我们就会知道,创新时期堪称“Facebook”企业史中最重要的“关键时刻”。因为,扎克伯格意识到,他创造出的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特资源——源自现实社会却又在虚拟社会建立关系的“社交图表”。这个介于虚实两者之间的社交图表,让扎克伯格在“后图片功能时代”致力于两件事情。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扎克伯格想要在网络中保持用户的现实身份,让用户使用真实身份,尽力将网络编制得越来越逼近现实社交,比如,在开发“动态新闻功能”时,扎克伯格就是抱着将网络带进现实的想法,从而提高“社交图表”的真实性。
当然,扎克伯格不会将目标定得如此低,不久后,扎克伯格结束了在哈佛的学业,开始在全美校园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拓展业务,当然,那时的扎克伯格也有了进军中国市场的长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