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吊死在万岁山之前,在龙书案上写下了四个字:杜勋大奸。所以多少年来,我一直背负着“奸监”的恶名。崇祯为什么这么恨我?主要是因为两件事情:一是我在宣府投降了李自成;二是我在北京打开了紫荆城。
我是太监,和王承恩、曹化淳一样深受崇祯宠信。要不是这样,崇祯也不会让我替他操练御林军和太监兵。当然,我会武功,会劈八卦连环掌,会打金刚罗汉拳,会使那罗王棍。我就是在老家郭州城一掌劈死白洋淀边一个渔霸才逃到京城的。我在同乡的引荐下,得以净身当差。当然我知道我那同乡是魏忠贤的人,我不会跟他走的太近。这就是崇祯斩除魏党之后依然宠信我的原因。我操练的御林军和太煎兵是崇祯真正的王牌,在多少次宫廷争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崇祯在乎我。
李自成大军打到了河北,崇祯命我率太监兵监军宣府。我知道他是想让我阻挡李自成的长驱直入,但这次他看错了我。小小的宣府怎能抵挡得住李自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呢?尽管巡抚朱之冯勉力而战,无奈叛将白广恩与总兵王承允里应外合,军心早已归顺了李自成,没人肯再战。朱之冯一人独身闯到城,燃火点炮,却被士兵拉住了。火自顾燃烧,炮却沉默寡言。朱之冯来到我面前,一句话也没说,夺过一个太监兵的快刀,抹了自己的脖子。那血从他脖子里冲了出来,在残阳下蹿出了一丈远,噼噼啪啪溅落在我和太监兵的头顶上。
王承允的快刀快要架到了我的脖子上,我看了看和我朝夕相处的太监兵们,他们的脖子上也架着同样闪亮的快刀。我抹了抹朱之冯热乎乎的血,干净利落地说,出城,前进30里,迎接闯王!
我们就这样归顺了闯王。我是在归顺之后才知道闯王其实并不想杀进北京,君临天下。他只想割据西北一带,然后让皇帝敕命封王,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诏不入觐。这就让我有些看不起了。李自成枉为闯王,不是个干大事的主。
此时,我知道紫荆城内正流行鼠疫,军民十之五六死去,街头连玩耍的孩子都没有了,有的地方出现了互相杀食的现象。整座城市已呈现灭亡的迹象。但我没说出事情的真相,我还对皇上保留了那点忠心。所以,在李自成功陷居庸关、剑指彰义门时,我向李自成毛遂自荐,愿意进城劝崇祯议和。我那时依然希望崇祯保留着大明的破财江山。
但崇祯拒绝了我,当然也拒绝了李自成。崇祯的意思很明确,议和可以,封王犒军也可以,独独不奉诏不入觐是不可以的。那样大明皇帝的脸面岂不是丢失殆尽?帝可杀不可辱!
我非常理解崇祯。不能说崇祯是个坏皇帝,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朕自御极以来,夙夜焦劳。”为什么?为的就是做一个好皇帝。可惜他生不逢时,诸臣斗智,官吏舞弊,义军纷起,天灾人祸,太平皇帝岂能做的成?如今连个可商量大事,拿个主意的大臣都没有。就连身边的太监,比如我,献了宣府;比如曹化淳,献了彰义门,你说崇祯能不闹心吗?在乾清宫,崇祯推倒了御座,将龙书案上的一个玉壶狠狠的掷向了我。玉壶像长了眼睛,结结实实的砸中了我的额头,那里霎时开出了一朵鲜艳的血花。万幸的是崇祯没有杀我,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杀我。其实我是不想回去的,可是崇祯放走了我。
崇祯没有杀我,我只能杀崇祯了。或者说我只能帮助李自成逼死崇祯了。现在看来,这是历史的进程,无法改变。于是,我来到了紫荆城门口,在几个御林军和太监兵的帮助下,打开了城门。李自成的义军像潮水一样涌来,淹没了内城,淹没了皇城。
守卫城门的士兵不堪一击,阁臣、驸马和京营总督早已不见踪影。炮弹如雨,与天上真正的雨水一起砸向皇宫。崇祯身边只剩下贴身太监王承恩。王承恩跪倒在地,哭着说:“皇上,你赶紧出城逃命去吧!”崇祯扶起了王承恩。没有说话,他的眼睛里泛着火光和泪光。他颤颤巍巍地走到了龙书案前,写下了“杜勋大奸”这四个字。我知道,崇祯恨我,恨我没有揣摩透他的心思。
然后,他急匆匆来到坤宁宫,先让太子和定王、永王三个儿子扮成老百姓离开皇宫。又让王承恩下旨,逼皇后、嫔妃及女眷自杀。看着那么多的佳丽顷刻间香消玉损,崇祯却拍手说,好好好。这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只有16岁的公主不肯将头伸进系成圆套的绫绡,她的哭声让崇祯心烦意乱。他拔出剑来,闭眼向公主刺去,同时呜咽一声:“你——为何身在帝王之家?”
我那时明白了崇祯的残忍和懦弱,也明白了他必死的决心。其实那时候,崇祯已经别无他路。他只有在王承恩的牵引和陪同下,走向万岁山,走向寿皇亭那株蓬勃生长的槐树,结束自己的一生。我就是在崇祯死后消失的。
以至于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我的版本,有人说我跟随太子南下,也有人说我被李自成手下杀了。可惜没人知道我又回到了白洋淀,回到那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天崇祯能够醒来在龙案上写着“杜勋大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