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班上的团支部书记组织大家做义工,打扫体艺馆。班会课上,团支部书记总结说,全班除了两名同学打篮球没报名外,大家都积极参加了:马昕坪没有表态。
下了课,两位学生找到马昕坪:“当时报名的人太多,我们没报上。听团支部书记说,没报上名的可以不去,所以才没去。”说的时候,惴惴不安。
马昕坪一看,点点头:“不用说了,我相信你们,你们绝对不是那种投机取巧的人,回去吧。”
后来他对同事说,学生来找我,说明他们已经在反省自己的行为了。《晏子春秋》里不是有一句话么?“省行者不引其过。”就是说,一个反省自己行为的人,我们不要去追究他的过错了。
“一个人的责任心,是在不断的反省中产生的。”现在,很多老师头痛,学生做错事就说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想逃避责罚啊。
“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犯了错,老师批评了。我心里不仅不会反省,而且会觉得:我犯了错,你也批评我了,两相抵消,各不相欠。于是心里平衡,不再受良心的谴责。”
“所以做班主任,千万不要为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就把学生骂得狗血淋头,孩子都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如果我们不批评他,宽容他,他反而会去反省自己。这种反省的力量比我们批评的力量强大得多。”
慢慢地,马昕坪的学生知道了通过反省,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如果学生违反了纪律,他会主动找到马昕坪:“老师,今天我让班级扣分了。”很多次,学校进行“学生基本素质考核”,结果出来,马昕坪的班常常是一张扣分单都没有。这个时候,全班学生就特别开心,使劲鼓掌:是自己的负责任,给班集体带来了荣誉。
在学习上,他也鼓励学生反省:“我的课堂效率有多高?”“我订正作业的效率有多高?”即使考得不好,马昕坪也不会替他们找原因,而是告诉他们: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分析好,你再来告诉我。
为了准备高考,有些高中老师把作业看得很重要。但马昕坪告诉学生,学习是为解决问题而学,不是为完成作业而学。如果通过反省,把问题解决了,就不用写作业。他信任学生,因为学生知道该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他的学生,也从来没有辜负过他的这份信任:2005年,他带的文科班,高考重点率是88.8%。秋季,他新接高一,到了2008年高考,重点率是92.6%,几乎是全浙江省重点率最高的文科班。
谈到责任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一位刚考上大学的镇中学生说:“镇中让我知道,每个人都要担负起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的价值只有在承担责任时,才能得到实现。”
对责任,校长吴国平也常常说起。但他也不忘提醒老师:“责任的后面,要有自信作支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又怎么能去完成职责,履行责任呢?
进入高中,有的学生基础不扎实,成绩一塌糊涂,信心没有了。数学老师张宇红,就在作业本上、试卷上给这些学生写条子。对那些几乎想放弃的学生,她写道:“原来学习想好很简单,考试吃点亏就可以了;原来当天才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去做就可以了。”对那些不会思考的学生,她说:“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一切由老师告知,便无从进步。”……
三年下来,张字红写给学生的纸条,足足有上万张。学生把她写给自己的纸条,集成厚厚的一个册子。他们说:“看到它,心就有了依靠。”
课堂上,张宇红告诉学生,“课堂是允许犯错的地方。不怕出错,就怕没想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不断地冒出奇思妙想。有时学生说错了,张宇红想打断他,别的同学就发言了:老师,你让他说完嘛。
“我是一个幸福的倾听者。”张宇红说,有时上完课,自己会坐在办公室里回味一番,甚至偷偷地笑一会儿。那种课堂的感觉,“真的很美妙,有时跟别人说,别人都理解不了,只有我和学生能明白”。
2008年高考,张宇红所带的班,数学平均分达到了125.4(总分150分)。
她的学生,用诗般的语言,感谢张宇红这个“诗人般赋予他们信心”的数学老师:“我们是在荒野中奔跑的孩子,需要一个人,在天黑之前带我们回家。张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人。”
“拥有责任与自信的学生,内心一定会强大而和谐。”校长吴国平说,这样的学生,也许不会次次成功,但他在关键时刻会顶住。
2008年毕业的许颖桦,参加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失利了。但她一如既往,当好班级的临时班长;在校门口值勤,她仍然像往常一样,给每位进校的老师深深鞠一躬。
班主任王静问她:“你这样做不累吗?”她说,“我给老师鞠躬,看到老师们都很开心,我一整天也就很开心。”
带着这样的心态,许颖桦走进了高考的考场。成绩出来,浙江省理科第二名。上了大学,她最难忘的还是镇中:“学校给了我强大的力量,让我收获了双倍的快乐,甚至更多。”
不要让学生成为“中空人”,他们的人生应当丰富起来“我从不赞同周六、周日补课的做法。我总是告诉老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中空人’,他们的人生应当丰富起来。”吴国平理想中的校园生活,远离粗放、简单、生硬,富含人文、精致和生动。
秋季开学时,政教处老师发现,男生宿舍背面的墙角里,不知被谁星星点点喷上了图案。老师很生气,好好的校园被涂成了什么样子!可吴国平静静地看了一会儿,突然说了一句让人意外的话:“我们把操场的墙面空出来,让学生去涂鸦。”
当时,他想的是,艺术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与呼应,只要是真诚的,就会让学生整个人都敞亮开来。“教育有时不仅需要‘割害’的见识,还要有‘割爱’的勇气。我们要学会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割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他说。
整个学校的操场,400米长的白墙,分给了各个班级。设想、画草稿、喷颜料,学生们尽情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创意。创作完成,足足保留了一年的时间,让每个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
喜爱并参加了涂鸦的学生,心里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走过操场,看着自己的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从那以后,镇中校园里再也没有乱涂乱画。
冬天到了,飘落江南难得一见的雪花,衬着红的梅花,绿的小溪,校园分外妖娆。学生社团贴出海报,号召大家参加“我眼中的校园”摄影比赛活动。他们说,校园多美,走出教室吧。言下之意,去欣赏美景,不要让自己的青春留下空白。
新年来了,4个男生结成“海子组合”,参加学校的迎新元旦晚会。他们自弹自唱,一曲《奔跑》,让晚会达到了高潮。
我们想漫游世界,看奇迹就在眼前,等待夕阳,染红了天,肩并着肩许下心愿。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求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台下1600多名学生,挥舞着手臂,摇动着身体,跟他们一起高歌:“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高二时,“海子组合”的一个成员考取了英国的牛津大学。离校时,他对同学说:“我永远也忘不了组合的故事。”
“我总是提醒老师,不要用学习和作业填满学生的时间。镇中三年,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到两项特长,不是为了能加多少分,而是为了他以后的人生能丰富起来。”校长吴国平希望,“将来,不论我们的学生是高层科技人员,还是普通劳动者,如果他能始终保持一项体育或艺术的爱好,他的生命质量就会很高。”
多让学生接触课堂以外的事物,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镇中成了学生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甚至觉得,在镇中一切皆有可能。”高三学生陈潜,是学校“爱的慈善工作站”的创始人和首任站长。
在筹备工作中,这个开朗大男孩的一句话,打动了镇海慈善总会会长:“我们创办慈善工作站,不是为了筹集多少钱,而是为了让爱与慈善,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筹建的那段时间,陈潜几乎每天都会哭一次,以疏解压力。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学习、设计团队、与外界联系,各种任务交织在一起,挑战足够巨大。但是,“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也是我最有收获的时期。我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大的潜力。”陈潜回忆说。
当年的迎新元旦晚会上,慈善工作站的授牌仪式成了全场亮点。镇海中学,也因此成为浙江省首个有学生慈善工作站的学校。
2009年,陈潜申请美国大学。在“个人陈述”里,他详细写了自己创办慈善工作站的过程。他最后写道,“有些人抱怨没有机会,但机会就在你身边。
如果看不见机会,你就自己去创造”。
3月,他收到了来自美国十三四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供他挑选。
精神上的愉悦和充实,成了镇中生活最让人怀念的地方。一个已参加工作的镇中毕业生,这样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涯:一份份学生自己撰稿、编排的手抄报在报栏里出现,在师生间传阅;一次次辩论赛、演讲赛,莘莘学子论人生、论事业、论时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只为探求真理。
“三年镇中生活,对我,对每一名镇中学子而言,都太过短暂却又意味永恒。”早已毕业的学生,仍然对镇中念念不忘。
“我们不再仅仅是学校的产品,我们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
“那一种海纳百川的和谐与包容,大概只有镇中人才能深刻品味到。”
2008年,陈琨进入北大学习。他给母校写了一封信,他说:镇中让我学会了用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我的世界也因此变得不同,就连冰冷的石头也开始有了意义。
(选自《人民教育》2009年6月刊)
以小博大,实现发展新跨越
吴国平
镇海中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在省内外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中学名校。她创建于1911年,1981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20世纪90年代,学校陆续成为浙江省第一所通过评估的合格重点中学,第一所实施高中会考全科免试学校和第一所通过评估的一级重点中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又相继被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一系列重大荣誉,每年有20名左右学生进入北大、清华两校深造,不少学生屡屡在国内、国际重大学科竞赛和各种素质比赛中摘金夺银,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饮誉省内外,被誉为“办人民满意学校、创精品优质教育”的典范。作为一所扎根于仅21万人口的区级中学,成功光环背后凸现的是一代代镇中人的智慧与心血,展示的是镇中发展历程中承优创新的一脉相承、“以小博大”的胆略睿智及精益求精的深厚功底。
我于2000年秋受镇海区委区府委派接任镇海中学校长,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到重点中学校长的角色转换本身就难度不小,何况我担当的又是万众瞩目的镇中校长,更为重要的是当时镇海中学所处的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省基础教育的大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颇有实力的重点中学和特色学校,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而由于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等原因,镇中面临着生源地范围锐减、发展空间狭小、地域优势弱化、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等种种困难与挑战,一些关于“镇海中学将江河日下、走向衰落”的流言也不绝于耳。面对压力与挑战,我不畏惧、不低头、不盲从,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和学习先进理论、实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扬长避短、开拓创新,一心一意做具有镇中特色的“品质教育”,努力开拓名校发展新途径、新内涵、新优势,使学校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的良好态势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又上了新台阶,特别是实现了老校长孜孜以求的“全国文明单位”与“学科竞赛国际金牌零的突破”两大夙愿,令许多镇中离退休教师和广大校友深感欣慰与自豪。
品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过去八年,我和我的团队以“品质教育”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整体推进、创新学校各项工作,初步构筑起一方颇具魅力和实力的品质空间。
一、坚持一种战略
学校发展战略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气度、格局和高度,限于区位,镇海中学无法与许多学校比拼资源、生源、规模,要做到“以小博大”,更多的是要拼战略、拼文化、拼人才。面对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种种浮躁、务虚、扩张之风,我坚守“不贪大唯求精,不追新唯求实,不跟风唯求真”,在提出办学理念、制定发展规划、凝练办学特色时特别注重研究“校情”,从校情出发想问题、做事情,力戒盲目攀比,好高骛远,形式大于内容,口号等于行动。在“品质教育”发展框架内,我们制订了“具备高度核心发展力、鲜明特色、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全国名校”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民主、科研、文化、特色、和谐”五大立校基石,推出了“整体发展”、“开放办学”、“精品精英”等三项策略,提出了“校长的价值体现在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成长”的行动口号,所有这些发展战略都试图累积比较稳定的与“品质教育”核心价值匹配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家长期望”三者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