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卢嘉锡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我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制定科学远景规划,一幅关于我国科学事业如何发展的宏伟蓝图,将由广大科学家运用集体的聪明才智描绘而成。能够参加这个意义重大的会议,卢嘉锡心中充满了自豪感和使命感。
会议在北京西郊宾馆隆重开幕,周恩来总理、李富春、聂荣臻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周总理在听取了主持具体工作的领导详细的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要发展科学,单纯从任务出发是不够的,还应该从学科出发。他建议每个学科组都提出一个好的中心课题。
周总理的意见传达后,卢嘉锡感到既兴奋又惊讶、总理并不是搞自然科学的,怎么对发展科学的事说得如此切中要害呢!一种深深的敬佩之情,在卢嘉锡心中油然升起。“从学科方面出发”是他由来已久的心愿。
会议期间,卢嘉锡和唐敖庆一起反复思考、商量,最后认定从化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中心课题,还是“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比较好。这一提议得到了化学家们的认同和赞赏,很快被确定下来。
参加化学组的十几位代表基本上都是学部委员,而且大部分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化学家。刚刚40岁的卢嘉锡和唐敖庆在组内是最年轻的两位。除正式代表外,还有刚从国外留学归来,被卢嘉锡“拉”到会上的蔡启瑞教授。
化学组的组长是数理化学部副主任、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教授。杨教授年逾花甲,德高望重,他十分器重卢嘉锡和唐敖庆,这两位年轻的化学家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中心课题确定后,他就把制定化学学科规划的文字工作交给了这两位助手。
一连几天,卢嘉锡和唐敖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埋头苦干。每一句话都要经过反复斟酌,每一个提法都要经过仔细推敲。这个规划,不知耗去了两个人多少心血。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规划顺利通过时,卢嘉锡和唐敖庆相视一笑,感受了大家真诚的理解后的由衷的欣慰。
说起来,卢嘉锡和唐敖庆的交往和合作,早在相识之初就已开始,并且把这份珍贵的友情整整保持了一生。
认识这两位化学家的人都说,二人“由表及里”完全相似:一样中等偏胖的身材,同年出生,都戴着近视眼镜;都热爱教育和科研;都有一付洪亮的大嗓门;性格也都是热情、豪放、健谈、待人诚挚,个性坚强,毅力超人。每次开会聚在一起,两个人总是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住在一个房间,聊天散步,几乎形影不离。久而久之,有人戏称这两位遨游在微观世界里的学者是“一个共价键联结着的两个原子”。
卢嘉锡和唐敖庆不仅在学业上共同切磋,互相促进,而且在事业上也是相互促进,相互鼎力支持。1953年初夏,卢嘉锡在北京参加中国化学会的学术会议和综合大学工作会议。此时也在京参加中国化学会会议的唐敖庆,听说卢嘉锡的两名首批研究生正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进修有关实验,做完实验后马上分配工作,就匆匆忙忙地找到卢嘉锡:
“嘉锡,你舍得让您的研究生毕业后到我那里工作吗?”
“怎么会舍不得呢!喏,胡玉才——就是他,已经分配到您那里,很快就会去报到的。”卢嘉锡知道唐敖庆正缺人手,早就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想——”
“还有什么事吗?”卢嘉锡看好友欲言又止,忙问。
“我想,另一个?噢,叫郑作光……我也要,两个我都要!”唐敖庆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卢嘉锡。
“作光,你愿不愿意跟着唐先生?”卢嘉锡微笑着问站在身边的心爱的弟子。
“当然愿意!”郑作光不假思索地回答。
当时,他已接到要他去山东大学报到的通知。论条件,地处青岛的山东大学要比刚刚创办的东北人民大学好得多,但他早就从导师那儿和一些学术刊物上了解到唐先生“学问特棒”,只要能跟随名师学习、工作,就是再苦,他也不怕。
后来,经过一番交涉,卢嘉锡把两个大弟子都“移交”给了唐敖庆。
这件事,使唐敖庆深受感动,正是共同的事业和追求,把两个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还有一件事令唐敖庆终生难忘。
有一次在京开会,两个人住在同一个房间。第二天早晨,唐敖庆照例7点钟起来,却发现卢嘉锡已靠在窗口.借着晨曦正聚精会神的看书。比起南方来,北京的黎明要迟到许多,习惯早起的卢嘉锡没有开灯,唯恐惊扰了对方的睡眠。一瞬间,唐敖庆感到自己内心深处,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卢嘉锡,使他如此珍惜这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是什么力量凝成了卢嘉锡那颗善良的心,使他时时刻刻想着别人,关心、爱护着他身边的人?
那个清晨,那一抹晨曦,那个窗口握书晨读的身影,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唐敖庆的记忆中。
卢嘉锡和唐敖庆在各自拥有的学科领域,携手跋涉,并肩攀登,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分别被誉为我国“结构化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和“量子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两个人的友谊也在化学发展史上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