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人弈事
1.唐代诗人
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都很喜欢围棋,在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中涉及围棋的至少有八处,如《秋兴》:“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当然最著名的还是他的《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年老多病,生活清苦,然而有老妻做伴弈棋,看稚子做钩钓鱼,日子过得也是很有情趣。
白居易爱好围棋比较晚,大约是在被贬江州以后,当时已44岁。学棋很晚,棋瘾却很大,“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晚酒一两杯,夜棋三五局”、“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与白居易交游甚好的诗人元稹,也是一个资深棋迷,在《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十四韵》诗中,记述了元稹请一帮棋友道家中下棋的情景,说明围棋在文人雅士之间已非常流行。
唐代诗人李远,是宣宗太和年间进士,曾写下:“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的诗句。当时的宰相令狐向宣宗建议,任命李远为杭州刺史。宣宗很不乐意:“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怎么能够安境治民呢?”令狐为李远辩解道:“李远只不过是写诗遣兴,事实未必是这样。”宣宗这才答应:“那就让他去试试吧!”李远到杭州之后,做事很勤勉,受到百姓好评。和南朝那些糊涂皇帝比起来,唐朝的统治者无疑要英明得多,唐朝的强盛绝非偶然。
诗人杜牧(803~852),太和进士,曾写有《送国手王逢》,诗中对王逢的围棋水平大加赞赏。王逢的事迹不见史料记载,但被杜牧称之为“国棋”,水平肯定很高。后来,杜牧又有诗送王逢,题曰《重送绝句》:
绝艺如君天下少,闲人似我世间无。
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复吴图。
其中的“吴图”一词,历代注家均不知所云,直到1962年《敦煌写本棋经》发现后才真相大白。《敦煌写本棋经》中两次提到“吴图二十四盘”,均指三国时期吴国留下的“棋势”。
2.宋代文人
(1)六一居士欧阳修
欧阳修是宋朝大文学家和史学家,也曾经当过宰相,不仅有诸多诗词文章传世,还与宋祁合编《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自号“醉翁”,晚年又自称“六一居士”。有客人问欧阳修“六一”是啥意思,欧阳修说:“我家里藏有一万卷书,搜集了上古铜器和石头上的铭文一千卷,还有一张琴,一支笔,一局棋。”客人不解:“这才五个一啊?”欧阳修说:“还有一个老头子啊!”
欧阳修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提到围棋,比较有名的如《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世换,酒阑无奈客思家。
(2)苏东坡三不如人
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号东坡居士,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经历坎坷,虽然有经世之才,却始终不得意于官场。苏东坡自己说过:“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吃酒、唱曲也。”苏东坡写过一首《观棋》诗,序言中说:“我向来不会下棋,曾一个人独自去庐山白鹤观游玩。白鹤观里的人都大白天关起门来睡觉,只听得下棋落子的声音汇于古松流水之间,心情十分愉快。从这以后想学围棋,但始终没弄明白。儿子苏过初通围棋,儋州(海南岛儋县一带)太守张中每天跟他下着玩,我也坐在一旁观看,一整天也不觉得厌烦。”可见东坡懂棋,只是下得不怎么样。在观棋诗中,他还留下了“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佳句,多为后人引用。
从下面这个故事中也可以看出苏东坡的棋艺水平:宋朝画家文同(字与可)与东坡是表兄弟,两人亲密无间,经常相互嬉笑调谑。有一次,两人下棋以茶墨相赌,东坡输了,却始终不肯兑现,文同写信作诗调侃东坡:
子平棋负茶墨小章督之
睡忆建茶斟潋滟,画思充墨泼淋漓。
可怜二物俱无有,记得南堂胜棋时。
子平即东坡(为避党祸,文同后人将其文章中与苏家有关的文字都删除或改换),作者先说无茶驱睡意,无墨写丹青,最后道破真心:“还记得在南堂下棋打赌的事吗?”言下之意,要东坡还债。
由此可见,东坡先生下棋,肯定是局局“可喜”,少有“欣然”,是个臭棋篓子。
(3)王安石围棋赌诗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宰相,他推动的变法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却也因此而彪炳史册。王安石喜欢围棋,宋人陈正敏对他有这样的评价:“荆公下棋的水平不怎么样,每次和别人下棋,常常是不假思索,随手就应。一看局势不妙,就不下了,还振振有词:‘本来就想放松一下心情,解除烦恼,现在倒好,费心劳神的,不如算了吧!,”
王安石晚年闲居南京,常与薛昂下棋。有一次,为了助兴,二人约定赌棋罚诗,输者作梅花诗一首。首局王安石负,他即吟《梅花诗》云:“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支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杳杳难随驿使来。”次局薛昂负,他却颦眉搔首,难以成诗,王安石等得不耐烦,便替他做了一首:“野水荒山寂寞滨,芳条弄色最关春。欲将明艳凌霜雪,未怕青腰玉女嗔。”
薛昂后来官运亨通,出知金陵,有人作诗以嘲之:“好笑当年薛乞儿,荆公座上赌新诗。而今又向江东去,奉劝先生莫下棋。”
第五节明清——从巅峰到衰落
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下围棋,相传南京胜棋楼就是他和徐达下围棋的地方。不过,在历史上,他却是以禁棋出名的,他曾下令:“在京军官军人……下棋的断手。”又建造了“消遥楼”,专门囚禁下围棋的老百姓。这些戒律和做法,阻碍了围棋的正常发展。但围棋到了明朝,已势不可挡,一方面经过唐宋两个朝代的发展,围棋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城市市民之中形成了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明代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为围棋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明代围棋在唐宋两朝繁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以地域性为特征的围棋流派,这也预示着中国围棋开始摆脱皇家体制,获得独立发展的动力。高手名家不断涌现,出现了同一时期众多高手群雄纷争,或几派高手相互对峙的局面,高手之间的差距缩小,一人独擅胜场的局面已很难出现。
清朝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实施文化高压政策,由于围棋没有政治与民族色彩,反而获得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清代,围棋在士大夫阶层和民间广为普及。在士大夫阶层特别是汉族士大夫中,许多人家里都要置一局棋,与典籍、文房四宝并列,成为知识分子身份的一种象征。在城市市民阶层中,围棋活动也颇为兴旺。
正是因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明清两代涌现出一批无愧于时代的国手,到康熙乾隆年间,以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为代表,将中国古代围棋推向了巅峰。
清朝末年,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运的衰颓,围棋也一蹶不振,这一时期棋手的水平与前代相比,已大为逊色。在同一时期,日本围棋突飞猛进的发展,恰似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围棋令人吃惊的衰退。
一、明代国手
明初著名棋手主要有相子先、楼得达、范洪等。
到了明代中期,围棋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永嘉派、新安派、京师派三大流派鼎足而立、相互竞争的局面。永嘉派又称浙派,主要棋手为永嘉(今浙江温州)一带人,代表人物有鲍一中、李冲、周源、徐希圣;新安派又称徽派,主要棋手汪署、程汝亮、方子谦;京师派代表人物有颜曙、李釜。以地域为特征的围棋流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围棋已开始摆脱官方体制,具备了自主发展的动力,围棋步入了一个真正繁荣的时期。
到了晚明,围棋繁荣区域由江苏、安徽、浙江、北京扩展到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其中江苏有方新、范君甫、周元服、过百龄等;浙江有岑乾、陈谦寿等;福建有蔡学海、陈生;安徽有方子振、苏具瞻汪幼清、江用卿等;楚地有李贤甫、朱玉亭;北京有林符卿。正可谓战国纷争、群雄并起。
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棋手当推过百龄。
过百龄,又字怕龄,名文年,生于无锡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他从小聪明,喜欢读书,十一岁时,过百龄看别人下棋,很快就明白了虚实、先后、进击、退守的道理。以后他与人下棋,就经常取胜。这使得乡里人都非常惊奇。不久,福清有位叶学台经过无锡,此人擅长围棋,棋品二级,很想在无锡找个对手下棋,乡亲们知道了,把过百龄推到学台面前。学台见对手竟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惊讶不已,双方坐下后,连着几盘,都是过百龄赢。带过百龄来的乡亲就悄悄对他说:“学台是个大官,你怎么能总赢呢!可以假装败局呀。”百龄听后很生气地说:“下棋是小事,用这来讨好人,我感道羞耻。况且,叶公品德高尚,他怎么会和一个小孩过不去呢?”叶学台果然不计输赢,并十分器重过百龄,约他一同北上。过百龄以学业未完为名,婉言谢绝了。打那以后,过百龄名震江南,对棋艺也愈加精益求精了。没隔几年,过百龄觉得可以出去试试了。这时,京城的公卿们也已知道了他的大名,并写信请他去。过百龄决定北上。
过百龄到京后,便遇到了常与公卿贵族来往、骄狂一时的著名棋手林符卿,此人见过百龄仅是一少年,很轻视他。有一天,公卿们聚在一块喝酒,林符卿和过百龄也都在座,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林符卿认为这是展示自己棋力的好机会,便对过百龄说:“你我同游京师,到如今都没交过手,今天我们何不各尽所长,较量一下。让公卿们也高兴高兴。”公卿们听了,纷纷叫好,并拿出银子作为胜者的奖品。过百龄却一再推辞,执意不肯对局。林符卿见状,更得意非凡,逼着过百龄非下不可。无奈,过百龄摆下了棋局。第一局才下了一半,林符卿就感到局势不妙了,急得脸红脖子粗。过百龄神情自若,下得很从容,投子布局似乎随随便便,全不费力。第一局林符卿输了,他不甘心,接着又下了两盘,仍然告负。观战的公卿们一个个都呆了,林符卿一向是棋坛一霸,今天被过百龄战胜,霸主的位子不再是林符卿的了。于是,过百龄独步棋坛的时代开始了,他的名声也震动了北京。
过百龄棋著很多,有《官子谱》一卷、《三子谱》一卷、《四子谱》二卷。《官子谱》价值很大,是我国古代一部全面地、透彻地研究围棋收官子的重要性的著作。
过百龄毕生从事于围棋的探索和研究,不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使我国围棋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
继之而起的周懒予、黄龙士、徐星友等人,都是在过百龄打下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的。直到清乾隆年间,出现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等一系列棋坛俊杰,使中国围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而这一切与过百龄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二、黄徐争霸
清初时,新老棋手交相竞逐,比赛频繁。老将过百龄仍独擅棋坛,棋力不减当年。不久,周懒予奇峰突起,棋力超过过百龄。
周懒予是嘉兴梅里镇人,名嘉锡,字览予,后来名声越来越大,因同音而被人讹传为懒予。
这时,过百龄已近晚年,尚未遇对手。周懒予年轻力壮,棋锋锐利,他俩下棋时,观棋的人围得像墙一般厚实,虽然两人各有胜负,但周懒予显然已开始占有优势。两人曾共弈过十局,周占上风,这就是著名的“过周十局”。此后,周懒予在棋坛领先己成定局。
周懒予承袭了前辈优秀棋手的良好棋德,棋艺虽高,但很谦虚。开始与过百龄对弈时,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几次坚持不肯下对子。实际上,周懒予当时棋力已在过百龄之上。
周懒予出身贫寒,但并不珍惜金钱,他下棋得了不少钱,常在赌场上一下输光。最后,两袖清风,空手还乡。
周懒予的棋风特点是:变化多端,轻巧玲珑,处处争先,即所谓“宁输数子,不失一先”。周懒予的棋著录在《围棋谱》一书中。此书原本亡佚,现传的是同治十二年苏州复刻本。
继周懒予之后,新起的著名棋手有汪汉年、周东侯二人,他们都被列入“清代十大家”之中。
在过百龄和周懒予的基础上,中国围棋史上又出现两座高峰:黄龙士和徐星友。
黄龙士,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或十一年(1654)。黄龙士天资过人,幼小时棋名已闻达乡里。后来父亲带他到北京找名手对弈。康熙七年,他与在棋坛驰骋五十余年的盛大有下过七局,获得全胜。在清初“群贤蔚起,竞长争雄”的状况中,黄龙士鹤立鸡群,夺得霸主地位。前辈大家周东侯,此时棋力亦在黄龙士之下了。
著名学者阎若璩将当时名望大、学问造诣高或怀有绝技的14人称为“十四圣人”,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朱彝尊等,将黄龙士作为惟一的棋家入选。黄龙士后来被尊为“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