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20

第20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5)

把“默然无言”作为悟入“不二法门”的最高层次,并非视人同木石,没有识别能力,而是表示一切差别矛盾,尤其是“不二法门”揭示的差别和矛盾,都是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而非本然状态。诸法“性空”,本来无“生”,当然也不会有“灭”;生、灭就是主观认识虚妄分别的结果。同样,世上本来无“我”,因而也无需“非我”。人们通常认为自己所见的即是真实的,其实通常人根本不可能认识到真实;真实需要“慧眼”把握,而慧眼的特征是以其“无见而无不见”,是对世人认识的否定上的认识。至于客观事实如何,此处不论,所有的般若经籍也都不讨论,因为离开主观认识和认识的主观对象,是人的认识绝对不能涉及的领域。于是情况就成了这样:有了分别性的认识,就会有“受”,有受即有“得”,有得则形成“见”。此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得”,即将自己的主观分别成就为凝固的思想观念,故《维摩经》以“无所得”为最佳的心理状态。“得”一旦构成为观念系统,用以观察和思考,那就是“见”;不论正见还是邪见,本质上都属虚妄分别。由“无分别”、“无所得”形成的新观点,用于佛教实践,即是“不乐涅槃,不厌世间”,亦是“无缚、无解”。

“不二法门”是建立在“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这一根本命题上的,据此要求菩萨在思想上不去分别事物:假若根本不生起分别,也就不会有什么差别矛盾,用不着费力地去对治由此带来的烦恼了。这可以看做《维摩经》代表性的思维方法,不但对中国佛教内部影响很大,在世俗文化领域也很有名。某些文士追求的“无差别境界”,实脱胎于此。俗谚中的“不二法门”,把它解作“唯一可行的方法”,则与其原意完全相悖了。

然而,认识和语言自身即以分别为前提,所以要无分别,必须消除认识和语言自身。第三十二个“不二”就是讲这个道理的:“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然而,用以表达“无言无说”的,就是言说,表明既在“示”,也有“识”,仍属分别。所以最后只好“默然无言”,实质上就是让人处世,装聋作哑,形同木石,《老子》名之曰“大智若愚”。

《维摩经》塑造的维摩诘形象,是以知识丰富、神通无限,又善于论辩为个性的,而这一切最终归结为“默然无言”,并以此作为他的最高法门,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悲哀。译者罗什在《注维摩诘经》卷八中讲了一个故事:当年马鸣作为外道,曾与有部大师胁比丘论辩,唱言“一切论议悉皆可破”。胁比丘闻是论,默然不言。马鸣以为胁比丘对其立论不能置答,乃“徒有其名”,于是失望而归,行至中路忽然悟解:“我堕负处……我言一切语言可破,即是自破;彼不言则无所破。”

这说明,标榜无分别、无言说,不可避免地要陷于逻辑矛盾,为了避免自我矛盾,唯有默然。这是无分别在逻辑上的无奈。僧肇对这段话也有注解: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浅深。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于无知,信矣哉。(《注维摩诘经》卷八)意思是说,讲话不如不讲话,有知不如无知。这反映了某些无是非观者的最后退路,也是特殊境遇中某些文人的特殊感叹。所谓“难得糊涂”,所谓“人生识字糊涂始”,都可以作为这种“默然”的同调,表现的是无奈中的悲哀,尽管社会背景可能各有不同。

但若把“默然无言”当真作为最高法门,则维摩诘的一切所说全是废话,《维摩经》也就变成了教人说废话的经。《观众生品》对言语文字又是一种态度。时舍利弗不答天女所问,理由是:“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维摩经》卷中)。尔时天女驳道: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解脱在于把握实相;实相为一切法的共相,言说文字也不例外,因此,不可以离文字说解脱。它的实际意思是:解脱之道,只有通过言说文字才能表达出来,才得把握。中国禅宗是以标榜“不立文字”著称的,而他们所立的文字,在佛教各派中应该是最多的,以致到了宋代公然树起“文字禅”的大旗,这也表明,“默然”或许是逃避,或是无可奈何。

六、 “实相”及“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空”与“幻”是《维摩经》论及诸法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前者用来说明世界的本质,后者用来说明人生现象,两者统一于“实相”。“实相”则是《维摩经》用以解释现世界的总概念。

《方便品》中,维摩诘教人观身: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虚伪……是身为灾……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寂,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类似的话重复出现在《观众生品》: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入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人身如幻,人生若梦,支持这一判断的基本人生观没有超出小乘佛教关于无常、无我、苦与空的范围,而形容譬喻却是一大堆,也是从《阿含》就有的,后为般若类经所常用,然其与小乘《阿含》所得的结论不全相同。差别之一,是并不完全归结为消极无为。它要求从认识人身梦幻不实中乐于佛身,成就佛身;同时要有所作为,令其他众生也具备这样的认识,给人以作佛的希望。

但是,与小乘说“幻”在理论上的最大差别,是把“幻”推到了一切“相”上:凡所有“相”无不是“幻”,尤其是视生死为真实,把无常、苦、灭等视为真实的观念,更是典型的幻相。《见阿佛品》说:诸法无没、生相……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佛说诸法如幻相……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连诸佛所说法都是幻相,小乘计较的生死相续,岂能例外?

复次,幻只是诸法“有相”的一种外在表现。诸法的本质是“无相”,无相即是诸法的“实相”。上述卷上《弟子品》已经指出:“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同时也旁及“实相”的若干规定,所谓“诸法毕竟不生不灭……空无所起……究竟无所有”,以及“于我、无我而不二……法本不燃、今则无灭”,等等。卷下《见阿佛品》通过佛与维摩诘讨论“以何等观如来”问题,又特别提出,“实相”就是“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意谓众生自身和如来佛身,在“实相”上是同一的。但这时的佛身,称为“如来”,众生自身也不再以无常、苦、空、无我等界定,而是放在同一个“如来”的意义上,如佛身一样地加以论述: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解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名无相……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过诸称量……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这段话把实相与如来、真际、法性、虚空等同起来,可以视为同义语。它们的共性是超越“三世”的时间限制,不拘于“三界”的空间范围;不一不异,无此无彼,没有任何差别相可取;无生无灭,不来不去,不受因缘条件的制约;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一切聪明智慧都不可能有所认识。唯一可说的,是它不在认识的范围之内,因而也不可以言说表达。这样的实相,我们除了从否定意义上说它“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之外,也实在别无可说。

但正因为如此,它又“与无明等”,“同众生”。就是说,正因为它的空、无差别性,世人才有可能虚妄分别,施设语言,呈现为差别万千的大千世界,以及为之从中解脱而产生的出世间法,以之与世间法对立。所以唯一通达实相之路,就是否定对现实一切的分别,在思想上实现“无分别”。《文殊师利问疾品》中论及一切诸法皆空,“诸佛国土亦复皆空”时,有以下问答: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一切皆空是对治一切有的,所以空不是实体,也不是本体,而是用以否定“分别”所生种种表象与名言的方法。“无分别”是庶几接近实相的途径,故对无分别亦不能分别。意谓无分别也不一定反映实相。实相是根本不可知的,因为实相与空一样,也不是实体,更不是本体,而是用来说明一切差别均产生于分别的理念。所谓“真际”、“如”或“如如”、“真如”、“如来”、“法性”等等,都应如此理解。早期般若经译“真如”为“本无”,并没有错误。

正因为如此,所以又有下列问答: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离开众生的心行诸见,无另外的空体;空即寓于“一切众魔及诸外道”中。结论是: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由于诸法有名无实,故谓之空;以诸法自身无规定性,故名为空;若以空为别有实体,即是“空病”,而此“空病”是由有所受、有所得所致,故亦是空。

《观众生品》讲了一个天女散花的寓言:“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大弟子舍利弗欲去身上所著之天女华,以为“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由此引发了一场论辩。天女言:勿谓此华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花是自然现象,本身并无如法、不如法的问题;著华还是不著华,全在于认识主体是否有分别想。此天女继续说:譬如人畏时,非人(指魔)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问题不在客体,而在心理分别;著华不著华的要害,是出于对男女五欲的分别。所以接下来的议题,是从舍利弗询问天女为什么不转为男身开始。天女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喻幻师化作幻女”,“幻无定相,当何所转!”“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一切女人“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舍利弗由此有所觉悟,谓:“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这个“无在无不在”的“无在”,指诸法实相即是无相;“无不在”指随分别而有相,差别万千。

“无分别”是认识世界、对待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而它的前提是心“无所得”;“无所得”的前提则是心不住于一处,所谓“无住”;此处的“无住”,即是“无著”,思想不停滞在是非善恶上,感受不沉溺于苦乐忧喜上,情绪不执著于得失荣辱上,一切如过眼云烟,如禅宗所谓的心无挂碍、无忆无念,这就是“菩提”的内涵:“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舍利弗问,假若如此:“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回答是:“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诸佛菩萨……无所得而得。”

同类推荐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淡定·从容·心安之淡定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李叔同全集之佛学·杂记(01)

    本书主要包含弘一法师《各地讲法汇集》、《随笔·杂记》、《晚晴集及格言别录》、《说律解经手书题记》和《书、画等的序和跋》五部分。
热门推荐
  • 末世狂血

    末世狂血

    一场变异风暴,一场复活仪式,让整个世界的人类濒临灭绝。一个死在僵尸群中的少年,被科技研究中心植入抗病毒基因。为了心中的牵挂,为了更好的未来,他接受了一项任务,就是终止这场风暴,独灭所有僵尸…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没有不行,没有做不到…“我的命运我主宰”“前路黑暗艰难,但有我勇往直前”“我的家园,应当有我来守护…”
  • 宋末狂想曲

    宋末狂想曲

    他是一个21世纪的四无青年---无房,无车,没钱,没女人。一次意外,他穿越成年仅8岁的宋末帝赵昺。看他如何做到角色的完美转换,一次次逢凶化吉,成长为一代明主.....再看他如何力挽狂澜,一次次打败强敌,建不世之功业......。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郡主重生手札

    郡主重生手札

    曾经富贵奢靡,权倾天下,经历过最甜美的爱情,遭受过最痛心的背叛,在成为曦和郡主之后,重锦只想一世安稳,到头来发现一切居然还要自己奋斗!
  • 异人亦人

    异人亦人

    看你根骨惊奇,定是修真奇才,跟我们混,可保你七分钟筑基,两小时结丹,三日内元婴出窍,一个礼拜飞升怎么样,动心了么?然后呢?跟你一样?买点特价鸡蛋不也是得排二十分钟的队么。人间没有纯粹的善,却有着纯粹的恶,世人皆有罪恶,同为七宗罪的灭世使徒,让我们来净化这个世间,洗涤罪人们的灵魂吧!好啊,我困了先睡一会,洗完了叫我,记得分开洗别掉色啊。通俗概括:超能力神经病异闻录
  • 迈进吧文学社

    迈进吧文学社

    写作是一件孤独并自由的事情,只是在从写出那本书后我陷入了对自己的厌恶中。而在高中我遇到了一位办文学社的女孩,并在她的帮助下见了很多写小说的前辈,在前辈们与自己还有她的帮助下最终突破自己阻碍,获得了新生,且在小说上更进一步的====青春故事。
  • 万世凌帝

    万世凌帝

    混沌初始,生灵寂灭。本源动荡之时,自神界落下一方胎灵,历经三灾十二劫,落于世俗之中。万年之后,少年玄铭现世。为荣耀,负天命,披荆斩棘,开创逆天之途。无上凌帝,遇神杀神,遇仙弑仙。
  • 谁说江湖好

    谁说江湖好

    一个漆黑的夜晚,沈沫落穿越到了千年之前的大国,附身到不幸“落水身亡”的福晋江浠月身上。这是悲是喜?丈夫不爱,惹人厌烦,却又如何从“福晋”的身份晋级到“皇后”?万事皆有因,因果循环,可何为因?何为果?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5)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天苍传奇

    天苍传奇

    天苍大陆人杰辈出,家族荣耀,兄弟情义看一代天骄陆轩如何谱奏出一曲天苍传奇!!!
  • 尊天灵戒

    尊天灵戒

    天下风云,皆出我手;一朝成仙,岁月难摧!神魔乱舞的天下,不求执掌江山,只愿永守挚爱!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看小乞丐如何在垂涎三尺的窥视中谱写属于自己的一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