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收藏家能够聚集许多珍物,不仅需要鉴别能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机缘”二字。以朱家溍家中一些明朝到清乾隆的花梨、紫檀家具而论,就是在数年之内,因机缘凑巧而得藏聚之乐的。当时这些精品都是北京东四大街荣兴祥和蕴宝斋两家古玩店经手买到的。举例来说:明代的黄花梨嵌楠木瘿大椅,也可以叫宝座,原是从盘山行宫静寄山庄流散出来的。这张大椅靠墙陈设,墙上挂倪云林的《远山疏树图》。又如紫檀四面平螭纹画图桌,原为明代国公朱府旧物。有一组陈设是桌后位的明代彩漆云芝椅,桌前是紫檀绣墩,桌的一端紧靠明紫檀大架几案,案依墙而设。墙上正中挂的是董其昌《林塘晚归图》,左右挂的是龚芝麓草书楹联,“万花深处松千尺,群鸟喧时鹤一声”。案几正中设周庚君鼎,左右设楠木书匣。画桌上设祝枝山题桐木笔筒,钧窑洗、宣德下岩端砚等。由上述各例可以说明,一组陈设,从墙面上的书画,到地面上的桌案椅凳和案头清供,都必须配套,相互衬托,才能体现出整体的感染力。还有个条件,就是必须在旧式宅院的房屋内,才会显得完美的效果。在字画和案头清供都是高标准的情况下,花梨、紫檀家具精品就成为必要了。明代紫檀大画案也是精品之一,它是夹头榫架构,腿足方材,下端略向外撇。足间用双棖连接,牙条甚厚,案面用三块等宽的紫檀板拼成,整洁可爱。全身用材方正,一丝不苟,难得有此世不经见的紫檀大材,又遇到真正能珍惜使用这样大材的名匠,才能作出如此质朴无华、意趣高古的重器。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明代黄花梨榻,大边,腿足,与上述明黄花梨大椅同样厚重可爱。明代家具只举此例。再举一组清代的精品。蜗居
紫檀叠落式书桌,集桌、案、几于一器,案面略低于桌面,几面更高于桌面,六足,三层不同的面高,所以称叠落式。几上课设炉和瓶,或其他物品。案上设文具,桌上置书帖。案下设紫檀长方脚踏,案前设紫檀绣墩,案后设紫檀卷背嵌玉卷足大椅,椅后墙上挂沈石田《瓜榴图》轴。这就是一组以紫檀叠落式书桌为中心的陈设布局。这张桌子原主是忠勇公溥恒的后裔,椅子时民国初年由避暑山庄流散出来的。叠落式书桌做工精致,造型玲珑清雅。据清代内务府档案,雍正三年养心殿造办处木作有制作叠落式的记载。这张桌子就是雍正年间造办处的精品。
朱家溍说:“我对明清家具的品评是从欣赏的角度开始的,并且是从整体环境着眼。对于精品成为一组的陈设,当然是百看不厌,绝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感觉。”
2. 倾家捐赠
朱家溍是世家之子,却与母亲、哥哥在1953年、1976年、1994年先后将家藏的大批珍贵碑帖、明清家具等文物,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德避暑山庄和浙江省博物院等单位,捐献的文物总价值超过上亿。朱家溍的好朋友,也是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评论“朱氏是近代捐赠文物质量最高、数量最多的有数几家之一”。对于萧山朱氏保护中华瑰宝并无私捐诸国家的爱国行为,国家政府予以一系列表彰。《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美国《华侨日报》等国内外新闻机构都做了大量报道。
说到朱家溍兄弟的捐献家藏文物,就得再说说他们的父亲。朱家溍父亲朱文钧以相国世家、书画之余酷爱金石、博学精鉴,名重一时。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朱文钧即被聘为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碑帖,极为当世推重。
父亲朱文钧逝世后,母亲张宪祗遵遗嘱率家济、家濂、家源、家溍四个孩子分批将历代碑帖、古籍、书画、家具及其他文物捐诸各博物馆、研究所。
有收藏家评说:收藏之旨,历代藏家各异,然而似翼庵先生者古今罕有。朱家钧生逢乱世,民国早期市面上文物流散颇多,为了保护这些珍宝不使其流失外国,遂倾家产尽力搜罗,并与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约定,待社会安定之时,即化私为公,将所藏悉数献给国家,以图永久保存。
朱家第一批捐献在朱文钧去世后。1953年,朱家溍的母亲将丈夫有意向将所藏碑帖捐给故宫的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母亲对朱家四兄弟说:“你父亲曾经有这个诺言,我看现在已经到时候了。就用你们兄弟四个人的名义,办理捐赠手续吧。”兄弟四人当然都同意母亲的提议,于是写了一封书信给文物局,朱家的全部碑帖共七百余种无偿捐赠。
朱家溍回忆道:“父亲答应跟马衡院长做出这个诺言的时候,我才不到20岁,马衡院长说,你这份碑帖有系统的字都是国内独一无二的,那时候故宫还没有专门购文物的经费,说‘我打算跟行政院请一笔经费,约十万元,你看怎么样?’我父亲说,‘十万元当然不少了,不过我现在还在研究这个东西,我不能卖。你放心,等我身后之后连卖都不卖,我捐给故宫。’父亲就说了这么句话,我们都知道的。”
当时文物局派业务秘书罗福颐、徐邦达来朱家溍家点收,最后由文化部部长茅盾颁发奖状。文物局将这些碑帖拨交给故宫博物院。这是朱家第一次向国家捐献文物。
朱家将欧斋所藏七百余种汉唐碑帖捐入故宫博物院,其中有朱文钧以重金购获的《九成宫醴泉铭》北宋初拓未剜本,朱文钧由此自号“欧斋”。这是当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欧阳询《醴泉铭》拓本。欧斋所藏的拓本中,许多都为初拓本,也不乏孤本,如北宋拓汉《鲁峻碑》、初拓汉《张迁碑》“务”字不损本、北宋拓《云麾碑》和《集王圣教序》、宋拓《崔敦礼碑》和《麻姑仙坛记》及明拓《石鼓文》等。这七百余种碑帖,是一部体系完整的书法史。启功先生对此有“近代石墨之藏,无或逾此完且美也”之评价。
如果说以上的捐赠是为了父亲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捐赠则是朱家溍自己提议的。
1976年,这时候朱家溍的母亲已经去世十多年,朱家大哥家济也已经去世,由朱家溍提议,两位哥哥也同意,将家藏家具和多种古器物无偿捐赠给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最后,此次捐赠活动还由河北省政府给朱家颁了奖状。
朱家捐给承德避暑山庄的都是第一流的明清国宝级的古董。这些文物中尤以明清宫廷家具为重,包括黄花梨、紫檀、楠木等制作的大型多宝槅、条案、几案、宝座及床等一级文物,其中乾隆紫檀叠落式六足画桌等三件为国内仅存。著名学者王世襄在《萧山朱氏旧藏珍贵家具纪略》中认为:二十世纪前期,北京以收藏家具著称的有四大家:满洲红豆馆主溥西园,定兴觯斋郭世五,苍梧三秋阁关伯衡,萧山翼庵朱幼平,而收藏既富且精者,首推萧山朱氏。朱文钧所藏的古典家具中,明代紫檀夹头榫大画案和明代成国公旧藏紫檀四面平式雕螭纹画桌已先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分别捐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朱家溍回忆:“我当时听说外贸单位准备跟文物局说,要买这些东西,那么我不愿意让这批东西外出,外出出去价钱很少,我就把承德避暑山庄给约来了。”
也是1976年,朱家兄弟又将父亲两万余册历代古籍善本捐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朱文钧先生藏书之室题名曰“六唐人斋”,因其收有宋本唐人文集六种:《李长吉文集》四卷、《张文昌文集》四卷、《许用晦文集》二卷拾遗二卷、《孙可之文集》十卷、《司空表圣文集》十卷、《郑守愚文集》三卷,皆为藏书中之冠冕。朱家原有藏书十万卷,致多善本,也不乏孤本,在捐与社科院以前部分已辗转归于北京图书馆。父亲朱文钧藏书尤重旧钞名校,被傅沅叔赞为:“翼庵嗜藏古钞名校,具有神解。”袁励准先生也曾书一联“万卷琳琅昨日汲古阁,一船书画今之英光堂”,以赠翼庵先生,将宋代米芾的英光堂和明代毛晋的汲古阁与之相提并论。
当记者采访朱家溍的时候,就朱家捐赠的事情以为朱家溍会有多崇高的言辞,没想到朱家溍很朴素地说道:“那个时候,那个环境也使你不得不捐,那时候房子已经就剩了一间房了,蜗居了,怎么能接受回来那么些家具。而且那时候不能卖,一卖就到了二道贩子手里,大二道贩子,不是小二道贩子,就得出去了。那就捐,捐东西的时候,也越捐越觉得不能容纳东西了,这东西危险得很,也怕招来什么灾祸,这个顾虑也相当严重。我连我祖宗的画像,就是过去家里摆的供桌供祖宗的时候用的,我也考虑以后你要这东西传给谁,谁是靠得住的子孙,他们的家庭环境容不容许保留,干脆委托省博物馆保存它了,这祖宗的画像不能捐掉,只能说是委托它保存,它也有义务替我们家保存。”
朱家溍有四个子女,朱家溍唯一的儿子“七哥”,身高一米八多,堂堂一表,身材、面相、为人都酷似乃父。七哥是学科学的,文革时下放鞍山,娶当地文盲妻子,跟七哥识字读书恩爱至今。朱家溍告诉独子:“全捐了吧,你也呆在鞍山别回北京了。”习惯回避镜头的七哥双眼噙泪,只应了父亲一个“是”字。
朱家溍小女儿朱传荣说:“家藏的艺术品或者文物,它不是财产,不应该算作钱或者田地,它就是用钱买来之后,体现的是欣赏上的东西,它是多少年来文化的精华,它不是你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私有的东西。虽然经你手收集和保藏了很多年,但是它不应该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我们家人就没把这个东西当作自己私有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应该是产生过这个文化的环境里边的,所以它不应该流散到其他地方去,这个从我的祖父我的父亲这一辈人,都这么看。我们这一辈人,第一应该尊重父辈他们处理自己东西的权利,第二,我们全都赞成他们这样的做法。”
1994年中秋佳节,中国最早建馆的博物馆之一的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开放。这一天在书画馆展出了四件稀世珍品:北宋名家李成的《归牧图》、许道宁的《山水》、南宋画院四大家之一夏圭的《山水》及宋人画《邃堂幽静》。这些就是朱家溍向国家捐献的第四批珍贵文物,除上述四件外,尚有十一件历代法书、绘画精品等。这也是朱家溍最后一次向国家捐赠的文物了。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文物市场已经开放,古文物价格动辄数十万、上百万。朱家溍这次捐献的总价可达上千万,但是他毫不动心,依然无偿捐赠。“北京有几家大公司的老板无比惊讶:‘您有病吧!这可是价值几千万的东西,怎么不拿来“拍”一下呢?!’浙江省来的人竟然还问:‘您再想想,我们带去这些字画,可就再不回了!难道您不给子女们留下一点?’”他解释:“这是我家的家风,当年碑帖是父亲让我捐的。后来的捐赠,我征求过子女的意见,他们都同意,我就可以捐了。”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说:“朱家溍家里的生活并不是很好,到现在还住在一座平房里面,收入也不是很多。我记得有一次他还欠了故宫的钱,他夫人病重花了很多医药费,那么照理这个时候,他有一批东西捐献给了博物馆,他完全可以要点钱,他没要,结果欠下了大概有六七万块钱,他靠临摹古画凑钱给妻子交住院费。耄耋老人,一连画了好几年。到最后当然故宫知道了以后,觉得朱家溍,你有困难你就说,你别这样,后来就补助他钱了,就把欠的医药费给冲掉了,他有困难从来不跟人说,我觉得在收藏家里边,像这样的人品是绝无仅有的。”有好事之人问朱家溍为什么不将捐出的文物拍照出集子?他回道:“心爱的女人都走了,还留个照片干嘛?在街上撞见都难受!”
朱家四次捐赠文物,朱家溍称“我家自此与收藏无缘”。面对捐出去价值上亿的珍贵文物,记者自然要追问,朱家溍发现自己怎么解释,对方都是百思不得其解,不满足。朱家溍自己也觉得意犹未尽,直到他看到朱家的祖先朱凤标题写的对联“种树类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的时候,才觉得老祖宗早已经说出了自己未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