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69

第69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五)(5)

如此,则菩萨亦是佛功德智慧的人格化,本质上与金刚力士无异。所以一行这样解释:前明诸执金刚,一向是如来智印。今此菩萨,义兼定慧,又兼慈悲,故别受名也,亦是毗卢遮那内证功德(又称“佛身四德”)。如执金刚有十佛刹微尘数众,当知诸菩萨法门相对,亦有十佛刹微尘众;以加持故,各得从法界一门,现为一善知识身也。意谓,菩萨系众生内证自心毗卢遮那所得之“善知识身”,或者说,善知识身系毗卢遮那加持而行菩萨道所得。内证毗卢遮那的法门无数多,或者说,毗卢遮那示现的法门有多少,则菩萨数就有多少。总而言之,一切执金刚、所有菩萨,都可以说是毗卢遮那加持的反映,或是毗卢遮那的示现。毗卢遮那“现执金刚、普贤、莲花手等像貌,普于十方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所谓初发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满足”。

推而广之,一切密教的宣教者、修持者、信仰者,也都成了毗卢遮那的示现或加持。这样,我们也就回到《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万物有神,悉能显现卢舍那佛性。所以经文这样说:毗卢遮那一切身业、一切语业、一切意业,一切处、一切时,于有情界宣说真言道句法;又现执金刚、普贤、莲花手菩萨等像貌,普于十方宣说真言道清净句法。(《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据此也可以说,所谓如来“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身”(《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一,下同);“普贤、秘密主等上首诸仁者,即是毗卢遮那差别智身”,就像《华严经》所说,万物众生无不受光明照耀,大日佛也就存活在万物众生中。因此一行说:毗卢遮那普于十方一切世界,一一皆现佛加持身。是一一身,各十佛刹微尘数等菩萨、金刚大众;此诸大众诸根相好,亦复无边,如胡麻油,遍满法界,于中无空隙处。二、 “众生自心”的特征及其开发的主要方式

一行认为初品《入真言住心品》的内容乃全经之大意:所谓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诸菩萨:真语为门,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等正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故曰入真言门住心品也。我们不妨就用这段话作为把握全经的要点。

此中“众生自心”,是全经立论的中心观念,也是诸菩萨借“如实了知”、得以成佛的特殊对象;所谓“住心”包括“见心”和“证心”,是全经的最高目的,即成“等正觉”和“大涅槃”(此说原自法相宗);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方法,是“真语”即“真言”,通过这一渠道,令“自心”发起觉悟(发菩提),与“心”相即(即心),就是一切菩萨行;亦与“心”相应,入世处世,广度众生(心方便),令众生心得以完全的严净(心佛国)。于是,从认识“众生自心”为“因”,最后证得自心清净为“果”,都离不开“住心”,而贯穿于这一因果过程,并实现这一由因到果之转变的法门,即是“真言门”。一行于此处,特别解释如何“住心”:“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上述强调“众生自心”的“心”,具有“本体”意义,与唯识学派中的“清净心”论者大同,所以要求去知去证;但知与证的过程,包括“真言”所示的诸种法门,都属方便手段,因而不得执著,不得停滞于其中,就此而言,全经又充满了否定词句,带有浓重的般若色彩。

本经的关键是,什么是“众生自心”?一行的界定为“一切智智”。什么又是一切智智?经文如此说:云何如来应供正遍智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乾闼婆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若有众生应佛度者,即现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菩萨身,或梵天身……乃至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种种威仪,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世尊,譬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无分别、无无分别,如是一切智智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无分别、无无分别。世尊,譬如大地,一切众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阿修罗依。世尊,譬如火界,烧一切薪无厌足,如是一切智智烧一切无智无厌足。世尊,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诸烦恼尘。世尊,喻如水界,一切众生依之欢乐,如是一切智智为诸天世人利乐。(《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下同)如此,则“一切智智”既是众生赖以依存的永恒实体,也是菩萨需要修习和把握的根本智慧;佛之所以为佛,即是了知证得此等智智,所以称作“一切智者”。

“一切智智”的特性,首先是“离一切分别”,包括最细微的主客观分别,因而是绝对的不动,也可解作“不生不灭”;就此而言,它是无分别的;但它同时也是对“无分别”的否定,所谓“无无分别”。譬如虚空,本无分别;但它容纳万有,现示差别万千。此一切智智本性无差别,而蕴含万有,能现示万有的诸多差别。前者即是毗卢遮那的本性;后者则表现为毗卢遮那之“遍一切身”及其“差别智身”。因此,“一切智智”即是包容了知识一切差别及其共相之智的智慧。按照《般若》类经典的说法,此智大致包揽了“一切智”和“一切种智”在内的智慧,音译亦作“萨婆若”,而含义有些微差别。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切智智”怎样才能够被开发出来。经云:“如是智慧,以何为因,云何为根,云何究竟?”佛言: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两句话,一般作为密乘之区别于其他佛教派别的主要教义,其实欠妥,因为《华严经》的结构,也可以作此等解释。我们这里就事论事,先看那个作因的“菩提心”指的是什么?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仅从文字理解,此“菩提心”有两重含义,第一,指“如实知自心”的觉悟和智慧;第二,指被觉知的那个“众生自心”。经文和注疏缺乏明晰的说明,所以往往将“菩提”与“菩提心”混为一谈。如是“菩提心为因”,也就含有了“菩提”为因的意思。实际上,在《大乘起信论》里,就是作这两重用法的,只是给予的位格不同罢了:一个“菩提”是处于不动的“一心”;一个是具有了知此“一心”的“菩提”,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论是哪个“菩提”,均不在“心外”,不可于众生自心之外他求;它不等于众生的世俗心,可也不离世俗心。它的本质是“无所得”,不可用决定相作规定。所以佛说:是阿耨夺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何以故?菩提无相故……诸法无相,谓虚空相。因为“众生自心”只是一个纯粹的精神主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任何差别和运动,所以“菩提”作为对它了知的一种觉悟和智慧,永远不会穷尽它的内涵;对它作任何规定,都会背离它的实相。因此只能用“虚空”去形容,用“无相”去否定世人强加给它的一切性相。人们一旦了知菩提心本是众生自心,那就是觉悟,也就获得了菩提;从此以往,全部修持即集中于修心,而用不着徒劳地向心外求佛了。

那么,众生又是如何去了知“自心”的呢?按经文的问法:“谁寻求一切智,谁为菩提成正觉者,谁发起彼一切智智?”佛言:“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众生自心”既是被了知的对象,也是能了知自心的主体。当它作为对象时,自心即是“菩提心”,本性清净;当它成为了知者,自心则是“菩提”,是有分别有运动的,因而无有自性。前者是绝对的无差别,静止不动;后者一动,即是差别。“寻求菩提及一切智”,就是心动的反应之一。因此,众生自心是主体与对象的统一,“能”与“所”的统一,静与动的统一。于是一行释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此中谁为能求,谁为所求?谁为可觉,谁为觉者?又复,离心之外都无一法,谁能发起此心,令至妙果者?(《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一,下同)针对这个问题,佛答言:“自心寻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净故。”虽众生自心,实相即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然不如实自知故,即是无明……正观三法实相,即是见心实相。心实相者,即是无相菩提,亦名一切智智。虽复离诸因缘,亦非无因而得成就也。所以关键全在那“不生不灭”、“常自严净”的自心上;如果“不如实知”,就是无明生死;如果如实知(“见心实相”),那就是“一切智”。而这一切智,其实也就是“自心”之处于有生有灭的状态。

唐宗密是禅教一体的倡导者,他将禅宗与华严宗在“心”的基础上衔接起来。他有句名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用“知”诠释“心”的本质,亦即“菩提”的实际含义。其说与这里以“一切智智”诠释“众生自心”大体一致:“心”的一切性能悉可抽象为“知”,亦可释为永恒不灭的灵魂,同时亦是觉悟成佛的认识对象。这也是《起信论》的观念。

经文接着回答“云何自知心”: 谓若分段,或显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识;若我,若我所,若能执,若所执,若清净,若界,若处,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下同)一句话,“知自心”即是知心体之不生不灭,不能作任何分别规定,而又具菩提知觉之功能。

了知自心即是“明道”。“明道”即可修学除障,如经云: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当发五神通,获无量语言音陀罗尼;知众生心行,诸佛护持;虽处生死,而无染着;为法界众生,不辞劳倦;成就住无为戒,离于邪见,通达正见……住此除一切盖障菩萨,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满足一切佛法……以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子无量功德,皆得成就。因此,觉悟的要义是认知自心本无分别而无无分别,终于不可得,尤其是“我”之不可得。如经云:心不在内、不在外,及两中间;心不可得……如来应正等觉,非青非黄……非长非短……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无色界同性;非天、龙、夜叉、乾闼婆……人非人同性……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见非显现。何以故?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达到此等认识,亦即“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自心”中即具备满足大悲与方便。此所谓“心、虚空界、菩提”之“三种无二”,一行称之为“一法界心”。他说:即此一法界心,虽因缘毕竟不生,而不坏因缘实相。以不生故,则无能、所之异;以不坏故,以得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满足,即是究竟不思议中道义也。(《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一,下同)这不生的自心,为什么会产生认知万事万物之差别及其本质的种种佛教智慧?这答案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心相)从无始以来,本自不生。以本不生故,无有一法能令染污动摇,常住不变,永寂无相……尔时行人为此寂光所照,无量知见,自然开发,如莲花敷,故云无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毗卢遮那心佛现前,故云正等觉显现。这样又回到了“众生自心”即是毗卢遮那,亦即“心佛”的出发点;此佛的本性固然“不生”,如《华严经》所说,但却“发光”,能遍照一切世界,此处称作“寂光”;寂光所照,即是一切智——一切皆知。据此,众生自心等于毗卢遮那心佛,所以自心的心体可以不动,而能灵知一切,包括了知自心。

到此为止,一行诠释的《大日经》哲学,没有超出《大乘起信论》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它更加明确地把毗卢遮那引进了“众生自心”之中,并用以规定心的根本属性,使《大乘起信论》所谓的“一心”,由强调“不生不灭”的主“静”,转移到了主“知”的方面,从而推动了华严宗和禅宗的思想变化。而《大乘起信论》最终还被密宗扩充为《摩诃衍论》,一行的《大日经疏》可能起了决定性作用。

附带说明,从《楞伽经》、《大乘起信论》开始,就提出心性本“静”的主张,“无明”则源于心“动”。但为什么“静”的本性会产生“动”的现象,经论都用海水与波浪的关系作喻,水性不动,动的只是波,而波来自风,与水性无关,所谓“无明风动”使静的心变成了动的心。一行的解释也用了这个譬喻。但这譬喻有一个根本缺陷,即无法说明这无明之风来自何处。本经以毗卢遮那心佛作解释,那就圆满得多了:心体固然不动,但不妨心知能照,体用是一致的。

三、 “识知自心”的修持方法和“即心成佛”的成佛途径

同类推荐
  •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2:心净国土净

    本书为族群伦理探讨,此单元有八篇精彩论述,大师提出对族群、宗教之间、人生、家庭、青少年教育,乃至对杀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大师的开示,均针对人们的现实困境与心灵需求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并给与疗愈,继而启发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 寻常禅

    寻常禅

    本书从现实社会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困扰出发,试图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阐释佛陀的智慧,以佛学的理念来提出适合现代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对策,帮助世间迷惘的人从心灵的困境中走出。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听圣严法师说佛

    听圣严法师说佛

    佛教倡导的慈悲心、放下、舍得、包容、上进等观念,永远是我们应该深思并奉行的人生准则。在浮躁、琐碎、焦虑的现代生活中,能让人从中寻得自己的一间静温禅房,让心灵得到宁静。鉴于此,笔者将法师对佛理的解析编撰成册,让更多人聆听法师的教诲。本书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对禅理的精辟见解入手,深层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并用一些经典故事加以阐释,让人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品味到禅带来的心灵洗涤与智慧指引,解除疑惑,透悟人生。
  •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开篇就在探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本性禅师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现世的尊严,和来世的拯救。在探究生死的过程中,回答了何为解脱这一问题。
热门推荐
  • 小民异术

    小民异术

    小民异术古老的传承,身边的故事!---------------------新手之作!!!!!
  • 佛说诸法本无经

    佛说诸法本无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武极焚天

    武极焚天

    灭世之战,生灵涂炭,空间崩塌,神器尽毁;秦墨,一个被神器侥幸所救的少年,阴差阳错来到另一个世界;当以前的实力和修为都消失,他又该如何在这个陌生的世界生存;带着无尽的仇恨一步步成长,兄弟的汗水陪伴他不断前进……多方诡异阴谋算计,一代武神绝境逢生;待他集齐神器,重归故里,一切仇恨用血去偿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兽界无疆

    兽界无疆

    生于斯,养于斯,成于斯。毁于斯!是什么,让人类忘了自己的始祖?是什么,让历史被无情的掩盖?当一名备受排挤的兽人之子,踏上觉醒先祖血脉的道路,阴谋,战争,随其而至……“死亡,我们向来都不怕……,我们怕的只是苟且的活着!”
  • 海贼王里谎言帝

    海贼王里谎言帝

    “想打架吗?”卓洛气势汹汹的威胁道。“怕你不成。”乌索普嚣张的道。“三刀流,百八烦恼风”卓洛大喝一声,人刀合一。“我说,酷暑炎炎,此风凉爽,快哉此风。”于是凉风扑面,乌索普惬意地喝了口果汁。“我说,欺人瞒世,你非男人而是女人。”于是,卓洛的胸部开始发胀。“饶了我吧,乌索普大人,呜呜,我再也不敢了,呜呜……”卓洛娇声娇气的呜咽央求。“哇哈哈哈,谎言帝天下无敌,哇哈哈哈……”乌索普得瑟的大笑。本文慢热,请养肥了再看。本人新手,文笔稍逊,望请见谅。
  • 不等你了

    不等你了

    看着坐在身旁和男朋友吵架跑出来的小女孩,他和小女孩说起了他和她的故事,他和她从未开始的爱,却早已渗透到心里的依恋,她给他最后的话,那一句我不等你了
  • 王牌保安

    王牌保安

    泡了不该泡的妞,被组织除名遣返原籍,周晔的档案一片空白。曾经的超能特工,只能沦为一名小小保安?不!感受着那些嘲讽的目光,小保安周晔一脸正经的提醒道:请你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包括钱、妞、脸!(书友群:225685955)
  • 龙凤天涯梦

    龙凤天涯梦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内有奸人当道,外有强敌入侵。乱世之中,太湖水域流传出一个神秘的宝藏传说,各派势力皆垂涎欲得,一场暗中争夺悄然展开……然而两个少年郎,机缘巧合,得到隐藏宝藏秘密的一块宝玉,从此他们被卷入各派势力纷争的漩涡之中。为了当初的一份承诺,为了年少时的一份真情,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路。命运让他们成长,摧折将他们历练,虽然两人步步艰辛,但他们依旧在江湖上留下了一曲壮丽的天涯梦。
  • 竹笋浮世记

    竹笋浮世记

    爱上亲哥哥了,怎么办捡了个傻弟弟,怎么办太子要娶我,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 永堕之心

    永堕之心

    被称为“世界级的黑暗组织”-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创造的案件多大上万起,而这一切,都和他身边的那个最亲密的人有关,而这一切都要他一个人来破解,这一切都在《永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