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71

第71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五)(7)

据一行在《普通真言藏品》中疏,众生自心本性,即是“清净法界”,亦是“大悲胎藏”,又名“虚空藏”:了达如是清净法界之境,即是大空之秘藏也。又此虚空藏,即是大悲胎藏,能长养成就菩提之心也。(卷一)按照这一释文,一行对《悉地出现品》作了这样一些解说。首先是:大空,无为亦无自性故,能生一切智智,即是巧智……若非巧智,岂能随一切众生种种心行,见其所乐见身,说其所闻法,称其得解之机,皆悉不虚而入一切平等法界?……以平等空亦无自性,有相生灭亦无自性故,于法自在,能生巧智,普与一切众生之愿,不可思议度量也……此不可得空之自性,即是第一常住法佛之身……如一切世间皆依于空而得安住,而此大空更无所依……从自证法界佛心,而流出无量巧智之门。(卷一一,下同)这段话集中说明,众生自心性空,空到无任何分别,故染净皆无,是谓“大空”。正因为其无任何规定限制,所以能产生种种智巧,满足众生的各种愿望,成就各种见闻。此大空之心性,亦即是佛常住之“法身”,或曰“法界佛心”,所以在表述时,随场合不同,而用众生自心、佛心、法身、法界等随宜互补、互用。总的是表达一个意思:所有真言悉地成就,说到底,即是出自众生自心,是自心的流出。

接下来,一行疏道:若人于此真言行中作如是念:我今行如是因,当得如是果——当知如此非正说也,唯是愚夫虚妄计也……因本性空寂,当知果相亦复如是。若于如是缘起法中,而言有因有果,即是遍计所执……是故行者若作是念:我诵真言,修真言行,当得成果,徒自欺耳。若此真言者,虽从缘起,而实无作;从本以来,本是法界,无生无灭,非净非染。法体如是,云何得成耶?于是认为一切真言悉地成就可以当真实现,就全成了自欺欺人。如此一来,要人修行真言岂非多余?非也。一行解释说:当知真言行者,但以方便自净其心……修真言行者,本为除遣惑业,当体解法界无生灭、净染,离诸分别。知此真言之体,即是法界之体也。质言之,真言行只是悟解自心即是法界,从而遣除惑业的一种手段。譬如“有人梦中修行种种六度,而净佛国;觉见则无成果之相,但是一念无明心中有因果万行耳”。

大乘普遍修持的佛现前定,于定中可见千佛万佛呈现在行者面前,由此经验证实,世界万有无非空幻,佛也不例外。在真言行中,从曼荼罗、护摩、咒语、手势、身印,标帜、字体、音韵,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教义、神话以及自称获得的悉地,包括一切仪轨和法术及其所得的成就,不论说的和做的是如何煞有介事,归根结底,悉是出自虚妄梦幻。如果作为体认自心本性清净,从而清除外来污染的修行法门,即符合经文的教旨,否则,执以为实,那就是愚夫愚妇。一行所疏《大日经》,几乎无时无处不在提醒这一点,所以也处处贯彻般若之空观。

一行的这种疏解,与《大日经》的根本精神当是相符的。其卷六《说如来品》有颂曰:菩提虚空相,离一切分别。乐求彼菩提,名菩提萨埵。

成就十地等,自在善通达。诸法空如幻,知此一切同。

解诸世间趣,故名世间觉。法如虚空相,无二唯一相。

成佛十智力,故号三菩提。唯慧害无明,自性离言说。

自证之智能,故说名如来。不论是作菩萨,还是成佛,前提就须离一切分别,通达诸法空如梦幻。因为无上菩提即众生自心,本质属性就是“离言说”,而“真言”即是“言说”,当然也在远离之列。

五、 “自心”之外化为“本尊”和“本尊”之回归“自心”:一种自我异化的信仰结构一行释空,仍按《般若》之因缘性空说,但他始终不离《大日经》将毗卢遮那安置于“众生自心”,“众生自心”即是“毗卢遮那”的思想模式。因此,密乘的空观又与般若有异:“众生自心”是实在的不空,唯除智性之外的其他心想属于性空。这种空与不空的结合,反映在曼荼罗仪轨上,就是自心之外化为本尊,本质是空,本尊回归于自心,即是不空。且看《说本尊三昧品》记秘密主与佛的问答:世尊,愿说诸尊色像威验现前,令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观缘本尊形故,即本尊身以为自身,无有疑惑而得悉地……佛言:秘密主,诸尊有三种身,所谓字、印、形像。彼字有二种,所谓声及菩提心。印有二种,所谓有形、无形。本尊之身亦有二种,所谓清净、非清净——彼证净身,离一切相;非净有相之身,则有显形众色。彼二种尊形,成就二种事:有想故,成就有相悉地;无想故,随生无相悉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六)此处之“本尊”,所谓“直所尊之义……亦云自尊,谓自所持之尊也”(同上,卷二,下同),换言之,真言行者所奉拜的“本尊”,就是行者“自身”的外在化,它包括三项:

一、 所谓“字”,即以a字打头的悉昙。按一行的解释,这a字即是菩提心,而字必有音,故亦包含发音的声。

二、 所谓“印”,指有象征性的一切标帜、身形、动作。其中有形的一种,即是“青黄赤白等色,方圆三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处等类”,若但称印,即是身手所执之物,如“刀、轮、绢、索、金刚杵之类”——它们都表现在曼荼罗画面上边,及至观想到无需乎这类画像的启迪,“自然而现,与心相应。尔时此本尊,但从心现,不别外缘”,这就是“无形”之印了。

三、 所谓形像,即本尊的身形相貌,亦有二种。于“非清净”即“有相”的一种,一行的解释是这样的:(行者)先观圆明佛菩萨印身,初作不见,别画像等而观;渐则法力所加,渐得明了。尚有所障:闭目即见,开目不见;次渐,开目闭目,皆得明见,渐渐不加作意亦见,乃至触身亦无有碍,有如目对世人等也。(《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二,下同)这段话可以作为今天了解一些信仰痴迷者,是如何通过个人“经验”被引入妄想境地的文献资料。接着这“有相”的观想,一行说:由此有相,渐引入于清净处。以有相故,名为非清净;由此三摩四多所等引故,住清净处,寂然无相,名为净也。净者是果,非净是因……由无常之因而至常果也。综观此品所述之真言本尊,无非是行者心造:所造形像,既是自心的物化,又通过这些物化物,净化已被污染的无常心,最后回归到本自清净的常心。此即所谓“缘本尊形故,即本尊身以为自身”(《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六,下同),由此达到“无有疑惑,而得悉地”。观察本尊过程中所否定的,唯是“有相”,而肯定“无相”,因为唯有“无相”才能真实地体现众生自心不生不灭的本质。据此可以说,密乘的理论根基,就是建立在“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佛”的基础上。佛非我莫属,即心可以成佛。对本尊,包括佛菩萨天神等崇拜,其实就是对自心的崇拜。

于是《大日经》即以心住“无相”,所谓“无相三昧”为修行的最高境界。《说无相三昧品》就是陈述全经这一最后归宿的:彼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乐欲成就无相三昧,当如是思唯:想从何生?为自身耶?自心意耶?若从身生,身如草木、瓦石,自性如是,离于造作,无所识知;因业所生,应当等观同于外事。又如造立形像,非火非水,非刃非毒,非金刚等之所伤坏,或忿恚粗语而能少分令其动作;若以饮食、衣服、涂香、华鬘,或以涂香、旃檀、龙脑,如是等类种种殊胜受用之具,诸天世人,奉事供给,亦不生喜。何以故?愚童凡夫,于自性空形像自我分生,颠倒不实,起诸分别,或复供养,或加毁害。秘密主,当如是住:循“身”念观察性空。复次,秘密主,“心”无自性,离一切想故,当思唯性空。秘密主,“心”于三时,求不可得,以过三世故,如是自性,远离诸相。秘密主,有心“想”者,即是愚童凡夫之所分别,由不了知,有如是等虚妄横计。如彼不实不生,当如是思念。(卷六,下同)这段以毗卢遮那佛的名义宣示的观点,清楚地表明,《大日经》构建的密宗哲学系统,是以“心”与“想”的对立为出发点的。“心”的特征是“无自性,离一切想”。它超越“三世”,所以是永恒的;它“求不可得”,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加以规定,唯一的可能,就是用“性空”、“无相”去表述。毫无疑问,这个“心”就是全经一以贯之的那个“众生自心”。“想”的特征是有生有灭,因而就有了“想从何生”的问题。毗卢佛给出了两个可能的答案:

(1) 想从“自身”生。于是观身,身属色蕴,与草木瓦石等心外之事一样,如何能生出“想”来?“身”本自“造作”,是“业因”的结果,这正像人们造作的木偶一样,或毒杀或咒骂,或奉侍或供给,无所喜怒——因为从密宗继承的哲学看,“色”只是构成人身的一种物质质料,它必须与“受想行识”等和合才能成为有知觉情感的生命体,而“受想行识”则依附于“心”,是“心”遭受无明妄动的产物。因此,说想来自“自身”,不合佛家道理。

与此有关,经文批判了一切偶像崇拜,包括佛教自己塑造的佛菩萨和数不清的神祇,当然也应该包括曼荼罗在内。因为这被造立的一切形像,智者见其“自性空”,而“愚童凡夫”则于此“自性空形像,自我分生,颠倒不实,起诸分别,或复供养,或加毁害”。这一思想也类似禅宗对待偶像的态度;或许中唐禅宗对偶像的否定,即受密宗的影响。总之,看重修心而反对偶像,在佛教里确实是有史可循的。

(2) 想从“心”生。这很容易否定,因为心的本质即是性空,它的自性,当然使它“远离诸相”,何况偶像?

由此得出结论:“有心想者,即是愚童凡夫之所分别;由不了知,有如是等虚妄横计”——凡信仰偶像的,都是愚童凡夫,虚妄横计,至于曼荼罗之类,自然也在其中。

到此为止,在般若空观的支持下,《大日经》所述密乘,还保持着若干理性的成分。然而即使如此,经文也不忘下这样的断语:此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证得无相三昧;由住无相三昧故,如来所说真语,亲对其人,常现在前。至于为什么住于“无相三昧”就会使如来真言“亲对其人,常现在前”,没有解释,也不可能找到解释,因为“真言”本身,就是便于虚妄横计的,这正与曼荼罗之类尽管虚幻,依然在密宗信众中流行一样——它们是“智者”专为“愚者”设立的信仰系统。

同类推荐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   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浮躁的世俗生活,难得安心的生活现状做了有说服力的劝导。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有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创造力,发自信心。是值得一读的人生励志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热门推荐
  • 似云非云

    似云非云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 御天荒神

    御天荒神

    贞观年间,有北原妖域觊觎中原沃土,妄想携手黑暗势力屠灭大唐。值此危难之际,主角携记载着万千无上心法,霸道剑诀和奇妙法决的长生卷降临长安,护得一方安宁,修得仙班霸业,成就御天荒神!
  • 铃音尽

    铃音尽

    跟姐妹一起穿去古代调教小僵尸。什么?!现代还有矫情的贱人欠教训?没事,夜路走多了总会遇见鬼的!诶,为什么一定要写这个?算剧透么?够20字了么?应该大概也许够了吧?很好....
  • 修仙记忆

    修仙记忆

    一丝仙缘,苦求大道,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一方枭雄,他执着着仙道之路,这更像是回顾一段记忆,虽不是一梦成仙,但那条路却越走越近……正义与邪恶,杀伐与仙魔,一个人站在了前方。
  • 为了一点自尊心

    为了一点自尊心

    有一个男孩,让我暗恋他整整三年,我会珍惜以后的每一天,如果不是为了一点自尊心,或许我们早就在一起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缘分,这三年来,几乎都是你坐在我背后,当我的后桌。
  • 都市封印记

    都市封印记

    天地初开,一只混沌兽为害大陆。被盘古化身成一个星球将之封印,成为盘古之星。鸿钧道祖用千亿星辰布置超级大阵将盘古之星封印,却不料混沌兽剧烈挣扎,有压制不住的趋势。混沌之体的古星被鸿钧收为最小的弟子,将他提升到大罗金仙后,便派他去盘古之星完成最后的封印。本以为是一场轻松的凡间之行,却不料,从下界那一刻开始,就磨难重重。且看古星如何历经困难,最终完成封印。
  • 酆域

    酆域

    某个星域的往事,某个小厮的成长史,故事从来都已经被设计好了
  • 三春湖水云清染

    三春湖水云清染

    磨难和升华是人生中的重要过程。历经过磨难,才会得到最真切的经验,而后升华自己的眼界与心胸,学会更加从容地生活处世。遇到磨难,有的人选择把自己如刺猬一般包裹起来,警惕着周围的人,保护自己从此不再受伤害;有的人选择把自己如冰块一样冻结起来,从此不再相信,不再爱,麻木悲伤的活着;还有的人选择把自己变成阳光,正因为自己经历过阴暗,便更懂得阳光的可贵,他们散发光芒,用自己照亮别人心中的阴霾。叶晴,便是后者,她化作一缕璀璨阳光,温暖着冰封的人心,治愈着人们深埋心中的伤疤与空洞,而最终,她却如太阳落山般沉没,不计回报。
  • 彼岸花之相遇

    彼岸花之相遇

    作者是一枚刚毕业的中医临床医生,正在临床实践当中。一直热爱中国文学、中国国粹。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完美作品,希望大家可以支持我这个新手。谢谢!
  • 浴血之战狂

    浴血之战狂

    为什么你们要被支配,又为何要如此卑微的活着?因为恐惧!恐惧,是人类一切懦弱之根源,失败,挫折,嫉妒,犯罪,背叛,挫败。因为你们弱小,所有要被奴役!因为你们弱小。所以要穿铠甲!恐惧不是罪恶,它能让你看清自己的弱小,因为你们弱小,所有更要变得温柔和坚强。战斗吧!跟随吾,吾名周泰,浴血!厮杀!吾自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