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解放后,解放区人民政府筹建人民银行,开展集资认股活动,县妇联组织,发动捐献“一双耳环”运动,丽江各族人民出于对新生政权的拥戴和支持,积极参与,特别是各族妇女把心爱的金银首饰,无私地奉献给丽江的革命事业。
这些首饰,又经赵光裕师傅之手,熔铸成纹银,作为人民银行的营运资金和流通货币,为滇西北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丽江旅马店
李瑞泉
1953年,我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后,1956年秋季,丽江旅马店也和其他工商户一样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大研镇共有34户个体旅马店,统一组成“玉龙旅马店”,由丽江县工商联合会直接领导,下设四个分店,一分店分布在八河村一带,二分店分布在兴仁街一带,三分店分布在现云阁一带,四分店分布在双石桥一带;分店下属每户作为一个经营点,从业人员约76人,开创了社会主义时期为行商和马帮服务的工作。
据史料查证,丽江旅马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丽江旅马店逐步地自发形成,经过时兴时衰,发展成为民生共同承认的社会服务行业。
早在汉晋时期,纳西先民就同巴蜀汉商交换布、帛和盐铁畜产品A;唐宋时期与吐蕃及南诏大理的交往更加频繁,史称博易三千二百口大羊B;在《东巴经》中也有“聪本(藏商)马帮九兄弟,赶着九十九个驮子来”的记述C;到了元明至清初,丽江开始形成初级市场,已有大研府市、白沙市、束河市、七河市D;到光绪年间,增加了石鼓街、九河街、巨甸街E,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市场上也就出现了做生意的“古劳本欣”和赶马帮的“阮当吨欣”。
纳西族地区正式与藏区的“茶马互市”始于清代初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北胜(今永胜)边外达赖喇嘛干都台吉,以云南平定,遣使邓几墨勒根、三桂求于北胜州互市茶马”F;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达赖喇嘛求互市于金沙江,总督范承勋以金沙江属内地,奏请于中甸互市,遂设阿喜渡通商贸易”;到乾隆年间,丽江府市大研里,藏族商贾云集,购销俱繁,雇脚转运货物B;实际已成更广泛的互市;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丽江纳西族中的“藏客”崛起,开始前往西藏经商,以丽江大研镇人李萌孙为代表,在拉萨坚守信誉,并资助清廷驻藏大臣,同时对各大喇嘛寺举行施舍,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尊称“磋本余”(生意官大老板之意),此后纳西商人到藏区经商者逐步增多,以转销内地茶叶、丝绸、铜器皿为主,先后打入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较大的商号有牛家的“裕春和”,赖家的“仁和昌”,李家的“永兴号”等10多家,后来发展到30家,到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已发展到大小商户共1200户。丽江是内地通往西藏拉萨,再到印度的必经之路,成为滇藏和中印贸易的转运站、集散地,各地商人也纷纷前来丽江设分号,如喜洲帮“永昌祥”,腾越帮“茂恒”,鹤庆帮“恒盛公”,西藏帮“铸记”。走藏区,跑印度成为当地的发财之道。每年来往于丽江、西藏、印度的马帮约有2万5千驮之多C。
随着丽江商业的发展,丽江旅马店也就逐渐发展起来,大研镇北的双善村,成为主要接待藏族马帮的村落,该村共有17个旅马店,从业人员40多人,其中的“玉龙旅马店”是清代中期就开业的旅马后,时兴时衰,原只有位于河西的两间楼房和一个天井的店房,只能容纳三四十匹马帮的旅客,后来又在河东建有三坊一照壁,扩大了马店,店主人也发展成为“元德和”大商户。
“瑞春旅店”也是一个老店,店主人是赵宗英老人,他带儿子边开店边学藏语,数年后已成为精通藏话的纳西人,发展到自己也有二十多匹马的马帮商人,他的儿子赵鹇锟,是个有汉文化水平,有商业经验,精通藏话的商人,不幸在一次进藏经商中遭匪患中弹身亡。其次是大研镇的现云阁,开旅马店的约有13户,从业人员约30人,他们都以空房和走廊作为火塘,旅客围火塘做饭住宿,天井作为拴马场,此间,来自大理的行商较多,俗称“见罗阁”(意即大理行商住的巷),开店经验较丰富的是女店主人阿余命妈,据说,她能说藏话、白族话、汉话、纳西话,都还说得比较好;她接待人诚恳,热情,能体贴行商困难,收店钱较低,开水、盥洗水从早到晚都不缺;她对大研镇的商铺、商情都较熟悉,住店的人托她买东西,经常能帮助带去看货,一去就是三四家,随买主挑选价廉物美的货;托她卖货也即能通知买主到店看货还价。由于她会说多种语言,既能为买主选好货,也能为卖主选好顾客,年深日久,阿余命妈已成为实际的中介人,她要说合费,也只求随意赠予,不曾要价,因此在行商中信誉日增,住店马帮也愈来愈多。不幸的是抗日战争中期,由于对马帮的用火管理不严而发生火灾致使现云阁全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灾情。另外,大研镇兴仁街,约有10户旅马店,从业人员约18人,其中,“老龚店”的规模较大,行商也较多,多系四川盐源、盐边的行商。另有一个藏族商人阿吉庆开设的“吉庆店”,这是他来丽江行商中赚钱后建的一院新房,用来边开店边做生意,后来成为丽江籍的藏族店主人。在大研镇以外的七河共和镇有个具有开创精神的农民周香,他约在1940年就在共和镇开办了“德胜旅店”,有大理、鹤庆一带到丽江的旅客和马帮,有中甸德钦到下关的专业马帮,每天下午,旅客、马帮陆续进店投宿,因他为人厚道,经营作风好,过往者都乐于二进“德胜旅店”,虽只是小股长流水,但却成为农村中热闹的小天地。据查,丽江直通永胜的梓里一线,直通鹤庆的木家桥一线,直通中甸、宁蒗的白沙一线,都有私人开设的旅马店,但都由于一般都是农户兼管,有的也因天灾人祸而自生自灭,尤其是实行以农业为基础后,不再作为职业而存在了。
在旅马店的大发展中,为旅马店服务的专业户也逐渐兴起。积善村中段出现了一块卖草场,面积约500平方米,每天,有四面八方的人到卖草场卖草,一般都是无固定职业的居民,到野外割来青草贩卖,以求度日糊口,也有农村的困难户,为急需盐钱、米钱、背来大麦秆贩卖。无人放牧的马帮,或缺夜草的牧马人,都到卖草场买草饲养牲畜。场周围有一户居民,经常清扫草场积碎草,既增加卖碎草收入,又保持了街面清洁,深受用户称赞。现云阁街口、积善村出现了加工和销售炒面的专业户,品种也多,有大麦、燕麦、青稞等制作的炒面,有时还有牛肉炒面,深受藏商欢迎。四方街出现了多家酥油专业户,既收购,又零售。卖饲料、蚕豆、豌豆的专业户到处可见,卖马掌、马鞍、缝马绨、藏靴的也摆摊设点,都出现在四方街上,为旅马店服务的专业户蓬勃兴起,又促进了旅马店的大发展,直到丽江解放前夕,丽江的旅马店,已成为既有商业性,也有服务性,独立存在的行业,新中国成立后的县职工联合会正式承认丽江旅马店为“旅店业”,成立了旅店业分会,与其他行业并列。1955年7月,丽江县人民政府改批旅马店为“服务业旅店组”,由正副县长签署发放了坐商营业证,玉龙旅马店被批为商字第257号坐商。
1956年,丽江旅马店响应党和政府“一化三改造”的号召,实行了入股经营,仅玉龙旅马店第四分店,即有股金7000多元,不久,盈利30000多元作为流动资金使用,从业人员还留有17个老工人。1956年,为迎接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玉龙旅马店第四分店被并入丽江县饮食服务公司,促进了社会主义服务业向纵深发展。其他一、二、三分店,因管理不善,自生自灭,自然消失而告终。如今,随着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继丽江旅马店后尘,国营宾馆、集体经营的招待所、个体经营的旅社蓬勃兴起,正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