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我们要学孙悟空,大闹反动统治的天宫”
一、毛泽东给家人讲“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1927年夏,大革命处于低潮,中共中央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毛泽东从汉口到湖南板仓杨家,准备告别妻子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个儿子,去领导湖南的秋收起义。此一去,前途凶险,生死未卜,但毛泽东却显得十分乐观、轻松,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在难得与家人相处的时间里,毛泽东给孩子们讲起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毛新宇在《我的伯父毛岸英》中描写了这样的情形:
当习习山风吹来时,毛泽东一家人坐在禾坪上,毛岸龙还小,毛岸英、毛岸青已经懂事,便要父亲讲故事。毛泽东问孩子们要听什么故事。岸英说讲“孙猴子”的,岸青说要讲很长的。于是毛泽东就给他们讲起了“孙猴子大闹天宫的故事”。岸英、岸青连忙坐在小板凳上,伏在爸爸的膝上,静静地听着。听完故事,孩子们异常兴奋。岸英捡起一截竹竿,在月光下飞舞起来:“我是孙悟空,我是孙悟空。”岸青跟在后面,口里也叫:“我要做孙猴子。”被抱在臂弯里的小岸龙,看见哥哥们这样高兴,也手舞足蹈起来。
毛泽东此时给孩子们讲“孙猴子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因为他自己喜爱孙悟空,觉得孙悟空对富有想象力的儿童来说,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一直以来,毛泽东都非常欣赏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的性格,从童年到中年,孙悟空都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的高压之下,也像孙悟空一样,敢于“闹天宫”,拿起武器,把旧世界砸烂。1957年2月8日,毛泽东同文艺界的同志们谈话说:“孙悟空这个人自然有蛮厉害的个人英雄主义,自我评价是齐天大圣,而且傲来国的群众——猴子们都拥护他。玉皇大帝不公平,只封孙悟空做‘弼马温’,所以他就闹天宫,反官僚主义。”
毛泽东无疑是个不平凡的,有巨大能量的人物,“从个性来说,毛泽东很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的聪明与好动,他的疾恶如仇。如果说,早期的毛泽东还是不成熟的孙悟空,成年以后的毛泽东则是已握有金箍棒,具有巨大威力的孙悟空了!”但是,毛泽东认为神通广大的不是自己,他强调,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1957年5月12日,毛泽东在北京会见阿尔巴尼亚外宾。当话题转向谈论有关上帝的问题时,他说:“中国也有上帝,就是玉皇大帝。他的官僚主义很厉害。两千年前,有个最革命的孙猴子反对过他专制。这个猴王虽发生不少困难,像列宁被抓去了一样被玉皇大帝抓了去,后来他又逃了出来,大闹一番。玉皇大帝是很专制的,像蒋介石一样。……帝国主义一定会被打倒。孙行者很多的,就是人民。”
毛岸青、邵华夫妇在《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文中也表示:“爸爸同我们谈论过《西游记》,十分赞赏孙悟空敢作敢为,勇于同各种妖魔鬼怪作斗争的性格,说孙悟空敢于违背唐僧的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的观点。”毛泽东分析《西游记》中除恶和行善的关系,形成了这样的认识:除恶就是行善。《西游记》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猴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吴承恩在这一回中写孙悟空回花果山,把千余来犯人马打得血染尸横,并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从归顺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劝我话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真有此话!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许多猎户。”
孙悟空的这段话,毛泽东在阅读的时候,用铅笔批注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乡愿思想也。孙悟空的思想与此相反,他是不信这样的,即是说作者吴承恩不信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恶。他的除恶即是行善。所谓‘此言果然不差’,便是这样认识的。”
毛泽东批注中提到的“乡愿”,是指那种“你好我好他也好”,不问是非,不得罪人的处世哲学,俗话形容为“老好人”。古人也认为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其实并不好,《论语·阳货》中说:“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说,这种“老好人”,不是有德,而是假的德,是害德、损德。《西游记》中唐僧的言行就是“乡愿”的典型。毛泽东反对唐僧当“老好人”,赞赏孙悟空除恶求善。
二、“孙行者有很多,就是人民”
《西游记》中的人物,毛泽东提到孙悟空最多。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到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最喜爱谈的《西游记》人物是孙悟空。那个时期,他十分推崇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毛泽东率领红军上井冈山后,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毛泽东想到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说:“我们要学习孙悟空的本领,上天入地,变化多端,大闹天宫,推翻反动统治和整个旧社会。”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也经常谈到孙悟空。他曾对董必武说:“孙猴子大闹天宫,把天兵天将打个落花流水。我们要学孙悟空,大闹反动统治者的天宫……”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苏联看望正在养病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说:“要紧的是抓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定了方向,关键是人才。要选派人来学。要提倡唐僧西天取经精神,多出些孙猴子,少些唐僧的‘愚’气。”
1961年10月10日,浙江省绍剧团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汇演,其中一出剧目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泽东观看了演出,郭沫若创作了一首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毛泽东读到这首诗后,于1961年11月17日写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1962年1月6日,郭沫若又和诗一首《再赞〈三打白骨精〉》:
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迷雾聚成堆。
九千万里明真谛,八十一番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警惕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次来!
毛泽东看到这首诗,批注说:“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
1964年1月,毛泽东会见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与她的谈话中,孙悟空的比喻又有新的发挥。他说,同修正主义斗争的转折点是1963年7月14日苏共中央公开信对中国的攻击,“从那时起,我们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我们丢掉了天条!记住,永远不要把天条看得太重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革命道路”。又说,在同苏共的这场争论中,“我做的事很少,我只有几首诗。除此之外,我没有其他的个人武器”。
一直以来,毛泽东把孙悟空看作代表光明和正义的力量,世界上有了这种力量,就有了公道和正义;人民有了这种力量,公道和正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非常明确地肯定:这种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孙行者有很多,就是人民”,人民群众,就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第四节倡导《西游记》中的取经精神
一、学习唐僧的取经精神
开创根据地、长征、抗战,都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艰苦时期。这一时期的毛泽东对于他所熟悉的《西游记》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整本《西游记》中,渗透着一种精神,这就是唐僧取经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是:认定一个目标后,就以百折不回的毅力朝着这个目标行进,虽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依然执着如初。毛泽东认为,这种精神,是贯穿《西游记》全书的一条主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主旋律”。他把渗透《西游记》全书的这种精神,与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觉悟、意志、品格结合起来,古今结合,幻化成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下应该具备的信仰、意志、毅力、作风、胆识、智慧,以此来鼓舞人心,聚拢力量,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
在艰难困苦中,毛泽东多次谈到唐僧取经精神。在中央苏区艰苦岁月里,毛泽东经常同红军干部谈到《西游记》,他十分赞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坚定信念,把这种对事业的执着信念引申到革命实践中来。他鼓励红军干部战士,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在毛泽东的眼里,《西游记》的故事主脉,同他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几乎有着异乎寻常的同构关系。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推倒三座大山这一目标,如同唐僧师徒四人为实现西天取经的目标一样,要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曲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进取者队伍中的各色人等的信仰、意志、毅力、作风、胆识、智慧及其相互关系,都必然要经受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
长征时,毛泽东曾经用唐僧取经的故事,鼓励长征中的红军要有不怕艰险、认准目标坚定向前的奋斗精神。在延安艰苦岁月时期,他说过:“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争取国内和平的困难重重,毛泽东告诉同盟者和同志们:“唐僧去西天取经,还要经受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要争取和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来,也需要唐僧那种百折不回、坚定不移的信念。”
二、“凡是能够经受大的苦难的人,都是志向远大的人”
在艰难曲折时刻,毛泽东除了谈《西游记》中的唐僧方向坚定,不怕挫折,矢志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志愈坚外,还经常借谈《西游记》中其他一些人物,比喻当今,激发干部战士锤炼好的品格。他赞赏孙悟空有好挑战、反权威的战斗精神,有忠于取经事业、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和妖魔鬼怪的无畏气概。他赞赏猪八戒艰苦奋斗。他赞赏白龙马的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不计名利。他也称赞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但他赞赏有加的,还是唐僧。他说,唐僧虽然万里迢迢,备受磨难,却方向坚定不移,信念坚如磐石,自从踏上西行征程,就义无反顾,绝不退缩。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古以来,凡是能够经受大的苦难的人,都是志向远大的人;志向远大的人,必是胸怀大志的人;立下大志的人,才能下深功夫;下深功夫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毛泽东用取经精神鼓励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第五节笑谈《西游记》,妙语连珠
一、风趣譬喻《西游记》
毛泽东经常用《西游记》中的人和事来讲道理,妙语连珠,既风趣,又易于理解和接受。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反对张国焘分裂中央。毛泽东评论说,张国焘搞分裂,根本原因是他在党性上出了问题。后来,他分析张国焘的分裂行为时曾感慨地说:“唐僧西天取经,谁最坚定?唐僧。谁最动摇?猪八戒。”“他(张国焘)就是长征路上的猪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