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2200000006

第6章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典范

孔子说:“若至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作为教育家所必具的特征,也是后人歌颂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古代向有“人师”和“经师”的分别,前者既教书又育人,后者只传授经学。孔子是中国最早的一位杰出的“人师”。他教育学生注重人格陶冶,并做到处处以身作则,如要求学生好学,自己便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要求学生好问,自己便是学无常师、不耻下问。孔子不仅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还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即在“仁”的面前人人平等,以“仁”为标准,而不是以“师”为标准。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问,而不是搞一言堂,反对师云亦云。

二、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以捍卫孔子的学说为己任。他继承孔子关于德政、礼治的思想,提出施“仁政”的主张,并周游各国向当政者广为宣传。他继承孔子注重“仁”德的思想,同时提出另一重要的范畴“义”,从而构建了仁、义、礼、智的伦理道德体系。他继承孔子关于“性相近”的思想,提出人性本善的主张,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乃人所固有,从而为伦理道德的范畴奠定了心学基础。孟子的经历与孔子也十分相似,以“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将主要精力用于授徒讲学,虽也曾游历各地推行“仁政”之说,但在称雄争霸的时代,并不为各国统治者所倚重。

孟子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他的政治观、伦理观和人性论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得民心

孟子是孔子思想忠实的继承者。孔子主张德政,反对暴政,孟子主张施“仁政”。孔子认为教育是治国的重要措施,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则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很重民心,他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重民思想的产生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总结历史教训所得出的结论,“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二是亲眼看见民心的向背已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重要问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此,就教育的社会作用而言,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善教”可以得民心,即通过伦理道德的灌输,可以达到教化民众、争取民心的目的,进一步揭示了教育对于治国的意义所在。

2.教育对人的作用是扩充“善性”

孟子构建了仁、义、礼、智的伦理道德体系,并认为这些善的品质为人所固有。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在孟子看来,仁爱的品质源自于人的恻隐之心,即怜悯同类的本能的情感;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和途径,源自于人的羞恶之心;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仪容,源自于人的恭敬之心;智是明辨是非之德,源自于人的是非之心。同时他也认为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仅表明有善的开端和倾向,不等于已经具备了善的品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保存、扩充固有的善端,使之日臻完善。他还强调人虽有善的本性,若受到外界物欲的引诱,也会丧失固有的善端,因此教育的作用又在于“求放心”。可见,孟子从性善论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作用,认为只要做到保存、扩充固有的善端,不断寻找丧失了的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

3.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论

孔子建立了以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人道理论,为儒家伦理思想奠定了基础。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把道德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提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明人伦:“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又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他把人伦关系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定了处理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关系的道德准则。

孔子的教育体现了重道轻艺的特点,奠定了偏重伦理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孟子在此基础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的这一思想对以后影响深远,封建社会的教育实际就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

4.注重内求的道德修养论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志向很重要,提出要“志于仁”。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并强调志向既定以后还须坚持志向,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了培养这种“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他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并基于性善的观点形成了注重内发的道德修养论。

首先,孟子很注重人的主观精神状态,提出要培养“浩然之气”。他认为志和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必须配以“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即具备为此而献身的意志和勇气。而这种“浩然之气”不能速成,是“集义所生”,需依靠平时的言行不断地积累。

其次,孟子强调人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须“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不仅可以加强主观道德意志的磨炼,也有利于清心寡欲,存心养性。

再次,孟子提倡反躬自问,即行动达不到预期目的,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已。”这一主张的合理之处是严于责己,不苛求别人。而他之所以认为要经常反躬自问,源于性善说,因为是非标准在人的内心,只要问心无愧,就可自行其是。

5.注重自得的学习方法论

对于学习,孟子一是强调自得,二是强调思考。他主张学习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注重思考,认为“耳目之官不思”,因而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蒙蔽,“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由此,孟子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深入钻研,独立思考,不要盲从书本的知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思考的过程中必须专心致志,不要三心二意,犹如二人学下棋,一人专心,一人分心,效果大不相同。

三、荀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陆续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全国统一的条件已经具备;百家争鸣的局面到了后期,各家思想在争辩的同时也呈现出互相吸收、融合的趋势。他虽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却不受儒家思想的束缚,在百家争鸣中做到“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而是“兼陈万物而中县(悬)衡焉”。他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兼取其他各家之长,尤其引法入儒,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因而被称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一生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和孔子、孟子一样在授徒讲学的同时周游各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荀子当时的学术地位甚高,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时“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荀子在政治上兼采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兼治、王霸统一,对人性的探讨提出性恶的观点,因而他的教育思想既有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因素,也有不同于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一民心

孟子针对统治者的暴政,主张施“仁政”,行“善教”,得民心。荀子则针对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主张统一天下,统一民心。和孟子一样,荀子也十分看重民心的问题,曾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此,他认为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广教化、一民心。“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显然,荀子继承了儒家注重教育社会作用的思想,提倡道德教化,关注民心向背,并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进一步强调通过教化达到统一民心的作用。

2.教育对人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生来就“好利”,“有耳目之欲”,有忌妒之心,如顺应本性的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淫乱之事。他把自然生成的这种倾向称之为“性”,把经过后天人为努力而发生的变化称之为“伪”,结论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本恶,善是后天人为形成的。

在此,荀子将性与恶联系在一起,将伪与善联系在一起,因而教育的作用便是“化性起伪”,即去恶从善之意,并且他相信教育确实能够起到“化性起伪”的作用。荀子说禹之所以为禹,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正”,而“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一般的人也具备可知可能“仁义法正”的素质和条件,所以只要后天不断地努力,做到“积善而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即一般的人照样可以成为圣人。当然,“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未必然也”,关键要看个人努力的程度。可见,荀子和孟子虽出发点不同(一为性恶论,一为性善论),但他们都十分重视教育作用,同样认为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成为圣人(一称“涂之人可以为禹”,一称“人皆可以为尧舜”)。

3.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成俗儒、雅儒和大儒。俗儒是他所反对的,这种人言必称先王,对儒家典籍仅能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雅儒不侈谈先王,能取法后王,虽未达到知识渊博、触类旁通的程度,但懂得礼义诗书,做到“尊贤畏法”。大儒是他认为最理想的,这种人不但能“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而且能“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总之,荀子基于礼法兼治的政治理想,主张培养知礼义明法度的贤能之士。与儒家传统的标准相比,他的教育目标增加了知法、执法的要求,更强调治国用兵的实际才干。

荀子十分注重儒家典籍的传授,认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在孔子的“六艺”中,他尤重礼,曾言不学礼而仅学《诗》、《书》,就好比“以指测河”、“以戈舂黍”、“以锥飡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荀子和孔子均重视礼,但孔子将礼和仁联系在一起,强调行动符合礼的规定须靠内心的自觉,而荀子将礼和法联系在一起,“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主张行动符合礼的规定不能仅靠内心的自觉,也要通过法加以制约。

4.论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荀子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他十分重视后天的学习,强调学习的强度,并须将所学切实付诸行动,认为唯有如此才能起到“化性起伪”的作用,后人将此思想概括为“强学力行”。鉴于学习之重要,荀子对学习过程分析得相当完整,共有闻、见、知、行四步,其中以行最要:“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认为耳闻目见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获取感性知识以后由心来“征知”,以纠正耳《荀子·性恶》。

目之偏差,最后落实到行动上,行是学习的最高阶段。他将学习过程又陈述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强学力行”的主张是对孔子言行一致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孟子忽视耳目之官作用、偏重内省的纠正。

5.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荀子认为要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在自身做到“强学力行”的同时,还必须依靠教师的帮助:“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然后正。”正是从性恶论出发,他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特别重视,提到了相当的高度。首先,荀子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并提:“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其次,荀子把尊师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最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最提倡尊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孟子过分强调自得的片面性。然而,他也抛弃了孔子关于“当仁不让于师”的民主思想,主张“师云亦云”,要求言必称师,“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同类推荐
  • 思行予政

    思行予政

    《思行予政》主要收编了庞波任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省编办)党组书记、厅长,省人社厅厅长以来,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的文章,以履职尽责、为民服务为主线,全面反映了在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建立“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推动全省人力资源
  •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准的提高,大众对媒介越来越接近,越来越依赖,媒介作为社会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对女性群体的调研显示,绝大部分的女性认为传媒在自己的生活中有重要位置。据调研,中国女性中每天花在电视传媒上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占80%以上,大众传媒已成为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媒介传播与女性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可割舍的联系,媒介的传播对女性的生活与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女性仍处于较低地位,在与媒介的关系中,女性也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加拿大也不例外,部分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或政治利益的需要,往往存在着忽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包括女性。
  • 古代卷·上(中国传播思想史)

    古代卷·上(中国传播思想史)

    最广泛意义的传播是一切生命物体或非生命状态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因此有学者认为“传播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①。远古时期的先民通过部落战争和长期接触、交融,终于融会成古老的华夏民族,生成了原始华夏语,并创造了实现人神沟通和人际交流的传播符号——汉字。凭着对先祖文化的认同和对原始汉语的认同,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生存、繁衍和发展,创造着古老的文明,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传播地域非常辽阔,传播活动非常活跃,传播方式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原始神话、原始巫术和古老汉字等方面去窥探先祖们的创造性传播行为,揭示这些行为背后蕴涵的原始传播思想。
  • 抓住学生的心理

    抓住学生的心理

    教师成长是教育事业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位名师,路有多远?有没有捷径?该遵循怎样的规律行进?
  •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作者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传统性格。作者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
热门推荐
  • 君子重生

    君子重生

    人,究竟应该怎么过完自己的一生呢?这问题困扰众生,雅俗难避,没人可以逃避它,也没人可以肯定回答。纵然问圣人贤者,恐怕也不能指出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来。二十九岁的企业老总曹振一次酒吧中偶然邂逅,发生了一件极大的意外事故,导致他反省前路,痛苦莫名,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难以承受的压力下他选择了自杀来逃避未来人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样一个地位显赫,家世殷实,正可谓处于人生八九点钟太阳的男人做出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决定呢?当锋利的刀锋划破喉咙瞬间曹振在心中幡然悔悟,原来做人应当:有尿当尿直须尿,莫待无尿空抖鸟。带着这个理念,曹振重生到1998年,年龄21岁,风华正茂,他当如何展开人生的风帆,诠释精彩人生?——————太监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生理上的阉割,另一个精神上的阉割。相较而言,后者更可怕。——花花小鸡
  • 网游之夜下寻明月

    网游之夜下寻明月

    这是一个小透明成长为无人敢惹的小霸王的故事,也是一个以一人之力倾覆整个联盟的贫民蜕变史!多年之后,功成名就的某人,脸上一个大写的嘚瑟:最好的机甲我的,最棒的光脑我的,最牛X的飞行器我的,最优质的男神我——男神(微笑):嗯?某人:咳,我……是男神的QAQ【设定是不一样的全息剑三,时代背景是星际,言情为主网游为辅,甜宠文,双C,HE,简介无能,还是看内容吧】
  • 邪魅总裁两块钱

    邪魅总裁两块钱

    她是组织的特工,身手不凡,混入敌手盗取机密,无奈一时大意被下春药,与他一夜缠绵,生下了孩子,又被催眠,失忆,只记得自己的孩子。他是京城遮手翻天的司少,也是司氏集团的霸道总裁。他万花丛中一点绿,美人拥抱,坐享齐人之乐,他轻轻一皱眉,京城都得抖三抖,他自诩不会对女人动心,却栽在她的手上。“妈咪你看,你个怪蜀黍一直再看你哦!”“那不是怪蜀黍,那是妈咪的上司。”“哇!是上司诶!妈咪居然也有上司哦!”“别这么惊讶!他其实身价不过两块钱!和咱家隔壁的大白菜一样随便都是一大摞。”某司黑线,母子俩当着他的面这么说真的好吗!!
  •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本书从14个方面描述了永德仙根的历史及人们对仙根的崇拜,抒发了作者对仙根的感情,是一本散文随笔。
  • 太空飞行轨道

    太空飞行轨道

    在21世纪,伴随着宇宙太空探索热的飞快来到,一个个云遮雾绕的宇宙未解之谜被揭去神秘面纱,使我们越来越清楚看清了宇宙这个魔幻大迷宫,向我们展现了走向太空熠熠闪烁的道路。宇宙太空将是我们人类的最后一块“大陆”,走向太空,开垦宇宙,是我们未来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们未来涉足远行的主要道路。因此,感知宇宙,了解太空,必定为我们未来的人生沐浴上日月辉映的光芒,也是我们走向太空的第一步。
  • 阴阳天师:我的鬼眼王妃

    阴阳天师:我的鬼眼王妃

    她是幽家第八代传人,唯一一个继承了祖先的天生鬼眼,可以控制眼睛是否要看到鬼,甚至是可以让鬼看见发亮的眼睛,抓鬼是她的本则,本来在现代抓鬼,结果一不小心被吸入黑洞,身体灰飞烟灭,只剩下灵魂逃过一劫,穿越到了另一个地方,天生是佣兵的她,精通阵法,兵法,医学,想要打我?看我不放鬼吓死你。他是原国战神,却因为遭到背叛腿断而被厉鬼缠身,看她如何拯救他的双腿,找到自己的身世。“你你你,你别过来。”某女缩在床角落指着某男道。“娘子想要为夫去哪?”某男邪笑,猛然扑上去…
  • 阳光有点刺眼呀

    阳光有点刺眼呀

    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一群人的事情!其中有挫折,但是他们不放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 修行者犯罪调查科

    修行者犯罪调查科

    “你好,这里是修行者犯罪调查科。”“啊,警官。我家的猫跑到树上了,能帮忙抓下来么?”“……”这里有毒舌的颓废大叔,这里有热血的小鲜肉,这里还有又暴力又漂亮的冰山女警!!这是一场鸡肋部门逆袭诸天万界的大冒险!!!。谁说笑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
  • 腹黑总裁,离我远点

    腹黑总裁,离我远点

    “总裁,能离我远点吗?“韩敏非常没骨气,在心里偷偷的说道,然后离林亦十丈远开外,”你可是有女朋友的。”某总裁十分困惑:”这小丫头,我看起来有那么恐怖吗?“女配:”可恶,一脸小白兔,勾搭谁呢?““一看就是潜上位的,天天围着总裁打转。”女主很委屈:“明明是总裁自己黏在我不放的。”这就是一个小白奋斗史,总裁宠溺的故事
  • 樱花落,人泪流

    樱花落,人泪流

    她是21世纪的杀手魅,在一次小憩中穿越到了一个玄幻大陆。好吧,老天让她过来,那她就将这里变为她的世界,孰不知这一切意识命中注定。一步步变强,自己的身世也越来越乱,最后她竟是。。。。他是一国太子,相貌算是”倾国倾城“实力不可小觑。两者相碰撞会发生怎样的火花,前世的迷,今生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