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3400000012

第12章 山西秧歌(1)

第一节高跷走兽

1、高跷走兽的历史溯源

高跷走兽艺术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

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2、造型奇特的走兽表演

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

3、精美的走兽造型

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都由古时流传下来,虽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其兽头和兽身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用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成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

4、多样的走兽种类

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分为南、北阳城,北阳城的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的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

5、走兽表演的美好意义

高跷走兽这一民间舞蹈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同时还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第二节八大脚秧歌

“八大脚秧歌”是流传在五寨县的一种集说、唱、舞为一体的民间歌舞。

1、“八大脚秧歌”严谨的表演程序

每逢春节、元宵节期间,农民们便自发地组成秧歌班,除游村进户、走街串巷地进行表演之外,还要进县城相互交流技艺。历史上曾有过三十多班秧歌的大会班表演赛。由开路鞑子率众参加的“会班”表演,需要预先向要去的地方下好红帖,到时两个秧歌队准时到达,在他们之间放一个高桌,双方由桌两旁舞蹈着绕行,彼此谁也不许碰桌,否则被认为是有意挑衅或不尊重对方。据老艺人说,过去曾有因碰桌而引起秧歌队之间打架斗殴以至结下村仇的情况。

2、“八大脚秧歌”称谓的由来

“八大脚秧歌”的称谓据说是因为秧歌队中以四个丑鼓(男角)和四个丑花(女角)为主,合起来八个人,故名“八大脚秧歌”。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由八个行当组成,所以叫“八大脚秧歌”。而现今的八大脚秧歌已不止八个角色。

3、“八大脚秧歌”的角色

现今的秧歌队中不止八种角色。有开路鞑子(四男)、正鼓(二男)、正花(二女)、丑鼓(四男)、丑花(四女)、毛货郎、卖麻糖人、大闺女、老汉、老婆、渔翁、渔婆、愣小、愣女、瞎儿马、卖药先生、风公子各一人和花和尚(二男)等三十多人组成。

4、“会班”的表演形式

“会班”的表演形式大概有三种:

一是几个秧歌班在同一个大圆圈中按照各自的曲牌,踩出各自擅长的场图。

二是同在一个圆圈之内,这一方表演一段“卷毡”带“金钱眼”,那一方表演一个“蛇盘九颗蛋”。或是这一方先请出老汉、老婆表演一段,那一方再请卖药先生、卖麻糖人、毛货郎、大闺女、花和尚出来表演一场,相互间都想胜对方一筹。

三是全体秧歌班会合在一起共同踩一个场图。如“五马破曹”,多时需用几百人一起表演,最少也需六十多人。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表演这个场图了。

5、复杂多变的场图表演

“八大脚秧歌”除丑鼓、丑花的舞蹈动作花哨一些外,其余多是以变化多端的队形图案和众多的角色造型取胜。特别是到“踢场”时,场图的变化复杂多变,四个丑鼓和四个丑花的表演矫健潇洒,扭摆大方,在欢快热烈的锣鼓声中,由慢渐快地变换出“里外罗城”、“金钱眼”、“四门斗子”、“十字梅花阵”、“里四外八”、“蛇盘九颗蛋”等二十多种图案。

第三节太谷秧歌

太谷秧歌是源于太谷县的一种地方歌舞小戏。它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浓郁的泥土气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其曲调中的丰富的民间音乐语汇和奇特的旋律进行,特别是丰富的调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太谷秧歌的演变

太谷秧歌,是清代中叶以来形成于山西太谷等晋中一带的秧歌戏剧种,经历了“地秧歌”、“踩街秧歌”等歌舞形态,并不断吸收梆子大戏的艺术营养,逐渐演变成小生、小旦、小丑并重的行当体制。

2、传统剧目

太谷秧歌的传统剧目大多为生活小戏,一剧一曲,载歌载舞,且唱词、道白全用方言土语,虚词、衬字点缀其间,饱含地方审美情趣。

3、表现形式的发展

过去,太谷秧歌均为一剧一曲,随着太谷秧歌的不断改进,现已发展为一剧多曲;其板式,一般常用的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调式有7种,秧歌的唱腔渐趋丰富,有助于更好地刻画人物,烘托剧情。

4、音乐伴奏

目前,太谷秧歌的伴奏,文场乐器为板胡、二胡、三弦、笙、笛、扬琴、唢呐等,武场有板鼓、锣、钹、鼓、梆子等。

第四节白店秧歌

1、白店秧歌的历史脉络

白店秧歌是山西省侯马市白店村独有的一种舞蹈形式。

从当地出土的金代砖雕上可见类似的舞姿,证明其至少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在旧社会,白店秧歌主要见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汾上村娘娘庙的祭神活动中。解放后,它已成为人民群众欢度喜庆节目的活动形式。

2、“白店秧歌”的角色装扮

白店秧歌的表演者六人:

①领头是老汉,饰山羊胡须,戴凉帽,穿月白色箭衣,腰系黄色缎质长板带,外套土黄色团花马褂(穿右袖、掖左袖),左手打伞,右手执羽毛扇。

②男鼓手头戴软胎罗帽,额前插茨茹叶,穿黑色夸衣、灯笼裤,腰系白缎板带,脖颈挎直径30厘米、厚7厘米的扁鼓,并用另一条带挂于腰间。

③击小锣者二人,戏曲武生装束。

④拍小镲者二人,戏曲武旦打扮。

3、“白店秧歌”别致的舞蹈动作

“白店秧歌”舞蹈动作别致,风格独特。

①打伞者上肢动作棱角鲜明,下肢动作顿挫、梗直,颇似木偶,尤其是舞伞者的手臂动作比较僵硬,面部表情庄重严肃,虽然也常做“变身跳”、“射雁跳”、“吸腿跳”、和“掖腿转”等一些较灵活的动作,但向前迈步时,双腿总是保持一种僵直状,后背也是直板板地配合手臂做出左右拧动上身的动作,脸部呈现出木然的神情,也给人一种机械、呆板的感觉。

②鼓手的造型多是半蹲踏步,动作猛虎下山般扑跳,击鼓时双手快速向上飞扬,形成“矮、扑、扬”的特点。

③击锣者舞动时,双手不停地划向头的左、右两侧,下肢灵活地左窜右跳,强调“晃”劲,亮相多成弓箭步。

④拍镲者迈着轻如流水的圆场步,随着拍镲动作,腰部顺势左右扭摆,显得特别“俏”。

他们在打伞者的带领和指挥下,各人边敲打乐器边跑“蒜辫”、“剪子关”、“蛇蜕皮”、“二龙出水”等队形,然后停下来唱一段民歌小调,接着再跑队形,如此反复,可长可短。

“白店”的渊源:白店村位于今天侯马市的西面,属于古代晋国的范围。1968年,当地考古工作者曾在白店村东北发掘了一批金代的墓葬,从中发现了一块砖雕上刻有一打伞者(男)和身着长袖衣裙的女角等五人,与现在“白店秧歌”中的情形颇为相似,由此推断白店村一带曾盛行民间社火活动,它的产生至少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金代墓葬里还发现一张标有村名的简易地图,所标的村名大都同现在的白店村周围的村名一样,而现在白店村村址标的是“裴店”。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因当地方言“白”与“裴”发音相同,都是pei,后人将“裴店”改名为“白店”,一直沿用至今。

第五节大同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亦称“地秧歌”、“土摊秧歌”、“乱秧歌”、“踢鼓子”,浑源县又称它为“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

1、历史悠久的大同秧歌

大同秧歌历史悠久,清道光十年(1830年)《大同县志·风土》记载:“上元,俗名灯节,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徽逐。”“所谓“插秧歌”,疑即今之“秧歌”,属边舞边唱或舞中夹唱之歌舞形式。后来舞、唱分开。大同秧歌即以舞为主,古往今来,每逢元宵佳节,耍秧歌已经成为民间传统习俗。

2、大同踢鼓秧歌的表演特色

(1)表演形式

秧歌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子”、“过街场子”和“对耍”等。“大场子”最少需36人(即36天罡星),最多可达108人(即增加地煞星)。

(2)多样的舞队表演

表演时,锣鼓表演队形是队伍分两行纵队,边舞蹈边往前进,乐队在前开路,演员舞蹈时变换“双龙出水”、花蛇蜕皮”等队形。常用队形图案有“天地牌子”、“大十字”、“四门斗”、“五葫芦”等,表演结尾摆“天下太平”、“大生产”、“文明村”等图案。

(3)隆重的“对耍”表演

“对耍”是两个村或几个村秧歌队的一种联欢活动。往往是今天你来我村,明天我去你村,一来一往,起到增进情谊的作用。因而“对耍”成为秧歌中比较隆重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有一定的程式和礼仪。两队对耍,首先要发请帖,或去人邀请,约定好对耍的日子。届时,东道村列队于村口大路上迎接客队。两个队均以“对子马”(二人二骑)为前导,骑马人穿长袍,戴礼帽,多由村中有威望的人担任。秧歌头身披一块红礼布,一见面相互寒暄,恭贺新禧,接着同饮“迎风酒”,为客队接风洗尘。之后两队行“接换”仪式,此时鼓乐高奏,花炮齐鸣,围观人群集中在村口,多有邻村的人前来观赏。“接换”完毕稍事休息,便开始对耍。先客队、后主队分别单独表演大场子。两队表演后,做“大合营”,即两队合二为一,由两个秧歌头统一指挥,走图案。两队秧歌献艺竞技,各显其能,场面壮观。

3、独特的武术“大同秧歌”

“大同踢鼓秧歌”需要很好的武术功夫,这是由于大同地处边塞,自古以来边疆战火不断,形成了民间练棒习武的风气,所以这种风尚也渗透到了秧歌的发展演变中。

以“鼓子”(角色)动作为例,其中就有“踢、击、翻、跳”等武技:

①踢的动作如“二踢脚”、“飞脚”、“连三挎二五”。

②击的动作如“碰鼓”套路。

③翻的动作如“蛮子”、“扑虎”、“旋子”。

④跳的动作如“虎跳”等。男性拳术动作大多用猴拳手势“勾子手”,民间俗称“前勾后挠”。

第六节地灯秧歌

1、地灯秧歌的由来及地域分布

地灯秧歌原名古(鼓)秧歌,系年节时走门串户恭贺新喜的一种歌舞形式。清道光年间与“地灯”活动逐渐结合,遂称地灯秧歌。流行在汾西县香镇、对竹镇、佃坪乡以及刘家庄、西村一带。

2、地灯秧歌精彩的表演特色

(1)它的表演程序首先是“打场子”:由秧歌头带领全体演员及伴奏者走圈,在人群中打开表演场地。

(2)然后是“走图说唱”:由秧歌头到圈心说唱表演,尔后点出下一个表演者的角色名字。除小女子外,其余角色均可依次单独演唱,或两三人对唱。

(3)演唱结束后,由男青年和“新媳妇”表演“顶四门”,男青年扮演“鼓手”,这是舞蹈最精彩的部分。“鼓手”头上戴一顶用长柳条制成的螺旋形“软帽”,只要向前猛一点头,或者左右摆头,帽上的柳条就会吐出很长,或向前一伸一缩,或左右摆动,或不停地旋转。男青年边击腰鼓边不停地点、摆、甩、转舞“软帽”,使其时而向前直伸,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摇动,时而绕头旋转,如银蛇,似飞练,既奇特、又美观。动作粗犷朴实,刚劲泼辣。这就要求“鼓手”头脑和身手都要灵活、协调。

(4)两个“新媳妇”边敲勾锣,边围着腰鼓手碎步迅跑,并左顾右盼,前躲后闪,羞涩传情。三人对舞造成强烈的欢快气氛,往往会激起观众的鼓掌或喝彩声,使舞蹈达到高潮。

(5)接下来便是“跑腊花”:由他们三人交叉各走一个“8”字路线,形成六瓣腊月梅花图案;

(6)最后,仍由秧歌头带领大家绕场一周结束表演。

第七节凤秧歌

“凤秧歌”又名“过街秧歌”、“份儿秧歌”,是仅存于原平县北贾村的一种民间歌舞,亦是原平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当地举行庙会时,它便活跃在街头、广场和舞台上,颇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1、关于凤秧歌的传说

(1)凤秧歌名称的来源

关于“凤秧歌”的名称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因为表演时男角头上所戴竹圈草帽的顶端缀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红绒球,和凤凰头上的红冠很像,所以有了这个名。

其二是说凤秧歌从安徽凤阳传入,“凤阳歌”谐音而成凤秧歌。

还有一种说法是:凤秧歌与其他地方的秧歌很不相同,是另外派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另一份的,所以称之为“份秧歌”。

(2)关于凤秧歌的起源在民间流传着三种说法:

一是秦始皇走马修边时,有一家老少为躲避苦役,儿子装疯卖傻扮成疯公子的模样,扬襟舞扇颠着出了城外,全家老小和野太医以追疯儿子为名,也逃出城去。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足智多谋的反抗行动,便创作了这种艺术形式。“凤秧歌“的两个领头人正是“疯公子”和“野太医”。

二是北宋末年,梁山泊起义军为了搭救被官家捕捉的弟兄,扮成卖艺人模样,混入城内劫了法场。后人为了纪念起义军这种英勇行为,便沿用了此种形式,产生了“凤秧歌”。

三是传说在享山脚下建成享山寺之后,当地群众为了祈雨敬神,就开始用秧歌前去娱神。

2、“凤秧歌”的表演特色

(1)“凤秧歌”的表演形式

凤秧歌的表演有三种形式:踩街、踩圈、开轱辘。

同类推荐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紧扣当代国际关系的时代脉搏,从全球视角全面研讨世界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阐述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问题;展示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新特点:提供有助于了解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最新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如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奥巴马新政、中臼关系新变化等。既可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参考用书,也适合关心国际问题的读者阅读。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阅读中华国粹)

    我国寺庙的数量众多,建筑风格多样,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承载与记录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兴衰,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瑰宝,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我国悠久宗教历史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我国的寺庙文化源远流长,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其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说它是“历史文物的保险库”,可谓当之无愧。我国的寺庙建筑与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 作文趣话

    作文趣话

    《作文趣话》本书主要介绍了作文中的趣话, 是学生一族不可缺少的课外读物。
  • 开阔眼界的战争故事

    开阔眼界的战争故事

    《开阔眼界的战争故事》纵观历史风云,多少战争的故事讲述的不只是死亡、毁灭与武器,讲述的还有人们在突然面临人类最古怪的发明——战争——是怎样做的。
  • 感动学生的发明家故事

    感动学生的发明家故事

    人类经过上万年的创造与探索活动,衍生了成千上万项的发明和发现。这些成功的发明与发现不但满足了人类生存和求知需要,而且对造就我们今天的文明世界,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 羽仙缘

    羽仙缘

    浩瀚的大陆之中,万物纵横交错。修士皆为那缥缈的长生仙道而内斗不止,互相追逐,生死道消亦是常事,少有道成者自创门派,鼎立世俗之上,俯视众生,少有人能之抗衡。亦有妖兽居蛮荒之中常年与各地修士抗衡不止,死伤千万亦为常事,只为争那稀缺的资源,用以族民修道。邪门歪道亦不少见,屠以平民修炼血道,却无人可奈何。荒芜山村走出一位少年,意欲逐天修道,逆天改命,是否能成?意舍天下,不失仙路。
  • 小罗无良都市称霸记

    小罗无良都市称霸记

    这是充满狗血的后宫剧。后宫佳丽三千小事,资产过亿小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
  • 名人名言金典4

    名人名言金典4

    名人名言透过历史的风尘,超越国界的阻隔,俨然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对我国当代青年陶冶品性、提高修养、掌握良好的方法、学习名人的奋斗精神等,有着极大的价值和实用性。本书收录了世界着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等各方面卓有成效者的名言5000多条,涉及的古今名人有苏格拉底、尼采、黑格尔、歌德、培根、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爱迪生、拿破仑、席勒、蒙哥马利等千余人,涉及到的名言包括人生奋斗、志向追求、友谊爱情、伦理道德、婚姻家庭等诸多方面,这些名言对青少年朋友具有极大的启迪性和教育作用。
  • 那年花儿依然开

    那年花儿依然开

    “喂,大婶,高一九班怎么走!““你才是大婶,你全家都是大婶!”初次见面就留下那么坏的印象,可偏偏怕什么来什么,小小的年纪便萌发出了爱的新芽,以后的以后,又将会发生些什么呢?
  • exo新成员是女生

    exo新成员是女生

    一个是满叔的侄女,一个是亚洲最强天团EXO这个女生加入了EXO会发生什么事,会跟他们擦出爱的火花吗?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庶女狂妃:王爷请自重

    庶女狂妃:王爷请自重

    21世纪,他们是各自叱诧风云的总裁冤家,一朝穿越,竟然重新回到前世,那时他是人人羡慕的美男王爷,她却是人人唾弃的世家庶女,带着前世记忆跟21世纪的记忆重新回到过去的她又怎么会甘于像以前那样卑微,上灭嫡母,下惩长姐,再拜名师,后称霸江湖,却又再次与他相遇。
  • 残翼天使的泪水

    残翼天使的泪水

    那一晚,她家破人亡;那一晚,她破茧成蝶;那一晚,她傲视天下。为什么她要失去一切,为什么她要忍辱负重?她誓死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十年之后,她完美蜕变,她要他们血债血偿!
  • 凡尘枯

    凡尘枯

    主角是普通县城的一个三岁孩童,原本一生平平无奇,后来被一个下山历练的修道之人看中并带回了山门。在门派中,主角偶然发现了自己神秘的身世,并且奇怪的发觉魂魄竟然有两个主导意识,在另一个意识的帮助下,一路见神杀神,见佛杀佛,直至征服整个神界。只是···主角戏剧性的发现,自己竟然不属于这个世界
  • 全职猎人之不息的火焰

    全职猎人之不息的火焰

    一个古老的家族,几乎灭绝的族群,剧情外的人物,带着众多秘密的少女逐步走入了库洛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