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07

第7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6)

兜率天,亦作“都史多天”,意译“知足”、“喜乐”等。佛教传统的“三界”说,将这一天定位在“欲界”;“欲界”的“欲”,首先是“淫欲”,同时还有食欲,总而言之叫“五欲”,即追求满足感官享乐的欲望。整个“欲界”有三个层次,自下而上是地狱、人间、天上。欲界天有六层,名“六欲天”,其第四层即是“兜率天”。据说这是诸天中最能提供享受欲界快乐的地方,故特名“喜乐”;享乐到此等程度,可谓至矣足矣,故又意译“知足”。《上生经》的中心内容,就在勾画兜率天上的种种“极妙乐事”,陈述上生此天者可以享受到的种种“上妙快乐”。其所表现的想象,可以说穷富丽宏大之极致,除了有无数七宝装饰的上亿宫殿,各由七重七宝垣墙所绕,无数行树莲花错落其间,所以处处宝色金光、一片光明等等之外,就是成百亿计的“天子”各执莲花乐器,“不鼓自鸣”;成千百倍于天子的“天女”、“宝女”、“玉女”,手执璎珞,口吐妙音,竞起歌舞。

弥勒所居的地方叫“善法堂”,值得特别一写:此堂由宝珠所化“四十九重微妙宝宫”组成,一一栏楯由摩尼宝合成,诸栏间有亿万天子天女奏乐歌舞,垣中有八色琉璃渠,渠水“涌绕梁栋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四门外化出四花,水出花中,如宝花流;每一花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化有“五百亿宝器”,甘露盈满,左肩荷璎珞,右肩负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建筑的核心部位,是“七宝大师子座”,无量金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花,各由百宝所成,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化做“众宝杂花庄严宝帐”,十方梵王各以妙宝为“宝铃”悬于帐上;小梵王持众宝作“罗帐”,弥覆帐上;有“五百亿宝女,手执白拂,侍立帐内”,诸天(凡信仰弥勒死后生于此天的人亦皆名为天)即围绕师子座听法提问。持此宫殿的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以摩尼珠为“绞络”;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据说,当弥勒于多少劫以后下生我们人间,于“龙华树”下集会,继续说法度人时,这些听法者亦可随弥勒下生听法,直到成佛。

这个“善法堂”,唐窥基等名之为兜率天的“内院”,那个“师子座”就是弥勒结伽趺坐昼夜讲法的地方。师子座所处的殿堂楼阁,及其悬挂的杂花宝帐,天女执拂侍立,曼歌妙舞,加上其他“侍御”,大体相当于皇家贵族聚集学者讲学论议的模样。在这里,五欲众具,声色皆备,学者满席,剧谈高论。因此,上生兜率是普通人很少敢于奢望的。但由此反映上生信仰者的一般心态,对于中国大乘思想的发展,以及与道教向往的神仙世界的关系,却是不可忽视的。

五、 唯心净土

在中国流行的净土信仰实际上是三类: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弥勒的兜率天上的知足乐园,以及在地上人间建立的理想王国。提倡这类非当前当地的净土信仰,称做“他方净土”论;还有另类净土理论,名为“唯心净土”。《维摩诘经》首品《佛国品》就是主张唯心净土最早的系统化者。它认为菩萨一切诸行,必需且唯一的目的,是为了众生,菩萨的净土行也不例外。因此,它的第一个命题就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经云: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佛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喻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殿,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这话可以看做“唯心净土”论的经典表述,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菩萨所取佛国净土,只能以现实的众生为基础,为众生而建立,因此,企图脱离现实、超越众生,于现实众生之外别寻佛土,就等于空中楼阁,既没有意义,也不可能。此话明显是针对他方净土而发的;他方净土是招徕众生往生的处所,而不是建立在现实“众生”之类的基础上的。

第二,所建净土,不应以佛菩萨的意愿为意愿,诱胁众生接受,而应该随顺所化众生的要求及其可能接受教化的程度,去规划佛国的性状,而规划此类佛国性状,又全在引导众生“入佛智慧”,“起菩萨根”。就是说,建立佛国不是目的,而是从随顺众生的期望入手,通达佛的智慧、培植菩萨根性的手段,更简单些说,就是净化心灵的手段。是故,“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是唯心净土的根本观念。但若如此,马上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世尊(指释迦牟尼)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佛土不净若此?”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等于对唯心佛土观念的全面阐述,若择要言之,则日月明净,盲者不见;佛土本来严净,“众生罪故不见”。声闻弟子舍利弗大约有“罪”,所以说:“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有一位“梵王”立即出来作证:“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间此土谓不净耳。”佛则回答:“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这些话表达得十分清楚,唯心净土的本意,并非通过清净人心,提高全民道德水平,从而净化整个社会,以建造人间乐园。后人有向这个方向解释的,或作为倡导人生净土或人间净土的一种佛典依据,那是一种发挥。《维摩经》的意思,是要用改变人的观念的方法,改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世界现状从来都是完美的,无需也不能改变,要改变的唯有你的思想;你认为这个世界不好,证明你的思想不好。《水浒传》里的杨志说,如今“不比太平时节”安全,老都管当即严斥道:“你这话该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两者思维方式是一样的。

§§§第四节革新中的新偶像:菩萨

所谓大乘,也就是“菩萨乘”。乘此乘者所行名“菩萨行”,所行之道名“菩萨道”,行其道者即名“菩萨”。早期佛教称自己的信徒,出家者名比丘、比丘尼,在家者名清信男、清信女;大乘则不论出家在家,一律以菩萨称之。菩萨既是大乘区别于小乘的称谓,也是所持教理和所行实践不同于小乘的标志。菩萨的基本品格,上述《俱舍论》给予的规定,可以通行于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但在具体理解上,还有不少差别;而这些差别,可能反映着这一观念的发展线索。

一、 菩萨的早期形象

菩萨是“菩提萨陲”的简称。“菩提”意译为“觉”,“萨陲”意译为“众生”、“有情”。“菩提萨陲”既可理解为“觉有情”也可译为“有情觉”,所以菩萨也被释为“自觉觉他”,旧译也作“众祐”等。大乘经籍中又常作“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的意思。

关于菩萨这一称谓以及对菩萨品性行事的描绘,在《阿含》诸经中多多,但究竟最初产生在什么时候,至今也不甚了了。据后出佛经传说推究,可以追溯到佛教早期的根本分裂,即大众部与上座部的对峙。依佛教北传的资料,这次分裂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大天五事”,本书的上卷中已略有介绍,其中引《大毗婆沙论》的说法,谓此大天在出家之前,原犯有“三无间罪”,即奸母(后又杀母)、杀父、杀阿罗汉比丘;后闻“沙门释子有灭罪法”,乃求出家,而且声望渐高,得到王宫供养。但他依旧“不正思维,梦失不净”(《大毗婆沙论》卷九九,下同),由是推断阿罗汉非是修道究竟,妄说阿罗汉仍有烦恼缠身。大天据此认为,只有认识到阿罗汉的不足,才是“真佛教”。

“五事”的提出,引起了统一僧团的激烈争论,僧众多数支持大天之说,形成多数派,是谓“大众部”;坚持传统,维护阿罗汉为最高果位的少数,就是“上座部”。于是上座部被迫“乘空西北而去”,迁至迦湿弥罗,即后来有部东方师的大本营;大众部则居于传为阿阇世王时初建的波吒犁国(即华氏城)。当然,这只是说一切有部的记载。作为大众部律的《摩诃僧祇律》卷三三,记有一个七百人的结集,制订了所谓“五净法”,把接受财物定为合法,而与“大天五事”无干。

此中“大天五事”的要点,在于贬斥阿罗汉的不足,这也意味着成佛才是佛教修持的最高果位,而把成佛作为最高目的,正是菩萨乘的特征。允许接受财物,则是菩萨行中实现“施波罗蜜多”的自然结果。至于在佛教中开设“灭罪法”,即允许任何罪大恶极者“忏悔”,是大乘走向社会所必需的,也是菩萨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三项主张对于当时的上座来说,都是异端,而大众则欣然奉行。据此可以说,菩萨的观念最早就孕育在大众部这类零散的个别主张中。

又据《杂阿毗昙心论》的《择品》给菩萨下的定义,也有三项内容:

第一,“若修诸相好,方便起彼业,从是转精进,说名为菩萨”(《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一,下同)。

此所谓“相好”,指传说中佛的形体特异和美好,即“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此等相好是从事种种清净善事、艰难修习的结果,因此,只要立志修习此等相好,并以佛陀本生行事为楷模实际践行,以积累足够功德者,就是菩萨。所以菩萨即是以成就佛的形体为目标的修行者。若有众生以一食施,起决定心,发无畏言:我当作佛。(由此)能起相报,增长彼业,齐是名菩萨,以能从此作相似相续业故。此中也是以“施”为菩萨行的第一位:哪怕一食施,只要与“我当作佛”的决心相应,并且坚持下去,就是具备了菩萨的资格。以成佛为目的而生起的身口意等一切业行,通称“相报业”。要完成“相报业”,是一个异常漫长的过程,要“度三阿僧祇劫,于百劫中,种相报业”,才有希望达到。

第二,“佛无学法是菩提,谓尽智,无生智;萨陲求此智,故名菩萨。萨陲得此菩提,觉一切法,故名为佛”。

在这里,佛的根本表征是“菩提”,菩萨的所有修习是为了追求和获得菩提,而不是“涅槃”;涅槃不属于菩萨乘特征。求佛成佛的最高标准既是内在的“菩提”,也不单纯是外在的“相好”。前已说过,此菩提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的是唯佛才能具备的觉悟,也是佛智慧的特称。关于它的具体含义,众说纷纭,此处指出两条,所谓“尽智”、“无生智”。此二智均属“无漏智”,可能是部派佛教的共识,而为有部和瑜伽行派所强调。此中“尽智”,指其能够灭除一切烦恼,至矣尽矣,到了顶头;“无生智”则是对“尽智”的涵养和持续,像“无明”等惑,烦恼诸漏,再也不会产生了。

这两种智都是从认识“四谛”中成就的。《集异门论》卷三谓:“如实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此所生智、见、明、觉、解、慧、光、观,是名尽智。”所谓“智”、“见”、“明”、“觉”等都是智慧的同义词。又谓:“若如实知已,尽欲漏、有漏、无明漏,是名尽智。”这是强调修行者自己会知道自己的诸漏已尽,同一般阿罗汉之“他令入”者不同。此“入”为悟入,是觉知的意思。

关于“无生智”,同论谓:“如实知我已知苦,不复当知;我已断集,不复当断;我已证灭,不复当证;我已修道,不复当修;此所生智、见、明、绝、解、慧、光、观”,以及“如实知所尽一切结,缚,随眠,烦恼,缠,不复当起”等。

“尽智”、“无生智”也都是部派佛教用语,被认为是通向“涅槃”的智慧。古典有部用它来解释菩萨追求的无上菩提,也是菩萨这一观念在流通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差别。不过重要的不是有部给“菩提”作出的这个解释,而是它给予菩提的至高无上的位置——只有菩萨乘才以“求菩提”为至高目的,把“得菩提”规定为成佛的标志;所谓“觉一切法故名为佛”,也是大乘普遍的理解。

《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六还说:由此萨陲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增上意乐,恒随顺菩提,趋向菩提,亲近菩提,爱乐菩提,尊重菩提,渴仰菩提,求证,欲证,不懈不息,于菩提中心无暂舍,是故名菩提萨埵。彼既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求菩提意乐加行,并皆止息,唯于成就觉义为胜,一切染污、不染污痴永断故,觉了一切胜义、世俗诸尔焰故;复能觉悟无量有情,随根、欲、性作饶益故。由如是等觉义胜故,名为佛陀。于是佛教的全部修习,统统纳入了菩提的轨道,围绕着菩提运转,与一切为了涅槃、围绕着涅槃而修持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一有情,求菩提而不舍者名菩萨;已获菩提,转而成就觉悟者即是佛陀。

按此处解释,佛的觉悟有二义:一是觉了一切胜义谛、俗谛所知境界——“尔焰”(即“智境”、“知母”等的音译),意谓此“觉”于佛家的深奥道理和各种世俗知识,无所不知;二是即以此“觉”去觉悟无量众生,而且要随顺众生的根基、欲望和品性等不同情况,去作具体帮助,有益于他们。

同类推荐
  •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命运的问题,探究万事万物之间的因果因缘,探究人的欲望与牵挂。人如何可以心无挂碍地坦然面对。满遭损,谦受益,是生活中的智慧,也是人生的大道理。本性禅师在这一册中,举了很多现实中的案例,说明一些禅学大道理。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

    《圣经的智慧》以讲述圣经故事的形式将《圣经》中最具智慧的经典故事和箴言精选提炼出来,并用智慧的语言全新诠释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的精髓, 它是一本让你阅读方便且完全避免了宗教色彩的启迪人生的智慧书。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宁凉

    重生之宁凉

    “宁凉,你是准备把我的皮剥掉做你的收藏品吗?原来你那么喜欢我啊,要不然怎么让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宁凉,你早就和我捆在一起了,我们都是出于困境中的人,今天如果不死的话,我们就在一起吧,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结婚吧”“结婚就是永远的在一起啊”宁凉扬起灿烂的微笑
  • 穿越之到异世当妖皇

    穿越之到异世当妖皇

    林雪晴,17岁,21世纪女学生,不过她的学习成绩到了高中开始,就一直都是全校倒数第一(没错就是全校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打错)。有一天林雪晴放学回家,吃完晚饭洗完澡,就上床睡觉了,正好端端的在床上睡觉,就因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就从原来的世界穿越到了异世,而且听说这个身体还是这个异世某个国家的妖皇,她没有像别的人吓到,而是用一种很邪恶很得意的笑声笑着,笑声笑的毛骨悚然。想知后事如何请收藏,欢迎阅读。(≧?≦)
  • 流年荼蘼花开

    流年荼蘼花开

    白筱,吊儿郎当薄情寡义的一个人活得放肆活得潇洒这些形容词也就是她没遇见肖凡之前的真实写照,白筱觉得她这一辈子也就这么庸碌平淡的过了。可是在白筱20岁生日时偶然遇见的肖凡却彻底的改变了她整个生命的轨迹。让她的二十岁刻骨铭心。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过客,可由于自己的不妥协不放手变成了一辈子的伤口。
  • 谜樱

    谜樱

    从高楼上跃下的身影,明明已经消逝……不断失踪的同学,她们去了哪儿……一模一样的容貌,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当人类和机器人竞争,我们要怎样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嘘,听,樱花树下那个女孩的歌声她,是不是人类呢?
  • 剑心生魔

    剑心生魔

    小维我第一次写小说请大家多多包涵啊。他叫林玄清,是一个修炼废物,一副无法觉醒的的身体让他饱受鄙视,魔族几年的经历让他成功觉醒,然而家园却被毁灭,遇到恩师,无家可归的他最终成为无上剑神。
  • 零相思之怡殇

    零相思之怡殇

    这是一出悲剧。风雪孕春水叶纹通往年冬尾百花醒出彩迎夏蝉江引三曲会秋实解地馋再破花痴梦现实惊少年凭空生烦事多祸亲与咱投状自省悟佳人伴身边为何心痴爱错付别凤鸾龙螭缘分浅独行鬼门关
  • 龙之怒吼

    龙之怒吼

    在机缘巧合之下,身为一名普通高三年纪中学生的刘天,和自己的守护灵,那一位立下盖世奇功,却始终不受那位大耳君主重用的千古名将赵云,就这么开始了他们的故事……他是真正的上帝之鞭---面对着超级战舰的巨大炮口,《泰晤士报》不禁哀叹道。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昔日坐观他人在铁骑下沦陷沉沦的我们,终于迎来最可怕的复仇者---面对这纵横万里的战车洪流,《时代周刊》这样悲鸣着。龙之逆鳞,触之必死;王者之怒,血飘万里!
  • 乡言解颐

    乡言解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望天京

    望天京

    天京是传说中的一座城,只有上天选定的人才有可能踏进它的城门。城里有宫殿、有金钟、有权杖。城里有妖兽、有宝藏、有利剑。但让整个世界仰望的,是城里有一扇门,有一把锁。传说,那里通向美丽的新世界。
  • 篁墩文集

    篁墩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