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冲上一片叫干海子的高地,眼前是裸露的红土,透着一股干旱而贫穷的气息,显得空旷而寂寥。绕几个弯,来到棉亚垭口,路边有一座藏式小佛塔,黄顶白身,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异常醒目。这里是木里的门户,小佛塔仿佛是标记,似乎在告诉人们,从此进入藏文化的领域。
翻过垭口,一条深邃的山谷呈现眼前,谷底便是卧龙河,在斜阳下闪闪发光。
它就是盐塘河的中游,不知何时又绕到我们的脚下。公路并不急于转到谷底,只是徐徐下降,而两边的山高得令人战栗。顺着山谷往北望,眼前是一片山的海洋,起伏的峰峦仿佛是汹涌的巨浪,没有尽头。
木里,实在是一个大山的王国。
车到莱子湾,前面出现堵车,原来是一辆上行车轮轴折断,另一辆下行车想绕行,结果陷在软土中,车身倾斜,下临深渊,进退不得,堵死了通道。此段公路系新开崖路,有不少滑坡塌方,有的整段路基下沉几十公分,似乎只要有一场大雨就会把它冲走。据说前年雨季塌方,几个月不通,木里县城盐巴卖到12元一斤(我们只能庆幸没有选择在雨季进山)。
等了近两个小时,车子修好了,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眼看夕阳衔山,离木里县城尚有几十公里路程,都急着要赶路,但直到天黑以后才赶到江边。不知何时,理塘河已汇入卧龙河,使小金河显现出大江风范。过江桥,前方江流东旋,而公路绕过一道悬崖峭壁朝西北而去,前方黑色山影中亮出一片灯光的时候,我知道木里县城到了,一看时间,已是晚上八时许。
早上从宁蒗出发,经盐源到木里,总共不过180公里路程,而我们走了近10个小时,但终于到达了木里,所有的辛劳都被欣慰冲淡。
木里印象
中米山和内台山由北而南对峙排列,博瓦河在山谷中曲盘而下,一道倾斜的台地从中米山麓向东延伸,木里县城就坐落在这块海拔2300米的台地上。
盐木公路从南往北爬升,到坡尽头,见路边有一些贴瓷砖的建筑,算是进了县城。前面一个“丁”字路口,县城主街由此向东岔开,很快又折向北边,但这条唯一的大街也是此高彼低。下到半坡,就是县府招待所,周围还有县委、人大、政协等机关,算是县城的核心地带,但单位之间也是坡路联结。
据介绍,木里在民国时期是盐源县的一个区,1952年始建县,当时为了寻找一块能够放得下“县城”的平地,很费了一番周折,先是到康坞梁子上的康坞寺(又称枯鲁寺)附近,后又到理塘河支流的苦巴店沟,然后到木里大寺,终于在大寺附近找到一块大喇嘛的跑马场,就把县城设在这块唯一的平地上。建县之初,创造了在木里土地上第一次烧砖瓦的历史,所以取名为“瓦厂”(现为一区政府的所在地)。1961年又迁到博瓦河畔的现址,此前,这里是二区政府所在地。
木里县土地面积达13000平方公里,比丽江还多5400平方公里,人口仅10余万,每平方公里仅10余人,是个地广人稀的贫困县。历史上,木里曾是藏族和纳西族的杂居地,到明末清初黄教兴盛,木氏衰微,这里始成为政教合一的“黄教喇嘛王国”,但至今仍有俄亚、屋脚、荐脚等纳西族、蒙古族乡。辖区内原有三大寺十八小寺,其中木里大寺在新中国成立前有军队、法庭等,号称“700人寺”,是木里的政治中心。所以,当年的洛克和李霖灿都是从永宁到达木里大寺,从未涉足现在的县城。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个找不到一块平地的山城里,饮食和娱乐业却并不显得冷清。当晚九时许,我们在街上发现大多数饭店还在营业,歌舞厅随处可见,酒香和歌声飘荡而出。原来,木里森林覆盖率达70%左右,前几年木材生意火红,近年又有金矿开采,吸引了一批冒险家进入山国,使这个偏僻的小县城也充满了现代社会的繁华与喧嚣。
从县城往北,很快就下到博瓦河边,这里有一座废弃的纸浆厂,是前几年投产,最近才封闭的,当地人对7000多万元投资很感惋惜,但博瓦河中泥沙堆积,树根成堆,有的把桥涵都掩埋了,说明滥伐森林已显恶果。如此说来,关闭纸浆厂只是暂时的损失,而对木里的山水却是长远的幸事。有朝一日,木里会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走近理塘河
从木里县城到木里大寺,还有近120公里的山路,按已有的经验,单程需要一天时间。10月23日一早,我们与尼玛取得联系,他正准备到三区办事,很乐意带我们顺便到木里大寺。
尼玛是个少言寡语的摩梭人,待人处事却十分热情诚恳。30岁左右年纪,一头卷发,一件T 恤衫外套皮马夹,不乏帅气。他说老婆孩子在永宁,自己长年在木里,在畜牧场打工,前几天才从水洛金矿下来。为了多了解一些情况,我和李冬红坐尼玛的车,余教授坐小杜的车。
尼玛开一辆破烂不堪的日本产客货两用越野车,车上到处是油污、泥巴,还有望得见车底的破洞,工具器物随时可能掉下去。才走了一段路,便觉车子晃得厉害,停车一检查:我的天——车底的方向杆竟是用一根麻绳捆绑!我们以伸舌头表示震惊,而尼玛却笑着说,不要紧,天天如此。随后找来一根8号铁丝重新扭紧。一上路,果然好多了。
从县城出发,溯博瓦河而上,过李子坪则称蚂蟥沟,潺潺流水衬着绿色山峦,景色非常优美。尼玛修车的时候,我听见许多鸟在林间鸣唱。蚂蟥沟尽头便是康坞梁子,向东往康坞寺,向西往克尔梁子。随着海拔的升高,山头上燃烧着成片的红叶、黄叶,还有粉白色的冬樱花,真是五彩斑斓,绚丽多姿。
尼玛几乎认识所有在这条道上跑的驾驶员,每次会车,总要停下来打招呼,或递支烟,或探询路况。看见有人在修车,他也会停下来帮忙,直到修好为止,难怪他有这么好的人缘。他那张看似破旧不堪的车,跑起来却十分有力,倒是小杜的车屡出故障。到克尔梁子,几次返回接应,亏得尼玛经验丰富,排除了故障。
我们说,要不是尼玛,我们可能会困在山中。
翻过克尔垭口,眼前是一个壮丽的峡谷,两边的山高得令人生畏,锯齿形的山顶仿佛是一群在天边睡觉的神仙,从山巅到山脚,相对高差均在3000米左右,据说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公子曾在木里大山猎获一只大熊猫,当是在这一地域吧。谷底深嵌着一条河流,尼玛说,这就是理塘河。如果在克尔梁子上,可以看见泸沽湖边的狮子山。看来我们已经绕到永宁东北方。
从克尔垭口向北眺望,在理塘河西岸的一座大山之半(直线距离约20公里),有一块呈灰色的地方,尼玛指着说,那就是木里大寺。不过,克尔垭口到大寺,尚有近40公里路程。
从此往前,已进入理塘河峡谷。道路徐徐下降,在一个叫博科的地方吃午饭,是这条路上唯一的小食店。下午四时许,终于到达理塘河边。河谷很窄,两边偶尔有小块稻田地,村舍多在半坡之上。地图上一个村镇的点,实际只几户人家。
不到五时,河谷的一半已笼罩在大山的阴影中。车过理塘河大桥,已是暮色苍茫,山巅的夕阳在半空中燃烧,木里大寺不知飘向何处,我们似乎堕入黑暗深渊。
过江桥,连续几个“之”字拐弯,汽车很快爬升到山半。隐约穿过几个山寨,但狗吠声总在坡上传来,说明我们正行进在坡壁间。
当爬到最后一个弯处时,天光又明亮起来。往西是瓦厂,也即通往永宁的大山谷。往北,靠着悬崖边上有一条仅容一车通行的小道。跨过一条溪涧,前方,木里大寺赫然出现在眼前。
夜宿木里寺
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大峡谷里,有一条神秘的小道,沿这条小路上去,就可以到达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几年以前,笔者曾大胆推测过希尔顿的“香格里拉”可能取材于木里寺。当我第一次站在木里大寺门槛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又想到这一推测。真的,如果滇藏交界处真有一座称得上神秘的喇嘛寺;如果希尔顿的“香格里拉”喇嘛寺在现实中真的有所参照的话,那只能是眼前的这座木里大寺。
大寺西侧是一座由悬崖峭壁构成的大山,叫尼达牙布,4000多米高的顶峰几乎就悬在大寺的头上。寺庙东侧有一道斜坡急切而下,坡下约500米处有几户人家,然后又是一道陡坎,插入看不见底的理塘河峡谷。在这个上倚绝壁下临深渊的天险绝境,有一道长约300米,宽约10-80米不等的三角形台地,木里大寺就建在这块险峻无比的台地上。
史载,开山喇嘛松典绒布于1649年到此选址,夜晚,他的帽子被狐狸叼到此地,认为是神示,便定址于此。
因为台地太窄,所以大寺为坐北朝南;因为是三角形,所以把寺庙分为三个空间:一是入口及小广场,二是院子,三是大殿。
入口很窄,宽不过5米,西侧坡边有一加盖的储水池,旁边竖一根高10来米的旗杆。东侧为一幢平房,设有商店和厨房。从小广场往北,有一道宽门和围墙,里面就是院子,院墙外有一排制作粗糙的转经筒。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二层楼房,其中西楼为小喇嘛住处,东楼为寺庙办公、卧室兼接待室,管事喇嘛扎巴就住在楼下。院子北端就是雄伟的大殿,红色的大门,彩绘的檐壁,显得金碧辉煌。
尼玛是这里的常客,扎巴老人在他的卧室兼会客室里接见了我们。这是一间看得见楼楞的土木结构房子,一张大床,一只悬吊的灯泡,几张勉强可以坐的凳子,这就是一切。很快,一个叫益西的小喇嘛为我们献上酥油茶、糌粑和奶渣。
扎西歉意地表示让我们先喝点茶,等一会让益西做晚饭,有菜,有猪肉,而他这里只有酥油糌粑。并说晚上可以住在这里。我们说,我们是丽江纳西族,会喝酥油茶。老人很高兴,并叫住那个小喇嘛,说他也是纳西人,是泸沽湖附近的达祖人(有称为“大咀”,属盐源左所)。
听说寺里需要到瓦厂办点急事,尼玛二话没说就开车走了。
益西是个腼腆的小伙子,年满18岁,红光满面,穿上袈裟之后还是一位很帅气的小伙子。
乘扎巴办事的时候,我们告退而出,看大殿大门开着,就与一个小喇嘛商量,进去看看。
进门就是大经堂,空气中弥漫着酥油和香火的气味,地上是纵向排列的僧人座位,用化纤面料制作的“蒲团”有些艳丽。正面是释迦佛像,不甚高大,两边还有些小佛,空中悬着经幡,使高而阔的空间不显得那样空洞。我们跟着点灯的喇嘛,按顺时针方向参观,每到佛像前,学着小喇嘛的样,以两个食指按在供桌边沿,以头叩桌,表示行礼,并在多个功德箱中放进一些小面额钱币,以示诚意。
转完一圈,正准备出去,小喇嘛示意,大殿后面还有去处。于是钻门而入,原来是供观音菩萨的。余教授指着观音像说,藏族的观音五官轮廓线特别鲜明,具有藏族审美的特点。的确如此。在我看来,这里的菩萨与丽江喇嘛寺的极为相似。
从大殿出来,益西在招呼吃饭,“餐厅”就在扎巴卧室的隔壁,“饭桌”是一个四方形铁皮柜——本来气温很低,一看铁皮柜便有一股凉意袭来(后来才知,此物是已故活佛遗骨的包装箱,是从拉萨运到这里的)。冰凉的铁柜上有几盘菜,屋里弥漫着一股哈腊肉的气味。米饭有些夹生,夹生饭很快转凉,但我们不管这些,以汤泡饭,勉强灌进几碗了事。
当晚,月亮出奇地好,一算时间,正逢农历九月十五,小喇嘛们都在房间里做自己的事,我与余老师、李冬红步出寺门,绕到东面,观赏夜景。
月光下的理塘河峡谷透着一种清凉与寂静的意味,绵长的山峦泛着一层神秘的蓝光,谷底几粒灯火仿佛深渊中的生命,明灭不定,隐隐的涛声随风吹来,使峡谷朦胧而空灵。
绕到寺后,视野中耸立着几道黑影,原来是一片断壁残垣,这肯定是木里大寺的原址,我们决定明早来拍照。
返回寺内,只见厨房里有火光火影,原来是尼玛回来了。益西正在给他热饭,火塘边围着几个小喇嘛。我们挤进人群,喝杯开水,与他们闲聊。
此时的小喇嘛们已换上时装,有穿牛仔的,有穿运动衣的,也有穿西装的,个别的着皮鞋戴手表。而益西仍然穿着那双拖鞋,忙着提水烧火。李冬红对我说,看来喇嘛之间的贫富差别也是明显的,你看穿皮鞋戴手表的,肯定家境较好,而益西,穿戴不如他们,而且总在干杂活。我说,从小能吃苦,将来会有出头之日。
跑了一天的路程,已是满身尘土,本想洗个澡,但寺庙里没有这个条件,看来香格里拉的沐浴条件都是作家编出来的。当晚气温很低,床铺又脏,我们只得和衣而卧。
平生第一次在喇嘛寺里过夜,又是在神秘的木里大寺,有些兴奋,久难入眠……迷迷糊糊中,一声鸡啼传入耳鼓,跟着成十成百的鸡啼在夜空中炸响,远近高低,此起彼伏。
哪来这么多公鸡?
忽又想起李霖灿先生当年到达木里,也曾说到“纯阳世界”里只养公鸡,不养母鸡的话,难道几十年过去依然如此?想到此,那鸡啼声似乎更嘹亮了,一声高似一声,仿佛恶作剧一般,好像要让我牢牢记住木里大寺的神奇之夜。
辗转难眠之时,楼上响起脚步声,突然,一声粗壮的螺号声在窗外响起。这显然是起床号。我提起相机冲出去,想抢拍喇嘛吹螺号的镜头。一看,令人失望:两个吹螺号的小喇嘛都未穿袈裟,其中一个还缩在墙角,全无一点想象中的威武雄壮。我只得失望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