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21

第21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6)

无分别、无所得、无住,都是把握实相的菩提属性。现在也可以反过来探讨:人们为什么会有“分别”,以至于产生种种幻相和烦恼。先看《问疾品》的分析: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这两段话,鸠摩罗什和僧肇各有注解,对我们的理解颇有帮助。罗什注:机神微动,则心有所属;心有所属,名为攀缘。攀缘取相,是妄想之始,病之根也。(《注维摩诘经》卷五)攀缘三界只是“机神微动”的最终结果;“微动”之初,乃是“心有所属”;心有所属即是攀缘外物而“取相”,这才是世间一切的真正本原。肇注说得简练: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所谓外法,即一切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实只是出自内心的妄想分别,并自以为是,而有所谓“得”。

罗什解说的,是妄想产生诸法的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维摩诘经》的哲学基础十分重要。《观众生品》用逆推的方法,得出“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一著名命题。全文很长,概略来说,一切生死烦恼,一切如来功德,都可以归结为善与不善两大类。曰: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这一段话,可以看做《维摩诘经》的原人论:人源于“欲贪”,是“欲贪”的产物。这是早期佛教的普遍观点。“欲贪”源于何?源于“虚妄分别”,这在早期佛教中也是有的,但比较少见。“虚妄分别”源于何?源于“颠倒想”;早期佛教把“想”视为五阴身的构成,与这里的意思大体相当。但进一步推论,早期佛教认为“想”源于“受”,受源于“触”……而《维摩诘经》这里则说“想”以“无住为本”,而且“无住则无本”,世界人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来自“无住”,是从“无住”上确立起来的。比较此前的一切佛教,这个判断最为独特,但具体的含义是什么,经文本身没有进一步解释,倒是有两个注疏,很有意义。僧肇注曰:心犹水也,静则有照,动则无鉴。痴爱所浊,邪风所扇,涌溢波荡,未始暂住,以此观法,何往不倒。譬喻面临(原文作“临面”)涌泉,而责以本状者,未之有也。倒想之兴,本乎不住,义存于此乎?(《注维摩诘经》卷六,下同)此释是把“不住”解为“心动”:万有生自心动。接下来又说:若以心动为本,则有有相生;理极初动,更无本也。若以无法为本,则有因无生,无不因无,故更无本也。这一“无法为本”的“有因无生”,是《老子》的“有生于无”的另一种说法,有使“无法”成为本体的嫌疑。至于以“心动为本”的说法,则与上文罗什注“机神微动”的意思相合。而后出的《大乘起信论》将“无明心动”当做生灭世界的直接原因,对“心动”之说有系统的表述。

据此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维摩经》是以唯心主义的“心动”论支撑它的全部理论大厦的。

然而对于“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罗什还有另一种注解。他说: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无住则穷起源,更无所出,故曰无本;无本而为物之本,故言立一切法也。僧肇重复过这一解释,但理解有误,此处不论。那么罗什的疏解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个概念需要弄清:什么叫“缘感”?“缘”是“因缘”之略,此处特指人造作事物的思想行为,即“业”;“感”即是“感应”,是“招致”义。以人的思想行为作因缘,招致相应的世界人生以及一切法的生起,这就是“缘感而起”。在佛教诸多缘起论里,称做“业感缘起”。缘起的事物,皆无自性,这在说一切有部那里已经很明确了。但有部认为,诸法自性(法性)是永恒的,早在缘起之前已经存在了,至于它们存在于哪里,“寄住”在何处,有部从来没有涉及,更没有回答。罗什即在此处作出回应:如有部所谓的自性,以其不知所寄,说明其本无所住;但缘起的诸法,则全本自这些无住的自性,故曰“从无住立一切法”。简言之,罗什的注解,持的是受“法体恒有”影响的业感缘起论,但他用“无住”把诸多元素的性质统一起来,从而与有部区别开来,也与僧肇的“心动”说,显然不是一个想法。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对中国佛教哲学是有影响的。最明显的还不是天台智特别注意到了这个命题,解释这个命题,而是他确立的另一个著名命题:“一念三千”。“三千”是智对“一切有”的新分类,他们是同样不住于固定时空,却是永恒不变的实在。这“三千”究竟“寄住”在何处?智用“不可思议”回避了正面的回答,却毫不含糊地断定:至少在人们的心念中有;除非无念,一念即有,所谓“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摩诃止观》卷五)。

就《维摩经》的整体论述看,有关世界原人的哲学解释,更倾向于主观唯心论一边。支谦译本的《弟子品》说:“一切法可知见者,如水月形。一切诸法从意生形。”(《维摩经》卷上)这就是标准的唯心论:人们可知可见的一切,都是意识的产物。但它没有说,是否还有个不可知不可见的领域,如“自性”、“三千”之类。

总之,上述一切解释表明,《维摩经》所论及的问题,仅限于可认识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它是不置可否的。因为人们的知见总不能超出自己幻化的对象,因而也就不能判断在人的认识之外是否还有别的真实存在。就此而言,《维摩经》的哲学更倾向于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这也与般若类经的主流思想相一致。

僧肇的理解似乎不同。他在秦译的《弟子品》中有个注,谓:夫以见妄,故所见“不实”;所见不实,则“实”存于所见之外;“实”存于所见之外,则见所不能见;见所不能见,故无相、常净也。(《注维摩诘经》卷三)以“见所不能见”为理由,断言“所见之外”会别有个真“实”存在,而且一定是“无相、常净”的,这是不合逻辑的。按如此理解,则世界至少得有两个,而且是对立的。一个是由心神派生的,人们的认识可以达到、却是充满污浊的虚幻世界;一个是如如不动,人们的认识不可知见,却是永恒清净的真实世界。这种理解,与《维摩经》力主“不二”的本义,区别就太大了。尽管在其他一些大乘说中,以及在中国佛教的某些想象里,这样的两重世界是有的。

§§§第二节《法华经》的“会三归一”和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

《法华经》与《维摩经》同是反映大乘革命的产物,都把清理小乘佛教、建立大乘佛教体系作为自觉的行动。不过《维摩经》是激进的,倾向于把小乘从大乘中清除出去;《法华经》提倡宽容,主张将小乘以至一切外道都兼容于统一的大乘中。表现于佛教内部这种主离主合的派系斗争,背景是大乘佛教与释迦传统的彻底决裂。大乘的独立发展已经完全成熟。

《法华经》先后译过六次,现存三个译本,即:西晋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妙法莲华经》、隋阇那崛多等编译的《添品妙法莲华经》(略称《添品》)。此外还有个别的单品译本,例如失译的一卷本《萨昙分陀利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以及已佚的《光世音经》、《提婆达多品》等。另据《开元录》等记载,还有一种叫《法华三昧经》的,六卷,与《正法华》同本,三国时支彊梁接译于交州,这当是进入内地最早的译本,可惜隋唐时已阙。现有同名的《法华三昧经》,南朝宋智严译,一卷,与《正法华》没有关系,其记国王女利行说法的故事,倒有些像《维摩经》中天女散花的神话。

据说,现已发现的《法华经》梵文写本约四十余种,其中5—9世纪写的只有个别残本,余下的是9—19世纪的,都比汉译本晚很多。这说明此经的流通时间既长,传播的范围也广,在佛教流行地区受到普遍重视。支彊梁接所在的交州,也是康僧会翻译《六度集经》的地方,两人大致同时。就是说,《法华经》首先在中国南方出现,原本与竺法护的译本相近,而竺法护是西域人,他在西晋时期活动于东自洛阳、长安,西至酒泉、敦煌的河西走廊。法护介绍的《正法华经》不论在内容结构上和哲学基础上,与罗什译的《妙法莲华经》(略称《妙法华》)都有许多明显的不同,但最终在内地南北流行起来的是罗什译本。也正因为如此,《妙法华》也就成了中国僧人屡作增补的对象。此中补进最重要的部分是《提婆达多品》,由罗什原译的二十七品扩大为二十八品;后来隋阇那崛多译的《普门品偈》、唐玄奘译的《药王菩萨咒》等也被收进《妙法华》的相关品中。至于《添品妙法莲华经》,则是用竺法护译本的部分内容,以及译者的个别新译,对罗什译本所作的全面增补和调整。

按《添品妙法莲华经序》的作者说,他曾考查过《正法华》和《妙法华》二译,认为“定非一本。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余捡经藏,备见二本……护所缺者,《普门品》偈也;什所缺者,《药草喻品》之半、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提婆达多品》、《普门品》偈也。”(《添品》卷一)作者的意思是,竺法护所据的多罗叶本比罗什所依的龟兹文本要完备,他的“补缺”就是以“天竺多罗叶本”为底本进行的,所以在分量上也与《正法华》一样是十卷,而不是《妙法华》的七卷——虽然他所见的那个“天竺”本,也没有“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

《法华经》的不同翻译及其不断演化给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现存的大部头汉译经籍,可能都是在某个时间段内经过不断增删编纂完成的,应该是出自多人之手;有的原本就有不同,有的还经过中国学僧们的变动。因此,与《维摩诘经》相比,《法华经》不但内容杂乱,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而且往往互相矛盾。像《华严经》,这种情况也很明显。然而也正因为它们的内容杂乱,涉及的范围广泛,容纳的思想和信仰就特别多样,可供信众选择和发挥的空间也变得十分宽广。这正是《法华》类经籍之所以能广为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信仰的多极化和“外力”的渗入

按佛经的一般结构,《嘱累品》是放在全经最后作为全经结尾的,《正法华》以及《添品》就是这样做的。但《妙法华》则把它置于第二十二品;其后还有六品,显然是有意地把这六品与整部经区分开来,当做附件处理的。这六品都与信仰有关,与佛教固有的教理比较疏远,但也是对中国佛教信仰系统影响特大的部分。其中首先是观音救世和焚身供佛,普贤和陀罗尼的影响也不小。

(1) 观音菩萨之在中国,可以说妇孺皆知,其在普通民众佛教信仰中的地位,实际上压倒了对佛的崇拜。他担负的是救苦救难的重责,尤其是受苦难的底层民众,对他有一种安全感;他心地善良,有求必应,使人产生亲近感。这与佛像给予众生的庄严肃穆,由之产生的隔膜和疏远,在艺术的效果上是大不一样的。他又能给人以清净感,只要对他诚心恭敬,即可消除心底的淫恚痴,令人心洁净。观音又能变化种种身,出现于种种需要救助的众生之间,担当着救世主的角色,所以也令某些帝王和权势者以观音的化身自居。后一种情况,在藏传佛教以及东南亚和日本等佛教中尤为突出。

观音全称“观世音”,他的最初形象就是由《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略称《普门品》)塑造出来的。此品通过对“观世音”一词的释义,对他的特性和神力作了一个界说:“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经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能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如是如是,若有人身临被害,或杻械枷锁检系其身,或受夜叉罗刹恼害,只要称观世音菩萨名,即能免除伤害。若“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赉持重宝,经过险路”,只要“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此菩萨即“能以无畏,施于众生”,令诸商人脱离怨贼的侵害。

这里列举称名即可得救的范例,一是航海,二是经商,三是遇盗、遭受官吏及水火等危害。中国最早记载由称观音名而得救者,是东晋法显之《佛国记》;而后观音信仰多在海域和商人中流行,或与此处的描述有关。

同类推荐
  • 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觉醒

    这是一本生命修行指南: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不如意。我们总是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极力想从外面的世界寻求,却往往会无功而返。不妨试着用佛教看待生命的方式观照内心世界:如果你的内心混乱,体会到的也是混乱迷茫;如果你的内心清净不染,体悟到的却将是清净祥和……藏传活佛嘎玛仁波切引导大家切实修行,化解烦恼!
  • 中国道家之精神

    中国道家之精神

    道家精神是道家自身在孕育、形成、发展、流变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精粹,道家所崇尚的尊道贵德、自然无为、虚静守柔、大公无私、不争谦下、法天贵真等品格,不仅影响了古代帝王的施政理念和贤臣良将安民保国的行政方式,而且深深渗透于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
  •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

    《佛教的故事》本书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佛教的产:尘及在中尉的弘扬。著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佛救,以故事形式讲述佛教,使读者真切感受佛教文化的博人精深。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热门推荐
  • 求助的鬼

    求助的鬼

    鬼有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所以一当有鬼来找你们求助不要怕,先听听他们怎么说,再做决定!我就说一个富二代怎么帮助鬼的故事!
  • 大剑神重生

    大剑神重生

    “前世,吾之一生,为剑而生。今生,剑之一生,当为吾而生!”咚~老板娘肥满肉多的拳头捶在脑袋上:“小贱人,你又在给老娘偷懒……”=====余人说:“我叫余人。”-_-剑说:“吾名剑神。”余人和剑说:“你们可以称呼我俩余人或者剑,绝不可以称呼我们余……剑人!”这是一代剑神重生到一代“贱”神身上的故事……温馨提示;人格分裂过敏者慎入-_-本书境界划分;此子不错、好生攀交、精光一闪、给我跪下、杀你全家、不可思议、恐怖如斯、天上地下、神皇霸尊。
  • 医妃当道:高冷王爷请接招

    医妃当道:高冷王爷请接招

    前世,她最爱的丈夫与她庶姐联手,污她清白,害死她腹中孩子,将她兄长五马分尸。重生归来,她抛却天真软弱,誓要让曾经伤她害她之人血债血偿。不要忘记,她是西凉的北离公主,反手为云,覆手可雨。然而,当她在这条复仇之路上越走越远,回过头来却发现,有一个人始终陪在她身后原来,不论前世还是今生,他都可以为她义无反顾,牺牲一切!元祁,我本为了却恩怨而来,既如此,不如,就让我来帮你争下这万里江山!
  •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植物之诗:植物学家吴征镒

    为了实现中国植物学本土化,他的脚印几乎印在了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他对中国植物学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界。着作等身,成果累累,这样的评价对吴征镒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用科学的语言抒写着一首植物之诗,科学之诗,也用诗的语言写下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真理,对科学的追求和热爱:我愿意默默地深深地崇拜。
  • 妖帝再临

    妖帝再临

    向阳重生在一个陌生的修仙世界,成了只乌鸦,这里的妖族正受人族修行者欺凌,这里的强者挥手之间可削平一座山峰,这里由低阶修行者组成的战阵足以灭杀高阶强者......这里的一切跟他印象中的洪荒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却似是而非......
  • 从来都回不来的青春:永逝青春

    从来都回不来的青春:永逝青春

    三年的大学青春一个普通的女生一个转校来的男生一个团结的班级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 玄世唯恋

    玄世唯恋

    他,魔族末裔,万世轮回,为情痴困,无能无力守护,活灵活祭相爱。他,唐家遗孤,身世离奇,为报家族之仇,机关算尽。她,倾城之美,唯爱一人,无怨无悔,只为守护卑微魔子。她,不变承诺,为一人放下一切……玄世一切,时空守望,是爱的撕心裂肺,还是笑着离别不言……
  • 生死魔途

    生死魔途

    若为凡,必不甘;茫茫三千道,我若入魔,屠仙戮佛,我若为佛,普渡神魔。一棍在手踏天行,我以我意活自己,徐明宇手持斗天棍,所过之处皆是杀戮,他要杀出一片天,一个属于他的时代。
  • 如果爱情可以轮回

    如果爱情可以轮回

    故事描写四十年代,发生在一个乡村里,一对情侣对爱情美好的憧憬和追求,最后却落得凄婉悲凉、令人心酸,数年后,这对情侣又再相遇,并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一个小女儿….在60年代中,母亲便成为黑五类,年仅四岁的女孩,亲眼目睹母亲被工厂,居委会的审查,攻击,揪打侮辱,脑海留下深深的痕迹。70年代,女孩进入中学期间,她暗恋同班的男生,由于当时一本校园最风行一时的黄色手抄本被人陷害是其中看书人之一而引起了一场校园风波,从而受到学校不公正的欺凌,她单纯的心灵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当承受的压力,她失去了学业来到了这个社会,而在女孩的情感道路上,一场曲折的充满波澜的爱情剧,在人间缘分的运程轨道上连续上演……
  • 元年纪

    元年纪

    逆行书,一个没有从前的孤儿,追寻脑海中一个残破的梦,踏上寻找父母以及真像的道路。入学院,斗世家,荡兽潮,平灾变,以平凡之资踏热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