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夏天,地处黄海之滨的青岛正值旅游旺季,无数避暑、度假的游人,尽情享受着凉爽的海风、清新的空气和醉人的美景。
与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海滨相比,山东大学(当时在青岛,后迁至济南)的校园当然冷清得多。茂密的古树遮挡炫目的阳光,使校园显得格外清幽、静谧。暑假时节,学生大都离校回家了,只有校园里的各种鲜花开得色彩缤纷,热热闹闹。
高教部组织的“综合大学理科教学研究座谈会”、“高等数学讲习班”、“物质结构讲习班”同时在山东大学举行,使暑期的校园顿时活跃了起来。
自从回到厦大后,卢嘉锡心里轻松了一些,可是他的工作不仅未因此减少,反而越来越繁重了,甚至连假期也没法休息了。
这一年夏天,他和东北人民大学的唐敖庆教授,受高教部委托,共同主持“物质结构讲习班”,并担任主讲。
作为国内享有盛名的教授,讲课对他们两个来说是得心应手的事。不过,这次他们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大学生,而是来自大江南北的高校教师。通过短期培训,这些人必须能够独立承担物质结构教学工作。卢嘉锡和唐敖庆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
开课后,卢嘉锡从晶体化学起讲,唐敖庆由量子化学基础开篇。两个人配合默契,凭借深入浅出、生动自然的讲解,为学员们展现了物质结构世界的神奇和瑰丽。在教学功底上,卢嘉锡兼有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特点,唐敖庆则在纯理论方面造诣精深,两个人在讲学中各展己长,相得益彰。
同时来青岛的还有吴征铠和徐光宪两位教授,他们本来是参加“教研会”的,因为和卢嘉锡、唐敖庆早有交往又是同行,会议间隙也抽时间来讲习班听课。后来,卢嘉锡也请二人上台讲一些课,讲习班的气氛更加活跃。
青岛讲学获得了巨大成功,卢嘉锡、唐敖庆在国内声望骤增。高教部认为办这种讲习班效果不错,决定第二年在北京大学再次举办。于是,卢嘉锡和唐敖庆又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假期”。
盛夏的北京酷热难忍,可是由于青岛讲习班的轰动效应,报名参加培训的人更加踊跃,实际人数比预想的多出l倍以上。培训计划因此被打乱,临时改成两个班同时上课,好在这次担任主讲的除卢嘉锡和唐敖庆以外,又增加了吴征铠和徐光宪两位教授。
两次讲学,四位教授为以后国内高校化学系普遍开设物质结构课程,打下了知识基础,很多后来在该课程教学中大显身手的教师,都是这两次讲习班培养出来的。60年代以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和卢嘉锡创办的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单位,成为我国结构化学研究的三个主要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
后来,受高教部委托,卢嘉锡、唐敖庆、吴征铠、徐光宪再次聚青岛,共同编写一部的物质结构教材,度过一段令四人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每天早晨起来,四个人就分别伏案疾书:卢嘉锡负责晶体化学部分,唐敖庆负责量子化学基础,吴征铠负责分子光谱,徐光宪负责化学键理论。房间里静悄悄,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虽然各自的任务不同,但4个人的心是相通的:那就是宁可少吃一顿饭,少睡一晚觉,也要尽快编写出一部高质量的教材来。
直到傍晚,他们才停下笔,舒展一下因工作了一整天而显得有些僵硬的身体,简单地吃点东西。然后,相约去海边散步。
青岛傍晚的美景令人心醉。海风习习,落日晚霞,潮涨潮落,风起云飞,置身这人间仙境,怎能不让人顿感心胸开阔、其乐无穷呢!
四个人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畅谈编书心得及各自的人生理想。可惜,一场全国性的反右斗争打断了他们的编写计划。后来,年轻的徐光宪编著出版了《物质结构》一书,作为高校化学系的正式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