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3400000008

第8章 河北秧歌(1)

1、河北秧歌的历史溯源

河北各地的秧歌起初都存在于民间花会(或称灶火),在清代地方戏曲兴起时,才逐渐与花会脱离,从而搬上舞台独立演出。最初,演的剧目都是以两小(小旦、小丑)或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故事情节较简单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剧目,如《王小赶脚》、《探闺女》、《安安送米》、《休妻》等。以后,由于受到梆子戏、京剧等大剧种的影响,又学演了一些大戏剧目。其中“地秧歌”、“落子”、“拉花”、“地平跷”是河北民间舞蹈中表现力最强的四大舞种。

2、河北秧歌独到的特点

河北秧歌,其特点是技艺全面,塑造人物上有独到之处。演员分别扮成渔、樵、耕、读以及《铁弓缘》、《断桥》、《错中错》等人物。

3、河北秧歌的表演特色

(1)表演形式

河北秧歌的表演分“套子秧歌”(大场)和“出子秧歌”(小场)。所扮人物又分为妞、丑、公子、老(泼辣的中年妇女)等行当,除老持棒槌(双棒)外,其他角色皆持折扇。

(2)风趣的表演手法

表演中,演员把舞蹈动作、手势、道具、哑剧等表现手法融于一身,塑造出各种喜人的形象。其中“丑”的表演最突出,塑造了憨厚可亲,诙谐乐观的形象。按艺人的说法,丑的特点是“肩要活,腿要弯,挺胸收腹胯要端”。从肩部的运用上看,很有草原文化的特点,而扇子的配合却又发挥了农耕文化之长,显得风趣、幽默,令观者忍俊不禁。再加上唢呐的密切配合,常吹出拟人声来烘托表演,更增强了艺术效果。典型的剧目有《摸杆》《顶灯》《赶脚》等。

第一节地秧歌

一、河北地秧歌

1、广受好评的“河北地秧歌”

“河北地秧歌”(简称“地秧歌”)是河北民间舞蹈中艺术性最鲜明,表现力最强的四大舞种之一。近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东部唐山一带,是城乡人民深深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很强的舞蹈。在当地人民的心目中,“闹秧歌”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秧歌迷”是对人的一种美称。

2、地秧歌的历史脉络

关于地秧歌的所史沿革,当地流传着多种传说,而比较集中的是“兴于元代”。此说虽无文字记载,但从一些秧歌世家有往下传裘帽(元代士兵戴的帽子)的传统,和地秧歌丑角必须有要裘幅的绝招,以及舞队由丑角翻穿皮袄、头戴裘帽、手执长鞭如元代士兵来“打场”等情况推断,这种说法比较可信。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昌黎县志》中有“十四、五、六日,名之元宵……,夜则张灯演唱秧歌”的记载,是目前掌握的有关地秧歌的最早文字资料。据此,至少在清初,地秧歌已在昌黎一带流传。但是,直到晚清时期,它仍是一种受祭祀制约,角色繁杂,兼有歌唱,歌舞联体的庞杂舞队,审美值价处于较低层次。这种以“唱秧歌”或“跑场秧歌”为代名词的地秧歌,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

3、各代艺人们促进了秧歌的发展

通过对艺人师承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地秧歌近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王作云把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的一些戏出折子戏的情节用秧歌来表现,首创“秧歌演戏”。地秧歌便由单一的跑场秧歌升华为“出子秧歌”,从而演化出一批具有舞剧雏形的出子,如《拾玉镯》、《铁弓缘》等。出子的出现使地秧歌发生了第一次质的突破。它的特点是摆脱了祭祀的束缚,并与歌唱脱勾,将繁杂的角色规范为丑、妞、扛、生四个行当,使它从原始状态中得到升华,开始形成了其特定的审美特征。

王作云之后(清末民初),以聂国和聂三(名丑)、宋阴村(宋老五,名抚)、田大迷糊(真名不详,名丑)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秧歌艺人,在秧歌演戏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批以当时生活内容为题材的出子。使地秧歌第一次直接表现现实生活,如《扑蝴蝶》、《赶脚》、《锯缸》、《摸杆》、《顶灯》、《花子老婆送饭》、《打灶王》、《合家欢乐》等。这样,地秧歌同人民在精神和生活上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增强了地秧歌的活力。

民国以后,以周国宝(1905年生)、周国珍(1911年生)、伦宝善(1907年生)、秦焕(1911年生),以及稍晚些的张谦(1922年生)、鲁风春(1922年生)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秧歌艺人,又把地秧歌推向一个高峰。他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技艺和表现力方面都更趋于复杂、细腻、准确和深刻,更富有感情色彩,尤其是确定了地秧歌中界限分明的行当,各自独树一帜,风采各异。这一代艺人的个人天赋和他们对前人的兼收并蓄,以及他们的创造精神和生动的自我表现才能,体现了地秧歌的继承性和创造力的统一。由此而创造出的新的舞蹈语汇,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地秧歌的形式和内涵,使人民群众在自娱的同时,增强了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从而得到更高层次上的新的满足。50年代在传统出子的基础上,整理的《打熊》、《跑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第三代艺人的艺术发展成果。一度风靡全国的《跑驴》,1953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银质奖章。

3、地秧歌的表演特色

(1)表演形式

地秧歌表演形式分“过街”和“打场”两种。

(2)表演内容

①“过街”表演:“过街”表演时,由一丑角头戴裘帽,翻穿皮袄,持一长鞭在队前打场(开道)。其他表演者人数不定,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扮成各种戏曲人物如公子、青衣、花旦、县官、衙役、武生,或扮成当时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如算命先生、锯缸锯盆的小炉匠,甚至还有头戴礼帽,手持文明棒,穿西服革履的洋商人等等。他们随着“开道”的丑角,合着唢呐曲边走边扭,互相穿插,你追我跑,你蹲我盖,你钻我闪,你转我翻,配合默契,妙趣横生。

②“打场”表演:当秧歌队进行到场地宽阔,围观群众集中,或者摆了喜桌(桌上摆有烟、酒、糖、茶和“喜包”——装有钱财之物的红纸包)之地同别的秧歌队相遇,出现“打对台”时,就进行“打场”表演。先是集体表演变换队形,如“蚂蚁上树”、“八字花”、“拜十方”等等,在变换队形中,各种人物即兴配合,孩童追瞎子,傻柱子逗大姑娘,县太爷逗媒婆,连打带闹,逗得群众捧腹大笑。尤其是两个或更多的秧歌队打对台时,艺人更是尽情发挥,使出各种表演绝招吸引观众。走完队形后,然后开始“平秧歌”。

(3)角色特色

①丑:“丑”是“地秧歌”中的核心角色,因为没有丑就没有“逗”。用当地人的话来说“闹秧歌不上丑,就同吃饭没肉一样不上口”。丑在秧歌队中表演分量重,技艺要求最高。其特点是:应变快,招数多,浑身是戏,最灵活,翻、转、钻、闪满场飞,逗得小姐无处躲。

②妞:“妞”又称“包头”、“上装”,一般都是俊扮的少女。其特点是:稳中怯、柔中俏、扇花飞舞周身绕,双臂摆动娇中媚,好似葫芦蔓儿飘。

③:“”就是丑婆。文持团扇和烟袋,武持棒槌。特点是:抖肩摆胯碎步颠,哪有逗就往哪钻,穿针引线哈哈笑,双臂一横把脸翻。

④生:“生”俗称公子。表演起来是:酸溜溜,文绉绉,八字步儿倒背手,一步三颠晃脑袋,眼神盯着和妞。

(4)各放异彩的艺术流派

“地秧歌”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各放异彩,各有其传统和特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主要有三种:

①以昌黎、芦龙等县为代表,以表演“出子”为主,表演细腻,扇花丰富,颈、胯、肩变化莫测,讲究“情”和“逗”。艺人技艺高超,个人表现力极强,各自都有其表演的“绝招”。代表性艺人有周国宝(名丑)、周国珍(名妞)、张谦(名丑)、伦宝善(名)、卢风春(名丑)、秦焕(名)等。

②以乐亭县为代表,秧歌以走队形为主,不演“出子”,秧歌队由秧歌头在广场正前方指挥,讲究场面声势大、变化多,群体意识强。舞蹈动作舒展、流畅,要粗不要细。代表艺人由姓冯的世家为主,冯老大爷(姓名不详)86岁时还能亲自打头走秧歌,他的几个孙子都是“秧歌头”。

③以滦县为代表,以表演“平秧歌”为主。动作讲究“抬腿亮腕”,刚柔并济,在角色行当中,生、妞、为主,丑角的表演分量不太重,滦县的秧歌群众性很强,但不曾出现过比较有声望的代表性艺人。

(5)独特的舞蹈动作

“地秧歌”的舞蹈动作强调全身各部位的有机配合,它主要由肩、胯、膝、腕四个部位的形态构成它独特的“味道”。

①肩:“肩”的动作最灵活、最鲜明。艺人说,跳“地秧歌”肩膀必须会“说话”,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靠内心节奏起作用。这种内心节奏又多是通过肩的变化和肩部肌肉感觉显示出来。如“端肩”、“抖肩”、“绕肩”、“错肩”等。“地秧歌”的那种耐人寻味的情趣也是通过肩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

②胯:“胯”的运动和变化也是非常丰富和生动的。无论“提胯”、“坐胯”、“转胯”、“绕胯”、“拧胯”、“错胯”、“撅胯”,都不是外在的、单一的运动,而是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对抗的力量。用艺人的话说,就是要“拉骨抻筋”。胯的变化不仅使舞蹈造型具有曲线美、流动感,而且富有“地秧歌”的独特韵律。

③膝:“膝”部屈伸运动是通过脚掌为支撑点和发力点的一种跳跃性的弹性起伏。膝和脚掌的发力和全身的配合,犹如骑马坐轿一样,美滋滋、甜丝丝、飘飘然,这也是“地秧歌”最基本的动律。

二、昌黎地秧歌

1、昌黎地秧歌的历史脉络

(1)地域分布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

(2)悠久的历史发展形态

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她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地摊到舞台,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

(3)艺术特点的演变

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女性较为开放,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又由于秧歌可即兴参演,所以又出现了戴“缨子帽”的丑角,这一蒙古族的服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艺术中一直保留至今。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现存的纯舞形式。

2、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色

(1)演出形式

昌黎地秧歌的演出分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种形式:

①“场子秧”歌即固定于某一场所进行演出。

②“排街秧歌”则人数较多,沿街串巷,行进演出。

③乐队由打击乐和唢呐组成,人数虽少,但声音洪亮,行进方便。

(2)演出程序

大多是前边有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鲁智深),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后跟提花篮、佛尘的童子及田公、渔妇、樵夫、书生等角色。

(3)行当表演

①角色:昌黎地秧歌以行当表演为主。主要分妞(少女或小媳妇,类似戏剧中的旦角),丑(诙谐、幽默的滑稽角色,类似戏剧中的丑角),(中年或老年妇女,类似戏剧中的彩旦和滑稽老旦),公子(文质彬彬的书生)。

②表演特色:在表演形式上分排衔秧歌和场子秧歌,可即兴表演,又可表现某一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各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但总的要求是都要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且脚下步伐上下颠颤,结合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为主,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

(4)表演道具

昌黎地秧歌的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根据人物性格,分别手持彩扇、花绢、团扇、拨郎鼓、棒槌、烟袋等,如妞、丑角的道具以扇子为主,角的道具以棒捶或团扇为主。这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5)表演内容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数“出子”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和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

(6)表演动作

手部的基本动作以“八”字翻花为主,上下左右,前后抖动扇花,变化万千,如双双对对的彩蝶在花丛中飞舞,既抒情、优美、典雅,又火爆、泼辣、热情、欢快,富有诙谐、幽默、质朴健康的生活情趣。

(7)音乐表现

伴奏以悠扬的大唢呐为主,配以中、小钗作打击乐。大多习惯于吹奏《满堂红》、《句句双》、《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于表现乐观、欢快、喜悦的节日气氛。地秧歌中的妞、丑(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种人物的舞姿动作非常细腻,富于表现力,能在地秧歌的“小场子”、“小出子”中,塑造各种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善于表现有故事情节的双人舞、三人舞和小舞剧。

同类推荐
  • 必用的歇后语精选

    必用的歇后语精选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言工具。取舍得当,对学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教师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非常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和收藏。
  • 自知如镜化伟力(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自知如镜化伟力(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也是人体发育的转折关键期,这一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怎样面对生活和生理的各种烦恼,是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的关键。
  • 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

    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

    了解这本著作既总结了当代中国丰富的音乐成就,也总结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学习当代中国音乐史的很好的教材。读者对象包括:全国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师生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
  • 教你制作生物标本(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

    教你制作生物标本(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教你制作生物标本(最新版)》是一本自然科学类读物,系统的介绍了有关生物标本创意制作等方面内容,并附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和实践步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丛书:教你制作生物标本(最新版)》不仅能丰富青少年朋友课余生活,提升其动手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其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从而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 莱辛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莱辛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莱辛所写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伊索、罗马和菲得路等人,但经过改写,赋予了新意,都同当时德国社会中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以及文艺斗争息息相关,因而有着强烈的现实感。例如,在《水蛇》、《仙女的礼物》、《绵羊》、《被保护的羔羊》等篇中,通过对蛇、狼、国王、朱诺的描绘,读者自然而然会想到德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暴虐、残忍、伪善和昏聩。另一些篇章如《驴和狼》、《鹅》、《驴》、《幼鹿和老鹿》、《鼠》等,对于德国市侩阶层的狂妄、愚昧、驯顺和苟且,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莱辛的寓言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政治意义,战斗气息和时代感十分强烈。弗朗茨?梅林在谈到莱辛的寓言时写道:这些寓言是“小型火器里喷射出的连续不断的火舌”。
热门推荐
  • 念力乾坤

    念力乾坤

    念力,一股存在于人体内部,可以操控万物的一种特殊能力。在这片大陆里只有形和影,有形既有影,有影既有形。拥有念力者可以操控影。念力强者可以操控形,甚至操控万物。念力的强弱直接表现在影的颜色上,按级别,从强到弱,依此为:赤,橙,黄,绿,蓝,靛,紫。据说,在这片大陆的某些时序空间里有人将影修炼到了赤色级别,终于可以操控万物,但是否成为万物的主宰,他们却有自己的选择……
  • 高冷男神萌萌哒

    高冷男神萌萌哒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某女正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突然!一只超萌超萌的泰迪狗“从天而降”~某女吓了一跳,!最后,竟把它抱回了家。。......某女不知道!从那一刻,她悲催的人生开始啦啊!!......因为!因为!!因为那是某某校草的dog!!!!!!!!
  • 毫无存在意义的存在

    毫无存在意义的存在

    活在世上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身不由己,有些人活着很简单,而有的人活着很艰难。无论是活着简单还是活着困难的人,他们大多数行为都被外部条件所催促着,成为了一个个牵线木偶……脱离了线条的木偶,最终的结局是被抛弃,被木偶的世界所抛弃。
  • 异能客栈

    异能客栈

    一个唐代的小客栈里住着一群拥有异能的人,因为小雪的出现原本平静的客栈生活被打乱........帝君客栈的老板与小雪一见钟情,可以控制树木的生长与树木有心灵感应。小雪,古灵一族的第27代灵女可以操控风雪。唐禹城暗器世家传人与梦瑶日久生情可以开启独立领域,梦瑶客栈里唯一一位拥有两种异能的女孩可只治疗或释放幻境,雨彤客栈里异能最强的人可以控制雷电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魅·浮生

    魅·浮生

    千万年的漫长时光,只是一个悠长迷糊的梦境。甫醒还眠,光闪雷电,风鸣雨啸,都只存在于隐约的冥冥记忆里。他不知,终我一生,我都不愿再与他相见。云雨巫山枉断肠……云断巫山……肠断巫山啊…… 这本《魅·浮生》适合小说爱好者阅读。
  • 极品纨绔少年

    极品纨绔少年

    现实社会低调人。低调小伙最迷人。一个普通学生的他。怎么续写不平凡的人生
  • 六行者记

    六行者记

    六位性格迥异的主角,六名能力独特的行者。且看他们如何在这乱世中相逢,活出属于他们的灿烂人生。
  • 科学家在异界

    科学家在异界

    随着地球科技的进步,时空领域的快速发展,地球科学家进行了第一次时间穿梭。然而第一次实体实验却并没有成功,作为第一次穿梭的实验者王斯通被意外的穿梭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并且灵魂附着到了他人身上。这个陌生的世界是一个修真文明的世界,为了能够再次回到地球,从此王斯通便开始了他的修真之路,并且渐行渐远!当王斯通能够有能力回到地球的时候,两个时空的大碰撞开始了!新书上传!求推荐!求收藏!求转发!
  • 野酸枣

    野酸枣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作者通过对自己母亲、家乡以及周围朋友的怀念,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感情,描写了周围的人和事、真实感人。比如对母亲的描写,通过几件小事反映了农村妇女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