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89

第89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5)

顺便指出,心静与无动的具体表现是“无念”。“无念”一词来源于秦译《维摩诘经》。其卷六中说:“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谓入不二法门。”鸠摩罗什注曰:“惑心微起名动,取相深著名为念,始终为异耳。”此处把“动”定义为“惑心微起”,把“念”定义为“取相深著”,与《起信论》所说“心起”即是“动”,不管有惑与否,心动即“念”,不管是否“取相深著”,含义明显不同。从这个角度说,“无念”也是中国佛教特有的概念。它从整体上表明心性寂然的状态,更容易为中国僧俗所接受。

五、 《大乘起信论》论“止观”实践

大乘佛教将成佛之路分解为六,所谓“六度”。其中布施、持戒、禅定、般若等,都曾各成流派,在域外的不同时期有所发展,但介绍到中国,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尽管也有所侧重,例如特别看重般若就是。《起信论》将“六度”改为“五门”,把禅定与般若合并为“止观门”,用大篇幅突出论述,可以说是以“止观”统摄佛教全部修持的尝试。这可能是受天台宗先驱者们的影响,但成为智倡导“止观双修”的自觉行动,则与《起信论》反映的这一思潮有重要关系。而后的禅宗,更以“禅”概括全部佛教,实际仍然离不开“观”的教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起信论》也为中国佛教的实践,开辟了一条新路。

《起信论》讲“止观”,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它以“止一切境界相”规定“止”的性质,使它同外来的禅法区别开来。古印度的禅法类别和名称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心一境性”,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传入中国最早,而且影响最大的是“安般禅”(即数息观),与“不净观”并称为“二甘露门”,前者要求注意力集中于呼吸,后者则以尸体为构想对象。以此二门为中心,增添所谓“慈悲观”、“因缘观”、“界方便观”等,形成“五门禅法”,也都各有自己的特定观想境相。五门禅法曾经风行于东晋以来几乎所有僧侣中,但在《起信论》里,则完全贬值,受到排斥。因为它主张“无念”,必然“无相”;若从“心一境性”出发,必然与“无念”的主张矛盾。

然而,在具体的禅定修行中,很难做到不依任何对象而“止一切境界相”,高度入静。因此理论上尽可以自圆其说,实践上却造成困难。因此,新译本《起信论》作了更改,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止”,只止“戏论境界”,戏论境界,指世俗语言执持的境界。而非“一切境界”,大大增加了可行性,也为观想佛理和佛像留有余地。梁本说:“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新本改为:“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两者含义完全相反。新本对旧本的这一修订,也是在强调禅定依境、依心的不可避免性,使行者便于实际操作,尽管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境、心均止。

《起信论》对“观”的定义为“分别因缘生灭相”,新本更明确地说:“明见因果生灭之相”,目的在使禅定不脱离佛教人生观的轨道,不忘度生救世的大任,所以它的禅定,依然含有思辨的性质,也反对远离尘世众生的独修孤行。它主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要求将“止观”渗透到日常的一切世俗生活之中,与后来的禅宗相同;但它依然需要分别善恶染净,遵循宗教道德原则,与后来禅宗一味提倡任运自在者不同。《起信论》将“止”的最高水平叫做“真如三味”,由此“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味”,也就是在禅定中证知自心与真如是一非二的认识。这在理论上,与禅宗没有差别,但具体到“一行三味”,则与弘忍根据《文殊般若》所开“东山法门”的“一行三味”不是一回事。《起信论》对禅宗的影响最大,但并不是所有观点都相同。

第二,《起信论》关于坐禅入魔的记述和对治,使它超出了外来禅法。修禅不当会引起病态,佛教早就注意到了。刘宋沮渠京声专门译有《治禅病秘要法》二卷,当是练禅者的经验之谈。其所集各种禅病中,以精神错乱为最多,重者疯癫狂乱,轻者幻觉丛生,有的乍寒乍热,有的喜怒无常,说明当时对禅能致病,已有相当的认识。但治疗的方法,大都停留在以禅治禅上,特别推崇用构想佛菩萨形象的方法,使佛菩萨现前,或使行者本人自觉成为菩萨,由此诱导学者走上信仰佛教之路。《起信论》在倡导“一行三味”的同时,也列举了禅病种种,但进一步指出,这些都是“邪网”、“业障”,是“世间三味”的表现。它尤其呵责“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以及因此而听说的种种佛法神通,认为这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与佛教的宗旨相违。

根据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像禅观导致的种种病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外力诱导或自我暗示,对它们的生理、病理机制,已引起国际性的注意,正在开展研究。有些研究成果证明,某些宗教信徒,特别是各种教派的教祖和专业性的巫觋、萨满等,往往都有过类似禅病的经验。《起信论》把见神见鬼、现佛菩萨等,一律排出在佛教“正念”之外,列进禅病范围,又斥其修持者为“外道三味”,其提倡者是“贪著名利”。这减免了佛教的巫术化,也减免了为追求神秘效果而给信众带来各种伤害,反映了中国佛教的优胜处,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提倡“净土”念佛:“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这里它特别指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尽管它强调这是为众生所设的“初学法门”,仅仅是建立“正信”的一种“方便”,但对禅宗的影响依然很大。中国西方净土之教虽说发源于东晋慧远,但其所以能够不断推广普及,实赖于禅宗。禅宗自弘忍就开始以念佛为入门方便,经后来者的不断提倡,终于形成宋明以来禅净并修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首开这一风气的,当是《起信论》。不过按其思想体系,即心外无境言,西方净土依然是在自身心中,所以专意念佛不过是为了给“正信”无力者设置一种法门,并不承认在心外实有其佛、其土的存在,这与真正的净土信仰是不同的。

佛教的传统禅法,都以成就“三明”、“五通”(或六通)为最高目标,幻想一旦修禅成功,就能变化自在,知宿命、未来、他心、辩才无碍,因而成为救度众生、游戏世间的手段,《起信论》对这类粗卑惑众的表现,大致取否定态度。但这一切有异于外来佛教神秘主义的主张,都不能说明《起信论》是无神论者。首先,《起信论》所谓的“一心”,带有明显的“神明”、“神我”的性能,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真实识知义”、“常乐我净义”、“清凉不变自在义”等就是。在这里,“我”是核心,有了“我”,就有自体的常恒永存,自在变现,欢迎无穷;“明”则是“我”的功能,有了“明”,即能真实识知,智慧光明,遍照法界。因此,这样的“我”与“明”都是“神”,或者说是“神”的根本属性。也可以说,“神”即是“明”,以“神我”将这一精神本体的所有功能总括起来。

“神我”的思想本出于《涅槃》,在刘宋间译出的《大法鼓经》中得到充分的发挥。此经断言:“众生必应有常”,“有常”即是“有我”,“若有我者,必有解脱”,而“有解脱”又必“有色”。此“我”又名“真我”,即是“佛性”、“如来性”,众生悉有,“无边明净”。这一思想,随着《涅槃》学的普及,信奉者颇多,像著名的道生就宣传“佛法中我,即是佛性”,所谓“佛性即我”。在《起信论》中,没有突出“神”和“我”这一术语,因为在传统的佛教中,既否定“神”,也否定“我”,所以它将“神我”的精髓转移到了佛教普遍接受的“法身”身上。

关于“法身”,佛教诸派定义颇多,《起信论》指的则是“心性无动”的“真心”。此心“不动”,即静,是“法身”自体,或名“真如”、“本觉”。静心中“具足无量性功德”,“满足一切性功德”,亦名“如来藏”,此“如来藏”,含有种种“方便智”,经过修持,“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据说,获得此等“不思议业”用的菩萨,能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遍及“十方”,“利益众生”。这所示“最高大身”,就是世间所见的“佛身”,“利益众生”,包括各种神通变化。因此,修持大乘,除灭“无明”的过程,也是开发自我本具的“性功德”的过程,而所谓“性功德”,与今人神秘化了的所谓“潜意识”、“特异功能”相当类似。

“不思议业用”所示“佛身”,《起信论》定为“应身”与“报身”两种:“凡夫、二乘所见者名为应身”;诸菩萨所见者“名为报身”。“应身”成为凡夫、二乘崇拜的对象,“报身”即是诸菩萨崇拜的对象。根据这种说法,则一切诸佛,凡众生所敬信者,都是众生意识的创造,由此发生的诸佛神通境界,只能是信仰者自己的幻觉。《起信论》还具体指出,“应身”依“分别事识”生,“报身”依“业识”生,与真心法身的无动、无相性质是不相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起信论》反映了人是按照自己面貌造神的真理,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当然,也适用佛教的神话系统。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不少高僧反对以神异惑众,把目击诸佛斥为幻魔,形成一种令人尊重的正派传统,《起信论》是这种传统理论化的典范。

然而,这并没有消除由“神我”和“性功德”之说带来的神秘色彩。《起信论》在指出“应身”、“报身”与“法身”不相应的同时,又强调说,“法身”虽然离于“色相”(应、报二身则是“色相”),但能现示“色相”。按照“色心不二”的原则,法身也成了色身。《大法鼓经》更明确地表示,众生最后的解脱,必然成就为永恒的“妙色”。这样,本来是把佛菩萨及其神妙境界视做精神世界的自我构造,似乎又变成了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从而加深和拓广了神秘主义的领域。《大法鼓经》最后提出“有色解脱”,已接近“肉身成佛”的思想;《起信论》避免了这条路,更容易导向万物有灵论。

六、 《大乘起信论》在今天

《起信论》出世不久,即流传朝鲜,继之进入日本,使它在佛教的汉文化圈内,成为最有影响的论著。据统计,注释此论的作者约170家,为书不下千卷。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序》。传说唐玄奘曾译为梵文,以应印度僧人的要求。近代自铃木大拙于1900年英译于美国,至少已有三个英译本为西方所知。在一定意义上说,《起信论》成了中国佛教首先走向世界的著作。

近现代对于《起信论》的重新发现,不论褒者贬者,对它的历史评价都是极高的。梁启超说:“本论是否吻合佛意且勿论,是否能阐宇宙唯一的真理更勿论”,只以其“克岐克嶷显于世界”,“证明出于我先民之手,吾之欢喜踊跃乃不可言喻”,以致“不能不感激涕流也”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序》。。这种完全从民族自豪心出发的评论,在当时民族自卑心理的笼罩下,是令人鼓舞的。

关于《起信论》的教理价值,欧阳渐一系与太虚一系的评估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把它看做是中国佛教的基本精神所在,则完全一致。据印顺分析,太虚之所以维护《起信论》为马鸣造、是佛教教理的最后发展,那是因为他考虑到“中国佛教传统的思想,是和《起信论》一致的”,如果《起信论》被人推翻,“中国佛教所受的威胁是怎样的可怕!”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吕澂在《起信与禅》一文中特别注释说:“隋唐时代的禅、天台、贤首等宗思想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受到《起信》的真心本觉的影响。”因此,把《起信论》看做中国佛教的哲学大纲,是不过分的。

《起信论》在哲学理论上影响于诸宗派的,是它的“如来藏缘起”说,对宗教实践影响最大的,则是它的“止观”,特别是静心说。前已说过,《起信论》提倡以“不动”、“无念”、“无相”为特征的静心说,不同于外来佛教的涅槃寂静,而是类似今天某种气功要求入静的“静”。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有双重性能:一方面导向修心养生,成为一种防治疾病和健身长寿的手段《起信论》的禅,可能吸收道家的养生术。梁武帝自叙他的健身明意的经验,结构就在于“静”,见《净业赋》。;一方面导向宗教妄想,诱使开发静心本具的特异功能,所谓“性功德”。不过对士大夫来说,大都以“静”作为超越是非好恶或应付突然事变的心理条件,这又是一种情形了。

佛教哲学传入西方的时间较早,其宗教实践被看重起来,当开端于19世纪中下叶。通过巴利文上座系统的介绍,引起对“神智”的兴趣,为西方的心灵学增添了东方的内容;介绍北传汉文系统进入欧美的,则首推日人铃木大拙。

同类推荐
  •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了烦脱俗:让生命圆满的方法

    "这是一本精神修行指引书,告诉人们认清人生的本质,从俗世烦忧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趋向人生圆满的方法。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未知数:我来这个世界到底是干什么的?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在这个世界生存的价值是什么?活佛嘎玛仁波切告诫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可以开放的潜能。一个含苞待放的莲花和一个完全开放的莲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人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自己。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越“聪明”越烦恼,一日三省吾身,为获得永恒的快乐而自我修养,达到心灵上的逍遥和自在。"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本书为族群伦理探讨,此单元有八篇精彩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宗教之间、人生、家庭、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我爱你,只是你

    我爱你,只是你

    这是一个纯爱的故事,因太多的误会,两人彼此相爱却相互折磨。萧然爱景书,爱到深入骨髓,痛彻心扉。“可是就算死我也不想放手怎么办?“景书爱萧然,却无法放下心里的枷锁,在萧然离开的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宁愿一辈子活在愧疚与不安中也不要没有萧然的日子。
  • 英雄联盟碾压丧尸世界

    英雄联盟碾压丧尸世界

    天空蒙上的那层阴霾几乎要将整个天空都弥漫的时候,一个神秘的声音出现在了所有人脑海之中:“尊敬的宿主,请将您认为最强的英雄联盟人物名字书写在手臂之上!他(她)将成为你们应付危机最有力的武器”………书写“盖伦”者,巨剑突显,挥洒德玛西亚正义!书写“艾希”者,冰弓在手,魔法水晶箭划破万空!书写“赵信”者,长枪依在,新月横扫捅破万人黄菊!书写“嘉文四世”者,金甲加身,天崩地裂之间演绎高富帅真谛!书写“泰达米尔”者,拖地大刀,无尽怒火之中缔造不死之身!书写安妮,易,阿木木,潘森,李青,韦鲁斯,贾克斯,提莫……也都获得了相对英雄的技能!而刚从睡梦中醒来,迷迷糊糊的叶零却是一时脑抽,在手臂上鬼使神差的写上了“英雄联盟”四个字,在这恐怖的末世会是无用的鸡肋还是逆天的大挂…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太阳纪之歌

    太阳纪之歌

    人类文明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如若在时间长河里消失也不是偶然的。一个智慧文明从诞生到成熟,是自由地任其发展,还是积极地严加管控,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分歧,很难度量中间的平衡点。人类的兴盛或毁灭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末日终归要降临,命运的车轮不可阻挡,那也要殊死一搏让他转弯。
  • 九州君主

    九州君主

    轮回尽头望旧颜,血染青天亦无悔!战魂逆天归来,追寻万古隐秘,踏上神秘仙路。仙古万族,争雄九天十地,人族在动乱中艰难生存,血骨铺路。另一个世界的恐怖生灵入侵,万古天地棋局谁掌控?一代君主逆天崛起!谁踏过万灵尸骨,登临彼岸?苍天不仁,血剑诛天!百战不死,不入轮回!碧血青天,死卫灵荒!诸天万界谁为主?唯我九州君主!(请各位书友用推荐票狠狠砸我的新书《平乱天域》)九州君主交流群:119546380
  • tfboys之我是你的青梅竹马

    tfboys之我是你的青梅竹马

    他们和三只是青梅竹马,因种种原因他们忘记了彼此,缘分又让他们…相遇,他们能否擦出爱情的火花(注本文不是明星文)
  • 极品特异功能

    极品特异功能

    贫民窟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却拥有异于常人的智商,通过自己努力考上了全国最著名皇家理工学院。家庭贫困的他如何在这所贵族学院立足,又如何因为一场飞来的横祸变成了异于常人的拥有特异功能的异能者?扮猪吃老虎是他一贯的作风,看主人公林峰是如何利用异能一步步崛起,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到身家亿万的高富帅!
  • 冷酷王爷的女帝王妃

    冷酷王爷的女帝王妃

    哦,天哪,居然穿越到了女帝身上,昔日里的好姐妹居然也穿来了。还成了她的心腹。太狗血了!她,承了原主的情,要把自己的血给人家和。不过对于在现代全能的她,这算什么?
  • 冷情总裁霸宠前妻

    冷情总裁霸宠前妻

    在一个风月场所,高贵俊美如天神的他救下了她,将她带到了身边。她如一块绝美的璞玉,此后熠熠生辉,才华横溢。而他也对她呵护有加,助她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影视明星。耳鬓厮磨,她渐渐失了心。而他也终于娶她为妻。当她以为真正的获得幸福的时候,却不料发现自己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可怜的替身。主人回来,替身自当隐退。她心痛的离开,从此专心于事业。纵使身边优秀的追求者无数,也再无法动心。而他,以为她只是替身,而失去了她,才知道她的珍贵。当他在想挽回她的时候,她却淡然道:“对不起先生,我不认识你。”
  •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本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