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溥杰为了顺利实施计划,多次在紫禁城和使馆区奔走,他每一次出宫都会带上一些小皮箱。他这样来来回回,而且还搬动这么多箱子,势必会引起宫里人的怀疑。还有一个理由值得相信,那就是溥杰的仆人已经秘密地将他们的计划告诉了醇亲王,皇帝为此做的准备也引起了太监们的注意。最终的结果便是一个紧急的电话将内务府的大臣们召集到宫里,所有大门的门卫都被更换,只要皇帝离开,不管从哪里走都会遇到阻碍。皇帝最后希望大使可以主动帮助他,所以他主动向大使打电话求救,不过就算大使真的派车过去,皇帝也根本无法上车。
参与这次计划并负有主要责任的王公却依然在幕后,并拒绝承认和此事有关。而且在这位王公的恳求下,皇上和溥杰都采取了沉默的政策,他们的沉默并不会对他们带来什么后果,毕竟作为醇亲王的儿子,他们就算态度倔强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但不幸的是,那些参与了这次计划但作用却很微小的低级官员们却无法逃脱惩罚。
不过对于这次计划的失败,宣统皇帝比我想象中还要沮丧,他急于想从那被奴役的地位中解脱出来,我感到很迷惑。不过等我们谈话结束之后,我相信这个计划并不是皇上提出来的,他只是被劝服成为一个领袖角色,这件事的真正推动者应该是那一位王公(我始终不愿意提起他的名字)。
皇帝和溥杰的沉默让内务府的官员还有王公们感到不安,虽然其中一位王公是假装的,怀疑我是主谋的说法很快在宫中流传。这样的怀疑最早出现在皇帝生日当天,以往我到宫中祝贺都会得到王公和官员们的特别关照,但这一次招待我的却只有普通的茶点,直到我离开,和我说过话的也只有苏拉和太监。
我的同事陈宝琛在第二天拜访我,可能或多或少他也受到了内务府的委托问我一些问题,以便打听到什么蛛丝马迹。我不会告诉他我所知道的事情,也不会告诉他我所怀疑的事情,我确定地告诉他我与此事毫不相干,不过他看起来并不相信。
第二位拜访我的是民国总统的一位秘书,他给我带来了一个让我吃惊的消息:民国政府、议会成员、曹锟将军、吴佩孚元帅还有前总统徐世昌都知道了此事,并把我当成了这场阴谋的罪魁祸首。面对他的疑问,我的回答和答复陈宝琛的一模一样。就算后来我们进行了两次会面,我也没有多说什么,他却是告诉我政府已经决定彻查此事,并已经授权王怀庆将军调查那些明显被收买但是作用微乎其微却又必不可少的仆人和侍卫,这样看来,那些不幸的人又要遭受折磨了。
幸运的是,这些极端的手段还未使用,整件事情的真相便大白于天下了,此事引起的骚动也突然消失了。4月18日,我给一位英国官员写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皇帝并没有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或限制,他只和我说,守卫城门的那些侍卫曾被人警告,如果放他出去就要被枪毙。他的私人电话也还保留着,这真是万幸。那些官员都很庆幸自己在这次的事件中没受到牵连,要不然他们就要被贬为庶民了。我认为,这件事得以平息的原因在于那位位高权重的王爷,他被卷入了这件事中。我得知皇帝已经让他在天津建了一座房子,房子在英租界,和那位王爷的房子相隔不远。前几天,那位王爷来拜访我,告诉我那座房子是他本人的,如果皇帝能够成功出走,那里就属于皇帝的住所了。与此同时,他还恳请我不要向任何人提起这件事。显然,他们应该会派我到那里和皇帝会合,并安排皇帝出国。我可以想象得到,那位王爷想让张作霖做皇帝的庇护。我突然想起,那位王爷与张作霖交情不浅。
在这件事情之中,皇上并不知道这个密谋进一步的细节,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可以离开紫禁城,前往国外的愿望即将实现。
后来,我从一些零碎的证据中发现,皇上是不可能出国的,整个计划的真正目的是将皇上送往东北。在天津,张勋会成为皇上的护卫和保护人,并在那里告诉皇上他应该先祭拜位于沈阳的祖先陵墓,并宣布他的婚礼。只要皇上同意了前去满洲并成功到达,那么他也就受到了真正统治者的直接保护。
由此可以看出,这次计划的真正主谋是满洲权势军阀张作霖,以及他的姻亲张勋。而那一位不知道名字的王公,其实在这件事情中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安排皇帝出走,并将他平安送到天津。对张作霖来说,不管这个计划是否成功,他都不会被怀疑,这也是这个计划为何会选择皇上大婚后的几周执行的原因,这样皇上就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去东北,因为祭祖是最好的借口。
尽管整个计划被要求严格保密,但是谣言却在宫里传播开,说是可能发生大事。而这个谣言,是在计划出逃的两天前,皇后的父亲荣源拜访了自己的一位美国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局势的担心,因为他从那位知情人那里得知五天内将发生大事。内务府和皇室对皇上计划逃离的那天晚上,才有所警觉,并对皇上采取了严密的监视。
现在我们弄清了皇上如果离开紫禁城会引起中国政界怎样的动荡,当时华北的掌权者在原则上是不反对皇上自由行动,他们自然知道皇上不能成为国家的囚犯。不过让人们猜疑皇上的目的地是东北,局势就会立即动荡起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在东北建立一个以张作霖为幕后的皇权,那么从北京到洛阳一带的政治军事集团,就会受到最大的威胁。
计划最终失败,虽然那位王公不值得提及,或者是没有经过他允许我不会透露他的名字,但张作霖还是不会原谅他这一次的失败,每次提到这位王公他都不高兴。而张勋对这次的失败,也是感到非常失望,这也让他加速了自己大限的到来,于同年9月去世。
皇帝秘密出走的事情直到三个月之后才被外国的一些记者刊登出来,不过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在我的私人谈话中,我也很少提及。皇帝开始投入到其他的事情中,那就是对皇室财务和管理进行调查的委员会的工作中。如果没有皇帝的鼓励和坚持,这个委员会是不会和顽固反抗的内务府进行抗争的,毕竟这个委员会除了一个汉人之外,其他都是内务府成员。
那时,皇帝突然发布了一个让宫廷惊慌的诏令,在诏令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内务府开销的不满,要求从现在的600万减至50万。但这不是让内务府受打击的主因,真正打击内务府的是皇上要清点皇宫内现有的珍宝,并检查宫中的进出账目,还要对各种东西随意抽检。很快,皇帝就发现,很多他想看的珍宝都消失不见了,他对此十分生气,引起了宫里的一次大恐慌。
有一天皇帝宣布他要对一部分空房子和存储宝物的宫殿进行检查,当时我也在场。西北部的建福宫成为第一个被检查的地方。遗憾的是,6月27日黎明,建福宫就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随后,皇帝得到了损失报告,被大火烧毁的贵重物品多达6643件,抢救出来387件。在大火中失踪或者不可弥补的物品一共有2685座金佛,1157幅画卷,1675件佛教祭祀用品,435件艺术品,还有数千册书以及31只装有黑貂皮大衣和皇家服饰的箱子。
最终这件事还是交给了内务府去清查原因,当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人们没能找到火灾的起因,就算找到了也不会公开。内务府的态度很明确,既然损失无法弥补,那就尽量少说为妙。他们以为人们很快就会忘掉这件事情,这对相关的人来说再好不过。
不过让他们失望的是皇帝并没有忘记也没有停止质问,尽管这让人无法回答。紫禁城平静了几个星期,但这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奏。火灾发生后的第十八天,暴风雨终于来临了,这件事给北京的满汉人士造成的影响,远比火灾来得严重,简单地说就是几千年存在的太监制度在这一天被废除,紫禁城的全部太监被扫地出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皇帝进行了周密详尽的计划,同时还让王怀庆将军帮助他实现自己的计划。当天,所有太监在王将军部队的监视下被集合在一起,当他们听到被遣散的消息时,现场一片沉默,不到一个小时之后,他们就通过神武门永远地离开了紫禁城。接下来的两三天,他们也是陆陆续续三三两两地回到宫中拿自己的物品,还有领取遣散费,遣散费的多少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和资历。
在这件事情上,皇帝还是遇到了一个难题,就算他用强硬的态度从父亲醇亲王那里得到了废除太监制度的同意,却还是没能够取得和三位哭泣的太妃作斗争的胜利。太监对她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或许是她们的眼泪,或许是她们利用母权取得了胜利,皇帝最终做出了让步,给她们留下了大约五十名太监,这五十名太监自然非常受宠。
对于皇帝的这一做法,中国的报纸表现出一致的赞扬,许多文章都赞颂皇帝是一个有品性和理智,以及愿意接受现代思想的人。其中,中国一位新闻界的权威学者评论:“退位的宣统皇帝的这次行动,本报和人民对此表示欢迎。宣统皇帝被看作目前为数不多的几位满族进步王公之一。如果他早出生30年或50年,可能就不会有中华民国了。”
一些报道还提及了我对皇上的影响,不过语气很不友善。在遣散太监几个月后,我不断收到了很多的匿名信,有的是希望我让皇帝改变主意,有的则是直接威胁我——如果不能恢复太监制度就要我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