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宫遭受一次无法恢复的灾难,损失巨大,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些好处。清理完毕的建福宫为皇帝提供了一个可供娱乐的绝佳之地。皇宫的御花园亭台楼阁,假山环绕,根本没有足够大的空间。而建福宫的空地则可以让皇帝自由地进行户外活动。1923年10月22日,紫禁城内举行了第一次网球对战赛。我和皇后的弟弟润麟一组,皇帝同他的弟弟溥杰一组,至于比赛结果,完全没有悬念。不过,若是1934年我们能再次对战,胜负两方恐怕要调换一下了。
1923年年底之前,我和皇帝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我对他而言不再是帝师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皇帝大婚后,我觐见皇帝的时间和地点变得不确定,因为皇帝不必在毓庆宫学习。不过,我还是可以每天和皇帝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们见面的地方可能是寝宫也可能是御花园(皇帝与妃嫔专用的散心场所),或者是建福宫的空地上。
除了户外运动,宣统皇帝还有很多事情可做。遣散太监后,皇帝改革的心情非常急切,不过总遭到内务府的阻拦。皇帝逐渐明白,内务府总管大臣不能再是绍英,而应该是一位刚正不阿,富有经验的人。不然,改革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但是,皇帝很苦恼,因为没有一位满族人符合上述条件。
之后,宣统皇帝明白这个职位必须得由汉族人来担任。不久,皇帝发现有几位汉人非常符合条件。这些人不但学问渊博,也曾在宫廷任职,最重要的是,他们多次拒绝民国政府提供的官职,可见这些人对朝廷忠心耿耿,而且他们的名望会给步入黄昏期的宫廷带来更多的光明。这些人当中包括罗振玉、王国维以及郑孝胥。罗振玉和王国维名扬海外,前者是历史界的泰斗,后者为考古界的权威;郑孝胥也是非常忠于皇室的人,不过当时知道他的西方人很少。
宣统皇帝首次召见郑孝胥是在1923年下半年。当时,帝师陈宝琛向皇帝推荐了他。皇帝只是和他交谈过两次,就非常赏识这个人的品格,希望能同他交好。我和他也有交流,有一次,我同郑孝胥父子就宫廷的黑暗以及皇帝的政权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后来,皇帝向我询问对郑孝胥的评价,我说,我到访中国已有25年之久,他是让我最为敬佩的人。
郑孝胥,字苏戡,曾在朝中任职,做过文官也管理过军事机构,可谓是前程十分光明。因为忠于朝廷,民国成立时,他果断地拒绝民国政府提供的官职,可见他并不是醉心功名之人。他曾写诗给自己的儿子,告诫他“功名如鸿毛”。郑孝胥反对共和政体,对皇室的忠诚让他拒绝为民国政府效力。另外,他也不看重富裕的生活,否则在我同他相识的时候,他早就能够富甲一方了。他宁可做一个贫苦的人,以变卖书画谋生。
郑孝胥在民国建立后专注文学,在书法和诗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中国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却依旧精神矍铄,像年轻人那样充满朝气。对于郑孝胥而言,他的信仰便是对清朝忠诚,这也是他极为爱国的表现。他反对共和,认为国家因革命陷入深渊。1912年,当他听到皇帝放弃皇权时,便作诗一首,感叹“大乱从此起”,这句诗可谓是对中国的一句预言。
这位不图功名,不肯效忠民国政府的郑孝胥接受了宣统皇帝的任命,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负责改革内务府的制度。表面上,内务府由绍英同他一起负责,但这只不过是为了保全绍英的颜面。宫廷的人不久便明白,郑孝胥完全掌握着内务府的大权。对此,利益遭受损害的一些人立即反对郑孝胥,并对他实施恐吓。但是,郑孝胥是一位勇敢的人,完全无视这样的威胁。他上任不久,便受到一位蒙古族的亲王的宴请。我们在宴会上相遇,他给我看收到的威胁信。信中说如果他不立刻离开内务府,就要取他的性命。然后,我看着郑孝胥撕了这些信件。这些威胁对郑孝胥而言根本不是阻碍,真正让他遭受阻碍的是一个联盟。联盟由一些满族亲王以及在内阁和民国政府握有权势的人组成,他们对郑孝胥非常憎恨。
内务府也想尽办法逼迫郑孝胥离职,他们不惜使用卑鄙的手段诋毁郑孝胥,说他是为了掌控宫廷内的珍宝才接受内务府总管大臣的。郑孝胥的操守人尽皆知,没有人相信这谣言。他可以继续整顿内务府,三个月后,宫中每月都可以省下好几千元的开支。事实证明,郑孝胥如果能继续整顿内务府,宫中财政合理化将指日可待。
1924年年初,宣统皇帝将御花园的一座楼阁赐给了我,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宫中的官员告诉我的)。这座阁楼名为“养性斋”,意指“修心养性的地方”,分上下两层,位于御花园的西南方,距皇帝的养心殿非常近。皇帝考虑到我是西方人,阁楼均按欧式风格来修筑。如果他能够提前询问我的意见,我肯定会在里面摆一些具有中国风味的家具,也会摆放我收藏的书籍,让阁楼显得更别致。阁楼里有几间房子,其中一间是卧室。阁楼一侧还有一间房子,用来安置我自己的侍从和宫中的侍从。皇帝时常和我在这里见面,我们像普通朋友那样相处。平时,我也可以在这里休息或者读书写字,消磨大部分的时光。有时,皇帝会命他的侍从将御膳带到阁楼来,和我在这里用膳。偶尔,皇帝也会带几位皇室成员过来用膳。另外,皇后以及端康太妃也是这里的常客,她们也时常在这里用膳。通常,皇后由伊莎贝尔·英格拉姆小姐陪伴着。这位美国姑娘曾经负责教授皇后的英语,后来嫁到了宫廷。有时,皇帝会让我去储秀宫同他一起用膳,那是皇后的寝宫,也是一处不拘礼节的地方。
皇帝经常带人到阁楼来,其中有一位倔强的老忠臣,叫辜鸿铭。当时,皇帝是私下召见他,并让他在御花园用膳。他以前未曾有过被召见的经历,因此非常激动以至于不知所措。他一直非常沉默,小心谨慎,这不是他平日的样子(我曾见过他)。虽然年轻的皇帝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与我们交谈着,但他依旧紧张到无法说话。后来辜鸿铭一直以这段经历为骄傲,据说他临终之前,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仍然让他感到宽慰。
辜鸿铭曾留学苏格兰,结交了很多外国友人,但仍然忠诚于皇帝,而且排斥西方人。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更加排斥西方人,并且认为是西方思潮导致了中国革命爆发。他一直反对西方的思想,认为它同中国传统精神格格不入。他曾说:“这种暴力行为是由英国和美国传入中国的,这是中国爆发革命,推行共和政体的罪恶之源。中国那纯粹的精神是世界文明最为珍贵的一部分,却因为革命遭到破坏,假如再不停止革命,那么欧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会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