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是明朝永乐年间翰林大学士,江西吉水人。他聪明好学,足智多谋,在当地名声很大。一天,解缙和两位堂兄去青原山佛堂宝殿拜佛。因为三人都是第一次去,只好边问路边走。一路上,他们过田野,穿山涧,涉小溪,翻峻岭,饱览春色美景,畅谈赏心乐事。当他们走出一片茂密的松树林,来到山坡平坝的三叉路口时,只见路口中间长着棵驼背松树,树下立了一块石头,上面没有一个字,左、中、右三条路都是一样的宽,每一条都伸向深山老林。这里上不着店,下不着村,又不见行人。他们不知应走哪条路,急得团团转。正在这时,从中间那条路上走来一位荷锄背篓的采药老翁。解缙急忙迎上去,向老人作揖,恭恭敬敬地问:“请问老翁,往青原山佛堂走哪条路?”老翁见解缙眉清目秀,矮墩墩,穿一身长衫,说话文诌诌,吉水口音,便反问道:“公子可是解缙?”解缙点头说是,老翁也只是点点头,但并未回答应走哪条路,后来又默默地走到三叉路口的石头后面蹲着,把头向石头上伸一下,摊开左手掌举了举,又走到驼背树下向左转了两圈,回到石旁坐了一下,随即顺着解缙他们的来路走去。两位堂兄见此情景,急得直跺脚。解缙却笑着说:“老翁已经给我们指了路,不过他没有直说,而是打了个哑谜考我们。”“何以见得?”两位堂兄又惊又喜,异口同声问道。
解缙说:“石头出头是什么字?”“右字。”二位堂哥回答说。解缙又说:“老翁不仅告诉了我们走右边那条路,还告诉我们走五里后,在有树的地方朝左拐两个弯,就到了。”两位堂兄回忆老翁的那些动作,觉得解缙所说有理,不妨试试老翁所指示的是否如此。遵照解缙理解的路线,他们顺利地走到了青原山,拜谒了佛堂宝殿。下午,那位采药的老翁也到这里朝佛。他一见解缙,就笑呵呵地迎上去,说:“解学士真不愧是吉水才子啊。”看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解缙由衷地说:“还得谢谢您那构思精巧的哑谜,否则我们现在都不知能否到这儿。”
解缙草书“蛇”解缙
明朝“江南四才子”的祝枝山和唐伯虎都雅好猜谜。有一天,祝枝山去会老朋友唐伯虎,到后立即被邀请去品茶猜谜。两人立下赌约说,如果祝枝山能猜得出谜底,唐伯虎就捧出佳茗招待祝枝山,如果猜不出来呢,那就对不起了,恕不接待。祝枝山一听二话不说,回答道:“来吧!”话音刚落,只见唐才子摇头晃脑吟出谜面:“言对青山说不清,二人土上说分明。三人骑牛牛无角,一人藏在草木中。”祝枝山略一沉思,旋即猜出,得意地敲了敲茶几说:“倒茶来。”唐伯虎一看他的架势,知道他猜得不错,就延请祝枝山到太师椅上坐下,并示意童仆将新上市的上好茶叶沏好奉上。
谜面中的第一句与谜底相关的是“言对青”;第二句与谜底相关的是“二人土上”;第三、第四句都与谜底相关。其实,这个故事的谜目是要求祝枝山猜出四字礼貌用语。谜底为“请坐,奉茶”。
唐伯虎因蒙受会试案不白之冤,断绝了仕途之路。为了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他到了南昌宁王府,宁王把他安置在阳春书院。不久,唐伯虎发现了宁王的野心,便终日以诗酒自娱,佯狂佯醉,寻机离开虎口。宁王府中还招了一帮无赖之徒,其中有弟兄俩,一个李自然,一个李自芳,仗着宁王朱宸濠的势力横行霸道。
有一天,李自然和李自芳找到了唐伯虎的起居处阳春书院,和唐伯虎纠缠了一阵后,从袖笼内摸出一把白面扇说:“久闻解元公之名,今天烦请大笔一挥,画张扇面吧。”唐伯虎真想把这两个恶奴轰出去,但为能脱离虎口,便强忍着与他们周旋。当下唐伯虎调好丹青,在扇面上画了一株丹桂。李自然假充斯文奉承道:“唐先生真乃神笔,我辈好像闻到了扇面上的桂花香。”李自芳也在一旁凑趣说:“真的好香啊!”唐伯虎看他们那副嘴脸,灵机一动,便在桂花边画了两只张牙舞爪的青壳蟹。两个蠢材哪知其中机关,千恩万谢地拿走了。原来这是唐伯虎作的一则画谜,隐含四个字:“横行乡(香)里。”暗示两无赖像青壳蟹那样横行霸道。
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徐渭,字文长,他不但擅长诗文,工书法,而且长于绘画,制作了不少灯谜。他曾经在一次酒席上出一谜语,难倒了一群文人学士。谜面是这样写的:“摸着无节,看着有节;两头冰冷,中间火热。——猜一物。”众人猜不出,最后还是他自己揭出谜底:“历书”。此谜构思精巧,谜面中的“节”是一字多义。“摸着无节”的节指竹节,“看着有节”的节指年节、节气。后两句写历书中的四季气候,“两头冰冷”指春天和冬天,“中间火热”指夏天和秋天,真是妙趣横生。
徐文长曾为自己刻一印章:“秦田水月”。将“秦”字分为“三人禾”,恰好可以对应“徐”字的三个部首;“田水月”则组成“渭”字。这是一则绝妙的印章谜。
徐文长不但擅于制谜,猜谜也高人一筹。一年新岁,杭州西湖总宜园举行灯谜盛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只见一群人拥挤在园门口,正在昂首观看高高悬挂的一首诗谜:“二人抬头不见天,一女之中半口田;八王问我田多少,土字上面一千田。”人来人往过了好几批,谁也没能猜出谜底。刚巧,徐文长路过园门口,上前细细一读,便微微一笑:“不难,不难。”那些猜谜的一听,都围了上来:“请讲来听听。”徐文长却未正面破谜,只说了句:“但愿人间家家如此。”便笑嘻嘻地走了。有个诗人仔细品味徐文长的话,恍然大悟,破了谜底。他给大家解释说:“‘二人抬头不见天’是个‘夫’字;‘一女之中半口田’是个‘妻’字;‘八王问我田多少’是个‘义(義)’字;‘土字上面一千田’是个‘重’字,合起来是‘夫妻义重’。这不正是家家所盼望的吗!”
徐渭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饱读诗书,多才多艺,由于放荡不羁,被人称为“天才狂士”,他是一位制谜和猜谜的高手。一天,冯梦龙来到吴江,和好友叶仲韶一同闲逛街头。叶仲绍也是当时的著名才子。两人走到一个测字摊前时,冯梦龙见围着许多人,灵机一动,便出了一个谜让叶猜,谜面是:
上无半片之瓦,
下无立锥之地,
腰间挂个葫芦,
口吐阴阳怪气。
叶仲韶思考一会儿,笑着对冯梦龙说:“学士大人不愧是制谜高手,才思敏捷。这个字要靠上下两块土方能成卦,你看我猜的对不对?”冯梦龙听了,连连点头称是,佩服叶仲韶的才学,说:“君有此才,必中金榜!”
谜底:“卜”。
明朝末年,有位叫黄周星的学者,官至户部主事。明亡以后,隐居湖州,以诗文著述为事。他雅好灯谜,首创“酒令体”灯谜,谜面为诗词,谜味醇厚。著有《刍狗斋集》、《廋词四十笺》。他本姓黄,幼年时为湘潭周氏养大,故名黄周星。
一天,他在为养父周氏庆寿的宴会上,提出以大家轮流出谜互相猜射,以代酒令。众人因他是谜界的高手,又是东道主,便请他先出谜。他就先出了一则谜语:
忽而冷,忽而热,
冷时头上暖烘烘,
热时耳边声戚戚。
并说明这是分扣谜,隐三国人名一,谁能射中当酬以“落汤鸡”。席间有一位射手推敲了片刻,对这个谜面和这个酬法都拍手叫绝。起立射道:“这是‘貂蝉’。”他解释说:貂蝉本来是古时的一种帽子,冷的时候,戴貂皮帽,头上就暖烘烘;天热的时候,蝉就鸣叫,所以耳边声戚戚。”黄周星称赞道:“贤兄真属高才,受敬‘落汤鸡’无愧!”大家正担心黄周星要泼他一盆冷水时,但见黄周星斟了满满一大杯酒献给了猜者,猜者举酒一饮而尽。原来,“落汤鸡”也是个谜,鸡为酉,汤为水,酉加水,是一个“酒”字。
明末怀宁人阮大钺,把灯谜写进了戏曲里。他的传奇《春灯谜》,内中展现了当时猜灯谜的热闹场面:“打灯谜闹场,拆灯谜搅肠。纸条儿标写停停当。金钱小挂,道着时送将,那不着的受罚还如样。市语儿几行,人名儿紧藏,教你非想非非想。”
明朝末年,扬州马苍山在研究整理大量灯谜的基础上,借鉴古代诗歌的格律,首创了《广陵十八格》。计有:卷帘、徐妃、会意、谐声、典雅、传神、碑阴、寿星、粉底、虾须、燕尾、比干、双钩、钓鱼、含沙、锦屏、碎锦、回文等谜格。
所谓谜格,就是要猜谜的人按照规定的格式,把谜底字的位置、读音、偏旁进行加工处理之后,来扣合谜面。谜格可以使一大批本来不能入谜的题材成为谜材,极大地丰富了灯谜的内容,开拓了制谜方法,促进灯谜向着更高的难度发展。同时,也使谜语妙趣横生,发人深思,令人回味。
明代收编灯谜的书籍有张云龙的《广社》、无名氏的《新奇灯谜》、冯梦龙的《黄山谜》等。继刘勰《文心雕龙》系统地阐述谜语理论之后,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中出现了《隐语》、《谜序文》两篇专论。还有时称“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写了一部辑录兼论述谜语的专著《诗禅》。
明初谜家贺从善编有《千文虎》一书,原书已失传。郎瑛《七修类稿》中所收《千文虎序》里说:……袖出一书,面书《自知风月》,乃问余曰:“此四字云何?”余解之曰:“即独脚虎儿。”曰:“何以颜兹名?”余曰:“尝闻先辈云,更作三句已成诗。惜乎独有一句,更难于谜,故曰独脚虎。”可见,“独脚虎”是一句诗,它源于诗谜,是由善于作诗的制谜者自撰谜面而成。我们可以从流传下来的明代谜语中窥探“独脚虎”的风采:
玉门山气连天远(古人名)关云长―——载《广社》
慵妆蛾黛少张郎(曲牌名)懒画眉―——载《新奇灯谜》
这两条“独脚虎”都是一句七言诗,谜面简约含蓄,呈现出“分支立户,自成体系”的征兆,拉开了文义谜与多句式的事物谜之间的距离。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用符号变化来隐文字的神智体谜。传说明朝时候有个穷秀才,一直考不中功名,无奈与同伴外出经商。忽然有一天,他接到妻子寄来的书信,同伴争相观看,只见圈圈点点,一个字也没有:
秀才心想:爱妻并不识字,这意味深长的书信,真是难为她了!众人不解,纷纷问秀才这古怪的书信是怎么回事?秀才笑着说:“兄弟有所不知,这是娘子的一片心意。”他就按图从右到左,一行一行地解释:
相思欲寄从何寄,
画个圈儿替。
话在圈儿外,
心在圈儿里。
单圈儿是我,
双圈儿是你。
你心中有我,
我心中有你。
月缺了会圆,
月圆了会缺。
我密密加圈,
你须密密知我意。
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
将一路圈儿圈到底。
众人听得又惊又喜,个个伸出大拇指称赞说:“没想到你那一字不识的妻子,还有如此文才!”
第七节清朝时期的谜语
“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灯谜。”——曾有人以此来标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有清一代谜社、谜家、谜著之广多,谜事活动之鼎盛,谜艺水平之高超,胜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如同当时的小说戏剧一样,谜事活动也非常活跃,谜风远远胜于明朝。
清朝初期,谜语因袭的多,创新的少,如褚学稼的“尹”字谜:“伊无人,羊口是其群,斩头笋,灭口君,缩尾便成丑,直脚半开门,一根长轿杠,打个死尸灵。”句句成扣,可见东汉以来离合体、增损体的遗风。清初统治者为了压制民族反抗运动,大兴文字狱,弄得读书人谨小慎微,唯求无祸而苟安,“避席畏谈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清·龚自珍《咏史》)。此时的谜坛,作品数量既少,质量也相对粗劣。
清朝中叶以后,灯谜向前迈了一大步,虽然谜面和谜底的素材仍以“四书五经”居多,但在制作技艺上已益加新奇精巧,力求别解传神。如以“人在人情在”猜《诗经》句“逝不相好”,以“绝代有佳人”猜《左传》句“美而无子”,又以“霍去病卒”猜《礼记》句“疾止复故”,等等。
清乾隆年间,有位非常著名的才子纪晓岚,学识渊博,又机智诙谐,是《四库全书》的主编。他曾做过侍郎的官。当时还有一个有名的权臣和珅,贪婪狡诈,弄权黩货,官至尚书。他两个人都是乾隆宠信的人物。两人本来冰炭难容,但又不敢在明处反对。有一天,两人在一起夜间游园,忽然有一只狗惊慌而逃。和珅借题发挥地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听出这家伙话里有刺,便回答:“尾下垂是狼,上竖(尚书)是狗。”和珅一听,哑口无言,好似挨了一闷棍。
纪晓岚
有一次,乾隆听说京郊住着一位老寿星,便率随从人员一同到老寿星家探望。只见这位老寿星鹤发童颜,两眼炯炯有神,正乐呵呵地和五六代重孙子逗乐。老寿星的孙子过来告诉了老人的年龄,乾隆帝啧啧称奇,便命随从人员给老人留下一份厚礼,并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赠送给老人。对联是这样写的:“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