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87

第87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3)

第二,某些侧重点有所转移。现取三段话试作比较:梁本唐本“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是故经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从本已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言心初起者,但随俗说,求其初相终不可得。……是观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故。”“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皆不相应,无自性故,如是知已,则知始觉不可得,以不异本觉故。”在这里,梁本称“佛智”为“无念”,唐本改作“妄念无相”;梁本称“不觉”为“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唐本改作“妄念相续,未曾离故”;梁本称“得无念”,唐本改作“妄念息”,“皆悉无相”。这种更改,直接涉及了义理上的变化。按梁本的解释,“念”就是心动,心动就是“无明”,“不觉”,这是人生流转世间的根本原因;真心的本性是“无念”,无念就是心静,心静就是“智慧”,“觉”,就是出离世间的根本原因。因此,它在实践上要求“离念”,回归原始的“心静”、“本觉”的状态。唐本不强调“无念”,也不一般地反对有“念”。因为念有正、妄之别,“正念”在佛教的认识修持和实践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妄念”才是需要克服和息灭的主要对象。“妄念”的内在认识机制是有“分别”,其集中表现则是有“相”。“相”相对于“体”、“性”说,有现象、假象的意思,也泛指主观的表象、映象、语言、概念和客体的形状、相貌、特征、个性等,其实际所指,是那些能够引起是非、善恶、爱憎等思想感情欲望的一切差别性和特性。所以内息妄念,也就要求外止诸相,达到“无相”;而“妄念”的本质就是“无相”。

新本《起信论》这些思想上的细微变化,与当时的禅宗发展形势可能有极大关系。

禅宗自弘忍之后派别林立,至少有十个山头很有势力,在思想上大致可分二大体系,其一是以四卷《楞伽》为旗帜的禅师,而后发展成为法如、神秀、玄赜以致义福、净觉等所谓北宗体系;另一支用《金刚经》传法,形成为智诜、慧能以致神会、处寂等所谓南宗体系。这两大体系至少从弘忍开始都是以梁译《起信论》为真正的理论基础,至此而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南宗推崇《金刚经》,而《金刚经》并没有“无念”这个概念。此经反复强调“不住”或“无住”,所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不住”,即不住于“六境”,按“唯识无境”的说法,也就是“不住于相”,所以“离相”或“无相”就成了《金刚经》的核心思想,以至于说:“实相者,则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言佛。”以慧能名义流通的《坛经》中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中又以“无相”作为“戒体”,所以有“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戒”、“无相灭罪颂”之说。出于智诜一系的《历代法宝记》引金和尚无相自言宗旨的话:“无忆、无念、无妄。无忆是戒,无念是定,无妄是慧。”“无忆”,即不忆前境,是“无相”的另一种表达。以“无忆”为戒,与《坛经》相同;“无念”则仅限于“定”;“无妄”,即是“息妄念”,这才是佛智。无相弟子无住,调和《起信论》的“无念”与《金刚经》的“无相”说:“无念即无相,有念即虚妄”,其所“无”之“念”,依然是妄念。以树立慧能为禅宗正统而著名的神会,对“无念”的解释更加特别:“无者无有二法,念者唯念真如……所言念者,是真如之用;真如者,即是念之体,以是义故,立无念之宗。”见《神会语录》。“无念”被解释成了“专念”,与梁本《起信》的“无念”成了全然不同的二回事。智诜一系也有将“无妄”改为“无忘”的,“无忘”,也就是“唯念真如”的意思。

南宗之所以作这些变动,除了要与《金刚经》协调以外,根本原因是梁译《起信论》的“无念”之说,不利于宗教的社会实践。《坛经》说,“无念”很容易被误解成“百物不思”。“百物不思,即令念绝”,达到这种程度,等于停止了一切活动,与标傍的大乘教旨无法相容,所以《坛经》斥之为另一类的“法缚”。《坛经》的解释是:“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因而不是不思不念,只是不执著而已,所谓“不住”。

此外,在楞伽禅师方面也有一些变化,玄赜的弟子净觉编述《楞伽师资记》,记道信言:“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常忆念佛,攀缘不起,则泯然无相,平等不二。”意思是说,“无念”虽是理想境界,但要以念佛(亦即念心)为抑制其他杂念的手段;而无念的最后表现则是泯然“无相”。所以净觉也把“无相”看得很重要。他说:“诸相无相,由心作相”,“体空无相,不可为有,用之不废,不可为无”。不论在哲理上还是践行上,无念都需要“无相”的补充。

上述文献,大都出现在唐开元年以后,但作为禅思潮的新变化,至少在武后时代即已萌发。新译《起信论》的创制,无疑反映了这种形势。吕澂先生据此在《起信与禅》一文中认为,新本即是出于智诜一系对梁译的改订。当然,这不是定论。比较新本序文和净觉的《楞伽师资记序》,也有一些雷同的提法。新本序文说:“演恒沙法门,唯有方寸,开诸佛之秘藏,本自一心”;《师资记序》说,自听其师开示后,“始知方寸之内,具足真如”。净觉在唐代的社会地位和义学素养,与昙延之在隋代的地位,相当接近。当然,这更不是定论,但有助于历史考察。

四、 《大乘起信论》的哲学体系和佛理的本土化

《起信论》的两个本子,究竟出于谁人之手,尽管一时很难弄得具体清楚,但说它们是中国人的撰述,当不再成为问题。除了前述理由以外,还因为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佛教思潮发展到一定时期带有必然性的产物。

中国佛教来源于印度佛教,两者当然有一致性,但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必然有很大差别,特别是演化到大乘阶段。

印度大乘佛教从基础理论上划分,大体可以概括为两个体系,其一是以《般若》经类为依据,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另一个派别依《解深密》等经,由无着、世亲发展起来的瑜伽行派。这两个体系在中国都有传播,前者自汉魏的般若学,至姚秦鸠摩罗什达到顶端,而后转成三论学,主要流行在南朝,到隋唐吉藏的三论宗而衰落。后者发端于北魏菩提流支等译经集团,由此形成地论学,成为北朝历代佛教中的显学;稍后还有梁陈之际在广州的真谛,以弘扬《摄大乘论》为中心,逐步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北推进,直到玄奘留学归国,把瑜伽行派体系的传播再次推向高潮。它们都以“唯识无境”为基本命题,所以通称为“唯识学”;它们也都以“三自性”解释一切现象,故亦称“法相学”。

但是,在这两大体系之外,还有一些经论,对印度佛教的发展,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影响,而在中国却引起巨大的反响。这首先是《涅槃经》。僧叡在读到法显于417年所译《大般泥洹经》(即《涅槃经》前分)时兴奋地说:“此经云: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果鸠摩罗什在世,听到此言,“亦当如白日朗其胸衿,甘露润其四体。”《喻疑》,见《出三藏记集》卷五。由此开辟佛性论一途,立即风靡全国。继之《胜鬘经》译出(436年),认为人人具有“自性清净心”,此心含藏如来一切功德,亦名“如来藏”,由是促使佛性论进一步向心性论发展。此后的佛教学派和学者,几乎没有哪个不参与探讨佛性问题的,以致成为中国佛教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在印、中佛教史上也有一个历史悬案,那就是瑜伽行派所说的心本体究竟是什么性质。在菩提流支译经集团形成的地论师中,分为南北二道,分歧在于“阿赖耶识”是清净的还是杂染的;真谛旧译与玄奘新译的主要区别,则在于杂染“阿赖耶”之上,有没有一个清净的第九识。同样是无着、世亲的论著,为什么会有理解以致译文上的这种差别?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无着、世亲自身的思想有变化,所依原本有差别引起的。但也有可能,是瑜伽行学派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在中国佛教中,以众生悉有佛性、佛性即是清净心性之说,到南北朝时已形成主流。刘宋期间译出的《楞伽经》四卷本,也属于唯识学范围,中国禅概括为“以语心为宗”;《法华经》译介较早,以秦译本影响最大,其中有“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一语,也成了众生本有“佛之知见”的证明。《华严经》早就译介进来(418—421),但直到唐代以《起信论》的本体论对“心”的性质作出解释,才形成华严这样一个宗派。大体可以说,自南北朝起,一切外来经论,都是经过中国佛性论的筛选才能得到广泛流通。《起信论》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特别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近代中国的佛教学者判教,自欧阳渐开始,在全部佛教中,定《起信论》为“真如缘起之说”,谓“真如缘起之说出于《起信论》”。太虚分大乘为三宗,所谓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印顺称之为虚妄唯识论、性空唯名论、真常唯心论。前二宗论相当于印度的瑜伽行和中观二派,为国际佛教界和藏传佛教史所共同承认,与印度的大乘佛教史可以衔接起来;第三种宗论,即“真如缘起之说”,虽有某些译籍为依据,但得不到公认,在中国汉传系统却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起信论》则是它的概括和发展。

《起信论》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说明造论的目的,第五部分劝告众生修持;基本理论的阐述在第二、三部分,第四部分侧重于宗教践行。总的看,层次清楚,结构比较严密,不像译经那样松散烦琐;直陈命题多,逻辑论证少,与印度作论的体例也不甚相同。它的中心任务在指示信徒开发自身固有的摩诃衍信仰,由此通向成佛之路。

“摩诃衍”意译大乘,本是大乘佛教自诩优胜的一个普通概念,《起信论》则给它一个相当特殊的定义,即所谓“众生心”。“众生心”指一切众生皆有的心性,亦称“一心”。意思是说,众生只有依靠本有的心性,求得解脱,因而能够成为由此岸渡往彼岸的“大乘”;“是心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所以又是世界的最高本体。这样,“众生心”就具有双重职能:世界得以建立的根本原因,众生得以解脱的根本保障。

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同时兴起三大崇拜,即所谓佛、法、僧三宝,解脱之道至少包括布施、持戒等六度。与此相应,建塔、筑寺、造像,写经、诵经、念佛、礼拜、供养,如此等等企图借助“外力”求取福报或解脱的法门十分普及,于是在中国大地上涌现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豪华壮丽的诸多寺院,民众中念佛、拜佛更是成风。对于这一切,《起信论》在理论上予以贬低,统称“外缘”;认为成佛的内在根据在于“自心”,所以突出“自信己性”。《起信论》所要开发、要启发的“信”,指的就是对“己性”的这种“自信”。

关于“众生心”的性质,《起信论》作了多方面的规定,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叫做“三大”:“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明确“心”是一种实体,就是佛教当做绝对真理的真如,它平等地遍在于一切现象之中,不因表现不同而有差别。“两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指众生心即是“如来藏”,说明它的本性就是具足佛如来的一切功能品德。“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就是说,一切从善的行为都由此“心”决定,从而成为本有佛性得以实现,达到成佛目的保证。这“三大”的规定,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起信论》将要推演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一心”又用“二门”阐释:“一者心真如门,两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且“不相离”。“心真如”,就是心本体自身,相当于“体大”的含义,开此法门,为的是说明心的最本质特性:无生灭变化,无差别相状,离名字言说,恒常不坏。它的所谓“总摄一切法”,一指具足“净法”,一为“心生灭”作依持,所以也称它为“如来藏”。所谓“心生灭”,“依如来藏故有”,其特性是“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阿黎耶识”也“总摄一切法”,不只涵盖“相大”和“用大”中的一切“净法”,而且还包括一切“染法”;不仅“能摄一切法”,而且“能生一切法”。因此,“阿黎耶”成了“心”的第二重本体:现实世界的直接派生者,回归涅槃的真正实现者。

同类推荐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圣经故事轻松读

    圣经故事轻松读

    创世的故事告诉我们神怎样用话语从混沌中创造了有序的世界,因为“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所以人们称上帝为“造物主”,人可以从身边存在的物质认识到造物主的存在。圣经用“起初,神创造天地”一语概述了创造者、被造物和伟大的创造作为,简洁地描写了神创造万物的过程,怎样从混沌空虚中将光和暗、天和地、陆地和海洋分开。在造物主的眼中,他创造的这个世界十分美好。他使万物布满天空、陆地、海洋;他安排日、月、星辰的运转;创造飞禽、走兽和水中生物,最后,他照着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
  • 浮云

    浮云

    抬眼望,云烟散去,天际空空,这没有任何障碍的天空,浩荡苍茫,没有凝滞,多么羡慕那没有来处的流云,悠闲散去的归宿。生命原本都有着落,就如同花香,生在枝头,散在无处。多少云烟,不过是心头的迷雾,把追逐的目光收回来,让浮云还它浮云,我们终将发现,最宽的天空来自心底的辽阔。你是谁,他是谁,我是谁,故事里的,故事外的,书里写的,书里忘的,入眼的,错过的,都是风景。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以升真元化洞天享誉于世。武夷山道教文化不仅渊源久远,积淀深厚;当代又有发展,不断传扬。2012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合作,广泛搜集相关史志文献记载,开展田野调研,首次对武夷山道教文化之历史、现状、神仙、人物、宫观、科仪、音乐,及其旅游价值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论,并附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此文集可资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借鉴,也为学术界进一步发掘武夷山道教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线索。
热门推荐
  • 宿生缘之荣华浮梦

    宿生缘之荣华浮梦

    他,疼她,宠她,纵容她,却原来他们不是亲兄妹,让他无处安放的心终于有了归依。但她却因身世对他一退在退,一躲再躲,当一切避无可避之时,她又该何去何从?纷争俗世,皆如梦似幻,转瞬百年,也如过眼云烟,都逃不过宿命。
  • 妖怪奇闻志

    妖怪奇闻志

    群魔乱舞,魑魅魍魉的年代到底是人心作祟,亦或者怪力乱神?刀光剑影辨真假,论道舞剑共醉天涯少年狂傲,天地失色,斩妖除魔,天地苍茫轻剑快马,狼烟烈烈,血染长衫,梅花芯藏万象八卦,翻拍命格为谁潇洒她,前世灵魂是一名官宦小姐,父亲混迹官场,遭人算计,丁家一族惨被灭门,她借助法术还魂重生,为报死前的血仇,化身男儿身,陷入漫长而痛苦的复仇地狱,命运总爱开玩笑,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一次次的抽丝剥茧,撕开那道锋利的真相。
  • 逆袭神医小姐

    逆袭神医小姐

    想想当初,自己在21世纪时,吃香喝辣,不说有多成功,但在国际里完全可以横着走。可风水轮流转,先是他着赖着我,踢不走,说真的:他是风华绝貌的国师吗?我表示,无语了……
  • 唤之邪帝俯乾坤

    唤之邪帝俯乾坤

    他堂堂24世纪死亡佣兵团(衰神)老大竟被追杀,追杀不说,随口一说竟然真的穿越了,穿越也就算了,可是,谁来告诉他,这个和他同名的小家伙为毛是个废材,而且,体内那个喜怒无常的大爷又是什么鬼?还有别人眼中的美男子为啥一个个不是衰神就是逗比,不是逗比就是二货,神呐,这群家伙,确定是未来的帝王,乱箭射死他得了啊!
  • 村庄的故事

    村庄的故事

    青山,绿水,田野,小河流;菜圃,竹篱,茅舍,看家狗;老人,夕阳,水烟袋。构成一幅乡村纯净的画面,画面里还有一个系冲天小辫的孩子,手拿狗尾巴草,奔跑在乡间小路上,银铃一般的笑声,漾起记忆深处最温馨的回味。
  • 我的师妹不可爱

    我的师妹不可爱

    叶谦,隐世门派天云门掌门的大弟子。天赋异禀却不求上进,好不容易能够下山,以为能够偷懒了却因师傅到处帮他树敌,而弄得焦头烂额,而且更要命的是不懂世事的师妹也下山了,他还得负责师妹的日常起居,并且应对国色天香的师妹的追求者,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 诸葛忠武书

    诸葛忠武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我替死人开车那几年

    我替死人开车那几年

    我叫高阳,是一名黑车司机,坐我车的不仅有活人,也有死人,甚至……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