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校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对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理论界和实践界都见仁见智,意见不一。我们在建设先进学校文化,构建个性化校园并创造了“镇海中学现象”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校文化从其根本上讲,它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就是一种教育教学文化和学习文化,而且在今天特别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的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教育教学文化也不过是为学习文化服务的一种手段和氛围,学习文化才是中心环节。所以学校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与学习型组织相对应的学习文化,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文化,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基本特点的文化。它是学习者与校园他人、学习者与校园活动、学习者与校园制度、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校资源等产生互动而形成的,都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并为学习服务的。具体可以从下面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
(1)从学校层面而言,首先,学校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学校建筑、还是活动设施、教育教学设备、网络系统设施、学校绿化、体育场所,都是由于学习而存在的。学校的环境是本着“一切为了学习”、“一切方便学习”、“一切促进学习”的基本理念而设计的。其次,学校的精神面貌诸如校风、学风,应该焕发出一种学习活力。教师和学生的言行举止中会焕发出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渴求热望,洋溢着对学习的执著与热情。第三,从制度建设上看,提供一系列保障学习正常进行和对学习有激励作用和对人有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
(2)从教师和学生层面讲,学校文化应体现为组织学习、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与组织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个体学习,个体学习并不代表组织在学习。
组织学习是指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有共同的发展志向。
学校组织的学习目标其实是与学校培养目标分不开的。组织学习也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相互合作的学习。在学校这样一个组织中,每个老师、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千差万别的,能力和专长也是各有侧重的。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这就决定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需要精诚协作,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学校组织学习也是“增量学习”。教师、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中,相互受到启发,受到激励,提高各自的能力,丰富了大家的思想。学校组织有时还可能是“变质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的学习。
(3)从文化层面讲,学校文化是和谐文化、开放文化,是一种创造性文化。
所谓学校文化是和谐文化,是指其强大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创造力、更新力及其和谐统一性。和谐文化是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各个方面和各个系统都能够和谐统一,这就是学校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性特点的体现。所谓学校文化是开放文化,是指其体现的开放性、宽广度和包容性。学习文化是一种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文化。学习文化能够接纳不同思想并改造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和交融中,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文化。在学校文化的开放文化中,体现为允许不同的教育思想并存。镇海中学在教师教研活动中鼓励不同课例的出现,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镇中教师认为,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教法的交流甚至冲突是一种尤为富贵的资源。教学研究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坦诚对话,热烈的交流甚至纷争,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互助、互敬与合作的表现。
学习文化的开放文化性的精髓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出问题,错误与问题是成长征途中的家常便饭和亲密朋友。同样允许教师有错误,有问题,教学实践中的犯错误其实意味着在实践和创新。我们在评价教师教学时,也允许教师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出现,如果要教师百分之百都成功,那就意味着只能重复过去。这种开放、宽容的文化,更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所以说,学校文化又是一种创造性文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主动变革、迎接挑战。
(四)校园网络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整合将是现代学校建设的一个重点努力方向
在网络时代办教育,不能无视网络的存在。视网络如洪水猛兽,把它衍生的缺点视如脏水,把“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是得不偿失的。在镇海中学个性化校园建设中,先进的校园网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人文光芒的照耀、和谐境界的追求还是自主精神的张扬,校园网都起到了一种载体、手段、方法、内容的功能,如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营造班集体的网上家园,搭建学校的精神家园等。镇中校园网建成并实际投入运行至今,已经辐射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成为全校师生和校友不可缺少的一个物质环境,置身于这样一个引领时代的技术背景,镇中人的观念、言行、行为方式与效率都发生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所蕴涵、所衍生的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思维方式等技术素养和技术理性会在多次的运用中渗透内化到个体的内心深处,使我们能更正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完成现代化的蜕变。可以看到,以镇中校园网为标志的校园信息化不仅渗入了学校的各个方面从而衍生出更为丰富、更有现代感的学校文化层面,而且生成了相对独立的一种全新的学校文化形态——镇中网络文化。当然,从概念界定,内涵、外延、功能的确认,系统逻辑的明晰等方面来考察,镇中的网络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科学的体系,经验色彩较浓。但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深信校园网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整合将是现代学校建设的一个重点努力方向。
(五)个性化校园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把优秀传统和特色项目做大、做深、做强、做精
在新时期构建个性化校园,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或舍本求末,舍近求远,而是在全面审视学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革新与超越,最优化整合可资利用的资源,产生最大的组合效应。在开辟新领域、拓展新项目的同时,一定要高度尊重和切实保护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特色项目,通过融入新的思想理念、策略方法将其做大、做深、做强,使其成为难以复制仿效的精品。如学校对爱教基地、人文历史教育、教师的团队合作与奉献精神、网络文化等项目做了大量挖掘整理、推陈出新工作,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品牌优势。
(六)高中学校对优质教育应有全面科学的把握,应怀有教育者的理想主义情怀,有实践办学理想的勇气
多年来,镇海中学一直致力于做优质的教育,向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我们在个性化校园建设实践中逐步对优质教育有了更为全面、科学、深刻的理解。我们认为优质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绝不仅仅是高升学率、高重点率,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优质教育屏弃单一、单调、机械、沉闷、灌输、压抑,而是崇尚丰富、生动、和谐、人文、自主、幸福。优质教育就是关注人、打动人、激活人、感召人、熏陶人,关注生命,关注心灵,关注人格,关注学生的终极幸福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到,我们对于个性化校园、对于优质教育的理解是比较纯粹而少功利的,这与教育现状存在较大的反差,也容易引发矛盾和阻力。然而,我们始终认为,作为负责任的学校、校长和教师都应对学生充满惠及其终身幸福的“大爱”而不只是着眼于其短期利益的“小爱”,都应始终坚守一份理想主义的人文情怀,坚持、坚持、再坚持,总有一天时间能证明一切。
三、反思与展望
在课题组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初步显现了一定成效,但限于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视野和能力水平,本课题研究还存在不少欠缺之处。从课题研究本身来看,研究角度和目标过大,内容过于庞杂,研究方法运用不够清晰,研究计划实施不够得当,这就导致本课题与一个优秀研究应具有的严密性、过程性和体系性尚有相当距离。此外,研究成果的表述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经验的总结和现象的描述上,停留在一所特定学校的具体工作上,没有很好地提炼出深层的、一般的规律,话语表述也显得累赘,不够精练。
研究到这一步,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个性化校园”、“品质教育”依然还不是一个可以精确内涵和外延的操作性概念,还停留在描述性定义的层次。可以想见,如果能够给予明确定义并能制定一整套具体可测的内容和指标体系,那围绕它开展的各种价值取向也好、行动路径也好才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本课题后续研究中需要重点突破的。
在进行本课题的第二阶段研究即构建“品质教育”过程中,当初确定的研究思路和目标是:在学校已完成的《基于学校文化特质的个性化校园建设的研究》等课题成果基础上,围绕“品质教育”这一核心概念和价值取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打造学校发展特色,并将学校特色提升到教育生态、教育品质的高度,通过打造品质理念、品质管理、品质课程、品质教学、品质文化、品质景观、品质教育科研等形成品质教育体系,进而凸现学校发展特色,成就学校品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研究工作只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和工作留下了诸多可以进一步拓展、深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