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蛾姑娘与顽童手持彩扇追撵扑捉白蛾,在不停追扑过程中要表现出天真活泼、嬉戏逗闹的诙谐情趣。更要表现出一派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景象。顽童要有一种憨厚纯朴的性格,姑娘要突出聪慧美丽的形象。
晚间表演时,由于观众看不清竹篾,只见无数白色小蛾在空中上下翻飞,让人们感到更为真实和优美。
(4)“扑蛾”的舞蹈动作
角色的舞蹈动作主要有放蛾老汉的[抖蛾]、[平抖蛾]、[低抖蛾]、[高抖蛾]、[跪抖蛾]、[高低抖蛾];扑蛾姑娘及顽童的[追蛾]、[扑蛾]、[卧鱼扑]、[高扑]、[花梆步扑]、[探步扑]、[转圈扑]、[跪地扑]、[仰面扑]、[后踢步追娥]、[抖扇扑]、[弓步扑]等十二种。
(5)“扑蛾”的音乐表现形式
扑蛾用打击乐伴奏,乐器配置有大鼓(领奏),大锣、大铙、京镲、有时有手锣等配合,节奏欢快、情绪活泼,并根据舞蹈情绪有轻、重、缓、急变化,以烘托整个舞蹈表演的意境和气氛。
第十节牛斗虎
1、“牛斗虎”的地域分布
“牛斗虎”流传在西安地区周至县的楼观台乡八家庄,以及毗邻的户县、兴平、眉县等地。
2、“牛斗虎”的表现内容
“牛斗虎”以牛虎争斗为内容,形象地刻画了老虎的凶猛威武,又颂扬可老牛忠厚倔强,不畏强暴,英勇保护小主人的献身精神。
清代当地诗人路德曾赋“满江红”一词,描写咸阳元宵夜的歌舞盛况,其中有句“平地雷声牛虎斗,万人海洋鱼龙突”。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喜庆佳节中“牛斗虎”的表演已经广泛流传。
3、“牛斗虎”完整清晰的舞蹈结构
“牛斗虎”由“深山放牧”、“老虎觅食”、“牛虎争斗”三个段落组成。
整个表演中,虎和牛的表演风格有着强烈的对比。虎突出了猛与刁,从动作“猛虎出洞”到“下山巡视”生动地表现了虎的凶猛和震撼山林的气势。
“深山放牧”通过牧童风趣的快板,表现了悠然自得的情绪,又通过与牛的逗趣,反映了牧童与牛的情感。整个表演,刻画了牛的忠诚憨厚、温和善良的性格,和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牛虎争斗”是全舞的高潮。牛见虎欲伤害小主人时,一反温和的常态,变得倔强而勇敢,虎一扑一跳,牛一躲一闪,灵活地用角顶虎,使虎翻滚在地。在生死搏斗中,牛竭力保护小牧童,表现了牛对小主人的一片忠诚。
第十一节跳跳
1、“跳跳”的地域分布
“跳跳”又称“跳戏”、“跳杂戏”。流传于合阳县行家庄、莘里、北吴仁、南义庄等村镇,其中以行家庄的表演最具群众性和代表性。
2、“跳跳”的传说
相传明成化年间(1405~1487年)当时的合阳知县,曾征集民间的跳跳,但因遭禁演时间过久,诸宫本词大部分已经遗失,只能借助动作表演,所以跳跳还有“河西哑跳”之称。
3、“跳跳”独有的表演形式
“跳跳”即主要以人物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表演时,演员在锣鼓和唢呐伴奏中,只说不唱,通过一些对白和固定程式的舞段以及与众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和人物情节。这种边说边跳的表现形式,在陕西省民间舞蹈和民间戏曲中也是唯一的艺术样式。
4、“跳跳”丰富的表演剧目
“跳跳”的表演剧目很丰富,据已搜集到的手抄本就有85个,其中以反映《封神演义》、《东周列国》、《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传》等故事内容为主。
5、演出程序
跳戏表演时,演员在锣鼓和唢呐伴奏中跳上场,表演一段舞蹈后,说韵白自报家门,再开始演正戏。
第十二节八仙板
1、“八仙板”的流传
“八仙板”流传于蒲城县尧山周围的农村,是一种具有民间祭祀性的舞蹈,据说在道光年间就已经在当地流传。过去,每逢清明节尧山庙会耍社火时,由周围11个村社的群众轮流组织表演。因表演者均为八人,以八仙板为道具击板而舞,所以就有了这个名字。群众又称“打八仙”、“打社火”。
2、“仙蜕崖”庙会和八仙板
尧山庙会历史悠久,影响较大。据清光绪年间的《蒲城县志》和庙中现存碑石记载,唐懿宗成通年间(860年~873年),山上就已经有了个庙。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尧山圣母”被封为“灵应夫人”。后来在庙宇西北方开山取石的时候,在石隙里发现古人化石一具,就以为是神仙的蜕壳,所以就特地作棺置于崖洞,题名为“仙蜕崖”。到了明代成立了11个社,于每年清明节举行庙会,进行隆重的祭神仪式。每到那时,庙中鼓乐喧天,香烟缭绕,鞭炮轰鸣,山上山下组织各种民间社火表演,其中就有“八仙板”。
第十三节梆绞舞
1、“梆绞舞”的流传
“梆绞舞”流传在咸阳市安计甘、东南坊一带,因表演时舞者拿着梆或绞而得名。梆子和木绞都是木制的响器。咸阳一带盛行社火活动,“梆绞舞”就是社火中的活动。
2、“梆绞舞”的表演特色
(1)“梆绞舞”的组队
“梆绞舞”队过去大多由十几个人组成,现在已发展为有40人参加的大舞队。人数不论多少,但必须成双数,分成两队,执梆者为一队,执绞者为一队。
(2)表演
当地的“梆绞舞”从正月初六开始集中排练,同时排练的还有牛拉鼓、高跷、芯子、旱船、大头娃、霸王鞭等节目,视各村条件而定。
行进表演时,由数十人组成的彩旗队在前开路,站在打击乐前,按鼓点节拍边击边舞向前行进。“梆绞舞”队可组成四路纵队,随在彩旗队后,接下来是牛拉鼓、霸王鞭等队伍。
场地表演时,站在牛拉鼓队中表演,按牛拉鼓的节奏舞动,并根据场地的大小即兴进行队形变化,以烘托气氛。
(3)常用队形
常用的队形有“二月出水”、“双圈”、“纵横交叉”等。舞者两两相对敲击,常用的动作有“弓步击梆”、“十字步击梆”、“转身击梆”、“单步击绞”、“十字步击绞”等。
3、“梆绞舞”的道具
梆绞舞的道具简便轻巧,携拿方便,双手灵活地随着节奏边击边舞,动作粗犷豪放,风格易于掌握,容易普及,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到冬闲,群众就自发的练起了梆绞舞,常常以瓦代梆,练习手腕翻梆的功夫。
4、“梆绞舞”的音乐表现
梆绞舞用民间锣鼓队伴奏,常用乐器有鼓、铙、大锣、小锣等。鼓点节奏简明欢快,铿锵有力,加上击梆时发出浑厚响亮的“梆梆”声,击绞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劈啪劈啪”声,与锣鼓队的“咚咚锵锵”之声溶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使整个舞蹈场面显得热烈红火,生机勃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十四节霸王鞭
霸王鞭是小秧歌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延安市富县张村驿乡和洛川县部分乡镇。是一种以有节奏地踢打花鞭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1、霸王鞭的历史脉络
霸王鞭是普遍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亦称打连厢、打花棍、金钱鞭、浑身响等。霸王鞭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在清代许多著作中对它都有记述,如毛奇龄的《西河词话》中记载:“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词,……此人至今谓之连厢,亦曰打连厢。“康熙年间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记有:“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这种舞蹈使用的就是霸王鞭。此外,在白族、瑶族、布依族、哈尼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霸王鞭也有流传。
2、霸王鞭独特的道具
鞭用竹或木棒做成,长约1米,直径约7厘米,两端嵌有铜钱,也有在棒上贴彩纹而不用铜钱的。因形似西楚霸王项羽的钢鞭得名,或称金钱棍。
3、各具特色的舞蹈动作
舞者执鞭的中端,也有双手各执一鞭的,以鞭敲击臂、腿、肩、腰、背等部位或地面,两人以上舞蹈时常常互相对敲,打击有节奏的响声,舞蹈不断,响声不绝,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同时,舞者还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性格,打出或激烈奔放或潇洒舒展的节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各地民间霸王鞭的打法各有自己的风格并形成许多程式套路,如湖北的“雪花盖顶”、“黄龙缠腰”;山西、陕西的“三点头”、“缠腰跪打”等。
4、新编霸王鞭的表演形式
不断改进后,新编霸王鞭表演分为高手鞭、低手鞭和混合鞭三种类型。前二者是以击胸部上下为区别的。
高手鞭包括有纵马立鞭、弓步担鞭、二起踢鞭、头顶转花、横抛鞭、竖抛鞭、双响鞭、三百六十转身鞭、望月背鞭、对打鞭等十余种动作。
低手鞭包括单踢鞭、双踢鞭、跑马步担鞭、晃身鞭、腰鞭、转踢鞭、连四脚鞭等七个动作。
混合鞭由高、低鞭组合而成。动作有单踢腿横抛鞭、紧回颈转身鞭、弓步穿插紧打鞭、头顶转花双响鞭等。混合鞭花样增多,弥补原霸王鞭舞蹈动作单调、缺乏奔放灵活之不足。新编霸王鞭又因不同演出场地而有不同的表演形式,诸如行进鞭、场子鞭、舞台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