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炒肉是西峡县民间的一道特色菜,也不知哪朝哪代老百姓发明的,反正家喻户晓。你到家里做客,酒喝得脸泛红时,主人便端上一盘内有暗黄色的酸菜、雪白的肥肉片、三五个红得耀眼的山椒的酸菜炒肉,看看就振奋精神。吃着肉肥而不腻,菜酸中带甜,甜中透辣。任你舌头被酒精弄得多麻木,只两嘴这号菜就想继续“疯”。
后来县城酒店多了,在抢夺生意的大战中,老板们精,争相把这道菜也提拔到豪华岗位,让它与鱼鳖虾蟹为伍,堂而皇之地走上有扭着杨柳细腰的服务小姐专门斟酒的桌上。而且大凡上此菜时,满脸堆笑的老板也跟到桌前,说:“尝尝,这是俺山野小县的土玩意儿,别嫌害(方言,坏、差劲的意思),供各位贵宾一笑。”
老板的语言很谦卑,但眉眼里,却放射着一副得意扬扬、引以为荣的神采。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峡人,每遇到这场面,每听到外地宾客的赞叹,自然一样兴奋。但好景不长,渐渐地,这场面少了,赞叹声悄然而去,换成了埋怨声,甚至责难声。
它的主要成分是酸菜,民间用的是各类蔬菜外层的半老叶子。厚墩墩的,筋多,生炒不好吃。喂猪喂鸡或者扔了吧,很可惜的,老百姓便专门用来做酸菜。制作方法是先煮到七成熟,捞到罐内,浇点米汤,隔上三五天便成了。因为又煮又泡又发酵的,菜筋已胀开了,吃着一不往牙缝钻,二是带着韧劲儿,有嚼头。而酒店制作的酸菜吧,用料全系嫩得滴水的菜心,加上滚水一煮,发酵数日,猛火爆炒的程序,进盘后已不成形。夹起来一塌糊涂,放嘴里绝对不用劳驾牙齿,直截了当就咽下去了,没一点品品味儿的机会,你说多没意思,谁愿吃?
我也时不时地进酒店,没上菜前人们总用打牌玩麻将熬时间。我不会,便进厨房看做菜,于是和一位厨师谈了以上看法。厨师说:“办酒店是为了赚钱,半老叶子在市面上五六分钱一斤,制成酸菜能值几个?炒成盘也卖不上价。”
我说:“蒙外地人嘛,他们又不知道。”
厨师说:“酒桌上外地人是多,但大部分都是咱这里人掏腰包请客的,酸菜炒肉蒙得住吗?”
我说:“嫩酸菜倒便于要价,可是没有人吃了,一分钱都赚不来,不等于零?”
厨师说:“哪家像样的酒店不会做百十道菜啊,没人吃了干脆不做,它算啥?没它酒店照样赚钱。”
我终于明白了。
如今,酸菜炒肉已在县城各酒店绝迹。它从民间走进豪华,又从豪华回归民间,命运也够坎坷啦。同情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但又想: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丰碑式的大诗人都被冷淡了,何况一盘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