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23

第23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8)

笔者在本书的有关章节里,曾一再谈到提婆达多其人及其学派,佛教对其传说的大趋势是逐步为他的“五逆罪”开脱,一直到佛预言他未来必定成佛。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发展,提婆达多被容纳到佛教的正宗中,不应该使人惊讶。问题是,此提婆达多是否就是彼提婆达多——即分裂释迦教派的那位,如果是,《法华经》没有交待,而且让他的出身为非释迦种,也不是刹帝利;如果不是,为什么要启用这么个臭名昭著的名字?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法华经》原本是提婆达多一系的创作,而为某些大乘佛教所容纳。大乘佛教的一大特点,是兼容各种异教哲学和异教信仰于自身,像《法华》这类经籍,为了壮大自己的信众,把本为适应社会生活的“方便”提到了原则性高度,以致无所不俯就,无所不收容,即使因此而失去佛教的本色,也在所不顾。中国佛教对这一特色的体现,尤其明显。在魏晋时期,佛教还在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南北朝以后,越来越趋向调和,吸取的儒道思想越多;同样,儒道也在大力吸取和融解佛教的教义和信仰,最后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使它们之间的界限变得完全模糊起来。

与西方宗教文化的排他性和唯一性相比,此种“三教合一”的文化宗教形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其中蕴含的历史根柢和民族性格,值得思索处甚多。与《法华经》有关的,是它特别宣扬的“会三归一”。

三、 “会三归一”与“借权显实”

“会三归一”和“借权显实”是中国佛教对《法华经》特点所作的总体概括。前一个命题,表示此经站在大乘的立场上,对此前的一切佛教派别进行调和,使它们各得其所、各有所用,最终都归结到同一个“佛乘”上来;后一个命题表示,《法华》所阐释的核心观念是诸法“实相”,而此“实相”若不借助善权方便,不可能显示出来,因此,它看重的不但是“实”,更看重的是使之能够显示的“权”。

《序品》说: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所谓“初”、“中”、“后”,是指佛演说“正法”的三个次第,因而教有三乘之别;三乘同出于诸佛之口,同为佛教的“正法”,各有各的存在理由。其中初次演说的是“声闻乘”,内容是“四谛法”;中时演说的是“辟支佛乘”,讲的是“十二因缘法”;后时的听众是“菩萨”,说的是“六度”。

有关“三乘”的这些名目及其基本规定,在《阿含》中已经有了。像《维摩经》等大乘典籍,多对前二乘斥之为“小乘”,独尊菩萨乘为“大乘”。《妙法华》第一次把三乘解释成佛说“正法”的三个次第,目的在于把它们调和起来,统一于唯一的“佛乘”。所以此品反复强调:“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为了证明三乘属于同一佛乘,《法华经》不但给著名的大菩萨们授记,而且给成千上万的声闻人授记,包括那些被公认“涅槃”已久的“阿罗汉”们,让三乘的所有人都取得未来必定作佛的许诺。像《授记品》、《五百弟子受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等,都有大篇幅的铺展,以增强听者和读者的印象。

至于为什么同一佛乘而要三时说法,而且内容各不相同?《方便品》是这样解释的: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五浊恶世”是释迦佛教的时代特征;释迦佛教是适应这样的时代才产生的,也只能流通于这样的时代。此中“劫浊”,意即时代恶浊,居五浊之首;至于贪瞋痴等道德的堕落,边见邪见等观念上的谬误,众生行为之如畜生,受苦之如饿鬼和地狱,以致生命之短促在呼吸间,都是时代恶浊造成的。正是“劫浊乱世”,造成了众生悭贪嫉妒等“诸不善根”。这一分析,是《法华经》中颇为精辟的观点:众生的诸多不善,不是众生固有的“不善根”生成的,恰巧相反,“不善根”自身,就是由社会时代造成的。“浊”不是众生之过,而是“浊世”所成;“浊”亦非众生本有,而是时代使然。这与佛教传统上把世间的一切悉归于众生自身的原因,有非常不同的意义,也使它同《维摩经》区分开来。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浊”的问题?《法华经》提出的方案,就是先觉者(佛)对于众生要实行平等的教育,使之都达到觉悟(菩提)。为了承担起这一使命,佛教必须适应“浊世”的特点,采取与“净土”等不一样的方式进行。是故《方便品》说:(佛)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而为说法……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维摩经》说,释迦佛面对的是“刚强难化众生”,故必须说以“一切苦切之言”。《法华经》这里认为,处于恶浊世界的众生,“性”、“欲”各有不同,必须按照他们的不同性情和欲望——所谓“众生诸根”,采取善权灵活的说法,而不宜拘于一格,才便于把他们引向觉悟之路。因此,众生的“根”和佛据以实施的“方便”,就成了“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的原因,所谓“三乘”即是这同一佛乘的具体运用。是故《方便品》中如来说: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按照众生接受佛教的程度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可分众生为两种,即“利根”和“钝根”;了解听众诸根是利是钝,也就成了佛说时必须首先判断的问题。故《药草喻品》说: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据此,《方便品》又把众生分为三类:

第一,“罪根深重及增上慢”者,“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所以当如来在集会上宣布要演说《法华经》时,即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从座起,礼佛而退”。说明这些佛徒在当时还不具备接受“佛乘”的根性,佛对待他们的态度只是说了句“退已佳矣”,没有深究,实是《法华经》回避了;但在其他大乘经籍里,这是一个原则性大问题,以致最后发展出所谓“一阐提”的观念来。

第二是“钝根”者,“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这是指“爱好小法”的小乘人。

第三是“利根”者,所谓“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即菩萨乘人。

依此所说,所谓三乘归于一乘,实际上是排除了那些根本不信《法华经》的佛徒的,而不是包容一切佛徒。换言之,《法华经》并没有得到佛教徒的普遍承认;更大的可能,是受到过激烈的非难,而且非难的人数众多。这种情况在中国佛教中就有反映。僧叡《喻疑》中说:“昙乐之非《法华》,凭陵其气,自以为是。”(《出三藏记集》卷五,下同)僧祐也说:“昙乐偏执,非拨《法华》,罔天下之明,信己情之谬,关中大众,固已指为无间矣。”这位昙乐,现已无考,但他非拨《法华》而且引起罗什门下的抨击,以致诅咒他要下无间地狱,可知当时的影响是不小的。从此处也可以看出《法华》初出时可能遭遇的情况。

不过这并没有妨碍《法华经》调和三乘归于佛乘的努力,而对于所谓小乘,也不能不有所贬词。全经的提问者是舍利弗。在这里他就是以小乘的身份听受佛的教诲,由之成了归向大乘的典范。《譬喻品》中记舍利弗对佛说:我昔从佛闻是法(指《法华》),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唯取证。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这像是一篇小乘归向大乘的忏悔文,也是表征大乘宽谅小乘的条件。顺便指出,后面所谓“佛子,从佛口生”云云,明显地是套用婆罗门教的说法。

当然,《法华》的主调,并非是让小乘忏悔,而是要把佛教各派统一于佛乘的名下。这在《妙法华》卷二《譬喻品》所举的“三车”喻中,讲得相当明确:一位极富有的长者,宅舍突然火起,诸子数十个,乐著嬉戏,不知烧害已至,其父虽百般诱劝,仍不知惊畏,了无出心。于是其父即投其所好,而告之有“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悉在“门外”之羊车、鹿车、牛车中。“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其驰走,争出火宅。”于是终得脱离灾难。时诸子乃白其父,请求兑现许诺。时长者自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丑,各与之,不宜差别。”因而未给三车,而各赐以七宝大车。

在此喻中,求羊车者喻声闻乘,特点是“内有智性……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求鹿车者喻毗支佛乘,特点是“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求牛车者喻大乘,特点是“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中国佛教理解的三乘,以及对三乘的界定,大致来源于此。至于那个七宝大车,当然就是譬喻佛乘的了,意思是在三乘之外还有另一个高于三乘、包容三乘的佛乘,然而在具体论述中,往往佛乘即指大乘,大乘之外别无佛乘,这是《法华》的混乱处。就三乘的共性,皆是“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目的也都是为了“出于三界火宅”,实际上是把三乘完全凝结到统一的佛乘上了。是故佛一再说:“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拨济众生,为说三乘”,“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

把二乘解释为佛的方便说,是《法华》的基调,类似的譬喻也很多,中国佛教津津乐道的还有一个“化城喻”,是把佛教的基础教义像“四谛”等也归为一种方便,认为由此并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或“涅槃”;而佛之所以讲了“四谛”一类的道理,只是考虑到众生还有“深著五欲”、“志乐小法”的根性,给以临时性的抚慰。譬如商旅远行于险路上,“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妙法华》卷三,下同),时有“导师”以方便力,“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灭此化城,告众人曰:此城为我所化作,为止息耳”,并非真实。二乘所讲的涅槃,就是如来为“心怯懦下劣”者设置的化城:“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及至众生执住其中,佛“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法华经》处处提到佛与众生的关系为父子关系,以示佛观众生,一体平等,没有差别。佛自称,如来“为一切众生之父”,视“诸众生,皆是我子”,其爱愍众生犹如长者之爱怜诸子,无所偏党。联系到佛弟子自称从“佛口生”的“佛子”,其受婆罗门影响的痕迹,所在皆有。我们知道,“平等”是一切佛教的共同主张,但其他经籍或说“众生平等”,是包括佛与众生关系的;此平等源于“诸法平等”,意谓佛法在本质上与其他法亦是平等。现在变成了父子关系,是其父对其子的平等,反映的则是能生者与其派生者的不平等:如来成了高于众生、解脱众生的慈爱者和拯救者,这反映的思想,与上述诸多外力救世论是相近的,而在信仰上则更趋多极化。

四、 关于“佛身”及其神力与寿量:两个译本的哲学差别

《如来寿量品》记,释迦佛三请而后始说“如来秘密神通之力”: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其所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妙法华》卷五,下同)佛可以有种种名称、种种身形,行种种事,说种种法,显种种迹,演种种经典,都是为了适应不同众生接受佛道的程度,讨众生的喜欢,以度众生解脱,因而也都属于“方便教化”,言说示现。这样,《阿含》所讲的七佛也罢,大乘经讲的三世十方无数诸佛也罢,以及说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千万名号,如此等等,统统都是释迦佛为满足众生不同需要而作的现化。

至于一些经书为什么记释迦佛“八相成道”,已经涅槃了呢?释迦佛自己有两个解释:

其一,“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同类推荐
  • 出埃及记羊皮书(圣经旧约的故事)

    出埃及记羊皮书(圣经旧约的故事)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寻常禅

    寻常禅

    本书从现实社会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困扰出发,试图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阐释佛陀的智慧,以佛学的理念来提出适合现代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对策,帮助世间迷惘的人从心灵的困境中走出。
热门推荐
  • 炒作的历史

    炒作的历史

    历史新说,时尚的后现代阅读,汪洋恣肆,纵横捭阖,换个视角看历史。“炒作”就是有意通过透露某种似是而非的绯闻或异常现象来吸引媒体报道,以使自身达到某种得名或获利的目的,属于没事找事的事件营销。炒作常见于明星为了宣传自己的新专辑而使出的各种宣传手段。概括一下就是媒体用捏造、夸大、推测等非正常报道手段对某人或某事进行报道。炒作的目的是制造噱头、吸引读者的关注,置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于脑后。我们的古人早就对这一手段烂熟于心、运用自如,只是当时不叫炒作而已。
  • 星辰的秘密,宛如天际

    星辰的秘密,宛如天际

    爱,像星辰般闪耀,如白云般淳朴,似雪花般纯洁,同阳光般灿烂。它属于青春的悸动,也属于你我的纯爱。它是高雅无尚的,是缠绵不断的,是柔情似水的,是遥不可及的。一份真挚的爱,给予你无限美好,一份纯洁的爱,赋予你天真烂漫。爱是无形的,但在心里面却是有模有样的。它是自私的,却也是伟大的,它是天使般的梦幻,也是恶魔般的邪魅,一不小心就会坠入那万丈深渊,可它又是那般的美好。【爱,如星辰,同你我】
  • 恶魔专属:小甜心,你别跑

    恶魔专属:小甜心,你别跑

    她——夏如梦是个时而可爱,时而叼蛮,时而无礼,时而脆弱的一个天真小女生,性格多变的她却跟两个少年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一个是高冷的霸道少爷安亦辰,一个是温柔暖男莫少枫。自从遇见了他们,夏如梦的生活不在风平浪静,爱人的背叛、敌人的陷害、朋友的出卖……许多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使夏如梦措手不及……
  • 寡母孝子

    寡母孝子

    杨玉叶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黄河岸边的林场工作,邂逅了叶一平,杨玉叶人在书中,在叶一平身上刻意寻找孙少平、刘依平的影子,寂寞林场,两人相恋。叶一平的母亲三年前丧夫,与叶一平难舍难分,农村妇女的粗俗、霸道让杨玉叶几次难堪,书中走出的杨玉叶卷入了婆媳的争斗中。中年的叶一平患了白血病,令杨玉叶历尽磨难,女儿叶扬不堪家庭变故,加之学业紧张,患了厌食症,杨玉叶苦苦的支撑着,叶一平熬过九个年头,叶扬康复升入了大学。杨玉叶与叶一平接触大自然的时间久了,喜欢上归于自然的宁静,叶母年龄大了,落叶想归根,对农家院恋恋不舍,杨玉叶看到她松弛的皮肤,心生怜念。她告诉自己:不计前嫌,一定要善待她的晚年。
  • 法征天下

    法征天下

    一个无所事事的大学生有一天做了个梦,醒来就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异世,同时成了一个魔法学徒,就此展开了他的魔法之旅,在那片神奇的大陆追逐自己的梦想。
  • 全欧大陆

    全欧大陆

    一个柔弱的少年,妖皇之子白雪天,除了这个称号他还有着其他的强大背景,但他不怎么喜欢这些,每天有着小小的快乐就知足了,可他总是要面对一些东西,实力或许弱了些,性格也弱了些,但体内的血脉总有一天会觉醒。
  • 魔兽世界历代记

    魔兽世界历代记

    wow运营的第十个年头,猪脚拿到了10周年纪念护照,也因此开启了一段离奇而又怀旧的旅途。
  • 后宫之凤凰于飞

    后宫之凤凰于飞

    云惜宁,云家嫡女,虽不得宠,却逃不过进入后宫的命运。草草一生?还是母仪天下?不,她要的,只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听闻当今皇上性情残暴,可她入宫后看到的皇上却是对她温柔无比。难道皇上换了个人?某不要脸的男:当然没有,我只是对你温柔啦!!
  • 执掌星河轮回

    执掌星河轮回

    每个人都有梦,或光怪陆离,或热血澎湃,或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命算界第一人,带你揭开梦境之后的秘密。人们都说光阴的长河,既然光阴是一条河,河可以逆流而上,那么光阴也必定可以逆流而上,我一直坚定这个信念,我在不断的寻找着逆光阴而上的道路,我要回到一百年前,我要知道一百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 隐婚娇妻:总裁求别宠

    隐婚娇妻:总裁求别宠

    睁开眼睛,她发现自己被抓奸在床,订婚宴毁了,老爹死了,家被人抢了,还有谁比她更惨!?但是更让她郁闷的是她竟然和她的“奸夫”结婚了!喂喂喂说好的交易为什么要动手动脚的,还有你能不能不要那么强势的给我那么多宠溺,小心我会上瘾!戒瘾的过程很痛苦的好不好!“老公,我成功的戒瘾了,现在我们来谈谈离婚的事吧。我发誓我什么都不要!”“哦?是吗?那把你肚子里属于我的个人财产留下来你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