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39

第39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14)

第五地名“难胜地”,是菩萨需要成就“如来智谛”的阶段,包括“知世谛,究竟一乘故;第一义谛,分别诸法自相故;知相谛,诸法各异故”。此中前“二谛”、“二知”,是一般大乘都讲的世谛和真谛、方便智和根本智,而“知相谛”则是《华严》独家之言,侧重于掌握世间“各异”的诸法。世谛处所举的知识范围有:“知世有经书、技艺、文章、算数、金石诸性、治病医方、乾消癞病、鬼着蛊毒等;妓乐歌舞、戏笑欢娱,国土城郭、聚落室宅、园林池观、花果药草,金银、琉璃、珊珀、琥玻、砗磲、玛瑙”等宝聚;还有“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占相吉凶,地动梦怪,身中诸相”之类。拥有这样丰富的知识,展示这样的创造才能,目的亦在于利益众生,“摄伏其心”。因此,菩萨应该“常求转胜利益众生法”。这常求利益众生的技能和方法,造就了《华严经》最具特色的社会实践,并与经尾的《入法界品》遥相照应。

具体分析它所列的诸种行业,大体可以了解当时大乘佛徒的职业及其所属的社会阶层——没有农业和渔牧业生产,最为显著。

第六地名“现前地”,是修习智慧达到的一个转折点,是所谓“无分别智”的形成阶段,但它的实际价值,却是确立“三界唯心”的哲学命题。它从“一切法平等”开始,以“法性”之“无性”观,考察一切法:“能忍随顺入第六地。无生法忍虽未现前,心已成就明利顺忍。”这个“无生法忍”是对法性无性的认识,在般若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完成于对十二因缘的观察,所谓“观世间生灭相,作是念:世间所有受身生处,皆以贪著我故;若离著我,则无生处”。邪念邪行,乃愚痴所盲(即无明),“以是‘行’故,起有漏‘心’种子;有漏有取心故,起生死身:所谓业为地,识为种子,无明覆蔽,爱水为润,我心灌溉,种种诸见,令得增长,生‘名色’芽……是十二因缘无有集者,无有散者;缘合则有,缘散则无”。“又作是念:不如实知第一义,故有无明;无名起业,是名行……是十二因缘,无我、无我所,无作者、无使作者。”其中把“业为地,识为种子,无明覆蔽,爱水为润,我心灌溉,种种诸见,令得增长”,作为“名色”之成因(后文谓“业是田、爱是水、无明是覆、识是种子、后身是芽,名色共生而不相离,痴爱相续”),这已经超出古典的十二缘起说;最后将它们通归于“一心”,则是《十地品》中最重大的哲学创见。它的具体内容,将在下文来谈。

第七地名“远行地”,经文着重阐发的,乃是性空智慧与方便教化的统一,即菩萨所得无生法忍及其于世间的具体运用。例如,要善修三解脱门,而以慈悲心与众生相处;常乐思维空智门,而广集福德资粮;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随顺诸法如幻如梦如水中月等不二相,而起分别种种烦恼,不失因果业报;知一切佛国土如虚空,皆是离相,而起净国土行;知一切佛法身无身,而起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等等。

就在这里,经文将大乘共许的“六波罗蜜”,扩展为“十波罗蜜”,并作了具体诠释:(1) 布施:将求佛道所修之善根,与一切众生;(2) 持戒:灭离一切烦恼热;(3) 忍辱:慈悲为首,于一切众生心无所伤;(4) 精进:求增善根无有餍足;(5) 禅:修道心集中不散,常向一切智;(6) 般若:忍受诸法“不生”门;(7) 方便:能起无量智门;(8) 愿:求转胜智慧;(9) 力:诸魔外道不能沮坏;(10) 智:于一切法相如实说。这后四波罗蜜中的“方便”和“智”,实际上属于般若波罗蜜的传统内容,新颖的只有“愿”与“力”;“愿”经华严系统的提倡,变成了佛教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法门;“力”则在传统的早期“五力”和佛“十力”基础上,突出了“神力”,使佛之为“神”的实体化和客体化,处处昭现出来。

此地是菩萨十地修习中具有总结意义的一地。它要求菩萨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与十地行,达到“功行具足,入智慧神通道”。经文比较前六地与第七地的关系时说:初地发愿,缘一切佛法……二地除心恶垢……三地愿转增长,得法明……四地入道……五地随顺行世间法……六地入甚深法门……此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具足助菩提法。(卷二五,下同)又说:初发心时,胜于二乘,以发大愿,深心清净故;今住此地,以智慧力胜于声闻及毗支佛。其殊胜于二乘处,在于既“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又能据以指引菩萨的种种方便行。因此,第七地之名“远行地”,其真实含义是:虽行实际,而不证实际……从六地来,能入寂灭;今住此地,于念念中能入寂灭,而不证寂灭……譬如有人乘船入海,善为行法,善知水相,不为水害之所沦没,如是菩萨住此七地,乘诸波罗蜜船,能行实际,而不证实际。菩萨如是以大愿力故、得智慧力故、从禅定智慧生大方便力故,虽深爱涅槃,而现身生死;虽眷属围绕,而心常远离;以愿力故受生三界,不为世法之所污染;心常善寂,以方便力故而还炽燃……虽过四魔,而现魔行;虽现外道行,而不舍佛济;虽现身一切世间,而心常在出世间法。《维摩经》广论的即世间为出世间,寓出世间于世间的观念,就相当于这里讲的七地菩萨的境界。

第八地名“不动地”,特性是纯净无杂。相对而言,前七地净秽交杂,名曰“杂道”。原因是,前七地皆须“离罪业”,需要循序渐进地修习对治,所谓“随地清净”,故谓之“杂”;“若舍一切所修功行,入于八地,尔时名为乘清净乘”,已经无需主观用功,即可任运行道,是故为“净”。

经文在这里描述了“无生法忍”以及由此悟入“不动地”的心理过程,谓:大慈大悲,不舍众生,修行无量智道,入诸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来、无去,无初、无中、无后,入如来智;一切心意识、忆想分别,无所贪著,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

(住于此地,)“离一切相,离一切想、一切贪著……如人梦中欲度深水,发大精进,施大方便,未度之间,忽然便觉,诸方便事皆悉放舍。菩萨亦如是,从初以来,发大精进,广修道行,至不动地,一切皆舍,不行二心。诸所忆想,不复现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这段话,也可当做“无生法忍”的经典诠释。处于此“忍”的心理状态,与早期佛教所说的“灭尽定”类似:任何情感欲望和思维活动都停止了,形如枯木,被认为是涅槃的一种预演。大乘普遍不赞成停留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但把它视为体认诸法“无生”不可缺乏的经验实证。然而,《华严》强调,一旦获得此“第一忍”,即应念想“本愿”:佛之“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汝今未得;为得是故,勤加精进……应念本所愿,欲利益众生”(卷二六,下同)。

因此,尽管“无生法忍”是佛教修习中的重大转折,“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因为声闻、毗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菩萨所得,应该超越“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寂灭无有分别”;相反,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诸法差别,“汝应如实通达是事……起智慧门因缘;以此无量门故,是菩萨能起无量智业,皆悉成就”。否则即是“毕竟取于涅槃,舍弃利益一切众生”,不成其为菩萨,当然更不会成佛。

此处又一个重要的判断:“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所谓“法相”与“法性”,是同样的“常住不异”,同为不变的真理,此说有些特殊。以“常住不异”解释“法相”的,是有部和瑜伽行派;如此解释“法性”的,是般若学和中观派。这两大不同派别的不同命题,在这里都得到了承认:“法性常住”要求以性空观察一切法的实质;“法相常住”则要求通达一切法的差别相。

这表明,至此第八地,就应该运用一般与个别相统一的方法,“无功用”地观察诸法,实践于世间。所以说:八地菩萨,“从大方便慧,生无功用心”。不只能够了知一切世界及诸众生,而且能随众生身而为受身、现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各各差别。“譬如日月于一切水中皆现其像……(菩萨)随众生身,随所信乐,于众大会而现身像。若于沙门中示沙门形色……居士中示居士形色……以声闻乘度者,示声闻形色……以菩萨乘度者,示菩萨形色;以佛身度者,示佛形色。所有不可说诸佛国中,随众生身信乐差别,现为受身,而实远离身相差别,常住平等。”由此既“知法身平等不坏相;知虚空身无量相,周遍相,无形相”,同时“悉知无边世界中差别事”。此之谓“自在”、“神通”,似乎比佛还神了。因为这样的菩萨,已经可以向众生示现佛的形象,甚至有资格“常生是心:我当于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于一切众生为依止者”。

第九地名“善慧地”,是八地所得智慧的进一步实施,重点仍是认知世界、众生和善恶业报等诸法的差别相。其中涉及“习气”的概念,谓:知诸习气有起不起:随所生处有习气,随众生行有习气,随业烦恼有习气;善不善无记有习气,离欲有习气;随后身有习气,次第随趣有习气。久远不断,持烦恼业,离则无法。在瑜伽行派中,“习气”是一个关系重要的概念,此处界说的习气功能,在于持烦恼与业使之不失,认为离习气即无法。这对唯识家无疑是有影响的。经文又说:菩萨住是地,知众生如是诸行差别相,随其所解而与因缘,是菩萨化众生法、度众生法,如实知而为说法……随众生因缘而为说法:随心、随根、随欲差别而为说法;又随行处,随智慧处……随众生性……随趣、随生、随烦恼、随习气转故说法;随乘令解脱故说法。由此形成随顺众生、弘法众生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最后,总结出来的是“四无碍智”: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以“义”无碍智,知“差别法”;以“辞”无碍智,知说诸法“不可坏”;以“乐说”无碍智,知说诸法“次第不断”。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无体性”;以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相”;以辞无碍智,知诸法“假名”,不断假名说;以乐说无碍智,知“随假名”,不坏无边说……

以法无碍智,知“诸法差别”;以义无碍智,知诸法“义差别”;以辞无碍智,“随诸言音”而为说法;以乐说无碍智,“随所乐解”而为说法。

复次,以法无碍智,以“法智”方便,知诸法差别不可坏;以义无碍智,以“比智”如实知诸法差别;以辞无碍智,以“世智”说诸法差别;以乐说无碍智,知“善说”第一义。总此四智,以“法”、“义”为认知和解说的对象,或说诸法有“自相”,或说诸法“无体性”;或承认诸法有“差别”,或在“生灭相”上同一。但不论是说有还是说无,承认有差别还是无差别,都必须以知识为前提,否则,既失其“法”,亦失其“义”。无法无义,就没有佛法的存在。“辞”指语言,它也有两种性格:一是“不可坏”,二是唯为“假名”。“不坏假名”或“不断假名”、“随顺假名”,是深入各类众生,说法布教的基本条件。“乐说”是一种态度,只有乐说的态度,才能随顺大众的需要和理解程度,不厌其烦地广布佛法。

此处解释的四无碍智,是颇有针对性的。“乐说”反对把缄默视为高深;“辞”之不断假名,反对把语言视为把握真谛的障碍;而承认法有“自相”,义有“差别”,是说一切有部的观点,为般若学所否定,《华严经》则给以肯定;说法“无体性”,义为“生灭相”(按:“无常是空的初门”),是般若学的通识,《华严经》也全部容纳。这像对待“辞”的观点一样,说语言“不可坏”的是有部,说语言仅是“假名”的是般若,《华严经》都给予承认,认为这两家的不同说法,只是认识的不同层次,各有其实际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它这里分智为三类,所谓“法智”、“比智”、“世智”者是。以对“差别”的认知为例,“法智”认定,诸法差别是永恒的,所以说“不可坏”;“比智”(推理)则要求超验的“如实知”,即无差别的“不二”;“世智”则是非佛教的世俗认识——既不是有部的差别永恒说,也非般若的无差别说,而是世人生活所经验的差别。

同类推荐
  •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是慧缘上师数十年来对佛教医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总结,有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慧缘佛医学的问世,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佛教医学的奥秘和特点,其最大的愿望是给各寺庙有志研习佛教医学的僧尼法师们提供一本完善的学习范本,也给对佛教医疗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参考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佛医学的来龙去脉,佛教医学神秘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并将现代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与之相结合,使佛教医疗学更趋于完善,也使之更便于学习和运用。 由于本书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佛家人生智慧

    佛家人生智慧

    本书不仅介绍了佛教的源起与发展,揭示正信的佛教与迷信之间的本质不同,更重点运用佛教经典中的教诲,结合图解的形式,对佛法进行生活化解读,剖析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生与死、苦与乐、智与愚、有与无、祸与福,告诉我们离苦得乐,获得自在、安详与成功的生活智慧。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热门推荐
  • 第六人的旅程

    第六人的旅程

    一次次的穿越,一次次的旅程,一次次的离合悲欢,要想什么,要做什么,又该如何去做——不用怕,跟随你的本心去成长,终有一天你会踏向那星辰大海——才怪,放心,这只是个极度稀少的种族的一员成长的历程,有无力,有心酸,但终究会回到同族人的家。(注:这是在瞳叔笔下希灵世界观下的作品,也属于同人,也是我第一次作品,今后也可能会继续写作,但至少这本我会写完,也是有生之年系列吧,只要我没死这本书就会完结,大概吧。可能文笔有限,望见谅。)
  • 穿越之女配又怎样

    穿越之女配又怎样

    “既然你这么不待见女配,那就给本宫变成女配去吧!叫你也尝尝做女配的滋味!”古装美女脸上露出狰狞的笑,丝毫没给夏茵反抗的机会,抬起芊芊玉手,狠狠的拍在了夏茵的胸口。就这样夏茵悲催的穿越到了自己写的小说里的女配身上,来看她如何智斗女主,玩转男主的吧
  • 你我的专属爱情

    你我的专属爱情

    两位女主角身负血海深仇,经过一番蜕变后,回国来复仇。同时遇到了两位男主,原以为自己不会爱上他们,可最终逃不过缘分。但她们两人是黑道顶级杀手,爱情,有时也会阻碍她们复仇,让它成为她们心中的软肋。可她们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和男主们在一起,中间经历了许多波折,她们也曾想过放弃,那他们的爱情能否再继续呢?......
  • 灵魂接引人

    灵魂接引人

    一个窝在家里开网店的死宅男苏文,突然收到一个神秘的快递和一封信件,信件中告知他被聘用为见习灵魂接引人!于是乎无数奇葩的灵魂汇聚到苏文的身边,为了让他们可以投胎,苏文成了完成他们死前心愿的倒霉蛋!
  • 一念入魔.A

    一念入魔.A

    千年轮回千年殉,千年等待千年聚,千年缘分千年遇,千年相爱千年续。一年纪七八岁的孩子遭到灭门之祸。在得到自己母亲曾救过修真五院之一的太乙山大弟子的亲传之下,渐渐的进入了修真界。却因心爱之人的无辜死去,一念成魔。数百年后,他能否救活自己心爱的人呢?一路坎坷,带着几份不舍和沧桑。最后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呢?
  • The Deliverance

    The Delivera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轮回之九道弄人

    轮回之九道弄人

    人们认为世间分为三界,三界有六道,而他们就在这三界六道之中一直轮回。一直到,灾难的爆发,三界的贯通,才知道万物皆有灵,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轮回的一部分。生与死,轮回不止。——内瑟斯
  • 前溪歌

    前溪歌

    /少年看到了一条长长的溪流,如一朵一朵莲花的浪在前面绽放着,少年被推下溪流,却六神无主,张皇失措,他才看到身后有无数的人在疯狂地游离,不知疲惫,自己前面,是一片黑暗,如黑洞一般要将自己吸入。“游,游。你不进就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少年想要逃离,黑暗中或许只有一丝光芒,在他瞳孔中反射出来。/他抬起头,伸起手,为了光。/最慢两周稳定一更
  • 唯剑于心

    唯剑于心

    剑修是什么?自然是以剑破万法。剑修难道就一定要领悟剑意吗?楚天羽起先修炼只为一家团聚,然意外遇到上古神人,将他引入一条与众不同的剑修之路。不喜麻烦的他,却偏偏麻烦不断。为了杜绝这一切,楚天羽只好以手中之剑,斩尽一切根源。世间万千道法,吾唯剑于心。且看楚天羽最终如何攀登剑道巅峰!!!
  • 时代印记:父辈

    时代印记:父辈

    爷爷给自己准备的棺材木里,夹着张老照片,还有半页留有燃烧痕迹的信,信上依稀可见一个锁印与模糊的字迹。据我对自家人的了解,这个是不属于我们家的。一个不属于我们家的却出现在了我们家这么隐蔽的地方,是不是有这什么特殊的秘密呢?我是一名职业小说家,我承认,这件事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前去拜访了村里的百晓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