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38

第38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13)

(9) 一乘(法身)与多佛(应化身)的关系。

问:“一切诸佛唯以一乘得出生死,云何今见一切佛刹事事不同,所谓世界、众生、说法、教化、寿命、光明、神力、众会、佛法、法住,如是等事皆悉不同?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能成就无上菩提?”

贤首菩萨对此问作答:“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随众生本行,求无上菩提,佛刹及众会、说法,悉不同;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诸佛及佛法,众生莫能见,佛刹、法身、众,说法亦如是。本行广清净,具足一切愿,彼人见真实,明达知见者;随顺众生欲、诸业及果报,各令见真实,佛力自在故。佛刹无异相,如来无爱憎,随彼众生行,自得如是见;非是一切佛,安住导师咎。”

(10) 关于“佛境界”。

问:“何等是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因,何等是佛境界所入,何等是佛境界所度,何等是佛境界随顺知,何等是佛境界随顺法,何等是佛境界分别知;何等是识佛境界,何等是决定知佛境界,何等是佛境界照,何等是佛境界广?”

文殊用这样一段话,全给回答了:“如来境界因,唯佛能分别……随顺众生故,普入诸世间。智慧常寂然,不同世所见,度脱诸群生,随顺其心智……如来一切智,三世无障碍,诸佛妙境界,皆悉如虚空。法界无异相,随顺众生说,若欲具分别,唯佛之境界……其‘实’无分别,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自性真清净,能示诸群生。”

上述问答,贯彻一个总的精神,那就是,成就佛境界之因固是世人所不可知的;但佛境界反映在世间,则是可知的。众生不同、心智不同,所以差异万千,佛诸法门也随之呈多样示显,可以分别,也应该分别。因为就世间而言,是唯心所主。在这个领域,不论断烦恼,修菩提,都需要般若智慧指导,然而这智慧不只是玄奥的空理,更重要的是方便实践。行者不应该单纯追求“多闻”,更重要的是救度众生;不能依赖佛的神力,而要自身的精进不息;不能外尚空谈,“内无实德”。《华严经》雕塑的文殊师利,尽管所持仍是般若空观,但已有了很大不同——他更重视如何在“有”的世界中,认真对待人生每件事,按部就班地切实修行,尤其是不间断地眷恋众生、教化众生。

次后的《净行品》,记述文殊为众菩萨的身口意所作的规范,相当于菩萨的戒律。其中特别说明,菩萨不应有个人的希望,而应以教化众生为务:“随顺众生起病门,一切对治诸法门;随彼众生烦恼性,如应说法广开化。”为此,菩萨必须把念想众生、祝愿众生,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处、每事之中。一切为了众生,也就成了菩萨的第一戒条、文殊菩萨的标志性原则。这些事例都很生动,也很能显示出《华严》中的菩萨精神,按其在家、出家、参学、修道的经历,略举如下。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舍离家难,入空法中;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养,永得大安;妻子集会,当愿众生令出爱狱,无恋慕心;若得五欲,当愿众生舍离贪惑,功德具足;若在妓乐,当愿众生悉得法乐,见法如幻;若在房室,当愿众生入贤圣地,永离欲秽……若在楼阁,当愿众生升佛法堂,得微妙法……若在聚会,当愿众生究竟解脱,到如来处。若在危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无所挂碍。若初出家:以信舍家,当愿众生弃舍世业,心无所著;若入僧坊,当愿众生一切和合,心无限碍……脱去俗服,当愿众生解道修德,无复懈怠;除剃须发,当愿众生断除烦恼,究竟寂灭;受着袈裟,当愿众生舍离三毒,心得欢喜……以及归信三宝,受戒、入舍、坐床、行禅、观法,下床、举足、被衣、整服、直到“晨嚼杨枝”,“左右便利”,都得心念众生,祝愿众生,濯除污秽,以“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行道走路及目所见:若已在道,当愿众生成就佛道,无余所行;涉路而行,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见趣高路,当愿众生升无上道,超出三界;见趣下路,当愿众生谦下柔软,入佛深法;若见险路,当愿众生弃捐恶道,灭除邪见……若见大树,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得无上善,无能见顶;若见荆棘,当愿众生拔三毒刺,无贼害心……见树丰果,当愿众生起道树行,成无上果;见诸流水,当愿众生得正法流,入佛智海。由见物到见人:见人汲井,当愿众生得如来辩,不可穷尽……若见桥梁,当愿众生兴造法桥,度人不休;见修园圃,当愿众生耘除秽恶,不生欲根……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而自庄严……见志乐人,当愿众生清净法乐,以道自娱;见愁忧人,当愿众生欲有为法心生厌离;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得无上乐,淡泊无患;见苦恼人,当愿众生灭除众苦,得佛智慧;见坚强人,当愿众生得金刚身,无有衰老;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解脱众苦……见论议人,当愿众生得无上辩,摧伏外道……若见帝王,当愿众生逮得法王,转无碍轮;见帝王子,当愿众生履佛子行,化生法中;若见长者,当愿众生永离爱欲,深解佛法;若见大臣,当愿众生常得正念,修行众善。进城所见:若见王都,当愿众生明达远照,功德自在;若见妙色,当愿众生得上妙色,天人赞叹;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总持门,见诸佛法;入人堂室,当愿众生入一佛乘,明达三世……见舍戒人,当愿众生超出众难,度三恶道;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若得食时,当愿众生为法供养,志在佛道;若不得食,当愿众生远离一切诸不善行……得香美食,当愿众生知节少欲,情无所著;得不美食,当愿众生具足成满无愿三昧……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满,成十种力。

(又,)澡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光明无量……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得四神足,究竟解脱。昏夜寝息,当愿众生休息诸行,心净无秽。晨朝觉寤,当愿众生一切知觉,不舍十方。季节变换:盛暑焰炽,当愿众生离烦恼热,得清凉定;隆冬结冰,当愿众生究竟解脱,无上清凉。诵经礼佛:讽诵经典,当愿众生得总持门,摄一切法;若见如来,当愿众生悉得佛眼,见诸最胜;谛观如来,当愿众生悉睹十方端正如佛……顶礼佛塔,当愿众生得道如佛,无能见顶……赞佛相好,当愿众生光明神德,如佛法身。总而言之,在念念不忘众生中,使佛教观念生活化,令一切生活佛教观念化。作为菩萨,不论面对的条件好恶,是否受到众生善待,都必须永持良好的祝愿,将自己训练得心地无比纯洁,不离与人为善。

据《菩萨住处品》,八方四大海中“现在”均有菩萨住处,其中有许多是我们熟悉的地方和菩萨,如四大海中“现在”住有“昙无竭菩萨”(《般若》类经中的一位菩萨);而“毗舍离”、“巴连弗邑”、“莫瑜罗国”等都有过去菩萨住过;还有“甘菩国”、“真旦国”、“罽宾国”、“乾陀罗国”,也是“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的地方。据此研究《华严经》的实际产生地及其编辑年代,有参考价值。

其对中国佛教产生直接影响的不是“真旦国”,而是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卷二九)此“清凉山”,即被解释为山西省的五台山,以至于传说五台山即是文殊师利的道场。

§§§第六节论菩萨“十地”和“三界唯心”

在《华严经》中,《十地品》的地位有些特殊。它的单行本,最早是西晋竺法护译的《渐备一切智德经》,姚秦时鸠摩罗什共佛驮耶舍重译,名《十住经》;中观派的龙树对此经有过注疏,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即是其疏解的前两住;瑜伽行派世亲(天亲)也为之作疏,北魏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译名《十地经论》,由此还形成影响中国佛学走向的地论学和地论师。

此经的格式也有些特别。从整体看,左右《华严》教义导向的菩萨是文殊和普贤,但在涉及教理极端重要的《十地品》中,说法的主角却换成了“金刚藏菩萨”,令人感到突兀;唯一与《华严》联系起来的,是把金刚藏的说法,归结为佛赐予他的神威和“卢舍那佛的本愿力”。演说此品的集会是在他化自在天上,主持者却是《华严经》只给以化佛身份的释迦牟尼。

这种种特异处,表明此品经原本是独立自行的,被纳入《华严经》可能相当晚了。此品经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菩萨定性,并制定菩萨修行的次第,所谓“十地”;一是将世间的成因,毕竟归之为“心”,从而统一了此前的“十二缘起”和其他多因素说的缘起理论。

一、 菩萨的品德及其所修的“十地”

菩萨修习而至最后成佛,须经十个阶段,有十个层次,故名“菩萨十地”。此“地”全名“智地”,是菩萨智慧得以生长的境地。“智地有十”,曰:欢喜、离垢、明、焰、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此“十地者,是一切佛法之根本;菩萨具足行是十地,能得一切智慧”,所以亦名“智行处”、“究竟道”。此十智地唯菩萨能入,故“但以智可知,非识之所及”。

十地的“初地”名“欢喜地”,是佛教行者由凡俗上升为菩萨、必定成佛的标志性阶段。这个阶段从“发菩提心”开始,到生如是之“心”: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护……量同佛力,善决定众生力、佛力……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菩萨如是发心,即时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种姓尊贵,无可讥嫌;过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住菩萨法中,在诸菩萨数,等入三世如来种中,必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欢喜地。(卷二三,下同)简单地说,由凡夫进入菩萨行列,关键是“发菩提心”,将凡俗之心转变到追求“无上菩提”之心。此“菩提心”以“大悲”为基础,而以“智慧”和“方便”为辅翼。“大悲”来自对世间众生苦身、苦境的怜悯和同情,以及由此发起救护、解脱的愿望和决心;“智慧”是对世间本质的真理性把握;“方便”则是深入众生,教化众生,令其自我觉悟、自我解脱的种种途径和手段。《华严》认为,这样的心也就是菩萨心,其性质和力量与佛相等,所以成为菩萨与凡夫区别的根本标志。大乘通论,说“大慈大悲”为菩萨的品德;此处则突出“大悲”,以为“多以信心分别,出生大悲,成就大慈心”——大慈源自大悲,是大悲的必然。

菩萨“安住欢喜地”的第一件事,是“发诸大愿”:从供养一切诸佛、受持一切经法、行一切菩萨所行,以教化一切众生,显示种种佛土,净种种国土,为众生做楷模等,一直到“现八相成道,使众生知一切法皆是假伪,而不断菩萨行”,都属初地菩萨的愿望。

接着,“为满此愿”需要“勤行精进”。精进到什么程度?一句话,没有终结,“不可尽”。因为菩萨行的对象、范围、时间以及所需的知识,悉不可尽,所谓:一众生不可尽,二世界不可尽,三虚空不可尽,四法界不可尽,五涅槃不可尽,六佛出世不可尽,七诸佛智慧不可尽,八心所缘不可尽,九起智不可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不可尽。若众生尽,我愿乃尽……而众生实不可尽,世界、虚空……实不可尽:我诸愿善根亦不可尽。像这样由“信”发愿,由“愿”促行,“行”之无尽,唯一的宗旨是将佛教普及于众生。如此信、愿、行,即构成菩萨的“善根”。这“善根”是生长菩萨行的内在品德,与外在的“善知识”及佛的“威神”一起,就成了推动菩萨无尽精进、无尽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力量。从另外的角度说,亲近并学习善知识,恭敬供养诸佛,也是培植菩萨善根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同属于菩萨品德的范畴。

初地菩萨应该把握的“智慧”和运用的“方便”,与上述文殊所说的般若学说,没有原则区别。略有特色的是这类说法:诸法“无我、无我所,无作者、无受者,无知者,如草木瓦石,又如影响”。而“凡夫可愍,不知不觉”,受诸苦恼。“菩萨于此见诸众生不免诸苦,即生大悲智慧;是诸众生我应救护,令住毕竟佛道之乐,即生大慈智慧。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慈悲法,以深妙心,住在初地。”据说,这一修习次第,与十波罗蜜中的“施布”相应:“学行大施,即时所有尽能施与。”由于布施故,此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是谓“初地”的“行果相貌”。如初地所述,以下九地相应十波罗蜜中的其余九波罗蜜,亦各得相当的“行果”,如作转轮圣王、帝释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等。

第二地名“离垢地”,第三地名“明地”,第四地名“焰地”。依其名称,大体可以知道它们的主要内容:从发菩提心,入菩萨位,生在佛家而极喜,接着就远离戒禁规定的诸烦恼,故曰“离垢”;由此修定,获得智慧光明,所谓“明”;继续积累智慧,那就是“焰”了。值得更细一些考察的是五地以后的思想。

同类推荐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禅悟:与佛对话

    禅悟:与佛对话

    与佛对话,其实也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自己一时失意的时候,求得心灵上的解脱。其实一切看似无法取舍的问题,皆因自己的心尘而起。而《禅悟:与佛对话》中一些关于佛理的小故事,引人深入地让你对平时想不通的问题瞬间觉悟,让你通过对心中所疑惑的问题更透彻地看到自己的心,抹去你心中的尘埃,擦亮自己的心去看世界、想问题。世间没有永远的快乐,就像世间没有永远的白天一样;世间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好似这世间没有永远的黑夜一样。只有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才能对生活有所领悟,感受生活中的幸福、快乐。献给:珍惜美好生活、追求幸福、热爱生命的您!在你彷徨无助的时候,送上一份宁静的开导,与您共享生活。
  •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於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是慧缘上师数十年来对佛教医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总结,有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慧缘佛医学的问世,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佛教医学的奥秘和特点,其最大的愿望是给各寺庙有志研习佛教医学的僧尼法师们提供一本完善的学习范本,也给对佛教医疗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参考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佛医学的来龙去脉,佛教医学神秘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并将现代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与之相结合,使佛教医疗学更趋于完善,也使之更便于学习和运用。 由于本书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
  •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唯有找到内心深层的宁静,你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放慢脚步,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自性花开的声音。本书收集了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热门推荐
  • 夜寂花开

    夜寂花开

    这是一个明星的故事,却不是你所熟知的明星成长记。我所讲述的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境遇,是想让你了解这一切所带给他以及你我的心路成长——即便有无数个夜寂,我们也要有等到花儿盛开的信仰。我想告诉你,无论世事怎么改变,我们都要在转身的瞬间,看淡放开那曾经嘶吼的青春,那些铭刻于心底人事,渐渐平易了心境放空了以前,去笑看云起。陈翔,在他小时候的成长岁月中,他无比憎恨他的母亲,以及爱情。莫清河的死,使他只想照顾好妹妹,并坚持他的音乐。多年后,当他成为炙手可热的创作歌星时……他却无力承受妹妹所希冀的亲情之上的爱情。更加悲哀的是,一个痴迷他的歌迷因他而家破人亡并且精神失常。而当红的一线女影星又与他纠葛不断……成长岁月中的家变给他内心种下了深刻的阴霾,成名之后四个女子与他的情缘纠缠……无数个夜寂,他何时才能浅笑看花开?
  • 2026:余生录

    2026:余生录

    恐怖病毒爆发,人类在风雨缥缈之中求取生存一个少年,在即将进入保命之地时却发现自己不知何时已被感染!自觉必死无疑却又死里逃生未来得及庆幸却又发现他面对的世界多么恐怖他该如何生存下去,未来又将会何去何从....
  • 柳家姐妹

    柳家姐妹

    本书是以柳家五姐妹的情感故事为主线,叙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几个年轻人的爱恨纠葛,他们都有各自的婚姻家庭,却是各有各的婉转心事,亲情、爱情与友情混作一杯苦茶,到底山月不知心底事,百般纠结,治丝益棼。当我们流连于五姐妹的儿女情长之际,笔锋一转,汶川大灾,数十年不遇,大家放下心结,共赴时艰,大爱无疆,生死不避,于患难中真情涌现,终于守得云开,有情人终成眷属,用心良苦,用意深刻,深情大爱,可泣可歌。
  • 超级摩托车

    超级摩托车

    老司机王小云,发现自己的摩托车简直吊炸天!可以下地狱,可以上天庭,还可以……太上老君:小云啊,你这个摩托车是什么法宝?太NB了!老君用仙丹给你换可好?王小云:不换,因为我是老司机,没了车怎么行!嫦娥仙子:快……再快一些……,小云,骑车好刺激啊,以后我还要上车……王小云:好软……好大……想要我送快递、送人,丹药、法宝、功法…多多益善,不然我可不能保证送到……总之,王小云要发达了,金钱、美女、……
  • 大圣微博自传

    大圣微博自传

    一个猴子的成长史,一个成人的价值观,一个用微博讲述的仙魔世界
  • 没有我,你幸福吗

    没有我,你幸福吗

    她是一个平凡的小女孩,刚刚要上高三,他是个男神,比她大九岁,从外留学归来,她的努力,她的付出,真的可以让他眼前一亮,让他对她燃出爱情的火苗吗?且看这平凡小姑娘如何从平凡走向不平凡,搞笑却又虐心的过完她美好的青春!!
  • 愤怒的大熊

    愤怒的大熊

    只想简简单单的写一写,给自己留下一份最真实的情感
  • 烟雨洪江

    烟雨洪江

    本书主要讲述洪江古商城中两个家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命运多变的传奇故事。文中主人公“我的奶奶”出生医道世家廖家大院,三岁随父在医所为病人看病,五岁为病人抓药,十余岁时因为用自家的祖传秘方“七毒散”偶救一中蛊的杨姓商人而结下姻缘。从此,两个家族,三代人,分隔大陆台湾,演绎了无尽的颠沛流离和悲欢离合……
  • 相公好幸福

    相公好幸福

    由于太白银星的失误,让女主发生了车祸,为了补偿她,答应了她5个条件,将她送去了一个本身就属于她的地方。在那里,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 灵芝

    灵芝

    朝堂上暗流汹涌,皇位争夺的关键却在遥远的他方。权利也好,理想也罢,爱情从来不是他的信仰,也亦非她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