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团干部开展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在试点工作期间,校团委推出了“薪火”团干部研修计划;专门筹措经费鼓励团干部申报青年工作研究课题;号召各基层团组织建立“理论学习园地”;倡议每位团干部每天至少学习一小时;引导全校专兼职团干部形成“学习、思考、实践、创新”的工作作风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10年初,校团委还积极配合学校本科生院开设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由部分团干部担任主讲教师,在办好“第二课堂”的基础上,力争在“第一课堂”中渗透团的作用,扩大团的影响,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主动延伸思想引导工作的社会效果,获得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虽然,大学生身处高校,但其思想意识形成有社会因素。因此,一方面主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如选派大学生赴基层农村挂职锻炼;另一方面也积极扩大思想引导工作的社会影响,如2010年1月26日的《浙江日报》就对“求是强鹰”创业成长计划进行了整版深度报道。试点工作期间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效,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2009年5月,在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之际,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和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周柳军分别亲笔题字“高瞻远瞩”和“弘扬求是精神,谱写青春壮歌,做创业创新的践行者”寄语浙大青年。
2009年10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和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还亲自为以展现浙大近年来社会实践成果为内容的《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一书作序,充分体现了对浙大团工作的重视。
三 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
调查研究是发现大学生思想意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了准确掌握当前浙江大学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关键点,校团委组建工作组深入基层团支部,开展了大样本的问卷调查,获得了较为真实的第一手数据。同时,根据团中央下发的调查问卷,校团委还自主设计了以八大主题为核心的访谈提纲,分批分组开展师生一对一的开放式访谈,从语言交流中直接感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状况。针对调研数据和材料,专门召开多次研讨会进行集中分析,总结梳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关键点并不断向基层征求意见,五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具有较强可靠性和针对性的调研报告和引导提纲,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地发现了问题症结。
重点突破是分析大学生思想意识问题的关键要素。任何问题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学生思想意识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有效地进行思想引导,就应该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重点突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校团委重点探究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现实背景和基本途径,发现在纷繁芜杂的因素中,对社会化的需求以及对新媒体的依赖是形成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关键要素直接指导了开展思想引导工作的主要方式。就大学生的社会化需求,引入了由社会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社会化技能;就大学生的新媒体依赖,不仅设计了新版门户网站、电子报、视频动画等内容,还针对媒体认知的缺陷,引导大学生参与到诸如“村官调研”之类的田野活动中来,帮助大学生更大程度地从社会实践和社会观察中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
系统推进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问题的最优模式。解决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就思想来谈思想,需要由转化的载体和路径作系统推进。根据调研报告中所阐释的概括性的思想意识关键点以及引导提纲中提出的有针对性的具象引导思路,校团委利用共青团工作原有的载体并加以适当的创新,尝试了十二类引导路径和载体,包括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面对面交流与理念渗透、文化熏陶与时尚吸引、同伴影响与示范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等。当然,每类载体还需要进行仔细推敲,如同伴影响式的面对面交流效果就远好于团干部影响式的面对面交流,创新式的文化熏陶效果也大大好于传承式的文化熏陶。这在浙江大学药学院开展的“学生形势政策宣讲队”活动和丹青学园开展的“特色团支部评比”活动中可见端倪。
四 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适应性还有待加强。当前,全国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实现了完全学分制,浙江大学还采取了大类招生、通识培养的创新模式,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行政班和团支部概念的弱化,为团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此次试点过程中也发现,通过传统的团组织载体开展思想引导工作,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新形势下新的工作体制又还不健全,使得某些工作打了折扣。对此,一方面,高校团组织需要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探索新的组织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思想引导工作还要重视团的活动载体的力量,以弥补组织载体在客观上的弱化。
相关载体和途径的普遍性和适用性还有待提高。思想引导工作无疑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其要解决的是全体团员青年的精神健康问题,而不是骨干精英的再培养问题。但事实上,在试点过程中也发现,有效路径要完全达到“全员、全过程”的普遍性要求还存在一定难度,例如普遍采用的“青马工程”引导模式就存在门槛过高而无法全员参与的弊端,而诸如“求是强鹰”成长计划之类的创业教育就存在资源紧缺而无法全过程引导的尴尬。同时,适用性的问题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文体类的引导路径虽然在形式上能吸引青年参与,但在最终引导效果上却并不理想,这也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标层次和长效机制建设的协调性还有待完善。青年思想引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其目标具有层次性,这才符合思维形成和思想教育的基本科学规律。在试点过程中也发现,某些活动的预期总在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层次中来回摇摆,不够坚定。事实上,诸如新媒体、面对面交流和社会化技能培养这三类引导路径就应当分别以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为重点,而类似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类引导路径就应当整体贯穿以上三类目标。对此,还是要建立和完善组织、宣传、文化等多方面的长效机制,使其与目标层次进行匹配,夯实一处开辟一处,做到层层推进。
五 对试点工作的几点思考
要找准思想引导工作的落脚点。思想引导工作的出发点是引导青年,但落脚点应是服务青年和帮助青年。只有结合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可,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并取得实效。
要注重思想引导工作的整体性。虽然思想引导的载体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调整,如对大一学生要重点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而对大四学生则要重点帮助提高社会化技能并促进就业;但大学生毕竟是一个整体,如果只考虑在某个阶段进行思想引导的难易程度而忽视或放弃其他阶段,是得不偿失的。
要利用思想引导工作的突破点。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是全面推进的,能否利用好突破点十分关键。在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中,网络媒体是一个较为有效的突破点,团组织只要掌握了网络的制高点,就一定能在思想育人工作中有大作为。
要提升思想引导工作的科学性。从工作层面而言,思想引导最终是需要团组织、团干部去具体落实和操作的,这就要求各级团组织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规范化和制度化,以“组织化实施、科学化管理”的严格要求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