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44200000018

第18章 谷林先生(1)

看看他所写的信,几乎都与阅读相关,不是谈书就是论文,而且论得格外细致,喜从字里行间落笔,发现他人所忽略的。

谷林先生所写的那些书信会被友人收集出版是他不曾想到的吧。

2009年,记得是4月,我去参观全国书市,恰巧碰到董宁文兄,知他正编《谷林书简》,我说好,我也回去找找看。一找,果然找到几封,就扫描了,发给他。不想真的出来了,而且出得那样快,那样好,纸墨好,装帧好,不厚也不薄,简洁又清雅。

那书真的适合谷林先生,适合他的那些文字,一个人,轻轻的,对你说,你就安安静静听吧。

我与他仅见过一面。

那是1997年,转眼已经十六年了。他过世也四年了,享年九十,算得高寿。

那次,我是去北京开会。

我去看他,找了很久,才找到他住的地方:一间小屋,不甚明亮。

我们当时说了些什么,现在已经记不得了,记得的是当时感觉:他真的是很老了,而且身体也虚弱。这也就是我后来写信给他时,嘱他不用回信的原因。我觉得他信写多了。于他年事已高的状态,写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何况他又那么认真,每一字都写得端端正正。在我编辑《书屋》的时候,所接到的来信之中,除了水哥赵丽雅①,恐怕再无第二人,能将一手钢笔小楷,写得那么漂亮了。

谷林先生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看看他所写的信,几乎都与阅读相关,不是谈书就是论文,而且论得格外细致,喜从字里行间落笔,发现他人所忽略的,他给《书屋》写的文字自然也是这样的文字。

① 赵丽雅(1954-),浙江诸暨人,原《读书》杂志编辑,笔名扬之水,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有著作《诗经名物新证》等。

看着他的这些文字,以及他给友人的书信,你能看到他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读书生活。

他从这本书读到那本书,又从那本书读到这本书,从早到晚,反复摩挲,总感觉到“读日无多”。

这样的人,在今天,想来不会很多了(为了活着能读书,他做了一辈子会计工作,我是这样感觉他的)。

下面,我将我找到的他给我的书信录下(又找到了几封新的),寄托我对他的怀念:

周实同志:

十六日寄下的第三期《书屋》,已于廿二日收到,谢谢。在此之前,倪子明①同志转交来自创刊以来的四期杂志,都早收到,没有及时复谢,尚乞见谅。附笺一纸诵悉,这是头一回见到您的手迹,很高兴,而且“纸短情长”,果然古语不虚。子明同志向我转述过您和朱健②同志的简况,希望此后通过多读您的编撰,得到更多的了解。我不上班,已是第八年了,平素很少出门,全赖书刊和邮翰得到一些信息,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只是无以报称,不免惭愧,而且闲散既久,意怠日增,看书慢,动笔迟,简直无可救药。目力渐差,阅读已离不开放大镜,记忆又复衰退,如阅读中没有随时用笔在书边略有勾记,稍迟即浑忘手边的书是已经翻过抑犹未寓目,一点影子也不能留下。偶然想起少日一二情状,既有感于岁月如流,也不禁愀怅此日之衰朽可掬。草草奉报,书不尽意,敬颂

撰祺!

劳祖德上

1996.04.27

① 倪子明(1919-2010),安徽桐城人,原三联书店总编辑,1978年,曾与范用、陈翰伯、陈原等人一起突破思想禁锢,酝酿筹备创办《读书》杂志,开创了“读书无禁区”的先河。

② 朱健(1923-),原名杨镇畿、杨竹剑,山东郓城人,“七月派”诗人。

周实同志:

5月7日手翰,早于当月11日奉到,一直搁在案头。殷嘱“不要回信”,倍感垂爱之深。昨日又得赐寄第4期《书屋》两册,附柬问有新作能续供采择否,甚惭无以报谢厚意,但一定牢记雅令,如读写小有构筑,自当誉录就正。

昨天曾给《读书》的编辑赵丽雅同志去一信,告诉她刚读完《书屋》第四期,非常喜欢,向她推荐,并提出我的看法,认为此刊后来居上,足为《读书》劲敌。此刊装帧设计好,纸墨好,定价又为同类刊物中最低廉的,更主要的自然是采录的文章,封面所列要目各篇,果然名下无虚,珠玉纷呈。忆杨荣国①教授,谈周作人②文章,即在舒、张③两公历来作品中论之,亦是上乘之作。林散之④的诗,卧龙生⑤的文,都是闻所未闻,大开眼界。我乃得于此中安一席以吹竽,不觉声光倍增,殊感附骥提携之惠。

从电视气象预告获知,你们那边高踞峰巅,压倒南北,编务纷繁,贤劳足念。援惠书叮咛之例,此笺草草输忱,不足挂怀,勿以见复可也。顺颂编祺!劳祖德上1996.07.16周实兄:

国庆节接到短柬,拖延未即复,因为您问我有“长一点的新作”否,深感厚爱,甚欲有以奉报,而衰惫委顿,迄无成就。自然还想努力,要是能写出稍像样子的东西来,一定呈教。

已近年尾,正拟叩谢长期寄赠贵刊的高情,以一卡申贺岁禧,适得山西一位读者给我的一篇稿子,信上说,是读了《书屋》上丁东①谈郭老《逢场作戏的悲哀》一文触发的,下面又写了“专恳”两字,语焉不详,揣其意似欲望我为之推荐刊发。这位读者与我通问不久,没有见过面,只知其为一个年轻人而已。文字尚通达,说不上怎么好。兹附上审评,可用则用,如认为不合用,则乞费心按其稿末所注地址迳退给他。这不免添您的麻烦,甚以为歉。

草草数行,聊通微忱,敬祝岁月更新,万事如意!

劳祖德上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① 杨荣国(1907-1978),湖南长沙人,哲学家。

② 周作人(1885-1967),鲁迅之弟,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③ “舒、张两公”即舒芜和张中行。舒芜(1922-2009),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张中行(1909-2006),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④ 林散之(1898-1989),安徽和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⑤ 卧龙生(1930-1997),河南省镇平县人,原名牛鹤亭,台湾武侠小说作家。

周实兄:

承赐贺卡,甚感关注,去年腊月廿三日收到的,转眼便将兼旬。太阳要西下,绳子缚不住,真是徒唤奈何!读费孝通②《逝者如斯》,不觉感慨,一直拟写一点儿感想,书是从《读书》前编辑赵丽雅兄处借来,那时还住在病院里,出院后又读了一遍,思绪乱,着笔难,竟拖延了一年多。现在算是“挤”出来了,敬以寄呈《书屋》,滥竽未足充数,即乞裁定!如果能续有所作,甚乐呈正,只是总觉得老景颓唐,未必有成耳。顺颂

撰祺!

弟劳祖德上

1997.1.11

周实同志:

顷接寄示清样,遵即阅一过附上。初校认真,毫无差错,所空缺的罕用字,我改写了。但引费先生③原文,则只好照旧。您太客气,竟把这说作给我添麻烦,哪能这般说!《书屋》很出色,拙稿能挤占,不胜厚幸。此间东四邮局,有第二期的《书屋》零售,我见到了很感欣慰。上海的《书城》和北京的《博览群书》都没有零售的,更不要说江苏的《书与人》了。不知还能联系几个大城市的中心书店发行工作比较在行的为之代售代订否。总之,读者中必有伯乐,贵刊像现在这般出力办下去,定卜前途光明。率复,顺颂

撰祺!

劳祖德

1997.4.11

① 丁东(1951-),曾供职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现居北京,主要从事当代民间思想史和“文革”史的研究。

②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

③ 这里指的是费孝通。

同类推荐
  • 张爱玲学

    张爱玲学

    《张爱玲学》是一本非常不一样的“张论”。作者从批评、考证、钩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张爱玲本人及她的小说。本书是高全之参加张爱玲的海葬葬礼之后,有感坊间满箩盛筐的张理论疏漏与错读竞相夺目,于是花了十年时间完成的一部作品。他以不同于学院内文学评论者的独特视角,以版本学家一般周密的考证研究功夫、科学论证式的逻辑架构,以及温敦典重的质实文字,就张爱玲小说的诸多层面做了深刻的研究与开掘;并对坊间张理论的疏漏、错读,以及两岸文坛有关张爱玲政治笔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与驳诘,是一种开创新河的尝试。
  • 最好相思不相负:古代才女的情与诗

    最好相思不相负:古代才女的情与诗

    作者才情堪比安意如、白落梅,用绝美的文字风格,辅以情意缱绻的古典涛词,讲述了33位古代著名才女且行且爱的一生:上官婉儿与初恋李贤、蔡文姬与夫君卫仲道、薛涛与才子元稹、鱼玄机与词人温庭筠等。她们为了一颗初心再次相逢,她们为了一次邂逅恋上红尘,她们为情一次次爱恨缠绵抛却锦瑟华年。中国古代至真至情的女诗人,从历史长河中踏歌而来,掀起阵阵涟漪。她们为情而涛,因爱而行。无法拾捡过去、将来,只在当时付与了一行行倾心刻骨的诗句。美好的爱情令人心动,痴情哀婉的诗篇催人泪下。翻开这本书,拉开历史的罅隙,让所有喜欢古典诗词、向往爱情的文艺青年总能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
  • 宋词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两宋为词史极峰,诸体大备,风姿多彩,流派竞辉。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
  • 人间最美是柳词

    人间最美是柳词

    他是坠入凡尘的仙子,他是放荡不羁的浪子,他是诗书满腹的才子;他奉旨填词,他偎红倚翠,他宦海沉浮,他羁旅劳顿,他孤独地走,他寂寞地哭。他很穷困,却又富有,他很卑微,却又伟大,他很惆怅,却又精彩。这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千古词人柳永。亲爱的读者,一起读读柳词吧:抛了光阴,忘了年毕。
  • 那纯然灵透的眼神

    那纯然灵透的眼神

    《那纯然灵透的眼神》将曾有过的情谊、挂念、怀想默默地留守在心的底潭。许久许久之后,那将会成为心底之泉,泪溢欣甜。一阵大雨,天即放晴,被大雨淋漓过的碧郁松柏还滴挂着晶莹的雨珠,倾泻着新阳的山林,散发着沁入心扉的气息。古老中透出了新鲜的力量,那力量动撼人心。一生桀骜的老人,动情之时竟能号啕得泪流满面,可想而知,这泪水里饱含了多少不堪回首的怆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