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构建“超前申请学分”制度,为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提供自由时空
学校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和省新课程实施样本学校,在新课程实施初期,沿用原有课程中一些传统的做法,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实施整体化上课,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运用统一模式,在学业评价上运用统一时间、统一标准实施考试和评价。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由于各学科周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要求降低,按照常规课堂整体教学和评价方案,部分优秀学生潜力和个性特长得不到开发和挖掘,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出现整体教学和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矛盾。为了鼓励这些学有余力优秀学生在学科竞赛学习和科技制作中超前学习新课程某些模块内容,做到学科竞赛学习、科技制作与学科模块超前学习的整合,促使优秀学生具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创新人才。我们移植高校学分管理方法,构建了《超前申请学分规定》,实现了课程管理制度的移植创新。所谓“超前申请学分管理”就是学校让部分优秀学生超前自主学习学科模块,由学校超前进行考核评价,评价合格的学生给予该学科模块的学分,并允许这部分学生自主选择该学科模块的学习方式和地点。《超前申请学分规定》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个性化创新人才打下有效的基础。
通过深化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和创新,不仅促进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也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间接提高了学校新课程实施效益。
(二)深化校本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创新
1.科学全面制订学生学业评价方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更新评价观念,注重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互补结合,运用集体智慧,通过分析论证和讨论,构建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具有镇海中学特色的学科模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方案及细则。
(1)构建学科模块成绩和学分认定评价方案。制定了《镇海中学学科模块成绩评价细则》、《镇海中学研究性学习成绩评价细则》、《镇海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评价细则》、《镇海中学社区服务成绩评价细则》、《镇海中学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方案》等。
(2)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制定了《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项目(操行评语)评价细则》、《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项目(审美与艺术一音乐)评价细则》、《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项目(审美与艺术一美术)评价细则》、《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项目(运动与健康)评价细则》、《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项目(物理实验)评价细则》、《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项目(化学实验)评价细则》、《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项目(生物实验)评价细则》、《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项目(通用技术)评价细则》、《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项目(探究与实践)评价细则》等。
另外学校还开展规范学生成长袋记录工作,动态跟踪学生学业成长过程;构建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学生学业评价记录表(镇海中学学期综合评语考核记录表、镇海中学新课程科自修业记录表、镇海中学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普通高中新课程素质发展记录表等)。
2.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构建评价教师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评价注重班级平均成绩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强化教师的责任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平均成绩,加班加点,投入较大,效益低下,增加了学生负担。针对终结性评价存在问题,我们更新评价理念,根据实际需要,拓展评价方法和手段,建立起终结评价(考试成绩)、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所教学生成绩变化)“三位一体”的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广大教师更加注重平时的教学过程,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来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功能,促进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3+X高考科目,由于按照行政班实施教学,就注重终结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互补结合;对于自选综合高考科目,由于按照教学班实施教学,采用注重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评价为辅的方式,由所有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整体化、比较化评价;对于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技术、校本课程等非高考性科目,注重过程性评价、课程影响力评价互补结合,由学生整体评价结合师生学习和学术成果对外影响和辐射示范作用两方面进行评价。
3.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互补结合,构建新课程下教研组评价体系
新课程拓展了学校办学目标,提出新教学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要求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此导致教研组和教师职能的拓展和变化,教师在搞好本学科教学同时,还要承担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选课指导、教学班管理以及校本课程的开设等工作。新课程在导致教师工作量普遍增大的同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量大幅增大。原有评价体系导致评价不全面、不科学、不公正,不能适用新课程的实施。因而必须制订适合新课程的教师评价体系,以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学校根据新课程实施实际需要结合深化新课程下学科建设活动,构建了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评教研组评价体系。共性部分是要求每个教研究组应做的内容(包括自身发展规划、教学常规、教学质量、业务比赛、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教育教学改革),个性部分是根据教研组自身特色额外完成的内容(包括参与学校重大临时活动、参加学校个性化项目、辐射示范作用、开设新课程示范课、进行外出学术专题报告,“师徒结对”专题讲座,校本教研讲座,特色项目等)。共性结合个性评价方案在促进各教研组共同提高的基础上,开展特色学科、特色教学、教学名牌建设,调动了各教研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了新课程下深化学科建设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水平实施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浙教基〔2007〕93号),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概言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新课改推出的一门全新课程,从21世纪初开始,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层面推广,专家们总结出各地探索走过的弯路有: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各层部门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认识;相关的活动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沦为走形式,走过场。一句话,“知道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拘于当前的教育现实而不作为、难作为,课程缺乏专业性的实施”。但作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三维学习需求模型包含了群体-个性、知识-体验、发展-反思,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群体、知识与发展是国内当前教育模式的基础,它们代表了教育的外在表现。可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实践过程,我们就无法推动教育走向个性、体验和反思的内涵层面。
郭元祥教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没有制定详细、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细则,只有类似大纲的“指南”,而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这就需要各个学校根据省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意见,结合各自实践有效开展。当前,实施得较好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将各自的特色融入综合实践课程中,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已成为高中学校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支点。基于这一认识,镇海中学在十年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中,努力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都找到一种适合校情、校本实施的成功模式。
(一)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系统
作为校本实施的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和“有效性”实施的核心。镇海中学编制翔实的“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含《镇海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手册》、《镇海中学社会实践手册》和《镇海中学社区服务手册》),学校从师资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都不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程管理。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专任教师资格任职制度,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并把它当作教师职称考评的前置条件。
制定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把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和指导核算成合理的工作量,提升教师参与综合实践实践的积极性。学校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管理制度(不得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上其他课内容,或挪作他用)、协作教学制度、设施设备使用制度、分配置与认定制度、制定检查与评价制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考核和奖励制度,建立开放的教研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研究……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建设“物理探究性教学实验室”和通用技术活动室,与招宝山街道联合举行“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和谐行动”,并与高校强强联合开发资源,要求学生按手册完成至少2-3道研究课题或项目,把社区服务时间、课题研究和担任研究骨干作为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前置条件之一,在课程建设、资源建设(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整合各学科资源、发掘海内外著名高校校友资源、家长资源,从单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发展成科技创新节等)、教研组建设、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多元化建设和校园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整合。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内也进行有效整合(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合),把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通用技术、信息技术、校园资源、研究小组社团化等进行有机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向课程的转化和提升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构建“二级三层”教研模式
教研组是学校保证学科教学有序推进的最基础的教学团队,没有教研组,学科教学就会缺少主心骨,而学科骨干则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单一,课程涉及面广,与多种学科相关;课程实施中,活动时间与空间多变,活动可以在一节课里完成,也可以在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活动可以在校园里进行,也可以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进行。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发挥教研组和专职教师的核心作用,由教研组的统一部署、协调和专业管理。避免那种“有组织无人管,有计划无人做,有研究低水平”的机构空转和研究低效的现象。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和研究性学习教研组的设立,把传统的多层架空管理转化成了“二级三层”推进机制和教研模式,保证有专人规划、有专人组织、有专人指导的二级三层扁平管理模式,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常态化和有效性。
镇海中学从2001年开始,站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度,积极实施全校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十年来,从学科小论文、小课题研究到规范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个别老师的参与,到一个年级任课老师的全员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确立、研究性学习教研组的成立与动员全校参与,镇海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为核心,在规范化、专业化、综合化和有效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