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相处愉快的前提是,大家都认为彼此是平等的。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农场主是个白人,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小孙子冲着黑人雇工喊“黑鬼”,就让两个孩子和雇工都把舌头伸出来,然后对孩子们说:“看到了吗?里面的颜色是一样的。”
做点儿没用的事吧!
想在落潮时去海边看看那些海鸟、鹰和贝壳,没有向导,还想抄近路。我带着路痴特有的自信,盲目地向着大海的方向出发了,却不知不觉走进了贫民窟。人们全都停下手里的事情,将全部注意力转移到对我的好奇上。我也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低矮的屋檐、狭窄的过道、破败的围板,没有衣服穿的孩子到处爬。令我惊讶的是,还没到海边,就见到许多漂亮的贝壳。那些阴暗潮湿的地面上,嵌着许多白色的贝壳,连成曲线,围在几户人家的门口。那一串串精心排列的贝壳,在那个破旧丑陋的贫民窟里如此显眼,它们静静地躺在肮脏不堪的地上,依旧倔强地散发着光彩。
可那些都是没用的东西,贝壳再漂亮,排放得再整齐,也不能当饭吃。
记得高三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同学们聊天,总会问对方报了什么专业,为什么选那个专业。我一个同学的回答让我惊掉了下巴。她是那种大小考试都班里排名前十,从无不良嗜好的标准好学生。她说家里人从高校专业介绍手册上抄下了几个近年流行的专业,做成纸条,然后抓阄,按照抓到纸条的先后顺序填报志愿。我问她难道自己没有想学的专业吗?她说没有想法,因为从小父母就告诉她只要好好学习就够了,不用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些都是没用的东西。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有次她妈发现她在看管我借的小说,二话不说就给撕了。
其实当年其他同学填报志愿的方法,即使没有那么戏剧性,也科学不到哪儿去,要么是家里做什么的就给孩子报什么专业,要不就是当年流行什么,说白了就是预计未来好就业的,就给孩子一窝蜂地都报那样的专业。导致不少同学学了根本不喜欢的专业,白白蹉跎四年时间和四年的学费、住宿费。转专业的、退学复读重考的也有,不过那需要更大的勇气。
有个高中同学在微博上@大家,问谁还记得38324、14122是什么。我们都觉得十分眼熟,可没一个人说得上来,无论是当年的学霸还是学渣。我问过度娘,才想起来是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系数。大家皆感叹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全还给老师了。我回想自己学生时代都记住了什么,发现勾股定理、牛顿定律通通想不起来,可看过什么小说、做过什么手工、跳远的技巧、每次春游秋游去的哪里、谁的妈妈做饭好吃却记得格外牢固。原来我记住的都是些没用的东西。
是不是跟谋生、生计、饭碗有关的事才叫有用?那么所谓的生活情趣、兴趣爱好、审美品位、艺术修养通通是些没用的东西。如果从小什么爱好都没有,是不是老了以后只能把跳广场舞当作唯一的爱好?
庄子老人家曾经曰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只做有用的事,那叫功利主义。
在旅行途中遇到过一对夫妻,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女孩聪明伶俐又不失礼数,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些异于常人,孩子没上过学前班,上小学前也不逼着孩子提早背古诗、单词,就带着孩子到处玩。刚上小学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因为其他孩子早就提前学过那些知识。不过她学东西很快、很轻松,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就和其他孩子水平一样了,甚至更好。他们总结原因在于,孩子开窍了,学什么都容易。
让孩子在该玩的时候可劲儿玩,是我发过的宏愿。没想到,早已经有人这样做了。曾经有个长辈说等你有孩子的时候你就不这么想了,我大言不惭地说不会的,如果每一代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一样,那这个世界就甭进步了。
没有跑马拉松的人是赢在起跑线上的。你自有你的节奏,没必要看到别人超过了自己就急着提速,那样反而乱了阵脚。
我还记得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就属于奇葩型,大家都抱一大堆专业书、英语考级书去图书馆占座,就我抱着台笔记本宅在寝室。当然我也去图书馆,是去借书,要么是各种闲书、杂书,要么是跟艺术、设计有关的,总之全是些“没用”的书。每一个校内展我都会去看;老师推荐的展,只要感兴趣,无论多远都去;并且想方设法从社团或者老师手里搞到各种服装秀、艺术展的门票,总之都是“没用”的展。除了看书和看展,我把很多时间用在写作上,给各种报纸、杂志、电台投稿,总之都是些“没用”的事。这四年里,我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把时间都花在了那些“没用”的东西上,回过头来看,光阴却没有虚度。
那些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也许才是最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获得它带给我们的好处,以至于完全忽略了它的存在,就像空气和阳光。
有人说,只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该做的事和喜欢做的事为什么不能是同一件事呢?如果连自己喜欢的事都没法做,又凭什么相信等到做完了所有该做的事,就一定有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呢?况且什么是该做的事?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可等这些都做完了以后,该做的事又会变成买更大的房、换更好的车、维系婚姻、教育下一代……人只要活着,就有一堆该做的事。如果我们一直在做所谓的“该做的事”,甚至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绕那么大一个圈,还不如直接做喜欢做的事。那些喜欢做的事,自然会带我们得到应得的一切。
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中时,那才是真正的自己。
那些喜欢做的事、那些“没用”的事,正是自己最该做的事!
想要的,不必现在就有
那句响当当的广告语:“我想要的,现在就要,因为,我,不耐烦。”说出了多少急脾气的心声。
我也是个急脾气,但我更愿意把这份“急”用在做喜欢的事上,而不是用在期待结果上。
成长就像不停地画圆,每天一点点改变、提高、调整,画出的圆就能越来越大、越来越规整。想要的东西,迟早被归到自己的圆里。如果想要什么,就心急火燎地追在它屁股后面跑,画出的只能是一条条有头没尾的射线,无法组成完满的形状。
就这么不慌不忙地画着自己的圆,内心还是难免有焦虑,“计较”和“比较”总是喜欢干扰我们的心情。
有个女孩在微博上@我,说坐公交车时,翻开我写的上一本书《我怕没有机会,选择真正喜欢的生活》,邻座的一个男人问她,这本书怎么起了这么个书名,作者是不是快死了?她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