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只有14岁的吴清源东渡日本,1933年与59岁的秀哉名人较艺,破天荒使用了第一、三、五手下在“三三”、“星”、“天元”的新布局,这是对道策以来日本传统布局理论的一次挑战。这场颇有中日对抗气氛的恶战历时三个月,在日本轰动一时。结果因种种非技术的原因,吴清源以一子之差负于名人。但是,除本因坊一门外,大多棋手公认吴清源应该是真正的胜者。此外吴清源打破了日本传统围棋理论的束缚,与木谷实创立了新布局法,成为当代围棋理论的开拓者。1937年,秀哉名人引退,把本因坊名号转让给《每日新闻》社,《每日新闻》社又决定捐助日本棋院,设立由全体棋手参加、以实力争夺本因坊称号的冠军赛。这就是现在每年一度的本因坊战。
1939年《读卖新闻》社筹备的“打入制十局棋”,也以木谷实与吴清源的交锋开始了。出人意料,吴清源在第六局就以5:1一边倒的成绩击败了木谷实。所谓“打入制十局棋”就是双方积分相差4时(如4:0、5:1、6:2)即使不满十局,比赛也算结束,积分高者为胜,败者要降低棋份。1941年雁金准一出战吴清源,吴氏以4:1领先,到关键的第六局时,比赛因故中止了。1943年,当时执黑无败绩的后起之秀藤泽库之助(后改名为藤泽朋斋)定先与吴清源对垒。舆论预料不及十局吴清源就要败阵,但出乎意料,到第七局,吴竟然以4:3领先,后三局藤泽连胜。当时以十局棋总比分战胜吴清源的只有以定先6:4取胜的藤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5年5月,日本棋院被美军炸毁,战败初期的棋手们再次陷入了苦难时代。
四、战后日本棋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兴,围棋人口不断增加,新闻棋(由报社举办的棋赛)也得到了恢复,逐渐迎来了日本围棋的鼎盛时期。1949年藤泽库之助在大手合中成绩优异,第一个晋升为九段。吴清源以十局棋破桥本宇太郎和岩本薰,1950年由日本棋院赠与九段。同年9月桥本退出日本棋院,创立了关西棋院。1951年10月围棋界盼望已久的吴清源与藤泽的十局棋为棋迷们所瞩目。吴清源依然很强大,以7胜、2负、1和的比分击溃藤泽。1954年坂田荣男先相先前来讨战,结果吴氏以6:2获胜。有人说:“吴清源如能参加本因坊战(因国籍问题吴氏不参加本因坊战),肯定稳操胜券。”吴氏每年要与应届本因坊冠军下三局棋,这几乎成为定例,而且总是吴氏取胜。吴清源成为高居于日本棋坛之上的超级棋士。
20世纪40年代,对围棋竞技失去兴趣的木谷实,在自己的私宅中成立了具有浓厚师承色彩的木谷道场,致力于对青少年棋手的培养。木谷道场十分兴旺,先后诞生了大批著名棋手,如五十年代的大平修三、岩田达明,七八十年代的大竹英雄、加藤正夫、石田芳夫、小林光一、武宫正树和赵治勋等。这些棋手,日后大多成为驰骋日本棋坛的超一流选手。
随着围棋事业的蓬勃发展,每年一届的本因坊战已远远不能满足棋手们的夺魁欲望。在这种形势下,为选拔空位已久的“名人”,1962年《读卖新闻》社举办了首届由职业棋手参加的“名人战”。这是与本因坊同等级的冠军赛。其他职业棋手赛还有《产经新闻》社主办、1962年开始的“十段战”和新闻三社联合主办、1975年创设的“天元战”。1977年《读卖新闻》社又创立了奖金规格最高、荟萃群星的“棋圣战”。再加50年代开始的“王座战”,1976年开始的“圣战”(为区别于“棋圣”,中国一般称其为小棋圣),合称为日本七大头衔。
除上述专业棋手的比赛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全国性业余棋手赛:《每日新闻》社主办的“业余本因坊战”、《朝日新闻》社于1961年始主办的“业余十杰战”、日本棋院主办的“女子业余冠军赛”、全日本大学围棋联盟主办的“全日本学生团体赛、个人赛、十杰赛”、全国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在日本指高中)围棋联盟主办的“全日本高校冠军赛”等等。另外,在地方报纸范围内,由各种团体主办的定期比赛不胜枚举。据日本《新世纪百科辞典》和《大日本百科事典》统计,日本围棋人口有600万人、职业棋手400人、业余棋手有段位者在100,000人以上,堪称“围棋大国”。
7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的崛起,给日本棋界以极大的冲击。首先是1976年聂卫平在日本刮起了一股“聂旋风”,前来接战的六名日本强九段棋手,只有一人幸免败绩,使日本棋界如梦初醒,但仍有一些日本棋手表示不屑一顾。及至1985年以来历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对阵成绩,以及近年来韩国棋手的崛起,才使日本围棋界不得不承认他们独霸世界棋坛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应该看到,日本在围棋理论上的功底是很雄厚的,而且围棋活动的普及水平也是相当可观的。
第二节围棋在韩国
一、古代韩国围棋
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是从汉朝开始的。当时朝鲜尚未统一,汉光武帝时,高句丽王派使者来中国,带回乐器、衣冠、服饰等。汉末战乱,很多中国人流亡在朝鲜,围棋大约就是这时传入朝鲜,朝鲜《三国史记》中记载,百济中兴时期(梁武帝时),当时已有关于围棋的书籍《棋品》面世。
围棋传入后,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旧唐书·高丽传》中已有“高丽好围棋之戏”的记载了。朝鲜的围棋棋盘也是纵横十九道的。
663年,百济亡;668年,新罗助唐灭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从此更多地吸收了唐文化,并经常派遣一些贵族子弟来中国留学。《新唐书·东夷传》上说:“(新罗王兴光)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赠太子太保,命邢涛以鸿胪少卿吊祭又以国人善棋,诏率府兵曹参军杨季鹰为副,国高弈旨出其下,于是厚遗使者金宝。”可见围棋在朝鲜是非常受重视的。
经过中国、新罗两国棋手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新罗也出现了不少棋艺水平较高的棋手。统一后的新罗时代的棋手朴球曾是唐朝的“棋待诏”,和德宗一起下过棋。唐朝文学家张乔写诗记述了这一段历史。《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海东谁敌手?归家道应孤。阙下传新势,船中覆旧图。穷荒遇日月,积水载寰区。故国多年别,桑田夏在无。”苏颚《杜阳杂编》有云:“朴球能为棋待招,则棋势必甚精,惜其谱不传。”
新罗末年,政治混乱,暴乱此起彼落。900年,军官甄萱成立后百济国。901年,新罗王族弓裔建泰封国,加上原来的新罗本身,又一次成为三国分立的局面,史称“后三国时代”。后三国时代围棋在上流社会很盛行。918年,泰封国部将王建杀弓裔而自立,改国号为高丽。936年,高丽统一后三国,围棋逐渐成为平民百姓间流行的娱乐活动。《高丽史·乐志》中的《礼成江曲》记载了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
礼成江是高丽王朝和国外往来的一个重要门户。高丽王朝时期中国宋朝文化大量传播到朝鲜,宋朝商船云集礼成江。一位擅长下围棋的中国商人贺头纲爱上了一位有夫的高丽美妇。妇人的丈夫好弈,于是商人就投其丈夫所好,和他下棋,并故意输棋给他。到其丈夫确信商人的棋艺甚劣之时,商人便建议和他赌一盘,以商船和美妇人为赌注。结果商人胜了,带走了美妇。
高丽人失魂落魄,就对着远去的商船击节而歌,诉说自己悲伤的心情。这就是有名的《礼成江曲》。
1884年12月1日,开化党人金玉均等与日使勾结,发动政变,杀大官数人,胁逼高宗。中国驻军救国王出,日本遣兵派使入韩,与中国订约、谢罪和赔款。政变总共只维持了三日,金玉均逃往日本,是为“甲申政变”。
金玉均酷爱围棋,在日期间更名为岩田周作,在秀荣门下的初段级棋手中有让二子的实力,所以秀荣和金玉均一见如故。后来由于清政府强烈抗议,日本政府于明治十九年将金玉均流放到小笠原岛,他便更名为“小笠原”。
秀荣想念独居孤岛的金玉均,就在第二年乘邮船来到流配地,在那里和他共住了三个月。后来金玉均又被迁配北海道,船在中途停靠横滨,秀荣又与之同船赴北海道可见二人之间确有深厚感情。
二、韩国现代围棋
韩国现代围棋和赵南哲有密切关系。在韩国,赵南哲有“现代围棋开山鼻祖”之称。他著有《为围棋而生》一书,书中不仅详尽介绍了韩国围棋的由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而且也记述了他本人的围棋生涯。从40年代开始,他就和韩国围棋事业生息与共。韩国围棋今天的局面,和他的执著追求分不开。
赵南哲1923年11月3日生于全罗北道,在赵南哲之前,韩国围棋爱好者不过两三千人,而且只流行于上流社会。
1937年,赵南哲到日本学棋。1945年,赵怀着“以棋报国”的志向,回韩国普及现代围棋。为了在全国推广围棋,赵把棋盘放在小车上,走街串巷,广收弟子,弘扬围棋之道。他坚信围棋要发展,必须要有爱好者;必须仿效日本,创立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围棋协会。
赵南哲为了把日本围棋引入韩国,竭力主张废除韩国的座子制,并与志同道合之士努力普及围棋。在40年代,韩国以棋为生者地位低下,连赵南哲的邻居都以为他是赌徒一类人物。
1945年,赵游说当时在军界颇负盛名的李济厚成功,由李氏出资建设汉城棋院。同时赵亦发掘了不少围棋天才,他的亲侄子赵治勋就是他一手培育出来的成果。
1962年,赵南哲将六岁的赵治勋送到日本木谷实门下学棋。同年八月一日,恰逢木谷道场纪念门下弟子段位超过百段,当时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对局,由来自台湾的林海峰五段让二子与赵治勋对局,结果赵治勋赢了。当棋局进行时,赵南哲一直坐在赵治勋身边。
后来,赵治勋在日夺得名人头衔,在韩国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围棋热潮。
1968年,韩国棋院在汉城钟路区贯铁洞举行新会馆开馆仪式,从而实现了韩国围棋界由来已久的夙愿。韩国棋院的前身为1945年在南山洞创立的汉城棋院,1947年移址统一洞,易名为朝鲜棋院。第二年,又创办了韩国第一个职业围棋选手权战。
后朝鲜棋院易名为大韩棋院,这期间举办了韩国最早的升段赛和挑战棋赛。1954年1月17日,创立了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韩国棋院。1968年到1994年这时期相对稳定,成为韩国围棋史上有名的“贯铁洞时代”。
1970年3月,韩国棋院以财团法人名义注册,促进了韩国围棋的蓬勃发展。1974年,由于棋院众理事的专横和腐败引起棋手们强烈不满,导致集体辞职。这是韩国棋院历史上最严重的事件,两年后才得以平息。这一时期韩国棋院和大韩棋院处于协议分离状态。1976年,最后统一为韩国棋院,一直持续到今天。
贯铁洞时代培养的一批围棋名星如曹薰铉、徐奉洙、李昌镐、刘昌赫等依然领导着现在的韩国棋坛,目前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前线棋手。此外,6岁就投入日本木谷实门下的赵治勋,虽不在祖国成长,经过18个春秋的寒窗磨练,在1980年日本的名人战挑战中击败大竹英雄,实现了自己“不夺名人,不回韩国”的夙愿。韩国政府遂授予他“银冠文化勋章”,一时掀起围棋热。
虽然棋院已于1993年8月迁移到汉城城东区的弘益洞,但在构筑韩国棋院过程中留下艰辛与欢乐的贯铁洞已经融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