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士的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黄龙士使棋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士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
黄龙士著有《弈括》和《黄龙士全图》。此外,邓元穗还将黄龙士的七十盘对局辑成《黄龙士先生棋谱》。
继黄龙士之后称雄棋坛的是他的学生徐星友。
徐星友名远,钱塘人,工书法绘画,尤其擅长围棋。据说徐星友学棋时间较晚,不以年长为耻,师从黄龙士。星友专心致志,刻苦用功,曾为学棋三年不下楼,所以棋艺进步很快。当他达到和黄龙士相差二子的程度时,黄龙士仍以三子相让,与徐星友下了十局棋。这十局棋下得异常激烈,当时就被人们称为“血泪篇”。之后徐星友棋艺猛进,终于达到了与先生齐名的水平。
徐星友出名后,和历代名手一样,开始游历京城,当时老棋手周东侯尚在,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就曾在某显贵家观看过周、徐两人对弈。这盘棋从吃完早饭时下起,每着一子,双方都沉思良久,琢磨再三,直下到中午方下完。计算结果,周东侯输了两子。孔尚任观此局有感,写了一首诗:“疏帘清簟坐移时,局罢真教变白髭。老手周郎输二子,长安别是一家棋。”
徐星友在棋坛上大约风云了四十余年,康熙末年,徐星友在京遇到新星程兰如,这回是徐星友自己落入周东侯当年的境地,成了程兰如手下败将。徐星友自知大势已去,从此隐归故乡,开始他的著作生涯。
徐星友的棋风,最重要的特点是“平淡”,所谓“不战屈人”,就是不靠激烈的厮杀获胜,而是一点一点地侵蚀,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这可说是所有围棋战略战术中最难掌握的。这种含蓄、不露锋芒而又坚强有力的棋术,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对后世影响甚大。
徐星友后半生倾注全力撰写的《兼山堂弈谱》是我国最有价值的几部古谱之一。该谱精选了过百龄、李元兆、周懒予、盛大有、汪汉年、周东侯、黄龙士等国手有代表性的各局,详加评注,观点颇为中肯确切。徐星友结合了自己一生的对局经验,对各盘各局的得失作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后,对各家名手的棋风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三、围棋四家
清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围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时的棋坛霸主,以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为代表,被称为“四大家”。这四个人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古代棋艺的最高水平,由此形成棋坛空前兴盛的局面。
梁魏今,又名会京,山阴人,大约生于康熙前期,棋风奇巧多变。年轻时曾与徐星友比试多局,互有胜负,不相上下。中年以后,曾教授过范西屏、施襄夏等人,这两位后进者也都说少年时受梁魏今教益良多。
四大家之二程兰如,名天桂,又名慎诒,字纯根,新安人。程兰如的棋风特点是稳重有力,施襄夏概括为“以浑厚胜”。程兰如二十岁左右已闻名天下,当时他作为后起之秀在京与年过花甲的徐星友对弈十局,大胜而归,从而号称全国第一。但若干年后,他又被施襄夏和范西屏战败。
围棋四大家之中,又以范西屏、施襄夏水平最高。
范西屏名世勋,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范西屏的父亲是个棋迷,直下到家道败落仍未尽兴。可惜棋艺始终不高,只把这一嗜好传给了儿子。他先是带儿子拜乡里名手郭唐镇和张良臣为师,棋艺日见长进,不久即青出于蓝。父亲又送他拜山阴著名棋手俞长侯为师。俞长侯棋居三品,有这位名师指点,范西屏长进更快,十二岁时就与恩师齐名了。三年后俞长侯已完全不能招架学生的凌厉攻势,十六岁时,范西屏便成为闻名天下的国手。
当时能与范西屏抗衡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施襄夏(1710~1770)名绍暗,字襄夏,号定庵,幼年多病。当时范西屏从俞长侯学棋,12岁即与师齐名,施襄夏十分羡慕,遂亦从俞学弈,一年后即可与范西屏争先。后遇老棋手徐星友,获赠《兼山堂弈谱》,潜心研究,棋艺大进。21岁游湖州,又得梁魏今、程兰如指点,睹流水而悟禅机,从此弈臻化境。
棋中之范、施犹如诗中之李、杜。范西屏属天才型棋手,着法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首尾莫测。施襄夏是一位功夫型棋手,算路精密,谋略深远。二人晚年皆寓居扬州。范西屏有《桃花泉弈谱》行世,施襄夏则著有《弈理指归》、《弈理指归图》、《弈理指归续篇》。
范、施二人乃一时瑜亮,旗鼓相当,学艺之时即时常角技争先,成名之后则时聚时散,曾于北京对弈十局,惜无棋谱留世。乾隆四年(1739),两人接受浙江平湖(又名当湖)缙绅张永年邀请,教其二子习弈。应主人请求,两人对弈13局,留存11局,人称“当湖十局”,两人胜负相当。当时范西屏31岁,施襄夏30岁,均值盛年,精力充沛,技艺正处于炉火纯青之际。双方殚精竭虑,各展所长,算路深远,着法巧妙,扣人心弦,被后人奉为经典。
范西屏、施襄夏成了清代围棋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围棋的一个最高峰,二人之后,围棋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四、棋道衰微
清代围棋在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其后便开始走向衰落。范、施之后棋手水平已呈下降趋势。人们一般把活动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18名著名棋手称为“十八国手”,他们是:任渭南、僧秋航、董六泉、钱贡南、黄晓江、程德堂、周星垣、李湛源、楚桐隐、潘星鉴、申立功、金秋林、施省三、沈介之、林越山、赖秀山、李昆瑜、徐耀文。十八人的水平已较清时国手有明显的差距。
十八国手之后,道光至光绪年间,棋坛出现双璧:周小松与陈子仙,并称晚清两大国手。
周小松(1820~1891),名鼎,江苏扬州人。青年时代曾得僧秋航指点,技艺大进。21岁成为国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桃李满天下,可惜无一人完成对其超越。陈子仙(1827~1871)名毓性,浙江海宁人,幼时即享弈名,青年时曾与施省三、李昆瑜、周小松切磋技艺。后与周小松双雄并峙,称霸一方。
相传周小松成名以后,安徽巡抚曾请他去评解。面对《当湖十局》,周小松研究月余,不著一字,自称难窥堂奥。棋道衰微,以至于此。
1891年,周小松谢世,期间至民国二三十年间,还活跃着一些棋手,如张乐山、陈子俊、汪云峰等,他们较之周小松又等而下之。
1909年,日本职业棋手高部道平访华,两年之内,将中国棋手几乎都打到让两至三子,犹如当头棒喝,使中国棋界猛醒,不得不承认近代中国围棋落后于日本的事实。落后的原因,一方面“国运衰则棋运衰”。清王朝自康乾盛世以后,已由盛转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不仅民不聊生,而且国将不国,围棋也就失去它生存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从围棋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也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因素影响。中国围棋的座子制度(所谓座子,是指开局之初,黑白双方各在对角星位置先摆一个子,类似于现在的对角星开局),不知起于何时,至少在三国时就已施行,到清末,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历朝历代,沿袭不废,虽然这只是阻碍围棋发展的一个方面,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缺少创新精神是中国围棋衰落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以后,国内的一些报刊和杂志,如《时报》、《新闻报》、《大公报》、《申报》等已经开始放眼世界,向国内民众介绍日本围棋发展状况,翻译日本围棋专著,并呼吁政府提倡围棋。这一时期许多中国棋手还自发组织了各种棋社、棋会、围棋俱乐部,并编印了《弈学月刊》、《中国围棋月刊》等刊物,但是由于缺乏政府支持,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中国围棋依然步履维艰。
值得一提的是北洋军阀段祺瑞和富商张澹如对这一时期的围棋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段祺瑞,安徽合肥人,袁世凯之后掌握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大权。他酷爱围棋,当时的国内围棋高手如张乐山、汪耘丰、顾水如、刘棣怀等人都以秘书的身份,受聘于段府,当时的段公馆实际上成了全国围棋的活动中心。1919年秋,段祺瑞邀请日本的秀哉名人访华,在当时引起轰动。少年时代的吴清源曾经得到段祺瑞的照顾,吴清源赴日留学也有段祺瑞的一份功劳。
张澹如为南浔富商之一,其兄张静江曾出任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张澹如热衷于围棋,每日在上海的寓所内招待棋手,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并且按月发放津贴,使之能安心研究棋艺。
总之,民国时代的围棋总体是衰落的,只能依靠一些政客或富商的支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维持着发展。
第六节新中国成立以后——围棋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围棋主要在上海、北京等几个大城市开展。
195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棋类机构——北京棋艺研究社成立。从1956年起,围棋正式定为国家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由国家体委直接领导于1956年举行全国围棋表演赛。从1957年起,定期举行全国的围棋比赛。1961年,首次成立国家围棋集训队。1962年11月11日,中国围棋协会成立大会在安徽举行。1957年第一次全国围棋比赛举行,北京过惕生获得冠军。1958年,第二次围棋赛举行,上海刘棣怀获得冠军。此二人代表着我国建国初期围棋的最高水平,称为“南刘北过”。1960年第一本围棋月刊《围棋》在1964年,年轻的陈祖德获得了全国冠军。从此,以陈祖德、吴淞笙、王汝南、华以刚、罗建文等为代表的新中国培养出的年轻棋手成为中国棋坛的主力,并把中国围棋技艺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5年,陈祖德在分先的情况下战胜了日本九段棋手岩田达明。这是中国棋手第一次在对抗赛中战胜日本九段棋手,为中国围棋的发展立下了光辉的里程碑。
“文革”中,围棋受到冲击。1974年,全国围棋比赛恢复举行,陈祖德获得冠军。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围棋比赛举行,首次采用黑棋贴2又3/4子的围棋规则。聂卫平获得金牌。
1975年,聂卫平技压群雄,获得第三届全运会围棋冠军,标志着陈祖德之后又一代新人的崛起。此后十多年,聂卫平一直是在国内外成绩最为突出的一位棋手,先后获得75、77、78、79、81、83年的全国冠军。1979年至1983年,连拿五届“新体育杯”冠军。在1976年的访日比赛中,连克日本九段藤泽秀行、加田克司、岩田达明、石田芳夫等,取得6胜1负的战绩,被誉为“聂旋风。
1981年施行的段位制,段位分九段至初段,段以下设1~9级。首批授予的九段棋手有聂卫平、陈祖德、吴淞笙。
1985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开始举行,标志着中日围棋交流正式进入了对抗时期。
1984年10月5日至1985年11月20日,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举行,日方是:依田纪基五段、小林觉七段、淡路修三九段、片冈聪天元、石田章九段、小林光一十段、加藤正夫王座、藤泽秀行名誉棋圣。中方是:汪见虹六段、江铸久七段、邵震中七段、钱宇平六段、曹大元八段、刘小光八段、马晓春九段、聂卫平九段。80%的中方爱好者和91%的日方爱好者都认为日方将获胜,但实际进程充满戏剧性。汪见虹先负于依田,之后,江铸久五战连胜立下大功,接着,日方小林光一十段连扳六盘,使形势急转直下。关键时刻,聂卫平毫不畏惧,沉着应战,8月27日,他以2目半击败小林,打破了日本超一流棋手不可战胜的神话。8月29日,又执白再胜加藤,砸开日方的双保险,请出了日方擂主藤泽秀行。11月20日,双方在北京展开决战,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万众瞩目,聂卫平最终执黑3/4子获胜,第一届擂台赛以中方胜利宣告结束。
此后的两年间,中国又连续赢得第二届、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胜利,聂卫平更是在擂台赛上取得让人惊叹的11连胜,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精神,一股群众性围棋热潮席卷中国大地,中国的围棋事业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