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历史上,由具有相同艺术理想和艺术风格的作曲家所组成的群体就可以称之为“乐派”。18世纪下半叶海顿(1732—1809)、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维也纳古典乐派”。这三位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风格,同时又保持着传承关系。当时的维也纳,贵族阶层的音乐生活颇为活跃。每个宫廷都有自己的剧院、乐队,并经常举办舞会、音乐会。一些贵族还热衷于玩弄乐器或作曲,并以当艺术家的“保护者”为时髦。另一方面,维也纳普通市民的音乐生活也十分活跃。有少量公开卖票的音乐会,城郊歌剧院还经常上演民间歌剧,晚间在街间巷尾也能听到飘萦着的舞曲、小夜曲。此外,多民族的杂居,促使了欧洲各国的音乐渗入维也纳。因此,维也纳是当时一个欧洲的音乐中心。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进入维也纳之后,维也纳这个音乐中心就更为名符其实了。莫扎特在这里开始了独立的“自由艺术家”的生涯;海顿在这里享受到“自由的甜蜜”,晚年焕发青春;贝多芬也选择了这里,度过他的曲折、奋斗的一生。他们的音乐实践对欧洲音乐史产生了久远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同类推荐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本人从事声乐工作四十余载,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歌声更美妙”。虽无甚成就,却有许多教训和体会。在几位好友的鼓励、鞭策下,将这些实际感受付诸文字,这对我十分艰巨,但很有意义。通过归纳整理,首先自己得到充实提高,同时也尽了一位声乐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热门推荐
亲情·珍惜来自父母的唠叨
在成长的路上,你是否注意过那双在你跌倒的时候扶起你的大手?在外漂泊的时候,你是否想起过在家中盼望你归来的父母?在偌大的世界中,你可曾记得家给予你的温暖?亲情与爱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默默地等你回来,不是每一个人连你最痛最狼狈的模样都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为你付出所有,可是父母却这样地爱着你。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遗憾,但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痛的遗憾。除了学习和工作之外,请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吧!阅读《卓越青少年成才励志馆:亲情·珍惜来自父母的唠叨》你就会明白,亲情是多么难得和美妙的一种情感。学着让那份带着浓浓亲情的爱,常驻在你我心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