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20

第20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5)

把“默然无言”作为悟入“不二法门”的最高层次,并非视人同木石,没有识别能力,而是表示一切差别矛盾,尤其是“不二法门”揭示的差别和矛盾,都是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而非本然状态。诸法“性空”,本来无“生”,当然也不会有“灭”;生、灭就是主观认识虚妄分别的结果。同样,世上本来无“我”,因而也无需“非我”。人们通常认为自己所见的即是真实的,其实通常人根本不可能认识到真实;真实需要“慧眼”把握,而慧眼的特征是以其“无见而无不见”,是对世人认识的否定上的认识。至于客观事实如何,此处不论,所有的般若经籍也都不讨论,因为离开主观认识和认识的主观对象,是人的认识绝对不能涉及的领域。于是情况就成了这样:有了分别性的认识,就会有“受”,有受即有“得”,有得则形成“见”。此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得”,即将自己的主观分别成就为凝固的思想观念,故《维摩经》以“无所得”为最佳的心理状态。“得”一旦构成为观念系统,用以观察和思考,那就是“见”;不论正见还是邪见,本质上都属虚妄分别。由“无分别”、“无所得”形成的新观点,用于佛教实践,即是“不乐涅槃,不厌世间”,亦是“无缚、无解”。

“不二法门”是建立在“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这一根本命题上的,据此要求菩萨在思想上不去分别事物:假若根本不生起分别,也就不会有什么差别矛盾,用不着费力地去对治由此带来的烦恼了。这可以看做《维摩经》代表性的思维方法,不但对中国佛教内部影响很大,在世俗文化领域也很有名。某些文士追求的“无差别境界”,实脱胎于此。俗谚中的“不二法门”,把它解作“唯一可行的方法”,则与其原意完全相悖了。

然而,认识和语言自身即以分别为前提,所以要无分别,必须消除认识和语言自身。第三十二个“不二”就是讲这个道理的:“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然而,用以表达“无言无说”的,就是言说,表明既在“示”,也有“识”,仍属分别。所以最后只好“默然无言”,实质上就是让人处世,装聋作哑,形同木石,《老子》名之曰“大智若愚”。

《维摩经》塑造的维摩诘形象,是以知识丰富、神通无限,又善于论辩为个性的,而这一切最终归结为“默然无言”,并以此作为他的最高法门,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悲哀。译者罗什在《注维摩诘经》卷八中讲了一个故事:当年马鸣作为外道,曾与有部大师胁比丘论辩,唱言“一切论议悉皆可破”。胁比丘闻是论,默然不言。马鸣以为胁比丘对其立论不能置答,乃“徒有其名”,于是失望而归,行至中路忽然悟解:“我堕负处……我言一切语言可破,即是自破;彼不言则无所破。”

这说明,标榜无分别、无言说,不可避免地要陷于逻辑矛盾,为了避免自我矛盾,唯有默然。这是无分别在逻辑上的无奈。僧肇对这段话也有注解: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浅深。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于无知,信矣哉。(《注维摩诘经》卷八)意思是说,讲话不如不讲话,有知不如无知。这反映了某些无是非观者的最后退路,也是特殊境遇中某些文人的特殊感叹。所谓“难得糊涂”,所谓“人生识字糊涂始”,都可以作为这种“默然”的同调,表现的是无奈中的悲哀,尽管社会背景可能各有不同。

但若把“默然无言”当真作为最高法门,则维摩诘的一切所说全是废话,《维摩经》也就变成了教人说废话的经。《观众生品》对言语文字又是一种态度。时舍利弗不答天女所问,理由是:“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维摩经》卷中)。尔时天女驳道: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解脱在于把握实相;实相为一切法的共相,言说文字也不例外,因此,不可以离文字说解脱。它的实际意思是:解脱之道,只有通过言说文字才能表达出来,才得把握。中国禅宗是以标榜“不立文字”著称的,而他们所立的文字,在佛教各派中应该是最多的,以致到了宋代公然树起“文字禅”的大旗,这也表明,“默然”或许是逃避,或是无可奈何。

六、 “实相”及“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空”与“幻”是《维摩经》论及诸法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汇,前者用来说明世界的本质,后者用来说明人生现象,两者统一于“实相”。“实相”则是《维摩经》用以解释现世界的总概念。

《方便品》中,维摩诘教人观身: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虚伪……是身为灾……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寂,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类似的话重复出现在《观众生品》: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入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人身如幻,人生若梦,支持这一判断的基本人生观没有超出小乘佛教关于无常、无我、苦与空的范围,而形容譬喻却是一大堆,也是从《阿含》就有的,后为般若类经所常用,然其与小乘《阿含》所得的结论不全相同。差别之一,是并不完全归结为消极无为。它要求从认识人身梦幻不实中乐于佛身,成就佛身;同时要有所作为,令其他众生也具备这样的认识,给人以作佛的希望。

但是,与小乘说“幻”在理论上的最大差别,是把“幻”推到了一切“相”上:凡所有“相”无不是“幻”,尤其是视生死为真实,把无常、苦、灭等视为真实的观念,更是典型的幻相。《见阿佛品》说:诸法无没、生相……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佛说诸法如幻相……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连诸佛所说法都是幻相,小乘计较的生死相续,岂能例外?

复次,幻只是诸法“有相”的一种外在表现。诸法的本质是“无相”,无相即是诸法的“实相”。上述卷上《弟子品》已经指出:“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同时也旁及“实相”的若干规定,所谓“诸法毕竟不生不灭……空无所起……究竟无所有”,以及“于我、无我而不二……法本不燃、今则无灭”,等等。卷下《见阿佛品》通过佛与维摩诘讨论“以何等观如来”问题,又特别提出,“实相”就是“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意谓众生自身和如来佛身,在“实相”上是同一的。但这时的佛身,称为“如来”,众生自身也不再以无常、苦、空、无我等界定,而是放在同一个“如来”的意义上,如佛身一样地加以论述: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解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名无相……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过诸称量……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这段话把实相与如来、真际、法性、虚空等同起来,可以视为同义语。它们的共性是超越“三世”的时间限制,不拘于“三界”的空间范围;不一不异,无此无彼,没有任何差别相可取;无生无灭,不来不去,不受因缘条件的制约;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一切聪明智慧都不可能有所认识。唯一可说的,是它不在认识的范围之内,因而也不可以言说表达。这样的实相,我们除了从否定意义上说它“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之外,也实在别无可说。

但正因为如此,它又“与无明等”,“同众生”。就是说,正因为它的空、无差别性,世人才有可能虚妄分别,施设语言,呈现为差别万千的大千世界,以及为之从中解脱而产生的出世间法,以之与世间法对立。所以唯一通达实相之路,就是否定对现实一切的分别,在思想上实现“无分别”。《文殊师利问疾品》中论及一切诸法皆空,“诸佛国土亦复皆空”时,有以下问答: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一切皆空是对治一切有的,所以空不是实体,也不是本体,而是用以否定“分别”所生种种表象与名言的方法。“无分别”是庶几接近实相的途径,故对无分别亦不能分别。意谓无分别也不一定反映实相。实相是根本不可知的,因为实相与空一样,也不是实体,更不是本体,而是用来说明一切差别均产生于分别的理念。所谓“真际”、“如”或“如如”、“真如”、“如来”、“法性”等等,都应如此理解。早期般若经译“真如”为“本无”,并没有错误。

正因为如此,所以又有下列问答: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离开众生的心行诸见,无另外的空体;空即寓于“一切众魔及诸外道”中。结论是: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由于诸法有名无实,故谓之空;以诸法自身无规定性,故名为空;若以空为别有实体,即是“空病”,而此“空病”是由有所受、有所得所致,故亦是空。

《观众生品》讲了一个天女散花的寓言:“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大弟子舍利弗欲去身上所著之天女华,以为“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由此引发了一场论辩。天女言:勿谓此华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花是自然现象,本身并无如法、不如法的问题;著华还是不著华,全在于认识主体是否有分别想。此天女继续说:譬如人畏时,非人(指魔)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问题不在客体,而在心理分别;著华不著华的要害,是出于对男女五欲的分别。所以接下来的议题,是从舍利弗询问天女为什么不转为男身开始。天女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譬喻幻师化作幻女”,“幻无定相,当何所转!”“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一切女人“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舍利弗由此有所觉悟,谓:“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这个“无在无不在”的“无在”,指诸法实相即是无相;“无不在”指随分别而有相,差别万千。

“无分别”是认识世界、对待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而它的前提是心“无所得”;“无所得”的前提则是心不住于一处,所谓“无住”;此处的“无住”,即是“无著”,思想不停滞在是非善恶上,感受不沉溺于苦乐忧喜上,情绪不执著于得失荣辱上,一切如过眼云烟,如禅宗所谓的心无挂碍、无忆无念,这就是“菩提”的内涵:“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舍利弗问,假若如此:“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回答是:“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诸佛菩萨……无所得而得。”

同类推荐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独跨巅峰

    独跨巅峰

    主角冷天辰,重生到灵幻大陆,国家被灭,亲人被杀,靠自己努力走上世界巅峰,得到丹神(秦昊)的传承,“哈哈,和我比药,老子拿丹药砸死你”.....
  • 魂仙路

    魂仙路

    修真修真,何为修真,盗天地精华为修,破乾坤大道为真。修真之途,路途长漫,需有一颗恒心;修真之路,荆棘遍布,需有一颗辣心。这是一条艰险崎岖的路,这是一条步履维艰的路。这条路,从岳山的脚下开始。
  • 快穿之上仙成神路

    快穿之上仙成神路

    琼山琼华宗,“师妹我先走一步,我在神界等你”“好的五师兄”我为什么还是不行,为什么,“紫云你这是在干什么!难道你不知道你这样会走火入魔吗?修行之人最忌入魔”“可是师傅!为什么我还成不了神,我明明已经很接近了”…………
  • EXO之初见心动

    EXO之初见心动

    爱情..像是邂逅一场盛景后,摆出美丽苍凉的手势。就如: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by------朴灿烈你遇上一个人,你爱他多一点,那么,你始终会失去他。然后,你遇上另一个,他爱你多一点,那么你早晚会离开他。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一个人,你们彼此相爱。终于明白,所有的寻觅,也有一个过程。从前在天崖,而今咫尺。by------蓝沐晴
  • 霸道争锋

    霸道争锋

    跌倒了,爬起来,哪怕像条残缺的狗一样没有尊严顽强的苟且,唐霸道用他的一生道尽了人世间的事态苍凉,在他眼中那些为了过程精彩而奋斗的人都是狗屎,他要的只是一个胜利的结局,哪怕遍体鳞伤,他也会挣扎到最后,因为他要做那站在巅峰的大人物。
  • 美女何选(大结局)

    美女何选(大结局)

    林梦夕一个爱搞怪的男生,在他初中部分因为林心琳,而没有太张扬他的搞怪天赋,也是个挺平常的人,但在学校有一定的小知名度。最后终因心琳移居离去而划下帷幕!三年后大学里,一个叫公主,一个叫顽子;一个温柔贤惠智慧美丽赋予一身的班花叶冉,一个因证明爱情忠贞不渝跳河自杀的暗恋者若冰;还有搞笑的悟空,猪头,小色,小强以及老谢。他们的故事跌宕起伏,一个个进入林梦夕的生活空间里。林梦夕的匪夷所思和天马行空又将会在大学面临什么呢?搞笑,爱情,堕落,大学里有多少事可以发生呢?三年后,他还会遇到她吗?《美女》让你笑翻天的唯美浪漫爱情校园小说!
  • 王爷美色可食用之呆萌王妃太腹黑

    王爷美色可食用之呆萌王妃太腹黑

    穿越迷糊女对上重生腹黑男小迷糊却有大智慧大腹黑却是小心眼王爷的美色可食用,某迷糊要吃独食,嘿,其他妖魔快快退散!欢脱走向^_^怎么欢脱怎么来
  • 温柔霸爱:过来,我的暴躁小猫咪

    温柔霸爱:过来,我的暴躁小猫咪

    江韫梵把脚交叠地放在茶桌上,身体懒洋洋的陷在墨色的真皮沙发里,眼神清透但有微露出丝丝狡黠的看着文熙尔,低沉悦耳的声音从艳若桃花的嘴唇中流出。“什么?不能和我结婚,因为你有病?”文熙尔手抓着衣摆,微微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说:“也不能这么说,就是偶尔有些情况会很暴躁,比如我小时候被邻居的狗追,还被咬了,然后……然后……”“然后你咬回去了。”江韫梵拿起一杯上好大红袍泡成的茶,扣了扣茶盖,散了热气,连看都没看她一眼,漫不经心地接她的话。“嗯……哎,你怎么知道的?”文熙尔一脸不可思议。“……”呃,连狗都咬,那人也要咬么?以后的日子,他才知道,文熙尔不要咬别人,只咬他,而且还一咬上瘾!
  • 亲亲我的纣王

    亲亲我的纣王

    姬发??妲己??这算啥??穿越啦?~??啥啥啥?纣王是个大帅哥?姜子牙是个老顽童?哪吒是个小气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