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97

第97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13)

《楞严经》对于佛门的非法活动,可以说深恶痛绝,处处警示,不遗余力。卷六诠释“四种律仪”处,是又一次讦露,此处也简录于次:

(1) 由于“淫心”,落入“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炽盛世间,广行贪淫”。

(2) 由于“杀心”,落入“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

(3) 由于“偷心”,落入“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个各自谓成无上道……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眩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

(4) 由于“大妄语”,“成爱见魔”:“所谓未得为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求彼礼忏,贪其供养。佛记是人,永殒善根……”

就在这里,经文复述了《维摩经》提倡的那类菩萨行:我(佛自称)灭度后,敇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末法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如此提倡的本意,是要将佛教普及到社会的所有层面,不拒绝任何人,不遗漏任何角落,上至最权势最辉煌的帝王大臣,下至最阴暗最受损害的社会底层,佛教都要进去,发展自己的徒众。此中,“方便”是必然的,“着魔”也是必然的,而坚持“方便”,避免“着魔”,也就成了佛教在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两大任务。这种情形,只要全面了解隋唐佛教的实际状况,就可以知道《楞严经》决不是无病呻吟或故弄玄虚。

七、 “五阴尽”的精神境界

卷十继续对“五阴区域”的“行阴”和“识阴”进行观察,侧重点则从“止”、“定”转向“观”、“慧”一方。

1. 行阴

依经文所说,修习三摩地达到“想阴尽”的时候,所有浮想全无,“觉明虚静……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于时“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此“精真”,即真常心,开始显露出它作为“生死根元”的特殊功能,此即是“行阴”的作用。

据此见诸十方众生,各个生命虽然千差万别,而“生基”相同:“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域”。这是为“行阴区域”下的定义。本经把“行阴”归结为变化运动,是业报轮回,生灭不已,故以“熠熠清扰”形容之;它也是形成世俗“根、尘”,即世人六根、六境的根基(枢穴)。因此,在这一领域观察的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观念,皆与世界人生之变化有关,并用以批评各种流行的“生死”观。细说过繁,兹撮要介绍其与世界观有关的几个论点,以见一斑:(卷一〇,下同)

(1) 于三摩地精研“穷生死本”过程,物类的“生元”得以披露,从中可以看到“清幽”(行阴)作循环运动,此名“圆元”(循环的根元)。如果对这“圆元”妄自计度,就会产生两种“无因论”。其一是“见本无因”:以为十方众生,“无因自有”。这一妄见,是由于受“眼根”的限制,只能看到“八万劫”以内的事;在这个限度内,是人“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而找不到“生”的原始所在,得出众生“无因”而有的结论。其二是“见末无因”,理由与前大同:由于轮回法则是永恒的,所以一切物种及其性能都不会变异,“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世界人生永远如此,没有终极的原因。

这两种“无因论”之所以错误,受到批评,经文认为,这是由于两者把自己的结论都建立在业报轮回的范围内,并受制于业报造就的眼根所观境界的限制造成的。本经认为,佛教的最高目的,是超越业报轮回所圈定的“八万劫”,人的认识也可以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局限中解脱出来,因为人的真正本体,乃是永恒不变的真常之心,它是不受生死业报法则支配的存在。也就是说,经文是用形死神不灭、真心常存的观念系统作标准,去评判一切流行学说的。

(2) 在生死变化观上,除循环论之外,还有个论点,那就是将循环轮回看做是永恒的“常”,是谓“圆常”。若于“圆常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包括上述之“生灭循环”论,以及“四大体恒”论、“心意识本来常住”论、“灭想”即是“不生灭”论等。

此四种论点统称“圆常论”——凡认识不到“真常心”的存在,而将生灭变化中现象误作“圆常”的论点,皆属此类。

(3) 对生死变化现象,“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包括将自己的“妙明心”视为“神我”,说心性是“常”;见其他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而以为“无常”;“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以为“色受想”等已灭,名为“无常”之类。

此外,于众生生死过程的“分位”中,计有边、无边等;于生死流转的“知见”中,计有计无,计生计灭,或计亦生亦灭、亦有亦无等,或立“死后有相”,或计“死后无相”,或计死后有相无相“俱非”等,都归为外道邪见。其中把修禅所得果报(指诸禅天)计作“无苦”和“不受轮回”,以及“计度死后断灭”,主张“涅槃”于“五阴”中实现等,也被并入其中,加以斥责。

经文总计“行阴区域”产生而为本经反对的见解,称为“十种禅那狂解”。通常佛教把“禅那”这种三摩地,认为是最适于思考的心理状态,唯一反对的是企图通过禅那追求“天报”。本经则同时指出,禅那类的静虑也有导向邪见的危险,表示不赞成盲目赞扬。

2. 识阴

按照这种观察的逻辑,经文谈及“识阴区域”就变成这个样子:“五阴”中的前四阴,经过止观修行已经全部消解,不再成为束缚你的因素,剩下的唯有赤裸裸的“识”。那时,生死相续、业报轮回的存活方式结束了,涅槃世界临近了,所谓“补特加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处于这种状态,就是“识阴区域”。此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有十个,总括一句,是犯了把“识”当做“真常因”的错误。譬如,对于识阴,“若有所归,立真常因”,并以此为最胜的理解,“是人则堕因所因执”——识并非真常,也不是世界众生的最终原因,以识为“真常因”,犯了以非因为因的偏执错误。

同样,依“唯识无境”理论,“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而且认为这就是最高明的理解,“是人则堕能非能执”——“识”并不能流出世界一切来,硬要说它能,这是以“非能”为“能”的偏执。此外,所谓“常非常执”之类,逻辑推论上与此相同。

又,依“唯识无境”之说,万物皆有唯识性,“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是人则堕知无知执”——草木本来无知,硬说它们有知。这种偏执发展下去,就会“事火崇水”,并进而“求出生死”。此名“计著崇事,迷心从物”。

此外,还有“以永灭依,为所归依”者——是把息灭想识作为最终的归宿,这是把不应归依的当做归依处。还有,“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以为识阴可与肉身同在,同自己的真常心一样永不消失——这是一种贪求本来不可以贪求的偏执。还有“发邪思”者,鉴于生命无常,乃“多增宝媛,恣纵其心”,这当属纵欲主义者。还有迷于“见苦断集,正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还有“即立涅槃而不前进”者,“是人则堕定性毗支”。

总观发生于“识阴区域”十种偏执,一类是把“识”当做世界众生的最高本体和最终本原,这种主张,明显是属于法相唯识家所提倡的阿赖耶缘起论;另一类是反对泛识论,这种思潮在禅宗和天台宗中有广泛的市场,所谓“无情有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之类;至于火祭和水祭,是古印度盛行的信仰,对于密乘也有所影响;还有一类则反对肉身长生,可能是指向道教的。最能体现本经思想的,是反对将“识”的生灭当做人不可以永生的主张,而且即从身心死亡而真心不灭的角度,反对二乘关于将涅槃诠释为“永灭”的观念。

由此可见,本经反对的许多“异端”思想是有针对性的,也反映出当时的流行思潮,这对今人的有关研究,是一种很好的参考资料。

经文谓:若于群召已获同中,消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识阴尽”,标志着修习者于禅那中已从“五阴”中完全解脱出来,限制人们无限神通的“六根”已经合而为一,成为可以互用的精神主体,据此洞观世界和自己的身心,就会无所不知,达到无微不照那样的晶莹明澈。这可能也是本经为那不死的“真常心”设计的一种理想的存活状态。用佛教语言说,那就是成佛:“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直至“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明菩提,归无所得”。

从《那先比丘经》开始,佛教就明确地把“五阴”作为“人”得以形成的基础元素,“涅槃”的本质,所谓“无生”,即在于不再接受“五阴”的枷锁。大乘佛教改变了涅槃的原始含义,对于解脱之后是否还有“五阴”类的众生存在,有些经论语焉不详。《楞严经》把对治“五阴”是放在“三摩地”中,目的是避免着魔和导致邪见,但最后又把“五阴”的完全销蚀当做最终目标,却留下一大悬念:所谓“死后无灭”那无灭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存活?经文所能说的,是将“五阴”配“五浊”,所谓“色阴尽”亦即“超越劫浊”,“受阴尽”表示“超越见浊”,“想阴尽”为“超烦恼浊”,“行阴尽”是“超众生浊”,“识阴尽”则“超越命浊”。超越“五浊”可以解作不再于我们这个现世界中生存;亦可解作,虽然存在我们这个世界之中,但已不再过“五浊”式的生活。总之,对于佛教修习的最终结果,并没有明确的交代,这就为追求长生不死的各色教派留下了尽情发挥的余地。它把佛教公认的五趣或六趣扩展为“七趣”,增添了“神仙”一趣,就透露着个中消息。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它又明文将“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归于“无所得”。至少在形式上,它采用了般若中观派的思想,用“无所得”统一全经的一切说法;也为任何想假借本经制造神迹的倾向,作了预先的警告。

八、 由“真心”至“妄心”和由“妄心”至“真心”之路

最后是卷一〇佛作的总结: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是故如来为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由此回到前述之两种根本,即众生有两种心体,所谓“真心”与“妄心”上。“妄心”无因而妄自计度,乃立“因缘”或“自然”等说,遂派生了“虚空”,以及受种种条件制约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但“真心”始终圆明真常,亦即“本觉”,是超越这一切虚妄和因缘的存在。于是佛得出结论:“五阴”产生的“本因”,与“五阴”的所造作物一样,“同是妄想”。这也说明,《楞严经》论述的侧重点,不是勾画“真常心”及其超越五阴之后的存在形式和存活状态,而是解释现实世界和人生,何以如此污浊躁动,以及对治“五阴”缠缚轭牵,从而回归永恒纯清宁静的“本心”的修养方法。

正是本于这样的宗旨,所以经文不厌其详地表述,众生之所以失去“本心”,以致随逐生死的根本缘由。因此,全经的理论最后,又特别具体地阐释了“妄想”产生五阴的各个环节:

1. “色阴”的形成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诞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不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这话大意:人的身体,首先因为人有“父母”之想(按佛教传统说法,是父母有淫欲之想),如果没有父母之想,怎么可能“来”于此“想”中活命?因此,人的身体并不实在,只是如闻醋口酸、望高足软等错觉所致。“色阴”,在这里就是色身,它的生成,被认为是众生得以繁衍而且最坚固的妄想。有意思的是,经文很巧妙地修正了传统佛教对于父母的色情渲染,而把生为色身的责任归结为本人对于渴求父母的妄想——其适应中国传统的孝道,十分明显。

2. “受阴”的形成即此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驰驱。名为虚明第二妄想。酸涩等属于主体的“感受”,这是实在的,由此感受触动全身,误认为有顺益和违损的两种客观境界存在而不自知。这是虚妄认识(虚明)所致,属第二种妄想。

同类推荐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是一本涉及哲学与心理学的普及性佛学读物,由“我”与法师的对话、“你”与法师的对话和“心”与法师的对话三组对话,53个问答组成。觉真法师通过很多具体的生活或者人生的问题,比如家庭、爱情、婚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一生的研佛心得,给予了积极和智慧的解答,在阐述中贯穿儒释道传统文化精华。
  • 诗意罗浮

    诗意罗浮

    《诗意罗浮》是散文集《仙境罗浮》的姊妹篇。 《诗意罗浮》由22篇散文组成,以记叙、游记等手法,记录了罗浮山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养生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和生态文化。本书以罗浮山人文景观为线索,串起一系列传说、历史事件,以小见大,由景及人,叙事说理,每一篇都充满了对罗浮山的深情,对罗浮山的厚爱,对罗浮山的感悟。
  •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本套丛书包括十四册:《佛教·佛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一千零一夜》、《圣经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安徒生童话》。
  •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故事(2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数码宝贝之灼热灵魂

    数码宝贝之灼热灵魂

    前世的他拥有惊世骇俗的力量,也许是天妒英才,让他只剩下了灵魂,然而他被突如其来的黑洞所吞噬,使他来到了数码宝贝的世界,撰写了新的传奇。灵魂之火的炽热,带着异能和神器玩穿越!1群:2003432492群:329940689与月光,离歌的小说融合群:328502397
  • 风吹过的那条街

    风吹过的那条街

    “我喜欢你........这也有错吗……每个人不都应该有权力去爱吗……为什么我不行”
  • 在科技馆听讲座

    在科技馆听讲座

    本书将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在山西省科学技术馆创办的“星期日知识讲座”公益课堂上的讲演稿编辑整理汇集在一起。内容包括:山西历史、文物保护、民俗文化、晋商、家庭教育、儒家文化与传统教育、傅山研究、个人激励与自我成才、防震减灾、环境保护等等。
  • 重生归来之修仙

    重生归来之修仙

    今生,谁在拦着我方浩的路我就让他离开今生,如果你们还在我相信世界终究是我们的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追妻不容易:独爱豪门夫人

    追妻不容易:独爱豪门夫人

    容颜在男朋友生日当天,打算把自己送给他,却发现他已经跟别人暗度陈仓快两个月。她觉得自己很难再爱了,却不想有个人以强硬的姿态迅速地霸占了她的心。许墨一度怀疑自己性冷淡,所以当他回忆着那张梨花带雨的脸庞在自己的手中释放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欲时,他觉得自己一定是疯了。他想,既然疯了,就拉她一起沉沦吧。【骗婚篇】“颜儿,在这里签个名。”某人堂而皇之地指着一个地方,说道。“哦。”容颜心不在焉地签了个名,继续戴上耳塞作词。一段时间后,某人再次扯掉容颜的耳塞,二话不说地将她抱到床上,狂热而缠绵地吻着。“唔……你干嘛?”容颜闪躲着他密密麻麻的吻,质问道。“睡你。”某人百忙中抽空义正言辞地说道。“为什么睡我?”容颜一问完,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某人低低地笑了开来,将一红本本放到她面前,得意地说道:“行使作为你丈夫的权利!”容颜看到结婚证上两人的名字时,眼睛都直了,谁能告诉她这是怎么回事?【吃醋篇】“白逸!你一直跟着你舅妈干嘛!”某人忍无可忍,吼道。“我喜欢跟着舅妈。”白逸抱着容颜的大腿,怯懦而固执地说道。“你舅妈去洗澡你是不是也要跟着?”有人打趣道。白逸点了点头,说道:“我也跟着。”“你给我有多远滚多远!”某人气急败坏地走过去,抓住白逸的后衣领,一把将他扔开。
  • 嫡女嚣张:宅斗不如造个反

    嫡女嚣张:宅斗不如造个反

    一朝穿越,玩坏南梁太子一头,救出北魏小皇帝一只,顺带收获仙人板板一枚。混入北魏巡捕房,专除妖魔鬼怪,没挂自己开,没金手指自己点,闲里斗斗渣男贱女,捉弄下上司同事,其乐无穷。正当易琉璃以为自己走上人生巅峰时,小皇帝突然失业了,靠,那可是她罩着的人,这特么不是逼她造反吗!仙人板板淡定曰:造我的反,不准;造我的孩子,可以有。
  • 痞子英雄之魔海行走

    痞子英雄之魔海行走

    一个赌徒的儿子,一家赌坊的老板,擅长出老千行骗。一段巧妙的机缘,一个来自远古的烟斗,迫使他走向一条不属于他的修炼路。在这里你会看到一种新的修炼方式:血饮之力。
  • 生活家学

    生活家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外,要内外清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勿艳妆。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 名人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名人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