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13

第13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12)

《大智度论》卷一六等分精进为两种,所谓“身精进”与“心精进”。勤修外事为身精进,内自专精为心精进。前者是后者的延续和外在表现,后者是前者的根据和源泉;两者有所不同,但却是统一的,都在督促不懈怠、不偷懒,勤于进取,不断进步。其他分类还有许多,基本精神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佛教如此重视精进这样的品格,以致从“八正道”到“六波罗蜜”都要把它列为重要内容呢?

要做成功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通向高峰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即使是平坦大道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去。如果意志薄弱,缺乏韧性,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想要达到理想的巅峰,不能靠一时的信誓旦旦、但凭热血冲动,而精进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尤其对佛教来说,更是如此。

在佛教史上,不论是部派佛教还是大乘佛教,都反复讨论过所谓“退堕”或“退失”的问题,就是说,任何一种修行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又被划分为许多阶段,而在过程的任一阶段,都存在不再继续前进,反而倒退回去的可能,将已经获得的成果,重新失掉,堕到最初的出发点,或许更下层。部派佛教讨论最多的是“阿罗汉”有退无退,以及退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由此还触发了僧团的分裂,一直延续为部派间的争论。大乘佛教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菩萨有退还是无退的问题。在中国大乘佛教里,这个问题不突出,从域外译介进来的大乘经籍里,一般就把菩萨分为两类,即可能从菩萨位退失和不可能退失者。前者名“毗跋致”(意译为“退”),后者称“阿毗跋致”(意译“不退”);而“阿毗跋致”则意味着未来必然成佛,是菩萨行追求的最重要的境地。正因为存在种种退堕的可能性,而退堕对于一个正统的宗派或虔诚的信徒来说,无异于倒退、堕落,所以“精进”就显得特别的需要。

有许多宗教精神是具有世俗的意义的。“忍”讲宽容、讲耐心、讲韧性,“精进”讲勤奋、不自满、不懈怠、进取不已,都是世俗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品格。如果说“忍”在防止激忿,还有些保守甚或消极成分的话,那么,“精进”就足以防止和纠正它的保守消极面,而“忍”反过来会防止和纠正由“精进”可能带来的急躁或浮夸,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在成就任何事业上都非常重要。

四、 “禅度无极”和大乘定学

关于“禅度无极”,《六度集经》卷七如是说:“端其心,一其意,合会众善,内著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一禅之行,去所贪爱五欲邪事……人远情欲,内净心寂,思为一禅”;“第二之禅,如人避恶,情欲稍远,不能污己……喜心寂止,不复以善法消彼恶也”;“第三之禅,守意牢固,善恶不入……身意俱安”;到了四禅,善恶皆弃,“心中明净,犹琉璃珠”。至此,“菩萨心净,得彼四禅,在意所由:轻举腾飞,履水而行;分身散体,变化万端;出入无间,存亡自由;摸日月,动天地……心净观明,得一切智”。

如此四禅,不但是通向小乘果位以至于阿罗汉的必经之路,而且也是求得“各佛如来至真平等正觉无上之智”的必经之路。所以说,四禅“犹如万物皆因地生,自五通智至世尊,皆四禅成”。这段话对于我们了解“六度”中“禅波罗蜜”的原始意义十分重要。

我们已经概略地介绍过四禅八定在形成佛教世界图式,即“三界六道”结构中的作用。如果不求详解,撇开修习的具体方法和细微过程,此处关于四禅的阐述可以说是再精细、再扼要不过的了。禅以无情欲为基础,所以说它是超越“欲界”的;四禅是“心地”由粗向细、由动向静逐步进展的过程,最终目的则因修行者的要求不同而有异,《六度集经》看重的,不是因为修禅可以上生诸“禅天”,而是它可以令“心静观明,得一切智”以及由此获得的变化万端、存亡自由的种种“神通”。传说古印度有所谓“五通仙人”,就是练禅所成,此处称做“五通智”;而“世尊”的“神通”则名“一切智”。此处的“一切智”,不只是无所不知,而且还有无所不能的意思。这看它对神通的解释就可以知道。

大乘菩萨行中没有把“四无色定”或其他“三昧”纳入“六波罗蜜”,仅取四禅作为“菩萨行”,这是可注意的一件事。从佛教传统说,“四无色定”不仅是生诸“无色天”的途径,也是通向涅槃的必经道路;不论就其为“定”也好,为“天”也好,均以无“色身”为特征。若无色身则不可能与三界其他众生发生实质性接触,而脱离众生也就失掉了菩萨行的基础,菩萨就做不成;“无色”也表示唯有“心”的存在,而这种“心”只是一片混沌,没有什么具体界限和分别的朦胧,因而它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更谈不上自觉觉他的“菩提心”。大乘佛教不取“无色定”,也不提倡“无色天”,理由是很充分的。

但是,大乘并不一般地排斥其他“三昧”,即一般的所谓“定”、“止”。相反,它对“三昧”还有许多发展。发展之一,是它打破了早期佛教对“定”的规范性,和修习上严格的次第性,如我们已经介绍的“三十七道品”那样有特定联系的组合,像“安般”、“不净”、“十遍处”、“四念住”等那样有严密的顺序等,大乘把“三昧”的范围无限制地扩大,动辄以千百个计算,以至于使屈指可数的传统定法湮没在三昧的海洋里。因为从三昧的本质属性说,任何“心一境性”,都是专注于一个对象,也都可以称做“定”;可专注的对象无限,则三昧无限,完全说得通。与此同时,它也从它新创的一系列三昧中,突出了与它的思想体系密切相关的定法,其中最早、影响面最大的有两种:一是“般舟三昧”,一是“首楞严三昧”。

“般舟三昧”意译“佛现前定”。修此定法能使佛的形象显现于行者的面前,而且可现的佛数量极多,多到“十方诸佛悉在前立”(《般舟三昧经》卷一)。东汉支娄迦谶译《内藏百宝经》卷一说:人有至诚善意念佛者,佛即为现。佛亦无处所,佛现身行菩萨道者,随世间习俗而入,示现如是。佛度脱不可复计阿僧祇人为不度一人,何以故?本无故。这段话把“般舟三昧”的原始含义表达无遗:首先,“至诚善意念佛”就是专注于“佛”,念念不息,这体现了“三昧”的特点。“佛”的形象因修定者构想的不同而各有异,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无数多。由此得出的理论结论,就是“佛无处所”,不是定在,亦无定形;佛随行者生活的世俗条件和他的想象而变化,所以佛只是自心的产物,“譬如人年少端正,著好衣服,欲自见其形;若持以镜,若麻油、若净水、水精,于中照自见之。”那么,“云何宁有影从外入镜、麻油、水、水精中不?”回答是:“以镜、麻油、水、水精净故,自见其影耳。影不从中出,亦不从外入……色清净故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就是说,心外无佛,佛是人心的产物;但此心亦非平常心,而是在心地清净条件下的显现。《般舟三昧经》有句至关重要的话: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此中“心作佛”,表示心外别无佛。但是,此心作佛并非没有条件,只有修到“心是佛心”,才能真正成就佛身。“般舟三昧”所现诸佛,是心地清净的一种结果,并非即是佛身;但所现诸佛并非无用,它有令心地清净的功能,是逐步成佛的因素,更是直接生诸净土的原因。此类思想,在《观无量寿经》中有很大的发挥,而在本经中,“般舟三昧”则是般若空观的证明。

“般舟三昧”开观佛的先河,由此发展出各种观佛三昧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经》(或称《观佛三昧经海》)对观佛的内容作了改变,重点放在观佛的“极妙色身”、“相好光明”,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上,同时与念想结合,从念七佛,念十方诸佛,到“观佛密行”,一直达到“常念诸佛,心心相续,乃至无有一念之间不见佛时,心专精故,不离佛日”(《观佛三昧经》卷一)。于是观佛和念佛,就成了大乘佛教开辟佛崇拜的重要形式和一大法门。然而在《六度集经》里,这类观佛和念佛三昧以及其他千百三昧,都不属于“禅度无极”的范围。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类定法并不以激发“神通”为目的,而大乘菩萨行所迫切需要的,恰巧就是神通。

在当时迷信盛行的条件下,要走入社会,赢得信众,“神通”是个宝,它在所有宗教行为中是最能引起轰动效果、令人折服的手段。佛教这方面的传说很多。佛陀跋陀罗是晋宋之际的著名译家,初至长安,即以“神变”造势,“大弘禅业”,不久即聚弟子数百人;后被鸠摩罗什门徒以“显异惑众”的罪名,摈驱出境(见《出三藏记集·佛陀跋陀罗传》)。事实上罗什也是以神异著名的。他在长安娶妇生子,又受伎女十人,“不住僧坊,别立廨舍,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盆,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匕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晋书·鸠摩罗什传》)。

依这类记载,“神通”之所以发生,原因有三:一是诱导与暗示,导致幻觉,佛陀跋陀罗的“神变”就是;二是魔术、变戏法,鸠摩罗什的吃针就是;三是造声势,作假象,这是任何“神通”能够成功的共同条件。据现代科学研究,精神异常,以及致幻药物的作用,也能导致“神通”一类的妄想发生。

其实“神通”也不是佛教的独创,而是古印度诸多宗教的共同信仰。它的性质与巫觋或萨满一样,在古代世界里曾经普遍流行,有颇深厚的民间基础,即使世界性的诸大宗教也未能避免,今天更流行于许多新宗教团体中。这是个需要脑科学、心理学、病理学和社会学共同关心研究的课题。

前已说过,佛教所传印度的神通,是作了一些加工的,共分五类,名“五神通”(略称“五通”),即所谓“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这“五通”的名称有许多其他译法,总而言之是说,得此神通者,眼能见人所不能见,耳能听人所不能听,身能随意变化、来去自由,还能了知他人心理,能知“过去世”之事,也就是上述《六度集经》所形容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把自己变成万能的神。如果菩萨具有了“神”那样的智慧和能力,又能深入民众中去,那么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己任的菩萨行,就不会成为空想或仅仅停留在良好的愿望上了。处在水深火热、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百姓们,是多么希望有这样的菩萨面世啊!

由于“五通”之说,与所谓世俗外道的主张无法划清界限,所以佛教又给增加了一通叫“无漏通”,成为“六通”,其实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五代时延寿编撰《宗镜录》,为了贬斥“神通”的地位,提出了另一类“五通”之说,所谓“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和“妖通”,直把神通与巫觋法术及草木狐狸之成精显灵并提。他提倡“道通”,其实在要求悟解佛理(见该录卷一五)。另有将“六通”压缩为“三明”的,所谓“宿命明”、“天眼明”和“无漏明”。“明”即是“智”,故亦称“三达”。前二明在通达众生的过去和未来以及他们的因果报应上,后一明在通达教理、灭除烦恼,重点已经转向佛教修习,不再单纯用于炫示。为了避免陷入追求神通而背离佛教的宗旨,所以一般是“三明六通”并提。

从整体上说,大乘对神通的宣传,大大超过小乘的水平。它甚至不满足于通过禅那所生的那些神通,于是产生了包括禅那神通在内的又一类神通,它的主要思想集中见于《首楞严三昧经》(略称《首楞严经》),也散见于其他大乘经论中。

《首楞严三昧经》早在东汉末期即由译介《般舟三昧经》的支娄迦谶同时译出,后经三国、西晋的支越、竺法护、竺叔兰、支施仑等多次重译,东晋支遁、谢敷等引入玄谈,可见当时信奉此经的热烈程度。可惜多种译本皆已不传,现存本为鸠摩罗什所译,分上下二卷。关于它的内容,南朝宋弘充的《新出首楞严经序》有个介绍:首楞严三昧者,该神通之龙津,圣德之渊府也。妙物希微,非器象所表;幽玄冥湛,岂情言之所议……心虽澄一,应无不周;定必凝泊,在感斯至。(《出三藏记集》卷七)说明这种三昧由“一心”之感应,无所不到,无所不周,由此所获“神通”,奇妙幽玄,实在非“器象”、“情言”所可以理解和表述。

“首楞严三昧”意译“勇伏定”、“健行定”等,表示此定健勇有力,所向披靡,没有什么不可以折伏的事物。经文内容的重点,大致有三:

其一,现菩萨从兜率天下降母胎,现处母胎,现欲生,“现生已,而行七步,举手自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首楞严经》卷下),以及现处宫中与众彩女娱乐,现出家,现苦行,现取草,现坐道场,现降魔,以致现成佛,现转法轮,现般涅槃,亦即显现菩萨行的全过程,后来通称“八相成道”。

同类推荐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

    《善用其心》是继《降伏其心》之后,于2008年至2010年2月间,万行法师在建寺之余,每晚共修时与四众弟子及信众之间的交流问答,皆是针对弟子们在佛法修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而谈。万行法师坚持“以人为本”,将佛法与深奥的禅理融入生活,让弟子们在“农禅并重”的道风里,在“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的家风下,借人炼心,借事检心,于堂上坐禅,堂下禅做,在工作中修行,修行中工作,在降伏身心的同时,融入生活,融入自然,融入道,在消除自我的同时圆满自我。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道家文化常识

    道家文化常识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哲学--道家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演变,突出表现了其在中国对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旨在提升大众的文化修养,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内容简介:黄檗无念禅师,法名深有,号无念,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诸人之推崇。《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原收录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共分四卷,第一卷法语,涉及的是黄檗无念禅师参悟、觉解的“缘起性空”之论,不离法藏,融汇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随。第二卷酬问,谓之酬问,实是解经是也。第三卷复问,乃是黄檗无念禅师针对其所生活之时,明末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潮动荡,在文化观念需要重建之时,而从禅宗角度给出的仁学机缘解答。
热门推荐
  • 神威至尊

    神威至尊

    面对熊熊烈火、面对狰狞邪笑,肖昼思以命与神秘人作交换救下至爱亲人,事后重生到一个超科技与蛮荒异兽并存的危机世界。这个世界里,存在一群越超神明、拥有无上神威的超卓人类,名为进化师。为能破解异兽来源真相、为能守护这一世的至爱亲人、为能改变这片面临崩溃的世界,他誓将成为神威至尊!
  • 分别功德论卷

    分别功德论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桃花妆

    桃花妆

    身为大殷朝第一长公主,雒妃肤白貌美,大胸蜂腰细长腿,关键她还洁身自好不养面首。然,驸马还是给了她当胸一剑,送她去死!死了一死的雒妃怒了,重生到与驸马的洞房花烛夜——她当场将人踹下床榻,并道,“驸马床榻功夫浅薄,来人,给本宫送十个八个俊俏儿郎进来!”果然,作为公主,养面首才是正道!不想造反的驸马不是好驸马!于是,驸马秦寿孜孜不倦的在造反大业上汲汲营营。但是谁来告诉他,他的谋士什么时候做了公主的裙下之臣?还有他的幕僚,怎么就成了公主的入幕之宾,比他还受待见?
  • 笑红尘断

    笑红尘断

    主角到达了这个世界的巅峰,却得不到一把神兵,七情剑的承认。且看主角如何风骚历经七情。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黑暗屋

    黑暗屋

    5个陌生人醒来,发现自己被困在一间没有任何光线的黑暗房间里,他们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如何逃出这神秘的地方?
  • 指挥者

    指挥者

    1941年,朱德总司令下达了一项秘密任务,要求冀热辽根据地东北分部八路军深入敌营,秘密地切掉日本关东军的重要据点,八路军第十三军团团长赵空临危受命。在一次日常巡逻时偶然救下了来自苏联的神青年楚岚,从此展开了一场富有传奇色彩的抗战传奇
  • 睥睨

    睥睨

    仙林中尔虞我诈,争斗拼杀,稍有不慎就会魂飞湮灭。且看少年陈子俊如何历经奇遇、磨难,最终红颜相伴,傲笑仙林!
  • 抉择由心

    抉择由心

    本书的开头对于一篇网文来说可谓是S级难度,非大神文笔无法引人入胜。而大神级文笔对于作者来说自然是抬头望天如仙凡之隔,所以各位将就着看吧。我可以保证的是主角的心性绝对不会让读者失望。凌晨有个强大的本源空间,在其中修炼事半功百倍,但是他却一直无法修炼,空间里养的不是他的食物就是他的宠物。无法修炼的他一直认为所谓炼丹,就是开炉放药草,关炉生柴火,开炉取丹药。没有灵根、不能修炼,也无法阻挡凌晨的脚步,他终将踏上宇宙星辰之巅。—————————————————
  • 最强兼职

    最强兼职

    郝丑带着六味地黄丸的药瓶重生了死里逃生方得一粒天赋药丸为了实现有钱人的梦醒毅然走上了兼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