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漫步丽江街头,目光触及商店橱窗、柜台内那些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项链、耳坠、手镯、戒指等用贵金属制成的装饰品、手工艺品,禁不住让你留步,赞叹时,你曾否想到这些工艺品是银匠们用勤劳的双手制作出来的,当你看到丽江的绿茵健儿在领奖台上,高举着象征智慧、勇敢和拼搏精神的“玉龙杯”(此奖杯是由许正强设计,李承武、易学敏、陈鸿钧、周勋等银匠师傅制作,该杯底座用银锻造,杯身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七星飘带为衬托,双边镶两条龙,顶端为银片紫铜片焊接的足球,重约3000克),骄傲地向观众和球迷们致意时,你曾否想过,那腾空欲飞的玉龙身上,凝结着银匠们多少辛勤的汗水和智慧。而当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充实的时候,丽江纳西人的银匠却似乎变成“被遗忘的角落”,在众多的丽江史籍中,很少有人提到他。
银匠何时在丽江发生、发展,并成为一个行业,很难考证。早在明代,木氏土司就从中原内地聘请来银匠。笔者走访77岁高龄的李承武师傅,看到李世家谱中有“原籍江苏上沅县人,世以治银为业,兼之力农”的记载。像李氏这类技工从内地到丽江后,传授技术,繁衍生息,发展成为银匠专业命名的街道——银匠巷,纳西语叫“吾堆过”(今兴文巷)。据李师傅介绍,从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银匠巷从事治银业的有18家之多,其中李氏家族就占9家,如今李师傅的小儿子和儿媳妇仍“绍基裘,子承父业”,庆幸李氏家族从明代居住丽江至今三百多年来,祖祖辈辈为之奋斗传至第十一代行业后继有人。据已故九十高龄的赵光裕老师傅介绍,从上辈的口碑中及本人接触到的,清同治末年至解放初,在大研古城开过店铺的就有45家。这些店铺有父子经营的,有弟兄经营的,有母子经营的,有夫妻经营的,有祖孙三代经营的。在丽江的银匠中,有许多人逐渐向中甸、维西、德钦、宁蒗、西藏及四川的一些藏区发展。丽江银匠行业同皮毛、屠宰等行业一样,有自己的行业公会。银匠行业公会与铜匠、铁匠、五金等行业联合组成。
奉道教祖师丰主老君为祖师。除信奉老君外,还单独信奉女娲,寓意女娲炼石补天与冶银有密切的联系,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祖师会,届时用朱红纸书写太上老君祖师之神位、女娲祖师之神位,虔诚祭祀,以求祖师保佑。
银匠们制作的金银制品,在丽江众多的手工艺品中,不失为一朵绚丽多彩的民族工艺之花。在丰富丽江与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在发展青、藏、川等省的经济交往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丽江的银木碗、藏刀鞘、敌布口须(藏语,装饰品)、净水碗(喇嘛寺专用)、银项圈、银珠等,成为藏、彝、傈僳等民族的生活特需品。
丽江银匠生产制作的手工艺品,无一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乳臭未干的儿童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从儿童满月、周岁到姑娘订婚、出嫁、公婆给拜堂礼等,都少不了几件金或银制品,其中有镌刻着“长命富贵”、“福禄寿嗣”、“吉祥如意”等祝福儿童的挂锁,焊着响铃、既是装饰品又是玩具的儿童手镯,至于女同胞们专用装饰品,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了。就拿耳环来说,就有形如蜜蜂的蜜蜂环,形如蝴蝶的蝴蝶环,形如梅花的梅花环,环内镌刻着多种花卉、形如花篮的花篮环,以及韭菜环、编环、粗尾环等。一枚戒指,就有镌刻着福、禄、寿、喜、如意、富贵、吉祥以示祝福的,也有汇集正、草、隶、篆,阴文、阳文于其中图章的,可谓一部金属百家姓了。手镯、“三须”、“五须”、“十二生肖”、镶龙酥油壶、银筷、调羹、盖碗、酒杯、酒壶、烟嘴、烟壶、烟锅头等,无一不在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银匠们的手下,飞禽、走兽、昆虫栩栩如生,植物、花卉争奇斗艳。用“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来形容丽江银匠的工艺,大概不过分吧!
金银及其制品,还作为馈赠尊贵客人的礼品,《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中曾这样记载:“木公命大把事以家集黑香白镪来馈”,“仍俏以杯缎”(杯即银杯二只),“大把复捧礼仪来致谢,酬校书之役也,黄金四两”,在徐霞客笔下,银杯、白镪、黄金与“红毡、丽锁”齐名。民国时期,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公馆宴会上使用的银调羹、银酒杯也出自银匠巷“庆兴祥”银店李庆昌先生之手。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银匠们制作的工艺品,曾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展出,其中银木碗、藏刀鞘等作为历史文物保存在云南省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在重建丽江玉泉公园得月楼时,贴金葫芦宝顶也是由银匠们精心制作的。
另外,笔者是从事金融工作的,金融离不开货币,借此说说丽江银匠的货币铸造。金银作为货币支付手段,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丽江,金银也有一定的地位,并以金银完赋交易等历史记载颇多。据《滇略》卷3记载:“语云,金生丽水,今丽江其地也。其江曰金沙……江浒况沙泥,贫民淘而锻焉,日仅分文,售蜀贾,其税属之土府,汉不有也,进行岁责滇赋金五千,其值可四万缗,皆蜀贾有力者,先期受值于官,而走四方,远彝人之间。”又据习自诚档案记载:“民国27年(1938年),边区保安司令史华,专为龙云开办‘龙达金厂’而来。”丽江金的种类颇多,原金就有沙金、瓜子金、沙河金、竹根金、绿色金等,经银匠们冶炼锻炼后制成页金。银矿的开发,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出版的《云南矿产概况》记载:“滇之产银由来亦久,元时课银733锭,明朝每年征差发8905.5两,定为常例。当时着名之产银地为……丽江之回龙……等厂。”这里所说的回龙厂及富隆厂,系兰坪县石登乡回龙村及中排富隆村,明时属丽江土知府木氏领主辖区,是十四处木氏富庄之一。丽江对明朝的贡银,从嘉靖三十九年(1561年)至天启五年(1626年)的66年中,贡银达55,000余两,年平均约850两。据《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木氏宦谱》记载:“弘治七年(1493年),木氏土司以价银四千九百两买到千户(已所屯田官)奚姓坐落邓川州罗陋村的庄田和房仓”。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知府木增因“征蛮军兴,助饷银二万余两”。这些白银主要来自银矿的开发,自然也出自丽江银匠们的双手。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丽江府流官知府同知吴烈里继办回龙银厂,按产额15%抽课朝廷。乾隆、嘉庆时期,年课税额为3894两,年产银量为25960两。改土归流后,丽江的银匠得以进一步发蔚,据赵光裕、李承武、易学敏等老师傅介绍,他们从上辈的口碑中得知,清代末期,就出现专门从事或兼营以兑换银两或煎销银锭的行业,所谓煎销,就是把大银锭砍碎后复铸造成小银锭,以便于在市面交换使用,从而成为银通货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行业。他们当中有文明坊的许玉昆、王家庄的李兆南、李光炳兄弟,民国15年(1926)后,“裕兴恒”银店的赵光裕,“集义生”银店的李运昌,王家庄的李锡和都先后煎销过小锭纹银(因银锭线条如指纹状,故得名),民间俗称母鸡课,其重量有一两至一两五钱左右两种。
有的银号还直接冶银,就是在铅块中提炼出银,冶银的原料来自鹤庆北衙厂、宁蒗牦牛厂、中甸安南厂、兰坪富隆厂、回龙厂等地。治银方法是,先在“七星灶”内冶炼铅,从铅的溶液中提炼出粗银,然后再精炼将银液倒入预制的铸铁胚内,冷却成形后打上店号戳记,即成银锭。赵光裕师傅一生熔铸过不少纹银、十两锭、五十两大元宝,他熔铸的十两锭,有的用四川乐山、合川等地银楼的名号熔铸,这些银楼银锭在丽江颇有名气,难怪赵师傅采取“盗版”行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