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译文”
一个真正懂得读书的人,要能读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才不会陷入只背诵词章文句而不明书中真理的境地;一个擅长观察事物的人,必须把全部精神都注入事物当中跟事物结合成一体,才不致于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形迹而不明白真相。
“解说”
观察事物,若是只停留于事物的外在表象,则隔着一层,不能把自己的审美情感投注到事物上去,人就不能领略审美的愉悦,这对心理健康没有什么益处。
观察事物,要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把自己全部身心参与到对意象的建构中去,以实现自己审美情感的物化过程,达到神游于物外,人与物相互发现、相互建构的和谐境界。此时,物我两忘,心智一片空明,人于是获得了至善至美的感悟。这个过程,便是道家所谓的虚静的境界。
所以,观察事物时,使心神全部融入某种意象之中,这样,可以锻炼人的心性。并且,按现代医学所言,这种形象思维的过程,它能延续脑细胞的活力,也能调节人的情感活动,因而能促进人的健康。
“例解”
庄子论剑
从前,赵国的国君赵文王很喜欢剑术,他养了三千多名剑客,日日夜夜在宫里比剑格斗,乐此不疲。三年后,朝政弛懈,国运日衰,其他诸侯暗中窥伺,准备攻伐取而代之。这件事传到赵王的儿子太子悝那里,太子就带上千金重酬去请庄子。
庄子问明了来意,踌躇一会儿对太子说:“据使者所言,太子要我去劝说大王戒除恶性的嗜好,果真如此,我去劝说,上不合大王的心愿下千金又有何用处?”太子觉得庄子的话有道理,就犯愁地告庄子:“大王接见的皆是剑客,且个个逢人眦目怒睁,寡言默语,先生儒服打扮恐无济于事。”庄子说:“不必犯难,我懂剑术。”三天过后,庄子穿着剑服与太子到宫殿会见赵王。赵王已经拿着剑等候他俩。庄子见赵王也不跪拜,赵玉不悦地问:“夫子有何见教?”庄子说:“我来找大王论剑之道。”赵王问:“你的剑术有甚精湛独步,敢出此言?”庄子说:“不论我的剑道则已,如论我的剑道,它能于十步之内取人性命。”赵王问:“夫子之剑莫非是天下无敌之剑?”
“论剑之道,出手于虚,故露破绽诱敌,动手在敌之后,刺剑在敌之先,此谓之忘虚心,开通利物,感而后应,机照物先的剑道。”庄子说到这里就要同赵王比试。赵王说:“今天到此作罢。”庄子告辞的第二天,赵王选拔剑士,一连七日,死伤六十多人,最终选出五、六人准备同庄子比剑。
这天,赵王召庄子进宫,他指着剑士对庄子说:“夫子与他们比个高下优劣,意为如何?”
“我早就盼望这一天了。”庄子答道。
“夫子比剑用什么样式的剑?”赵王问。
“我有三柄剑,由大王代我选择一柄后,再比试怎样?”赵王说:“但不知夫子有哪三柄剑?”庄子说:“一柄是天子剑,一柄是诸侯剑,一柄是庶人剑,大王需要我哪一种?”赵王奇怪地问:“什么叫做诸侯剑?”
“诸侯之剑,知勇之士为剑端,清廉之士为剑刃,贤良之士为剑背,忠诚之士为剑环,豪杰之士为剑柄。这柄剑效法天地之象,熔治万物之情铸就。持其向前,无人敢于抵挡,刺上,上不能躲,扎下,下莫能逃,四下挥舞起来无敌敢于接近。这柄剑,上镶浑圆苍穹,闪烁日月星三光;下嵌山川地理,顺应四时而藏用,因循民意而举措,具有雷霆之势,四海黎民无不归附。”
“那么庶人之剑呢?”赵王继续地问。
“庶人之剑就是披头散发,逢人相击,上斩颈项,下刺五腑。这柄剑与斗鸡没有什么两样,于国于家毫无利益,不足为取。今天见大王拥天子之尊,却爱此庶人之剑,我深为大王惋惜。”
赵王恍然大悟,很愧疚地来回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