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勃河随想曲》(1983年)描绘了达勃河畔神奇迷人的风光和当地藏族同胞刚强、豪放的性格。在大型民族乐队中,加进了女高音(8人)、男高音(6人)哼唱的两个特殊声郡,使之与民族乐器交织在一起。《达勃河随想曲》中运用了一些藏族古老民歌的素材,并采用比较新颖的创作技法加以自由的发展,乐曲的调性变化频繁,音乐织体比较复杂,音响效果新鲜而动听,塑造了鲜明、独特的音乐形象。
《塔克拉玛干掠影》(1987年)是一部多乐章的民族交响音画,由《漠原》、《漠楼》、《漠舟》,《漠洲》四个乐章构成。旋律建立在新疆南部的民间音调基础之上,变化多端的节奏.变幻奠测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神秘而迷人的沙漠风光,现代作曲技巧的引入使音乐色彩更富于变化,尤其是在第二乐章《漠楼》中,无调性、多调性,微分音手法构成了神奇梦幻的海市蜃楼的景象。
属于这一类的民族管弦乐曲还有合奏《水之声》(阎惠昌曲)、《第二民族交响乐》(刘星曲)等。这类作品以开放的姿态努力借鉴国外器乐音乐的经验,大胆参考现代音乐观念和创作技巧,并努力使这些经验和技巧与民族的音乐思维相激荡和文汇,从而丰富了民族乐队的表现力。
八十年代以来的民族管弦乐创作,与以前的发展状况相比较,带有许多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思想观念到创作技法都体现了一种多元化的特点,因而作品的面貌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
第二,作曲家在创作中努力追求着体现民族乐队的独特风格和特有魅力,努力按民族管弦乐创作的特殊艺术规律来办事。例如,不再一意去追求“规范化”的民族乐队编制,也不去一意追寻民族音乐的“交响化”。
第三,广大的专业作曲家已认识到民族器乐创作的重要意义和丰富的表现力,因而老,中、青几代作曲家均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民族管弦乐曲的创作。指挥家。演奏家的创作亦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水平。
第四,随着演奏水平和创作水平的提高,“曲高和寡”的问题突现出来了。民族器乐创作已开始出现脱离广大群众的现象。一些“新潮”民乐作品,更是远远地脱离了音乐爱好者和专业音乐工作者。原本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器乐,与群众间的沟壑越来越大。这种状况加深了民族器乐发展的危机。让民族器乐重新贴近广大人民,重新成为群众音乐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新的、重要的任务。
§§§第四节 小 结
我国当代民族管弦乐队建设经历了四十年的历程,其发展的轨迹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曲线:五十年代主要成就是中,小型的合奏作品,以《翻身的日子》和《喜洋洋》等为代表:六七十年代在左倾文艺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与摧残之下,民族乐队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大断层。民族乐队在长期沉寂之后,迎来了八十年代的飞速崛起,其主要的成就是大型合奏作品和民族打击乐艺术的振兴,代表作品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和打击乐小合奏《老虎磨牙》等。
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创业,与世界各民族和地区的民族乐队相比,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队已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乐器,独特音色、独特表现力和独特风格的独特乐队。它体现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殊品格。保持,发扬这些可贵的艺术特点,应当是今后建设中国民族乐队的基本着眼点。进一步向西方交响乐队和各国民族乐队的优秀经验学习,同时进一步摆脱交响乐队模式的影响,进一步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和音乐观念,同时进一步突破西方音乐思维对民族音乐的制约,这双向的任务应该同等受到注重。
民族管弦乐——这是一片广袤而神奇的音乐沃土。
附:本章参考曲谱索引。
一、民族器乐合奏综合曲集。
《民族器乐广播曲选》,第一集——第六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管弦乐团编,音乐出版社1956 1961年间出版。
《民族器乐曲选》(一——三集),上海市文化局等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55-1956年间出版。
《民间器乐合奏曲集》第一集,上海乐团编,音乐出版社1956年版。
《民间器乐合奏曲集》第二集,朴东升等编曲,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
《中央歌舞团民族器乐创作曲选》第一集,中央歌舞团编,音乐出版社1959年版。
《新疆器乐曲集》(一),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
《少数民族器乐曲选》(合奏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
二,1949-1965年间的民乐合奏曲。
《春江花月夜》,古曲,秦鹏章、罗忠镕编配,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月儿高》,古曲,彭修文改编,音乐出版社1963年初版,1981年重版。
《大得胜》,山西民间乐曲,何化均、刘投森整理,音乐出版社1965年版。
《舟山锣鼓》,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舞团改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小磨坊》,杨洁明编曲,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
《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抚曲,彭修文配器,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
《陕北组曲》,马可曲,谢直心改编,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春节序曲》,李焕之曲,张子锐。谢直心配器,音乐出版社1960年版。
《翻身的日子》,朱践耳曲,音乐出版社1960年版。
《武术》,何彬编曲,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
《苏武》,中胡协奏曲,刘洙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
《喜洋洋》,刘明源曲,音乐出版社:963年版。
《京调》,顾冠仁编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风雪爬犁》、《驷马铜铃》,朱广庆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
《水库凯歌》,赵行如,高扬,李耀新、杨启才曲,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
《迎亲人》,臧东升.刘凤锦、何化均编曲,音乐出版社1965年版。
《旭日东升》,赵行如、董洪德曲,音乐出版社1965年版。
《东海渔歌》,马圣龙、顾冠仁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渔家组曲》,王石路曲,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
《南疆舞曲》,弹拨乐合奏,于庆祝编曲,音乐出版社1964年版。
《秋收忙》.弹拨乐合奏,俞良模曲,音乐出版社1965年版。
《三六》,弹拨乐合奏,民间乐曲,顾冠仁改编,音乐出版社1963年版。
三、1966- 1976年间的民乐合奏曲《子弟兵和老百姓》,晨耕,唐诃编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大寨红花遍地开》,许镜清曲,天津歌舞团民乐队改编,人民—奎学出版社1973年版。
《丰收锣鼓》,彭修文、蔡惠泉编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乱云飞》,据京剧《杜鹃山》同名唱段改编,彭修文编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74年版。
《昆仑盛开大寨花》——维吾尔族民乐合奏曲二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75年版。
四、1976年以来的民乐合奏曲。
《喜迎铁牛进苗寨》,芦笙,芒筒合奏,杨昌树、邵秀武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
《不屈的苏武》,二胡协奏曲,彭修文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月琴组曲,刘锡津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正气敢》,京胡协奏曲,杨巨方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
《汨罗江幻想曲》,筝协奏曲,李焕之曲,人民音乐出版社:984年版。
《走西口》,笛子协奏曲,西洋管弦乐队协奏,南维德,魏家稔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达勃河随想曲》,何训田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