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是丰富我国文学史料的现成材料,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可以给我们美的享受,还可以教化社会成员,从而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民间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客观实在物为中心构建的民间传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他们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人们常将民间传说称作“口传的历史”。
其次,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作为民众生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传说,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民众的历史,而且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民间传说仍然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次,民间传说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叙述人物、刻画景物、解释风俗,传说质朴纯真、充满着乡土气息,讲述运用方言土语,极富韵味,将沉寂的历史山水描绘得灵光四射,使民众在传说的字里行间自然升腾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
民间传说是历史的见证物,但时代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人类的文明不断进化,传说已成为网络、传媒的一种时尚商品,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四大传说,被人们加工为娱乐网络节目,可以说这也是别样的民间传说。相信这些传说会永远流传于人世,因为传说是一部老百姓的历史,也是时代的缩影,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岁月。
第一节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
一、填补历史空白
从民间传说的实际内容来看,它的历史真实性很不一致,它表现为纯属虚构的传说,如牛郎织女的传说等;虚实结合的传说,如孟姜女的传说等。那么,我们又如何去评价民间传说中真真假假的历史呢?从中国民间传说总的情况看,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体现在民间传说可以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这一点在原始社会和当今无文字的民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民间传说自然并不都是信史,民间传说采用艺术手法,将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评价、爱憎编织成具有传奇性的作品,因此我们看待民间传说的历史真实性时,不要拘泥于细节记录的真实,而应重视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所反映民众的历史情感,把它看作是民众精神史、心灵史的真实记录。
二、纠正历史谬误
民间传说可以纠正历史记录的谬误。历代史官站在统洽阶级立场,常常将农民起义领袖的正义斗争进行歪曲的记录,比如《资治通鉴》将黄巢污蔑为“盗贼”、“匪寇”,而在民间流传的赞扬黄巢的传说就纠正了历史记录的谬误。
史书上说,公元874年,王仙芝在河南长垣起义,拉开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山东冤句人黄巢率众响应。那么,黄巢在哪里起义响应呢?没记载,而传说中黄巢起事的地方是在石岛湾宁津镇西山的西山寺。
黄巢家境不富,但有一身好武功。年轻时,跟人在宁津东墩一带贩盐。那年,赶上大考,黄巢在好哥儿们的撺掇下,到京城长安赶考,没想到中了个武状元。当时,皇帝要把公主嫁给他。黄巢出身低贱,相貌也长得丑,公主整天哭哭泣泣,皇帝也觉得别扭得慌。几天之后,黄巢武状元的名子硬生生地被皇上划掉了。
黄巢一怒之下,跑出长安,来到宁津,在西山的西南寺见到贩盐的哥儿们。哥儿们得知详情后,都说皇上无道,干脆反了罢。黄巢还真想造反,就去找西南寺的柳和尚。
柳和尚原本是个秀才,几次科考不但没捞个官儿坐,还把家产抖落个净光,便出家西南寺当了和尚。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柳和尚撞钟归撞钟,心里可想着寺外的事。久而久之,柳和尚就同黄巢混热了。
在黄巢的眼里,柳和尚是个顶尖有文化有智谋的人,盐贩子都称柳和尚是“柳军师”。黄巢找到柳和尚,把起义造反的事告诉他。柳和尚极力赞同,最后,决定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造反”。造反时,要“血刀祭旗”。“血刀”就是杀得人越多越好,“祭旗”就是用血把白布染成红色,作红旗举。这样,脚踩红,头顶红,红红火火反唐朝。据说,老辈儿没有白糖,有红糖。“唐”同“糖”音,也代表红色。
不过,能掐会算的柳和尚,掐来算去,“血刀祭旗”的第一个人都是个“柳”。可宁津这一带除了柳和尚以外,再没有姓柳的。黄巢心里明白,柳和尚不能杀。一来柳和尚是他的老师和好朋友,二来造反后出谋划策还需要“军师”柳和尚。想来想去,黄巢出章程:端午节那天,让柳和尚早早躲起来,躲到没有人看见的地方,黄巢随便找个人杀了。
端午节这天,天还没有亮,柳和尚便起来找地方藏身,可是左找不放心,右找还不放心,找来找去,日头快出来了,柳和尚急忙跑出西南寺,一抬头看见寺门口那棵百年朽柳,老柳树洞中间烂—个大洞。柳和尚心想,好,干脆钻树洞里躲着吧!
柳和尚藏在柳树洞里。不大一会儿,约定起义的人来了,有两千来人。西南寺盛不下,黄巢便把他们招呼到西南寺门口,讲了几句起义的话,抬眼看见守门口的老柳树,心里忽然亮堂子:“柳和尚”不是告诉我要“血刀祭旗”吗?还说“血刀祭旗”离不开“柳”,我今天何不刀斩老柳树祭旗!
于是,黄巢挥刀用力,“咔嚓”一声,老柳树劈开了,柳树里的柳和尚也“啊”的一声分成两半。黄巢心里非常难过,长叹了一声:“柳和尚呀柳和尚,你算来算去,都没有逃脱血刀祭旗这一劫呀!”
为了纪念柳和尚,黄巢就以柳树枝作为记号,竖起了造反的大旗。
第二节民间传说的审美价值
一、表达善恶观念
传说是民众共同创作的集体性文学作品,传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结局,都是按照老百姓的好恶和意愿加工完成的,附和人们的心理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总是会遭受到这样那样的无奈、屈辱、不幸和苦难,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们就通过虚构的传说故事,来表达对生活的期待。
在这类传说中,坏人、恶人在传说故事中是命运好下场的,不是被奚落、惩罚,就是被正义之士杀死,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好人吃亏,坏人占便宜。而那些生性善良的人们,总会得到正义和神灵的眷顾,让他们找到生活的曙光。
二、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在我们很多地方都流传着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尤其在山东、东北一带,这条不得不离开家乡寻求生存的孽龙,和大批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开家乡的民众联系起来,赋予热爱家乡、关怀乡亲的可贵品质。
很久很久以前,在山东莒县寨里河北李家村,有一对夫妇,人到中年膝下无子。一日,夫妇二人在田里耕作,突然电闪雷鸣,下起倾盆大雨,二人躲避不及,被淋得全身透湿。没几日,妇人觉出自己怀孕了。生产之时(据说是在四月初五,有说是六月初六),丈夫带着接生婆回到家里,只见床前一滩血,妇人已死。在房梁上盘着一条青蛇,此蛇见风就长,农夫大骇,挥锄一劈,把蛇的尾巴劈了下来。那蛇腾空而起,直上云天。农夫第二天将妻子埋葬,一连三天大雾不止,人们听到坟地里不时有呜呜啼哭之声。三日后大雾退去,大家发现农夫妻子的坟墓已筑成了小山,坟前鼻涕一大滩,周围像被碌碡滚了一样。于是有老人说:“农妇生下的不是蛇,是一条青龙。它感生育之恩,来为娘守坟三天。”后有人作梦,梦见此青龙被众仙戏称之为“秃尾巴老李”。
因为秃尾巴老李少了尾巴,被安排在离海近的山东负责降雨。它勤于职守,把个山东治理的不旱不涝,风调雨顺。一次,它为了把雨降得又细又匀,飞得很低很低的,结果在莒县刘官庄镇的李家楼被产妇的血光激了下来。人们看到此龙五丈有余,粗如石磨,只有半截尾巴,认定是秃尾巴老李,便纷纷担水为其润身。后来东南方向一团黑云漂来,降下大雨,秃尾巴老李借雨腾空而去。
秃尾巴老李特别关照山东人,被歹龙视作偏心,并联名上告。后来秃尾巴老李被调到白龙江。当时镇守白龙江的是一条白龙,此龙习惯于在此作恶,便不肯与秃尾巴老李调换,于是在江内同秃尾巴老李进行了一场广为流传的大战。当地百姓已知秃尾巴老李的品德,并憎恨白龙的凶残及不务正业。所以在大战时,有白浪滚来,大家纷纷往江里扔石灰,当黑浪滚来时,纷纷往江里扔馒头。
在百姓的帮助下,黑龙最终战胜了白龙,并在白龙江一直待了下去,于是大家从此改称这条江为黑龙江。秃尾巴老李特别想念山东人,只要得知哪条船上有山东人,它便会一路护航,使其平稳渡过。直到现在,有船要渡黑龙江,必先问一声:“有山东人吗?”如果回答说有,艄公便起锚开船,就是在有风浪时,船也会稳稳地渡过;如果没人应答,艄公就要等一会,直到有山东人。后来就是没有山东人,人们也应答说有,只要说有,船就会确保平安渡过。
白龙败到山东后,把这方的百姓视为仇人,尤其是对龙尾村。自白龙来后,龙尾村十年九旱。秃尾巴老李对白龙的行为无可奈何,于是便从东海,为龙尾村的父老通了一处海眼,并置两尊石龙把守。此海眼现仍在龙尾村的东侧,无论天有多旱,无论用水量有多大,此海眼永不干涸。两尊石龙,栩栩如生。同时,秃尾巴老李又把海眼东部其父劳动时所饮用的龙泉、其母劳动时所饮用的龙母泉以及它常出入的龙须泉全部连接了起来,使此四个泉里的泉水无论多旱常年有取之不尽的水。
第三节民间传说的实用价值
一、构成地方文化平台
民间传说一般以地方性的人文景观、名人遗迹、山川胜景等作为传说的核心,这些本来就是地方旅游的主要资源。围绕传说核心的故事,使静态的客观实在物更具有了飞动的灵性,使逝去的历史人物依然徜徉在地方风物之间,使民众由现实追寻到遥远的过去,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民间传说,作为一个文化平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山东蓬莱,就是一个因民间传说而兴起的一个地方,更是一个因民间传说而兴起的旅游城市。也可以说,蓬莱就是一个传说中的城市。关于蓬莱的民间传说众多,而这些民间传说已经成为了这座新兴旅游城市的最大财富。
二、有关蓬莱的传说
最早的蓬莱传说是关于“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它们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东巡访仙求药、祈求长生不老的地方,也是蓬莱神仙文化的源头。
战国时期,神仙学说盛行,方士们把人们都不明白的海市蜃楼现象加以渲染,说成是海中的神山,山上有长生不死药。这样的神仙之地,像秦始皇、汉武帝这种有神仙情结的大人物是一定要去看看了,于是也就引领了历代帝王及其他人士寻访的热潮,各种民间传说也就开始批量生产了。
蓬莱最集中的民间传说是关于八仙的。蓬莱是八仙的大本营,有一个传说似乎暗示了八仙传说产生的真正缘由。说的是当年沙门岛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朝廷每年配给犯人的粮食是个定数,而岛上的犯人却不断增加,粮食明显不够吃,看管犯人的守卫便将超出定量人数的犯人一批批扔进大海。一些犯人不甘死于非命,便趁晚上避开守卫,抱着木头、葫芦等浮具跳进大海游向蓬莱。途中,多数犯人丧命,到蓬莱后只剩下了八人。蓬莱的渔民们见他们形貌古怪,又得知他们是借助木头等简单的浮具渡海而来,便以为是神仙降世,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就演绎成后来的八仙过海故事了。
当然,流传更广的八仙成仙的传说要比这要复杂得多,有趣得多。八位神仙际遇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最后成为一个神仙小集体,离不开后人的不断虚构和创造。而八仙与蓬莱的关系,也通过一系列的传说最终确定下来:
相传,有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合,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威游向东海。
八仙的举动惊动了龙宫,东海龙王率虾兵蟹将出海观望,言语间与八仙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乘八仙不备,将蓝采和擒人龙宫。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杀,腰斩两个龙子。虾兵蟹将抵挡不住,纷纷败下海去,隐伏水底。八仙则在海上往来叫战。东海龙王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合力翻动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涛巨浪,杀奔众仙而来。
危急时刻,曹国舅的玉板大显神通,只见他怀抱玉板头前开路,狂涛巨浪向两边退避。众仙紧随在后,安然无恙。四海龙王见状,急忙调动四海兵将,准备决一死战。正在这时,恰好南海观音菩萨经过,喝住双方,并出面调停,直至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双方罢战。
八位仙人拜别观音菩萨,各持宝物,兴波逐浪邀游而去。
蓬莱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铜井的传说、磨盘街的来历传说、苏东坡访八仙的传说等,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数的神秘色彩,也为她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