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88

第88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4)

“阿黎耶识”作为摄持和派生一切染法,即现实世界的本体,叫做“不觉”。“不觉”的定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义”,“不觉心起而有念”。“不如实知”的原因在于起“念”,起“念”是“不觉”的本质属性。“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而念起,名为无明”。“念”、“无明”与“不觉”是同等性概念,以“念”规定“不觉”和“无明”的内容,又以“心起”即“心动”说明“念”的含义,是《起信论》的又一哲学特点。

“不觉”有三种基本表现,第一是“心动”,心动“说名为业”。按佛教业力创世的传统说法,“心动”是造就世间一切的直接原因;“动则有苦”,也是众生受诸苦痛的主要根源。第二是“能见”,即认识能力,按佛教习惯说法,就是心攀缘(缘虑)境界(对象)的功能。第三,妄现“境界”,“境界”泛指一切对象,它们依“能见”而现,“能见”依“心动”而有。因此,“心动”是“一心”分化为主观和客观的基因;主观和客观的分化,又是世间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得以产生的基因。“不觉”的这三种表现被称为“三细”,属心念的精细部分,在此基础上又划分六种,具体陈述人生如何依赖诸种“境界”,心起分别,生其苦乐,执取追求,相继不断,以致造业受果,轮回不已,被称为“六粗”,是心念的粗卑可见部分。

“阿黎耶识”在摄持和派生净法,即表现心真如的功能方面,叫做“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亦称“无念”,是“觉”的本质属性。由“离念”所显“心体”,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或称“本觉”。以“镜”为喻,它有四大特征,其中“如实空镜”,指其本质既无反映的对象,也无反映的功能。“因熏习镜”,谓世间境界常住一心,悉于中现,是世间之因;又处世不染,智体不动,是出世间之因。另有“法出离镜”、“缘熏习镜”,指依“本觉”而出离世间,并随众生的接受能力,示现相应的佛法等。事实上,这里的“四大”,也就是前述摩诃衍所有“三大”的具体化,而所谓“大乘”,即是“本觉”。

“众生心”由“本觉”而“不觉”,关键是“心动”。“心非动性”,为什么会“动”了起来?“因无明风动”。什么叫“无明风动”?曰“忽然念起”。“无明”或“念”,与心性不相分离,但决不属于清净心性,那么“风”自何来?“念”从何起?《起信论》没有回答,也无法回答,使之成为它的全部体系中最明显的破绽。但就这样,《起信论》过渡到论述作为世俗标志的动心方面。

动心属“有为法”,“有为法”具“生、住、异、灭”四相。根据对这“四相”的认识程度,决定离念的程度,按一定的次第,逐步向“本觉”回归。例如,凡人初信佛教,能止恶从善,说明已认识了恶心将灭,与“灭相”相应。这虽然也可叫做“觉”,但与《起信论》指谓的“觉”不是一回事,故仍名“不觉”。心的“异相”,指对事物有差别性的认识;有差别,即有是非、好恶、喜怒等观念,即有执著和追求,佛教视此为大敌。认识到事物的一切差别不过是“念”上的自我分别,因而加以克服,达到“无分别”的境地,是向“本觉”前进了一大步,叫做“相似觉”。所谓“住相”,指事物的自性或特性。承认事物各有特性,是产生分别心的前提。认识到事物的特性,不过是“念住”的表现,因而不留住于心,达到“无住”的境地,这就接近了“本觉”,名“随分觉”。最后,觉知一切现象都是由心而生,而心本来“无生”,连细微的动念都克服了,由是“得见心性”,即名“究竟觉”,也就是成佛了。“究竟觉”是契合“本觉”之觉,所以又名“始觉”。本觉、始觉、究竟觉,同是一觉,即心真如,或名心源、心性、佛性、如来藏、智慧、法身等。

《起信论》在说明本觉如何因无明风动而起生、住、异、灭四相时,包含佛教的宇宙发生论和人生起源论,一般叫做“染熏于净”,是世俗世界产生的原因。当说明如何依靠本觉、觉知灭、异、住、生四相本来离念时,包括了佛教的解脱论和出世说,一般叫做“净熏于染”,是达到彼岸世界的原因。它说:“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则有净用”。这就是著名的“染净互熏”说。由于它涉及的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所以历来是佛教义学界议论《起信论》的焦点。

为便利了解《起信论》的思想结构,略表如下:

从《起信论》这一体系中,还可以直接推演出几个极有特色的观点来:

第一,“色心不二”:《起信论》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它本是《华严经·十地品》的论断;又说:“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则是唯识学家公认的命题。这类有关的外来译典,虽主张“色”不离“心”,但两者各有自身的规定性,不容混同。《起信论》则有变化:“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唯一真心,无所不遍”。这“唯一真心”,亦名“法身”,所以又说:“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色”是“法身”的显现,“法身”亦名“智”,因而“色心不二”又成了:“色性即智”,“智性即色”。这一观点,诚然新颖。般若中观学派建立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命题,唯识瑜伽学派曾规定唯识真理为诸法的法性,都没有将色与心,特别是将色与智等同起来。它的发源可以上溯到地论师提出的“草本亦有佛性”说,隋吉藏曾介绍过这个观点,《起信论》将它形成系统理论,则是独创。此后,中唐湛然弘扬“无情有性”说,禅宗中流行的“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大增强了中国佛教中的唯灵论和泛神论倾向。

第二,“理智”合一:“一心”作为“真如”是“理”,此理以佛法为体,叫做“法身”;理是智慧的结晶叫做“觉”,觉即是智;理智处于无明所障的位次叫“如来藏”,离障所现就是“涅槃”。这样,理智一体,世俗因果和出世因果亦是一体,全依“一心”而有。这些说法,也曾受到法相宗的后学们的极度非难。早在地论师那里,就分佛性为二,所谓“理佛性”和“行佛性”;前者众生先天悉有,后者需后天修持始有。法相宗人继承这种说法,以为“理”即“唯识性”,不只存在于“有情”,也存在于“无情”;“行佛性”即是“智”,不仅无情无有,众生亦非皆有,所谓“一分无性”,就是一部分众生没有“智”意义上的佛性。修习成佛的过程,就是不断增添“智”的成分,最后达到与唯识真如的完全契合。因此,理与智是分离的,两者是客体(所)和主体(能)的关系。实际上,这也是印度佛教的正宗思想。例如般若中观学派以“诸法实相”为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而般若之智属认识范畴,最后以契合实相而得觉悟,成佛。那么,《起信论》将理与智,真如与觉悟统归一体,是来自哪里的观点?

首先令人想到的是《孟子》。中国佛教融会《孟子》的思想始于三国,着重于他的仁政说,而这里的重点则转向他的伦理哲学。所谓“仁义礼智皆根于心”,而非“外砾”;一般人是“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圣人则“反求诸已”,“求其放心”。“仁义礼智”既是应该反求的“理”,也是能够启动反求的“智”,两者同存于人“心”中,这种“性善”说,与佛性论在内涵上虽有不同,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是完全相通的。孟子为了确保“存心”、“养性”这条内省路线的成立,还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命题,这同《起信论》以一心摄一切法的提法,也无本质区别。孟子极端夸张他的思路可能产生的效益,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致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与《起信论》想象的法身为“心色不二”,“遍一切处”,有大功能等,相当类似。此外,《起信论》特别用“觉”与“不觉”表达出世间与世间的差别,也令人注意。大乘所谓的“觉”,梵文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略为“菩提”,指的是唯佛才能具有的特种智慧,旧译为“道”,是受中国传统道家的影响;《起信论》直名为“觉”,与孟子关于“先知先觉”、“以斯道觉斯民”的说法沟通起来。尤其是以“不觉”代表“无明”,这在外来佛教中是没有的,当是脱胎于孟子关于“后知后觉”之说。当然,孟子提倡的主观能动性与《起信论》有原则的差别,我们也没有其他根据说《起信论》是直接采自《孟子》,但思维方法的一致性,是存在的。

在南北朝关于佛性论的讨论中,有许多与外来经籍不同的主张,可以说是《起信论》思想形成的另一种背景。现存梁沈约撰的《佛知不异众生知义》,谓“佛者觉也,觉者知也”。凡夫与佛在善的得失上有所不同,而“知不异也”。他赞同“众生”即是“佛性”,原因就在于众生的“知性常传”。这种观点经《起信论》本体化,而后又为禅宗所接受。唐宗密认为禅宗提倡的“以心传心”的“心”,就是众生皆有的“知性”,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又,梁武帝撰《神明成佛义记》,沈绩制序注,即以“体(本)、用”范畴说明“心识性一”而“随缘”有异的道理,所谓“无明即是神明,性不迁也”,“而无明体上有生有灭,是其异用”。在大的理论框架上,与《起信论》仿佛,都是把“心”作为世间和出世间赖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其用、本不断,故成佛之理皎然”。

理、智不二,最后归为众生一心,等于将全部佛教纳入了“心学”的范围。这不只影响了禅宗思想的形成,也影响了天台宗和华严宗的教义,成为中国佛教诸宗独具的理论系统。

第三,“静”即是“净”。佛教上座部体系曾提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重要命题,大乘的“如来藏”说和佛性说也属于这种框架,都以“净”规定人的心性。所谓“净”,指离诸烦恼,“染”,指贪瞋痴等烦恼。“涅槃”虽有“寂静”之义,但也是从灭惑着眼,因此,“心净”就是摆脱世间欲望情感和思想认识等支配的意思,着重从否定“染”的意义上立论,往往用“空”来表示。《起信论》有所不同,它以“无念”为最高境界,规定“心性无动”。“无动”指的是内不起心,外不取境,主、客观没有分化,所谓“不生不灭”,精神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因此,心静成了心净的原因;而“有生灭”即“心动”,就成了“染心”的根源。动心虽“空”,静心则是永恒的“有”。

由重点对治烦恼污染为清净的外来佛教,转到《起信论》以静心息念为清净,与中国的禅思想发展很有关系。三国吴的康僧会是禅数学大家,他就从“心之溢荡”说明众生漂流生死之因,而以“行寂”、“寂无他念”、“心思寂寞”为解脱之道。

姚秦时鸠摩罗什重译《维摩诘所说经》,其卷五“无住为本”下,僧肇有注谓:“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又说:“无住故想倒,想倒故分别,分别故贪欲,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则善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自兹以往,言数不能尽也。”此中的“无住”,僧肇即解之为“心动”,“心动”为世间之本,其派生世俗世界的过程,与《起信论》所述大同;心静则“有照”,“照”即是佛智。所以僧肇也是提倡静心的。不过这种思想完全明晰起来是在南北朝。

梁武帝在《净业赋》中说:“《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外动既止,内心亦明。始自觉悟,患累无所由生也”。这短短的几句话,恍若是《起信论》体系的一个纲要。而它的真正思想来源,即借以明晰起来的历史根源,却是儒家经典。像《周易》也有类似思想,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与《起信论》构画“离念”所得的“佛身”,同样神秘。《荀子》讲“治心之道”在于“虚壹而静”;将“虚壹而静”当做是“知道”的前提,故谓之“大清明”。其实,道家也是主静的,《高僧传·禅论》说:“老子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轻必以重为本,躁必以静为基”。慧皎将道家的这一思想,当做中国佛教禅学得以成立的重要根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起信论》是把儒、道的这类思想在佛教的旗号下集中概括了起来,不但成为此后佛教义理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也将“主静”的传统巩固下来,变成了一股相当稳定的历史长风,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在研究我国国民性格史中,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环。有人称中国的文明为“静态的文明”,《起信论》就是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

同类推荐
  • 得失寸心知

    得失寸心知

    本书内含八辑:真正修行、自己就是罗汉、掬一捧清凉的水、心中有棵菩提树、感受道的真谛、寻找感动、菩提在自心等。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热门推荐
  • 西使记

    西使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罗米的方舟

    罗米的方舟

    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那么玛雅世界是不是只存在于幻想,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那么能量的世界就只是一张牛皮。只有亲眼目睹的人才会相信,神奇的宇宙不止你和他,只有亲眼目睹的人才会相信,弹指间灰飞烟灭。只有亲眼目睹的人才会相信,信仰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被信仰的世界,他之外还有......
  • 天下众生共一家

    天下众生共一家

    后混沌时代,天下诸派林立,万国群起,各势力已不满足于自己的一隅之地,纷纷走上了扩张之路,正邪之间硝烟弥漫,战火不断!天降神童,驰骋乱世,改变了一个时代……
  • 浴火重生霸道总裁不要脸

    浴火重生霸道总裁不要脸

    一朝重生,虐渣男,渣女都不在话下在Z国好像没人不认识她有人说她没文化?呵呵。。。琴棋书画她哪样不会?五国语言她张口就来他白手起家,在两年内让一件不起眼的小公司瞬间成全世界的焦点有人说他脸上的面具是为了遮盖他丑陋的样貌?可谁知那面具下长得多么的妖孽又有人说他是个gay?搞笑。。。那宠妻狂魔的名称又从何得来某次同学聚会。。。某同学:乔玥你最喜欢司陌黎的什么?喝的正欢的某月无视了身后的背影开口说道:无耻回家的路上。。。司陌黎:乔玥听说你喜欢我的无耻?那今晚我就让你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无耻乔玥:司陌黎你不要脸
  • 按摩穴位治百病

    按摩穴位治百病

    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是按摩的基本知识,简述了按摩的作用和理论基础,介绍了四种简便取穴方法,还用表格形式概括了十八种按摩手法;第二章是常见病辨证论治取穴及图示;第三章是急救和保健,介绍了昏厥、心绞痛等急救方法和健脑、减肥、抗衰延寿的方法。
  • 终级狙杀

    终级狙杀

    沦落江湖,神鹰狙杀千里擒孤狼;义薄云天,蜘蛛独闯虎穴为红颜。他——台岛特战精英,却由军功卓越的特种兵沦为臭名昭著的江洋大盗!她——大陆清纯可爱的女警官,想用正义和爱心唤回离群的浪子,却被莫名绑架!当他九死一生,终将血案的重重迷雾驱散,却不得不回归彼岸。从此,天涯隔阻了爱情路!关山难越,他是选择萍水相逢?还是与天争命?一场绑架案,引发一连串惊心动魄的谋杀!究竟,谁是改变他们命运的黑手?
  • 追梦少女superstar

    追梦少女superstar

    原梦星:“我最看不起三种人,1是没有梦想的人2是有梦不追的人3是追梦旅途中半途而废的人。
  • 杏子堂前

    杏子堂前

    前人不可寻,遗世而独立。前路不可期,唯有命来拼。寸土山河必争,柔情铁骨男儿。
  • 魂穿红三代的生涯

    魂穿红三代的生涯

    十四岁的星弄出生农村,从小跟着有一手好秀活的奶奶长大,身边还陪着一个能写一手好字的爷爷,十四岁那年因为靠了个中考状元被眼红她很多年的大伯家堂哥推到屋子后面的鱼塘里面。从此一个农村十四岁一窍不通的小女孩一夜之间变成一个二十六岁身份不低的红三代,故事展开了。
  • 末世混乱

    末世混乱

    危机,人类类生存的危机,病毒爆发,到处都是感染了病毒的丧尸。亡灵、骷髅、吸血鬼,齐齐现身,天使、恶魔,让这个原本面临崩溃的世界陷入更大的恐慌之中,众神现身,是否能够平定混乱的地球?一座座城市变成了死城,唯有与同黑暗同在的暗夜生物飞舞,乌云掩盖住太阳的光芒,混乱,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