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9600000032

第32章 文教拾贝(6)

狼的故事是我从父母口中听到最多的儿时故事,听父亲说驻宁蒗的解放军中有一个排,任务就是消灭狼群。直到成人后,我才能深层次的理解:为什么全世界有如此多的有关“大灰狼”的童话故事。就连鲁迅家乡祥林嫂的儿子,不也是被豺狼叼走的吗?如今稚童的头脑内,凶残的“狼”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可爱而稀有的玩物而已。

我是熟睡在母亲温暖的脊背上首次进入宁蒗的,可以想象当年母亲的形象:体格瘦弱而俊秀,服装简朴而整洁,仪表斯文而坚强,手持拐杖,背负婴儿,健步于高峰深壑之中。数年后父母回丽江参加教师工作会议,我两兄弟也一同回家探望祖辈,我们一家是随一队马帮而来,父母依旧步行,听说当年的县长出行,也都照常得靠双脚。更不要说像父亲这样的普通教师了,他走过许多条山路,时而结伴而行,时而同马脚子上路,丽宁山道速则三日,缓则四五日,马帮一般都走六七日,因下午四时许就该放马于青山了,原因是马饲料紧缺。父母的时代,是脚杆子时代,他们连自行车都不会骑,除去坐过解放牌货车的车厢外,并未乘过轿车。记得我第一次回丽江,我兄弟两人同乘一匹骡子,骡子两侧各有一篮,弟弟体轻,篮底加袋大米,我体沉,篮下垫衣物,如此弟兄两人坐于篮内一路打闹而来。

这次开会后,父亲调入宁蒗中学,接受任务时,加上父亲只三名教师,另有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承担着运送一麻袋人民币及三名教师的安全,因为当时宁蒗县彝族头人正发动叛乱。他们就这样背着一麻袋的钱(那时,宁蒗还没有银行),在宁蒗县政府的支持下,探寻校址,盖教室宿舍,培训师资,进入彝寨逐户动员学生入学。数年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宁蒗中学如期开课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也曾多次随师生们进山砍伐木材,抡不动斧子,就帮着剥树皮。师生们打土坯、舂土墙、植树种菜,我都是见证人。接着父亲又从丽江寻来菊花、大丽花等花种,栽培在校园各处。当时,宁蒗县文化馆都赶不上宁蒗中学的校园美丽。

那几年宁蒗没有什么蔬菜,父母便从丽江找去各种菜种,每个教师及家属都分了菜地,各班级也分了菜地。不几年工夫,宁蒗中学师生吃上了让全宁蒗各单位羡慕的各种时鲜蔬菜。母亲还专程回丽江向奶奶及外婆学做各种豆卤腐、豆瓣酱及各色咸菜,母亲还因地制宜地用野梅制成了酸醋。回宁蒗后,先请师生们尝,后又将制作技术传授给众人。当然,均为无偿,在那火热的新中国建设时代,可没有“有偿服务”这一说。

当时的宁蒗,文明初开,百废待兴。无论是彝族、麽梭,就连汉族妇女均穿裙子。处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各种新文化、新观念、新生活一下涌入还处于半奴隶半封建制的小凉山上。男子剪长辫,改旧式大袍裤为新式长裤;妇女也改长裙为解放裤;尤其以学生与机关人员最为热忱。可当时宁蒗县城可数的几位裁缝根本忙不过来。母亲与昆明、丽江等地的支边干部组织起来,先为单位干部、家属及中小学生,后为城乡居民剪时尚发型,裁制新中国时装。这一切都是义务的,毫无报酬,有时还得搭上布料和针线。这样一干就是数年。好不容易把发辫及服装普及下来,单位及医院、学校的追求美好生活人士又来登门求织毛衣。这一来,又一个轮回,依旧由单位至城镇再至乡村,人们一个个排着顺序等着母亲的毛衣,时而带来几个水果,时而送来数个鸡蛋,母亲也知他们追求新生活的急切,也就挤一切时间拼命地织着,常常在我们一觉醒来,母亲仍在油灯下赶织毛衣。随后,母亲她们又在宁蒗知识女性中培训编织技术,一时间,聪慧手巧的女青年都以能织一手好毛衣为荣耀,就连各级干部找对象,也都把织毛衣视为条件之一。

父母在宁蒗的边地教育,不仅仅是文字与知识的传授,还承担着无数新生活、新习俗、新文化方面的工作。我经常跟父母到乡村夜校,看到他们在从事扫除文盲、教唱歌、讲卫生、破迷信等许多方面的工作。

咱们丽江,如我父母一样到边地支教的还有许多。单我古城旧居小巷14户人家中,当时就有8名教师,除2名在丽江山区任教外,余下6人都在外县支援边地的文化教育。仅我们家就有3名,父母在宁蒗,大妈上芒市,还有到香格里拉、维西、碧江、贡山等县的。

咱们丽江的先辈们开创了东巴文明;元明清三朝又享滇云“知书达理”之誉;民国乃至今日文化之繁荣兴盛又步于全国之先。支教事业亦早已有之,清代,有周冠南(周霖之父)在兰坪创办师范学校,就说云南首府昆明,民国时有方国瑜、周霖、和万松、赵银棠、周凡等在各名校执掌教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丽江知识分子,十有八九端的是教师饭碗,其中大一半又到周边各县。不少县的新文化教育,也就是汉文教育过去是零,正起步于当时。培养了一批批文化人与干部队伍。这是丽江几代人的奋斗、几代人的奉献。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这些边地支教人员,我想不会下于万计。这对小小的丽江而言,可算是一支大军了,一支牺牲自我,奉献于边地文明的支教大军。可是我们的“地方志”与“教育志”中并没有反映这段历史。我觉得应有人将其补上。

丽江教育、文化、艺术与周氏家族

朱桂兴

生在古城、长在古城的我,从小就听五大妈周玉仙(周霖的三姑妈)讲述周家的事长大,但没想到的是我会嫁到周家,在我退休两年后又去翻阅婆家历史资料、走访文化名人、四处托人寻找有关资料。

数月的阅读史料和走访,得到李世宗、傅于尧、尹钟和、赖元溪、和品正、木基元等许多知情者的热情帮助。阅读和走访路上,我一次次被往事感慨,一次次被周家的爱心所震撼!

周氏家族与丽江众多家族一样是从外省来的。周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江南苏州常熟县柳营村行医入滇,先居于鹤庆县鼓楼街。明朝嘉靖年间,九世祖周宗耀受丽江土知府木公之请迁入丽江,居大研镇街尾。“终身设馆课徒”的私塾先生周维新(字际昌)始有史载,为1815-1885年间人物,在图书馆现存有其着作《爱莲堂诗稿》一书。就从此代算起,周氏家族承先启后接力棒式地从事着教育事业,至今已经六代,先后留学、游学海外等。在丽江、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周(字南屏、兰坪)、周冠南(字殿卿,号鉴心)、周霖(字慰苍)这三代人,其中周、周冠南为“父子举人”,获省政府“梓里模范”匾,周霖、周凡同胞兄弟被称为“玉龙双璧”、“纳西俊才”。他们在近代纳西族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和志武先生在《近代纳西族的历史发展》一文中,称周、周冠南父子是纳西族早期爱国进步的仁人志士代表。文章开头的一段说:“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野心勃勃,得寸进尺,而清朝政府卑躬屈膝,丧权辱国,加深了中华民族的亡国危机,同时也促进了全国各界人民的觉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周氏父子’。周兰坪(1847-1924年),名,丽江石鼓人,四十岁考上举人时,对封建制度产生了怀疑,遂同一位华侨朋友,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到了南洋新加坡,一面做家庭教师而谋生,一面考察学习国外振兴实业的情况,是纳西族中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人物。回乡以后,大力提倡兴办实业和兴建新学,为地方和本民族做了不少好事,如对兴建石鼓铁索桥、渡船、桑园、柳林、石鼓小学、兴文小学等,作出了开辟培植的贡献,并任过废除科举后的第一任丽江学务总董,成绩卓着,曾获得当时云南省军政首长授予的‘梓里模范’的匾额。他儿子周冠南(1875-1933年),字鉴心,也是举人,深受父亲影响,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选送日本宏文师范留学,也是纳西族第一个出国的留学生,回国后先后担任过省立第六师范学堂、丽江联合中学、省立第三中学校长职务;他推行新学,宣传进步,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在辛亥革命中是优秀的活动分子,为辛亥革命在纳西族地区的实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培养出“父子举人”的周维新在四十岁时遇上“乱世十八年”战乱,带上刚十岁的周与家人一路逃避,沿金沙江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然而周维新“不仅本人诵读不辍,对尚在童年的儿子课读尤严”。反映周氏当时业儒从教的真实情景的诗有:周维新的“听有千声炮,看惟一卷书。飘零身不定,天意欲如何”。周的《江渔诗钞》中追忆:“入林采薇食,上山抱火眠。诗书难学习,东西屡播迁”,“皓身难忘庭训切,授课林下月三更”等。周氏父子留下来的诗句,都真实地再现了在当时战火纷飞居无定所、担惊受怕的环境下,把教书和读书当作第一需要。有一户农家附近有块大石头,周氏经常在那里课徒,后来人们都称这块大石头为“周家石头”。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周不仅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力,而且得以博览群书。战乱结束后,定居石鼓,靠开荒种地求生存。白手起家,全家人动手建住房,直到四十岁才去考举人,中举。四年后,待他进京考进士时又遇庚子兵燹停考。受华侨朋友的邀请,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到南洋新加坡等地,一面做家教谋生,一面游历考察学习国外振兴实业的经验。年近半百的身历与所见,使他对中国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怀疑。忧国忧民的他为了寻求真理,探索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又与一帮年轻的早期进步人士李根源等到日本游学(见傅于尧《方国瑜师谈周兰坪先贤轶事》)。到国内国外游历的这四年,使周增长了许多见识和学问。

回国后,他不论在昆明五华书院当伦理科主讲,还是在弥勒县当教谕(教育局长)、在大理白云书院主讲,还是回丽江当首任学务总董(教育局长),都在边疆地区从事“废科举办新学”的开拓开疆拓土事业。他宣讲维新思想、新学理念,推广新政制度。由于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旧势力的阻挡和顽固分子的反对,加之当时丽江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要将私塾变为学堂,将教八股文变成教新学,工作阻力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周做出了显着的成绩:创建初等农业学堂、蚕桑传习所、女子学堂,兴办石鼓小学、兴文小学、试办丽江县高等小学堂等,丝毫不落后于先进地区。他在雪山书院任山长时也大力推行新学,后雪山书院设为官办的高等小学堂。鉴于周对教育公益事业等各方面的贡献,云南省督军兼省长唐继尧曾奖给“梓里模范”匾额,以表彰周的功绩并示后人。

周受大理西云书院挽留讲学两年期间,为某镇台敦延课子时,遇镇台客死于官,身后萧条。面对这种情况,送一笔钱也可,但他“竟慨然用自己历积修金,为之操办柩孤返籍诸后事,榆人义之”,而他就驮了数十年苦心收集的几驮珍善藏书,回到石鼓。这种慷慨解囊扶助孤寡的思想境界是何等高尚!

回到丽江后,周继续以开拓边疆教育、教化边民,提高国民素质,“铸造国民资格”为职志,以唤起民众爱国救国的夙愿,达到“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之目的。周担任丽江学务总董前后,把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入丽江这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力图唤醒广大民众爱国自强的民族精神。周还任过设在净莲寺嵌雪楼的“桂香诗社”社长,并出版了诗集《江渔诗钞》。

(二)

因周见多识广,胸有大志,有勇有谋,而敢于让独生儿子周冠南(辛丑科乡试第六名举人)去参加民国政府选送日本留学的考试。周冠南也不负众望,以优异的德才和成绩考取政府首批赴日公费留学生。恰逢孙中山在日本创建中国同盟会,爱国忧民的周冠南在留学期间就加入了同盟会,成为革命活动的积极分子。

在刻苦攻读教育学专科的同时,不负家乡父老厚望,节衣缩食为家乡购买了最新的教材寄回丽江,又请父亲筹款,经历千辛万苦买回先进的教学仪器、标本和博物图册等,至今还留存在丽江市一中(原丽江中学堂)内。他还与进步人士周钟岳一起编写了一部《师范丛编》,系统地介绍和探讨新教育理论和方法,成为云南近代史上第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专门着作。在留日期间周冠南还专门研究云南水利,有专着存世。不论是“教育救国”,还是“实业救国”,周冠南时刻将救国强民作为行动指南。

清末和民国初期,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周、周冠南父子已亲历海外,把先进的理念、进步思想和科学知识带回丽江古城,能够使边远的丽江与国际接轨,难怪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参观丽江市一中时,见到1905年日本的教学设备时大吃一惊。今天,在丽江看到国外先进设备不是什么稀罕事,纳西人出国留学更不稀奇了。然而在100多年前,丽江古城的学生就能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却是难能可贵的!

同类推荐
  • 世界冬至录

    世界冬至录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乘坐蜃楼出征蓬莱。与此同时,身处在蓬莱的“命运的第一人”还在为祷告蓬莱的守护神而忙碌着……这是一切故事的起源,也是轴心时代的开端……通宵灯火人如织,终不似,少年游。
  • 五姑娘三上花轿

    五姑娘三上花轿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江南水乡宁波,女主人公五姑娘美丽聪颖、善良勇敢、重情重义、知书达理、医术精湛。五姑娘自小没娘,十二岁死了爹,十四岁被卖给老墙门伍家得了痨病将死的儿子冲喜……五姑娘三上花轿:第一次是被逼的,在悲悲切切中被抬进老墙门给人冲喜;第二次是自愿的,在欢欢喜喜中被抬进东钱湖林家大宅与相爱的人结婚;第三次是她急切期待的,是在风雨过后的艳阳天里,高高兴兴中被抬去准备与阿来完婚……五姑娘为什么会三上花轿?她最终会与三个男人中哪一个在一起呢?请读者跟随作者的笔墨,自己去寻找答案吧!本作运用大量精彩笔墨书写了宁波当时的风土人情、秀丽景色、历史典故、歌咏诗赋等,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 三国争锋之铁血军皇

    三国争锋之铁血军皇

    他意外穿越到诸侯割据、战火连天的三国乱世,灵魂附身在一个什么都不是的阿斗身上,身份成为无法甩脱的羁绊。可是乱世沉浮,必须要坚强地活下去,阿斗终究要变得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是的阿斗。他力挽狂澜于一身,统合小小的蜀国军民,抱美人,合人心,会人才,灭豪强,练精兵,以染血的征袍一统天下!
  • 罗马星之启

    罗马星之启

    在遥远的古罗马,一个15岁的少年在斗兽场奋斗厮杀,却不知......
  • 房地产商

    房地产商

    本文以曾经发生在清代旧上海滩上真实人物,人称地皮大王的欧司·爱哈同为原型,全景式的展现旧中国最大、最热的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和商战,里面有昨天、今天和未来的影子,有你我他的切身感受,这就是一切,民以房子为本,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所,而这就是本作品的宗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深沉热烈的情怀关注你我他身边的事儿,说出些您的真心话、想要倾诉的话,而这就是从古到今关于房子那点事儿。房地产商,官商博弈,房价,圈地,情场风云,炒房客,海派文化,一切好看的元素都会呈现,故事只会越来越精彩...
热门推荐
  • 淡淡绿茶

    淡淡绿茶

    女主——林雪,她随便填写志愿表,糊里糊涂的进了贵族学院,开始了她为躲避麻烦为宗旨的新生活。为了不让帅哥近身,她‘不择手段’冲破重围,可惜,天不从人愿,进了这所学校后,讨厌死了的麻烦一件接一件……都‘哭死’了女主……于是,她终于忍不住小宇宙爆发了,“你们!!等我三年后回来报仇!!”跑回家去钉草人打小人去~~哭着……我惹不起,我躲还不行吗??!!(林雪:之时,你怎么可以把我丢进麻烦的森林里应付那么多的‘野狼’!!之时:一切情节需要,就牺牲你一下吧!!林雪:怎么可以这样?!!呜呜……)
  • 迷失雨林

    迷失雨林

    30年前一场中越之战,由于种种原因被世人所生疏……30年后一队科研小组被神秘的召集起来,他们肩负着探索的使命去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诡异的丛林到处都是致人死地的魔咒,独眼石像又是在窥视着何人?迷雾水沼杀人于无形……生死的跃进、恐怖的雨林、出人意料的真相,一切的一切让他们无暇顾及。接近谜底越接近死亡,生与死的较量时刻上演着。一群年轻人的命运又该掌握在谁手?当历史与事实让他们无法想象的时候,他们又会怎样的迷失在历史的面前…
  •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启真1

    启真1

    《启真(1人文主义)》包括:专题、书评、序与跋、书摘、品书、书荐六部分,收录了:《人文主义者论教育》《人口与社会——读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文字与心史——解读乡绅刘大鹏及其<退想斋日记>》、《理解休谟经济思想的三个维度》、《西南联大的学风》、《法藏的譬喻:因袭故典还是自出机杼?》、《“黄跋”的魅力》、《欲望之书》等论文。
  • 星际共和

    星际共和

    联邦历125年,星际跃迁技术的成功,使人类终于可以在宇宙中穿梭。联邦的境域不断扩展,然而联邦的控制力却未跟进,许多地方虽然名义上属联邦管辖,但军政却受世家控制。无奈之下,联邦政府通过控制星际跃迁技术的流通限制各个势力的范围。联邦538年,云岚星域出现内乱,联邦政府成功的介入,扶植起了林家家主的弟弟。于此同时,天京星上,一群青年中的某人成功的再次重演了星际跃迁技术,却不幸被联邦政府获知,宪兵队当夜对这群青年进行了血洗。唯有一名幸存者被抓获,关押在龙牙狱。十八年过去了,藏着这项技术的文件不知道已经流向何处,远方瀚海星域走来的和少年,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 狗血的职校生涯

    狗血的职校生涯

    五年的酸甜苦辣咸,由我的职校生涯改编的小说。。。
  • 沙漠女孩

    沙漠女孩

    “夏草,我喜欢你!”“但我不能喜欢你!“夏草!”一句又一句话,夏草这个坚强的女孩还可以坚持吗。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帝之风华:嗜血少女桃花劫

    帝之风华:嗜血少女桃花劫

    两次背叛,两次心碎。再次睁眼,她不再是上官沐音,也不再是她的替身,她一世只想安静的生活下去。奈何,她有她的使命去完成。她发誓不再喜欢人,却再次被他的甜言密语所感动,如飞蛾扑火般喜欢上他,明明知道会受伤,却还是想在相信他一次,这一次,他将心比心,还是再一次的将她推入深渊…………
  • 田园修仙

    田园修仙

    徐青是一个华夏国南方一省城的一个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没有工作只能回家务农,本以为他这一辈子都会这样过了,可是一场大雨从些改变了他的生活,他也从些走上了一条别人从未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