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前10年,地处滨海小城的镇海中学默默地实践着自己的个性化诉求。十年磨一剑,当本课题研究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课题研究让曾经陷于发展困境中的镇海中学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一路高位运行、高歌猛进,始终勇立浙江省基础教育的潮头前沿。我们有理由相信,完成华丽蜕变的镇海中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课题研究丰硕的隐性和显性成效。本章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呈现课题研究的成果和成效。
一、研究成果
对照当初研究方案确定的研究目标,镇海中学个性化校园和品质教育体系的初步建成是本研究取得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终结性成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还涌现了一系列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一)初步形成了学校个性化校园和品质教育体系
本课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系统探索与个性化校园和“品质教育”相匹配的办学理念(教育哲学)、校园景观、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学校文化、教育科研等,择取了“人文、和谐、自主”三项学校文化特质,创设了相应的个性化校园框架和实践路径,探索了品质教育的三重内涵、三种策略、五种价值取向、五大立校基石、五大实现路径,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镇中特色的品质教育理念体系和实践体系,形成了得天独厚、人文和谐的环境特色,刚柔相济、走向自觉的管理特色,形神兼备、动感高雅的校园文化特色,技艺深厚、多维高效的教学特色,丰富多样、规范自主的课程特色,德艺双馨、整体强盛的教师队伍特色。营造了优良和谐的教育生态,促进了师生高水平差异发展,凸现学校在高中新课程实施前后的办学新内涵、新成就、新特色、新品牌。
【案例9-1】镇海中学当前办学思想的构成要素概览
组织愿景——具备高度核心发展力、鲜明特色、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全国示范名校
核心价值——尊重多元选择,促进高水平差异发展
发展战略——品质教育、以小博大
办学策略——教师为基、管理为架、文化为魂
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家长期望
立校基石——科研、民主、文化、特色、和谐
文化特质——人文·和谐·自主
校训——励志、进取、勤奋、健美
学校精神——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
教师形象——梓材荫泽·止于至善
管理风格——抓而不死,放而不乱,管而不僵,新而不浮,和而不同
学生形象——志存高远、明德至真、敏思笃行、璞玉大成
教学特色——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重全面
(二)形成了一批较高质量的阶段性成果
几年来,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从多个方面、角度潜心研究,深入实践,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有相当部分论文、报告等在省级以上报刊正式发表或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在市级以上研讨会做专题讲座。
本研究第一阶段研究成果于2004年结题,课题先后获宁波市2004年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浙江省2004年度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7月12日《教育信息报》在“浙江省教科研精品案例”栏目以《基于学校文化特质打造个性化校园》为题推荐了本研究的主要情况。《中国德育》2008年12期也以课题成果的形式推介了研究情况。
论文方面,反映个性化校园建设初步成就的《流风遗韵润心灵——浙江省镇海中学校园文化溯源》一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04年第8期,开设多样化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镇海中学选修IB程开设和实施情况介绍》、《研究要比学习多走一步——研究性学习教组功能简析》、《推进四种创新,积极稳妥地实施高中新课程》、《非生态:当前高中学校管理的实然形态分析》等大篇幅论文发表在《教学月刊》等核心期刊上,《弹性管理:高中新课程下学校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于《中小学校长》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融合人文与科学营造个性化校园——“镇海中学现象”的学校文化解读》发表于《中国德育》,《高中生高水平差异该如何实现》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立足学生发展推广义工服务——浙江省镇海中学探索校园义工服务模式》发表于《德育报》,《实施弹性管理促进差异发展》和《新课程下的思考与行动》发表于《教育信息报》,《充分把握“三个文件”努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宁波镇海中学校长访谈》刊登于《教师周刊》,等等。此外,还有多项成果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创新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高水平差异发展》获浙江省教育学会2010年创新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高中研究性学习有教学管理与有效教学初探》、《校本课程内容的整合途径初探》获宁波市教研室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高中新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学校文化价值探析》获宁波市教研室二等奖。
课题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高中新课程的平稳有效实施,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执行和创造水平得到上级和同行的肯定,课题组成员多次应邀在各级研讨会、培训会、论坛上做专题报告。课题组吴国平校长先后在2008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作《新课改高考方案下的思考与行动》报告,在第二届长三角(苏浙沪)高中名校长论坛上作《完善学校用人机制,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报告,在宁波市高中新课程总结交流会议上作《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促进高水平差异发展》,在浙江省第十届知名高中校长峰会上作《创新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水平差异发展——名校在深化新课改中的使命与责任》报告,在成都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校长专题培训开班典礼”作《高中新课程的思考与实践》报告。受省教育厅的邀请,课题组成员黄国龙老师在省新课程校长高级研修班上作《开设多样化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专题报告,《镇海中学国家选修课程开设方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施范例。2008年1月,课题组成员曾昊溟老师在省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高二(下)课前培训会议上作了主题为《研究要比学习多走一步——宁波市镇海中学研究性学习教研组建设的七个关键词》的专题发言,介绍学校研究性学习教研组近一年来的建设经验和成果,近万字的同题报告刊登在《浙江省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资料汇编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中。课题组王梁老师在宁波市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场研讨会作《高中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报告。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校还形成了若干文化品牌和教育教学特色。文化品牌如爱教基地及人文历史教育、以梓荫文学总社为代表的校园文学、以镇中校园网论坛为主要载体的网络文化、以浙江省第一个校园慈善工作站为代表的社团文化、以班级博客为亮点的班级文化等,教育教学特色包括弹性管理、管理自觉、有效习题教学、教师教育科研转型、综合实践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等,这些文化品牌标志着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课题目标的实现。
《教育信息报》2005年7月12日“浙江省教科研精品案例”栏目对本课题第一阶段研究作了推荐,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教授作了如下点评:
个性化校园构建实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继承、总结与创新。该课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教育视野,主动顺应新的时代背景、教育背景和学校背景,提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校本理念,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实践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意义。
个性化校园构建的实践使学校文化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层面、各个形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焕发出全新的光彩,拓展了优质教育的丰富内涵,提升了学校生活品质和师生生命质量,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办学之路,促成了“镇海中学现象”的形成和显化,课题研究的校本价值十分明显。
该课题实践性强,师生员工参与面广,他们结合各自角色对“人文、和谐、自主”三项文化特质作了深入的贯彻和系统的行动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明确的理念、方法、载体、策略、原则,可操作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该课题研究紧紧围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指向明确,研究过程务实、求真、严谨又富有开拓创新意识。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还催生了一批学校文化精品,形成了若干高质量的物化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颇具特色。
二、研究成效
除了可以较为明确量化和形式化的直接研究成果外,本研究带给镇海中学最大的功用是它全方位、深层次并将长时间持续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高中新课程的深化实施、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进一步提升镇海中学的学校文化、教育教学生态、学校软实力、办学水平和发展特色。这是一种间接延后但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效。
(一)促进优良教育教学生态的形成和高中新课程的高水平实施
从个性化校园到品质教育,镇海中学始终在追求一种高质量、高品质的能够促进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的学校教育,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学校的文化、管理、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逐渐由传统轨道步入新课程轨道,学校教育的不少理念、制度、机制得到了更新或重建,符合新课程精神要义的学生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生评价、教师管理、教师评价、教研组评价考核等各方面的一系列制度机制基本构建完毕并运行正常,对师生发展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引导、规范、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个性化校园和品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系统作为一种骨架支撑起了学校的运行,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精神理念等血肉部分也逐渐得以附着衍生,整个学校越来越呈现出多元、丰富、民主、清新、自由等新风尚和教育教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